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骅民间故事 | 敕封盘龙碑

  原创 张宝刚

  

  段庄张氏家族的大山子祖坟建于明末清初。此墓地的选址还有一段传说。

  相传段庄的大山子在明朝之前是黄河入海时淤积成的大荒坨子。上面荆棘丛生,荒草没膝。因坨子上还长着一棵硕大的椿树,所以也叫椿树岭。那棵椿树堪称奇树,高两丈有余,树干数人合围,树冠枝叶茂盛,遮阴面积过亩。

  每当东面的海风吹过,树冠呼呼作响,声如潮水。树借岭势,岭借树威,数里之外人们就能看到这一大自然的杰作,未到树下就能感其震撼力。树上还有多个喜鹊窝,每日群鸟绕树,蹬枝喳喳,更给此岭增加了几分瑞气。据传岭上有大白蛇一条,修行多年,能隐能现。有人曾见其蛇身缠树,头却伸向岭旁的水塘喝水。此处还有甚多的狐洞,每当月夜,狐狸便后爪直立,前爪合掌,频频拜月。四邻八乡皆传此岭神秘,仙气十足。

  到明万历十三年,段庄的张氏先祖迁来段庄定居,并修建了村北的老坟。至清朝顺治年间,人丁兴旺,祖业昌盛,需再建新墓地。当时,先人张弘芳闻椿树岭之神秘,遂聘风水先生到此观看。风水先生看罢说;“此岭像一条大蟒,由东向西横卧。岭附近通过的大道,像一条玉带将其围住。此地实为蟒袍玉带之地,风水上佳。”张弘芳随即定其为新墓地,即张氏家族的大山子祖坟。以后的三百年间,张家果然有很多人考取了功名。

  张氏四世祖张合徵和他的子孙们便葬于此。张合徵生于明天启五年,卒于清康熙二十八年,顺治年间的拔贡,官居山东临朐县县令,锯野知县、黄河道台等官职,诰封奉政大夫。他死后,当朝皇帝赐盘龙纹大墓碑两通立于墓前,碑高4.2米,宽75厘米,厚30厘米。碑上有龙头勒封,碑体有龙纹环绕。碑底有三层大青石级,碑前各有四脚大石香炉,约1.5米高,圆周为一米。碑的左右各有两只张口望天吼石兽,两只石猴。这些都毁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一场浩劫。

  墓志铭由张氏三世祖,康熙末年的赐进士第,当朝吏部尚书张士甄所撰。铭文介绍了其生平,主要是其在山东锯野任县令时的功绩,摘选如下:

  “……及绾符锯野,甫下车即察访利弊,务力为兴革。锯民苦荒芜,捐给牛种以开垦。锯民苦河工,辄出己资以筑浚。锯民苦里马,自供马匹以供应。公无滥派之扰,乡屏胥役之迹。且旌善惩顽,豪强革新,魑魅潜形。锯民之向苦逃亡者悉闻声,复业还定安集千余家……缮城池,修学宫,课士子,建义学,备积谷,立义冢,咸出己资。至其日用所需皆自沧运锯,惟饮锯邑一勺水耳……”

  这样清正廉洁的父母官实在是感人肺腑。此碑文现在读起来更是令人思绪万千…… 难怪他在离任时,如碑文中记载的那样当地百姓“具鸡黍,携壶浆,扳辕”为其送行,“临别稽首道,左呼号之声上彻清昊,不异婴儿之失慈母。”这样的场面太令人感动了。当地百姓还为他树碑立传,许多有关他的故事在一直流传至今。

  据传在葬礼上,朝中用白绫写的挽联由村里一直挂到墓地,后来被收集起来,流落到辛庄子举人家,近代才被烧毁。当时,人们用七七四十九杠抬着棺木,杠头是羊二庄前街才民堂的王姓和给张公做棺材的刘姓老木匠。棺材为楠木,因材质太硬,没有用一根铁钉,完全是用穿簧工艺制作。到了民国年间有人盗墓,棺材根本打不开。事后被本族人发现告到盐山县。当时盐山的县长是羊二庄前街的族人,于是严肃审理了此案,此事才公布于众。

  在此值得一提的还有其几位优秀的儿子。长子张逢武,康熙乙酉武举人,例授武略骑尉。次子张文栋,康熙年间的贡生,官居铨州同知,诰授奉直大夫。三子张文霁,康熙末年的文贡生,未出仕,建“雁过愁楼”。四子张文良,康熙年贡生,曾官居陕西石泉县令,四川崇庆州知州,卓异为山东兖州知府等职,诰封朝仪大夫。五子张文沛,康熙贡生,候选州同。六子张文别(不详)。真是虎门无犬子,有其父必有其子啊。

  根据羊二庄回族镇段庄《张氏族谱》所载改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