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大名】郭隆真创办女子小学

  ID:dmxwsh9999

  

  

  

  

  

  郭洪生口述:

  我家住在大名县东北三十五里处,卫河东岸古老的金滩镇北街(现改名金滩镇金北村)。从明代起,我家就是“书香门第,耕读之家。”祖父郭荣桂,字攀蟾,人们都尊称他老攀。他思想比较开明,不满腐败无能的清朝统治。当时国家正处于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的时代,面临危亡,民族横遭灾难。爷爷认为国家要富强,就要办教育,培养人才。于是在一九〇六年,他以董事长的身份,在金滩镇办起了一所初等小学,聘请马泉卿等人任教师。由于封建残余思想的影响,爷爷总认为救国是男儿的事,因此只让家里的男孩上学。对女孩则由他本人教教“女儿经”、“烈女传”等类书籍,想让女孩成为“名门闺秀”。

  我六姑原名郭淑善(即郭隆真),生于一八九四年,自幼聪明好学,性格倔强,六岁时,不堪忍受封建礼教的缠足之苦,以绝食斗争的方式,迫使父母同意放足,第一次取得了反封建的胜利。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她不满足于“淑善”这个贤惠善良的名字,曾几度改名“嵌浚”、“隆贞”,最后决心从封建礼教中“隆”起,来追求“真”理,定名为郭隆真。

  六姑隆真不甘心于“三从四德”的封建思想的束缚,不满足于学习“女儿经”等,羡慕哥哥弟弟上学堂学习。—次,她质问爷爷:“为什么不让哥哥读男儿经、男诫、烈男传呢?”爷爷哈哈大笑,并解释说:“我国向来是男治外女治内,因为所负的责任不同,所学的东西也就不一样。”六姑不服气地说:“您给我们讲木兰从军,梁红玉抗金兵,秋瑾闹革命是什么意思?她们不是和男儿一样吗?”爷爷无话可说,只好答应她上学的要求,并赞叹地说:“你说的有道理,你有志气,可以和你哥哥读同样的书了。”从此她争得了和男孩一样学习的权利。

  她冲破“大门不出、二门不踩”的旧规后,到学堂如饥似渴地学习。知识日渐增长,思想日渐提高,视野日渐开扩。她想:自己争得了和男孩一样的学习,如何使金滩镇众多的姐妹们,都象自己一样的学习呢!于是她便想到了办学,并向爷爷提出要求,办女子小学。由于她反复要求,爷爷在一九〇九年终于答应她在家中办女子小学。于是我家大门前,便挂起了“元城县第一女子小学堂”的大牌子。

  学校教室在我家三间西屋里,桌倚板凳是我家拼凑的,并做了一块木制小黑板。课本选用与男学堂一样的,有国文、算术、历史、修身等。由我六姑郭隆真担任义务教员。当时她仅仅是一个十五岁的少女,却满腔热情地投入到教育事业中。由于两千多年封建思想的统治,让女子出门学习是非常艰难的。富人之家,自视清高,“名门闺秀”,不愿让女孩出门上学;穷人之家,生活贫困,挣扎在死亡线上,无力上学;社会上不时还有冷嘲热讽。她而对重重困难,毫不气馁,从早到晚,走这家串那家,动员女子上学。首先动员本家族的姐妹、侄女们,继又动员亲戚和街坊。有些富有之家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她针对这种思想反复讲“德”与“学”的关系。道德是从学习中得来的,有了文化知识,才懂得道德,才能遵守道德,所以“无才不知德”,“有才才有德”。对穷家的女孩,她常常是在讲课之余,帮励她们割草喂羊干零活,以便让她们腾出时间来上学,并供给他们笔、墨、纸、砚。金滩镇都钦佩我家是正直之家,又由于爷爷的德高望重,再加上六姑的品端学优,群众对女子小学逐渐由讥笑转为敬慕;学生上学由原来的“叫”到后来的“送”。女子小学学生逐渐发展到三十多名。为教好这三十多名学生,十五岁的六姑不知跑了多少腿,磨了多少嘴,费了多少心血啊!

  在课堂上,六姑认认真真地讲课,传播文化知识;还经常讲些古代女英雄的故事。在旧社会,女子地位最低下,连正式名字都没有。出嫁前是姓氏加排行,最后附一个低贱词,“妮”或“丫头”,叫XX妮或XX丫头;大户人家也不过附一个“姑娘”或“小姐”,叫XX姑娘或XX小姐。在学校里,她给学生说:“女子也是一个人,要和男子一样有官名。”并一个一个地起了名字,如:马孝文、石宝衍、马正中等。这何止是起了一个名字,这实际是争得了女子的社会地位。

  她的学生在那时都到了缠足的年龄,缠足是封建礼教对妇女的迫害。她以学校为阵地,带领学生开展了“反缠足、求放足”运动。她亲自编了“七十二糊涂”,去让学生演唱。如:“大姐绣房常啼哭,妈妈你好糊涂,两脚缠得麻苏苏,走路做活真受苦。……”她还生动地比喻说:“妇女缠了足,就是带上了缭铐,手不能提,肩不能挑。妇女要解放,男女要平等,就得砸毁镣铐,把脚放了。”在她的带领下,放足一时成了金滩镇的风潮,大多数家的女孩都放了足。这对女子来说,不仅仅是放开了两只脚,而是放开了思想,冲破了封建的旧礼教,求得了妇女解放的第一步。

  辛亥革命胜利后,她受民主思想的熏陶,又贴出了:“中华民国告成,全国教育实行,男女一律平等,女子上学光荣。咱镇成立女校,专为女子启蒙,无论回汉学生,来校一律欢迎。”的办学告示。在六姑的努力下,女学学生人数巩固,学习成绩很好,得到了多数乡亲们的拥护和支持。

  当时县长马毓藻是一个顽固不化的旧官僚,很不重视教育,对郭家父女办的学堂也不给立案,直隶省对这个县的教育很不满意。一九一二年撤销元城县后,这年农历五月,省学台付增湘要到大名视察。这位学台思想比较开明,是拥护新思潮的。学台视察教育,县长慌了手脚。但当学台看到我家请帖后,认为:在一个乡村集镇能办成一个女校,实属破天荒的新事,当即传谕挂出牌子,对我六姑办女校给予嘉奖。并对马毓藻说,办女校也是县长的功绩。从此,县长马毓藻对我六姑非常感激,随将金滩镇女子小学等注册立案,成为官府正式承认的学堂。这年秋天,大名城内宏济桥成立“大名县第一女子高级小学学堂”,并聘请六姑到该校任教员,爷爷被聘为该校董事。随六姑到大名上学的仅五、六个学生。到此六姑创办的“元城县第一所女子小学”也就结束了。

  六姑办的女子小学,时间虽然仅经历了三年,但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她开创了办女学先例,争得了妇女与男子一样上学的权利;她以学校为阵地,开展放足运动,冲破了封建礼教的桎梏。她培养的女学生,都打下了反封建礼教的思想基础,在以后反封建斗争中,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六姑后来成为我党早期革命活动家,妇女运动、工人运动、学生运动的杰出领导人之一,一生为共产主义事业战斗,鞠躬尽瘁,死而后己。那么她在十五岁时,在家乡办的“元城县第一所女子小学”正是她为社会为革命贡献毕生的起点。

  关注大名县微生活,知晓大名新鲜事

  声明本文部分内容及图片不属于我站案例,均来源于网络收集整理,仅供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我站观点,本站将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来源:《大名文史资料》

  ▍整理:大名县微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