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小说,聊斋志异,才子佳人

  大家好,今天孙培来跟大家了解一下《聊斋志异》在艺术上的继承性和创造性表现在什么地方?怎样评价才子佳人小说?

  《聊斋志异》作为中国小说史上文言小说的第二个高峰,无疑受到第一个高峰唐传奇的影响,而且也必然具备自身独有的特点。

  《聊斋志异》的题材不仅来源于民间传统的故事,而且还采用了古代小说的题材,如《续黄粱》。作者在沿用古代小说题材时则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造,输入新的时代气息,以充沛的感情,丰富的艺术想象力,推陈出新,表达新的思想主题。在情节结构安排上,它继承了唐传奇“大抵具有首尾和波澜”的特点。作品开头就让主要人物出场,交代其出生、经历及生活环境,接着紧紧围绕人物迅速展开矛盾冲突,把情节推向高潮。然而作者又不拘泥于这一传统手法,往往在情节中间或结尾时,才让在小说开端以人的面貌出现的鬼狐精怪露出真相,使读者“偶见鹃突,知非复人”。这种手法使故事情节更加曲折多变。

  在人物形象塑造上,《聊斋志异》也继承了六朝志怪、唐传奇以神仙鬼狐精魅为描写对象的传统。但作者在处理这些形象时则加以创造,“使花妖鬼魅,多具人情,和易可亲,忘为异类”。这些形象一改凶恶、恐怖的面目,而变得善良、多智、高尚,成为作者理想的人物,如《鸦头》中的鸦头,《莲香》中的李氏,《香玉》中的香玉等等。作者把这些形象的动物特征与人的个性特征融合一体,使读者感到他们具有人性人情,而又不失其类的特点。

  《聊斋志异》的继承和创新是多方面的,它保持了文言小说语言精练的特点。作品的人物对话简洁明了,富有个性特点,通过人物语言,便能显现人物的性格特征。作者还常常以人物的行动来展示其内心活动,把人物行为的动机、意愿表现出来。如《娇娜》中孔生的心理刻画,便是一段脍炙人口的精彩描写。《聊斋志异》还继承了传统小说中的幻化手法,把梦境、仙境同现实结合起来,以虚写实,虚实相生,增强了艺术效果。

  体例上,《聊斋志异》篇末的“异史氏日”则仿效了史传文学而类似《史记》中“太史公日”的论赞格式,但又有所创新。“异史氏日”不仅仅是议论、感厩,它是作品的组成部分,具有寓意性、哲理性。有的甚至是替句、格言,而且往往还在其中夹杂一段小故事,与正文呼应,有力地深化了主题。

  有人给“才子佳人”小说概括了一个模式:“私定终身后花园,多情公子中状元,奉旨完婚大团圆。”无庸讳言,整体上看,“才子佳人”小说的公式化、概念化是比较严重的。

  然而,事实上,第一部或最初的“才子佳人”小说是不可能公式化的,因为它还没有“公式”可依,相反倒是有创新的。《玉娇梨》、《平山冷燕》、《好逮传》等开山之作始创题诗、考试、私约成婚之情境时,人们读来感到奇特新鲜,津津有味。正因为它有独到的吸引人的地方,才会出现效银者一拥而上的情况,于是才形成公式化的系列作品。因此,如果说后期“才子佳人”小说的作者是庸才,但不该因此而抹煞开创者的功劳。

  “才子佳人”小说主要产生于《金瓶梅》后、《红楼梦》前这段时期,它既不如《金瓶梅》反映社会生活那么广阔,更不如《红楼梦》的思想艺术那么深刻、精湛。然而,“才子佳人”小说屏弃了《金瓶梅》过多描写色情的弊病,呈现了一派清斯的面貌,不少作品表现的进步的爱情观、妇女观,则影响了《红楼梦》的创作。

  所以,“才子佳人”小说在中国小说史上并不占很高的地位,但却是小说发展中的重要一环,尤其在明清人情小说流派中,它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当我们研究小说发展史时,就必须对它作出公正的评价,不能因为其思想艺术不及《金瓶梅》、《红楼梦》而全盘否定。正如找们评价托尔斯泰的杰出贡献时,可以拿《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等名著作证,但当我们研究他的创作生涯时,也就必然会把他不太成功的《童年》、《少年》等作品研究一番。因为这样才能发现这位文豪创作道路发展的轨迹,尽管这些作品在艺术上还处于幼稚阶段。文学是有继承性的,必须看到文学发展锁链中环节与环节之间的联系。清代出现《红楼梦》这样的巨著不是偶然的。曹雪芹正是继承了“才子佳人”小说中进步的思想内容——进步的恋爱观、妇女观,而且把它提高到新的层次,同时也吸取了“才子佳人”小说创作上的教训,屏弃千篇一律的格套而创作了《红楼梦》。因而从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来看,“才子佳人”小说都有其不可抹煞的功劳。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