《皮囊》:我们的一生,最终都要学会与自己和解,总有人不舍皮囊

  《皮囊》一开篇,蔡崇达就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很硬的老太太”——他的阿太。

  这个邻居口中没良心的老太太能硬到什么程度,在自己的女儿即将进入焚化炉的时候,不仅没哭一声,反而表现出对其他哭号的人的不屑;

  切菜的时候很平静地“哎呀”一声,其实是把手指头切断了;

  曾两次把不会游泳的儿子扔到海里,幸亏邻居及时捞起。

  其实,阿太不是心硬,她是真正活得通透之人。

  她在临终时交代:“死不就是一脚蹬的事情嘛,要是诚心想念我,我自然会去看你。因为从此后,我已经没有皮囊这个包袱。来去多方便。”

  由此,我们可以窥见阿太的人生观:生命本就轻盈,只是被皮囊所困。她始终认为,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

  而在这条路上,我们都未毕业。你我终其一生,不过是让皮囊与灵魂和解。正是因为阿太的通透,她从不惧怕死亡,反而觉得死才是归宿与解脱。

  。

  《皮囊》是一本散文集,但更像是一本小说。它从不同角度的刻画,让你看到了一个个鲜活生命的舞蹈。

  如果说这个世界上,真的有灵魂,那么,我们的皮囊便是灵魂的栖息处,在那里,无人打扰,你可以随心耕种。

  皮囊之下,我们每一个普通人努力地活着,都是在尝试寻找与自己、与这个世界和平相处的方式。

  《皮囊》广受好评,天王刘德华闭关三天,为它作序

  一个是娱乐圈天王,一个是媒体圈资深特稿记者,刘德华和蔡崇达的名字一起出现着实出乎大家的意料。据悉,这篇排在《皮囊》第一篇的序言,是刘德华三十年来首次亲笔作序,天王闭关三天,写出了一篇充满文艺气息的序言。

  人生际遇的好与坏,关键往往在于生命里碰到什么人,只要能对你有所启发,都是明灯。崇达的《皮囊》里,有的是对他成长中有所启发的人,造就了他步步达成目标的人生;我认识崇达、看他的书,总有启发,就如生命中多添一盏明灯。”——刘德华 ╱ 生命中多添一盏明灯

  很早前就看过他的几篇短文,于是这本书便成了我很期待的一样事物。我会将这本书带上旅途,在每个静谧陌生的夜晚拿出来慢慢看,而不是红灯亮起或者堵车不动时。这本书他写了很久,我希望自己能读更久。慢一些,不争一些,也许得到更多,到达更快。——韩寒评价蔡崇达

  《皮囊》可读性非常强,没有深奥的道理,没有生僻的词语,没有需要拨开的谜团,只是带领你走进一个又一个的故事,走进一个又一个的人生,一起去看在严酷现实下裹着伤疤与伤口下的人们的生活而已。读起来不知不觉间,就泪流满面,为之动容。

  或许你也会如我一样,读着读着,情不自禁地想起自己的父母,想起自己的爷爷奶奶,或是想起发生在身边的某一个故事。而在这一刻里,你与作者产生共鸣,甚至触动尘封已久的某根心弦,陷入某种沉思中。

  我想,这就是一部好作品带来的触动与启发。

  人类总是在失去之后,才开始后悔,在离乡之后,才开始思乡。

  我们在成长中,不断认识很多人,又不断将很多人遗失在记忆中。我们要做的,就是找回遗失在记忆中的那些人、那些事,重新审视并认识他们,重新点亮那一盏盏曾经照亮过我们的“灯”。

  这也正是蔡崇达写下这本《皮囊》的目的:帮助或提醒我们,看见自己,看见更多人。

  这是一本值得我们静下心来好好品读的书籍。

  寻找最舒适的人生状态,无论是躯体还是灵魂,

  重要的是如何享受生活,而不是负重前行,别再让肉体折腾我们的灵魂。

  《皮囊》让我明白:人只有真正的认识自己,才懂得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

  从《皮囊》中,我们可以看到年轻人应有的责任与担当,

  读到那些我们始终要回答的问题:怎么生活,怎么去享受生活。

  其实,《皮囊》这本书读到最后,就如马塞尔·普鲁斯特的那句话:

  每个读者只能读到已然存在于他内心的东西。书籍只不过是一种光学仪器,帮助读者发现自己的内心。

  发现自己,探索内心。让我们从纷扰的生活中暂时释放,卸下皮囊,面对自我。

  如果这本书有触动到你的神经,让你激起想要品读的感觉,可以点击下方链接购买。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