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四杰中杨炯一生从未参军打仗,却写出了雄劲的《从军行》

  在初唐四杰中,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少年便显露出其过人的才华,但人生的结局都不尽如人意,可谓天妒英才。

  论名气,要数王勃的知名度最高,他性情高傲放荡不羁性格,搞出了很多莫名其妙的事情,如在斗鸡中为给沛王加油助威写《檄英王鸡》导致被贬,私藏犯人后来担惊受怕又杀掉犯人导致锒铛入狱,等等,但是无论,他的才气盖过了一切,一首《滕王阁序》让他从此名垂千古。

  而杨炯的性格恰恰相反,他沉稳老成,甚至连唐朝的一代名将裴行俭都称赞他是“惟杨炯稍沉静,应得令终。”他对初唐四杰的评价最终也得到了验证。

  

  杨炯一生中留存下的作品不多,仅仅30余首,但是令人过目不忘的依旧是那首令人荡气回肠的《从军行》。

  在唐高宗年间,吐蕃和突厥等经常骚扰大唐的边境,尤其是甘肃一带经常处于战乱之中,此时唐朝礼部尚书裴行俭奉命出征,维护边疆的稳定。

  唐朝和宋朝对人才的方针完全不同,宋朝重文轻武,唐朝却是重武轻文,唐朝崇尚武力,武官在当时极受重视,此时的杨炯,是一位官职不高的文官,更是没有存在感,在杨炯的心中,他也渴望能够上阵杀敌,建功立业,哪怕是在前线做一个最小的将士也好。感慨之余,他写下了《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古代打仗传递信息时,烽火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可以知道战场的情况。此时边塞告急的烽火传到了大唐的首都长安城,在当时的情况下,哪个有血有肉男儿的心中能够平静下来呢?

  将帅得到朝廷的命令带兵出征,大将军带着牙璋辞别了长安城。在古代,朝廷发兵的时候需要用牙璋,也就是兵符,它们分为两块,朝廷和主帅各执其半。

  令人欣慰的是,大唐身着铁甲的将帅们很快就直捣塞外敌方的要塞。此时的战场漫天飞雪,天昏地暗,军旗都失去了往日鲜艳的颜色。除了大雪,还有怒吼的狂风,这风声和士兵们冲锋前进的鼓声混杂在一起,形成一幅非常壮怀激烈的场面。

  

  值得一提的是,杨炯的一生从未参军打仗,也没有到过边疆,但是他以文人独特的视角和想象力,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壮烈的战争画面,这和真实的战争场景应该是类似吧。

  此时的杨炯不屑于只做一个书生,他对大唐有强烈的责任感和爱国之情。他渴望能够上阵杀敌,宁可做一个职位最小的将士,也好过手着笔墨,在屋内写写画画。

  这一点,杨炯和南宋的辛弃疾和陆游真是有异曲同工之处,他们都渴望在战场上上阵杀敌建功立业,但到头来依旧是无法实现自己的梦想,终生郁郁不得志,只能靠笔墨抒写自己的心绪。

  杨炯,一代书生,半世蹉跎,一辈子无法实现自己在战场上冲锋陷阵的梦想,也许只有在梦中才能实现这个愿望,又或许《从军行》也算成了他对梦想的一种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