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是如何争夺燕云十六州的?为何屡遭失败终致灭亡?

  前言

  燕云十六州是一项历史遗留问题,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为一己私欲割让燕云地区给契丹,后周、后汉和北宋深受其害。从此,燕云十六州被纳入辽朝的版图,这使得中原王朝丧失了作为屏障的长城一带要塞雄关。史料记载,后周和北宋为燕云之地付出过巨大的努力,尤其是北宋王朝,因争夺燕云十六州的失败最终招致灭亡。燕云十六州占据居庸关、卢龙塞等天险要塞,地势易守难攻,一直是兵家历来必争之地,从秦汉开始便一直在中原王朝的统辖。

  直至后唐,燕云十六州被割让后,燕云问题成为中原王朝与辽朝争斗的一个重要问题。后周世宗北征夺回两州,但仍有更为重要的十四州在辽朝手,因此这两州的夺回无关紧要、可有可无,较之鸡肋更无用。宋朝建立,基于国家自身安全的考虑及中原正朔王朝的颜面,统治者们采取各种措施试图收复燕云十六州,意欲挽回这堵对自己至关重要的“墙”。而辽朝得到燕云地区后,以其作为进攻中原王朝完成大一统的桥头堡,还有抵御中原王朝北伐的保护屏障。并且,燕云地区经济发达、物产丰富、人口众多,已经成为辽朝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两国百余年的漫长历史中,宋辽之间因燕云十六州的地盘展开不断的角逐和争夺。

  赎买燕云

  显德六年夏,后周世宗柴荣死后,其不满七岁的幼子柴宗训继位,次年春节,殿前督检点赵匡胤谎称北方辽朝和北汉联合出兵侵占后周疆土,幼帝和年老糊涂的宰相选择相信,让赵匡胤领中央禁军迎战。大军行至陈桥驿时,兵变发生,赵匡胤黄袍加身自立为帝,改国号“宋”,定都汴梁(今河南开封)。赵匡胤是为宋太祖,刚临皇位的他就开始着手统一大业,其中包括收复原本属于中原王朝核心地带的燕云十六州。宋朝刚刚建立,藩镇割据局面仍未打破,各国战乱不断,影响着彼此发展,同样敌视威胁着新生的宋朝。

  赵匡胤与群臣商议,制定下“先易后难,先南后北”的战争方针,先后平定五代十国时期剩余的地方割据政权,如后蜀、南汉、南唐、北汉等小国。宋朝有着后周的根基,但仍不具备两线作战的实力,因此南征的同时,必须处理好与北方辽朝的关系。除国与国之间的外交,赵匡胤三令五申,严禁境内马贼盗匪等恐怖分子前往辽朝生事。《宋朝事实》:太祖受命,务保境息民,不欲生事边境,尽令还前所盗马。仍申明条禁,无得出塞为盗。足见赵匡胤极力保证与辽朝的边境和平。

  宋辽之间因此和盟,不过这只是表面现象,北宋君臣自始至终没忘记和放弃收复燕云十六州。群臣拍马屁,齐上奏为赵匡胤加尊号“一统太平”,赵匡胤听闻十分愤怒加不屑,直接拒绝:“燕晋未复,遽可谓一统太平乎。”这样的决心,挺振奋人心的,以身作则告诉臣民:燕云十六州纳必须收复,否则不加一统太平的尊号!赵匡胤最初,竟天真地想用赎买的方式解决问题,若不行再采取战争行动,用这钱招募勇士北伐。因此在乾德三年(965年),即在内府库设置“封桩库”:从各地收缴得来的金帛(申命诸州,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和每年国库结余的金帛(凡岁终用度,赢余之数皆入焉),另作安置不动用。

  赎买燕云,其实不过是贿赂辽朝朝中重臣借以兵不血刃拿回燕云,不过这种傻事古今多少人会帮着干?可惜,统一大业才刚刚完成一半,赵匡胤便驾崩离世,收复燕云的计划没有得到实际实施,但后来的皇帝接着干了。

  武力征伐

  宋太祖设封桩库储蓄的大量金帛,全便宜了弟弟赵光义,金帛之巨让赵光义感叹:“此金帛如山,用何能尽?先皇居常焦心劳虑,以经费为念,何其过也!”太平兴国四年(979年),赵光义平定北汉,从此将统一和征伐的重心放到燕云十六州上。导致燕云问题的罪魁祸首石敬瑭,宋太宗赵光义对其非常的不满。敌人贪婪,啗之以利可耳,割地甚非良策。朕每思之,不觉叹惋。这块关于燕云的心病,从赵匡胤传至赵光义。北汉刚被剿灭,军队没有休整,赵光义就急冲冲地率军北伐,想趁大胜之势的士气一举收复燕云。但问题是,士气足够了,征伐多年的士卒已经疲惫困乏,不愿再战。

  伐燕云一事,宋朝诸将皆觉不可,但不敢言:而上将伐契丹,取幽蓟,诸将皆不愿行,然无敢言者。赵光义先后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北伐,均遭惨败而归。第一次北伐,辽军因没预料到宋军会趁胜追击进行北伐,还有燕云地区有着众多心向宋朝的汉人,因此战争初期有许多地方城守直接领军或是开城投降,引起连锁反应。可在势如破竹、接连授降时,宋军攻取幽州不利,僵持许久,士兵疲惫且士气低落。辽朝皇帝耶律贤派兵支援,双方在高梁河展开激战,宋军大败,赵光义差点也交代在那,最后身中一箭乘着驴车逃过死劫。

  这一仗,死伤了宋朝许多南征北战的将士,不得已班师回朝的赵光义不服输,请求和渴望再战一场。雍熙三年(986年),机会来了,地方守将刺史和中央重臣们半迎合皇帝心思、半说出内心想法,进言赵光义再度北伐辽朝,理由也相当的充分:“自国家伐太原,而契丹渝盟,发兵以援,非天威兵力决而取之,河东之师几为迁延之役。且契丹主年幼,国事决于其母,其大将韩德让宠幸用事,国人疾之,请乘其衅以取幽蓟。”——幼主即位朝廷不稳。

  当然,有支持者,也有反对者,反对的大臣见宋太宗铁了心要收复燕云,便退而求其次地要求宋太宗不要亲征,而在出征北伐前,军队部署、作战策略和行军路线等战略,宋太宗已经制定好。三路军齐进,收复不少失地,可投降者和心向宋朝者已经不多——上次北伐失败,导致许多汉人被辽朝大军清算绞杀,还有投降者已算不错。遭到阻力的三路军,先后失败,未避免产生更大的损失,赵光义下令撤军,北宋名将杨业来不及撤回,只得孤军奋战,后战败被俘。雍熙北伐,失败。

  两次北伐的失败,宋朝遭遇开国以来前所未有的损失,让赵光义对辽朝的战略进攻改为战略防守,满朝君臣的重心和目光由燕云转到国内。两次失败让北宋君臣收复燕云的信心和决心被彻底摧毁,朝廷内部也掀起了新一轮的清除异己,互相推卸北伐失败责任。在此之后,宋太宗赵光义和群臣之间,很默契地再也没提收复燕云一事。

  以和为贵

  传至北宋第三位皇帝,宋真宗赵恒,景德元年(1004年),萧太后和辽圣宗率三十万大军气势汹汹侵略北宋。因北宋王朝缺失了燕云一带的重要防御,辽军南下,马踏河北平原,中间毫无阻拦。宋真宗被迫御驾亲征,当时满朝文武都被前面两次北伐的失败打怕,昔日主战派的名将曹彬也说:“陛下初登极时,承矩尝发书道意,臣料北鄙终复成和好。”本是北宋占据优势的情况下,主动提出以和为贵,签订澶渊之盟,内容如下:

  共遵成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臣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般送至雄州交割。沿边州军,各守疆界。两地人户,不得交侵。或有盗贼逋逃,彼此无令停匿。至于陇亩稼穑,南北勿纵惊骚。所有两朝城池,并可依旧守存。淘濠完葺,一切如常。即不得创筑城隍,开拔河道。誓书之外,各无所求。必务协同,庶存悠久。自此保安黎献,慎守封陲。质于天地神祗,告于宗庙社稷。子孙共守,传之无穷。有渝此盟,不克享国。昭昭天监,当共殛之。远具披陈,专俟报复,不宣。

  

  宋朝须向辽朝缴纳岁币,宋朝正式承认燕云十六州归属辽朝。盟会后,宋辽之间维持了近百年的和平,宋真宗一朝也从不提收复燕云一事。以和为贵的思想蔓延在北宋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脑海,使得北宋军备松弛,后来即使反应过来想要收复燕云,也变得有心无力的表面文章。

  奋起争夺

  澶渊之盟后的近百年,辽宋都是和平相处,史书记载:“终仁宗、英宗之世,契丹固守盟好,互市不绝。”到宋神宗时期,情况有所改变,花钱买平安的处理方式变为主张武力彻底解决边境问题,如宋太祖赵匡胤的先易后难,先平定河湟地,再谋取西夏,后收复燕云:命王韶克青唐,然后欲经理银夏,复取燕云。北宋的做法辽朝看在眼里,十分不满,因此不断骚扰宋朝边境。宋神宗意欲兴兵驱逐,王安石进行劝阻,极力反对,表示应当进行改革解决本国问题,提升国家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再去收复燕云,令四夷皆服:且胜夷狄,只在闲暇时修吾政刑,使将吏称职,财谷富,兵强而已。听着不错,就这样办。

  

  宋神宗进行暂时的妥协,等待改革后的国富民强,可在元丰五年宋与西夏交战中宋军失利,损失惨重,宋军无力再战,只好放弃收复燕云的计划,最终抑郁离世。其实北宋、西夏和辽朝三者之间关系说起来也简单,北宋老三,西夏老二,辽朝老大。北宋连西夏都战胜不了,还想妄图战争辽朝夺回燕云?简直是痴人说梦。

  联金灭辽亡国

  之后的宋哲宗提倡武力解决问题,不过从未对辽朝用兵,而是一心一意征伐西夏。宋哲宗驾崩,宋徽宗赵佶闪亮登场。北宋末年,长期受辽朝欺凌统治的女真族崛起,建立金国。女真人找到北宋,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说服北宋君臣联手抵御辽人的进攻入侵。当时北宋联合高丽攻取辽朝收复燕云的计划失败,正需要新盟友,刚好金国想彻底摆脱辽人控制,遂签订海上之盟(双方无法在陆地上直接接触),共进退同攻守。

  朝臣文武大臣有支持有反对的,燕云人赵良嗣主动投靠北宋,上血书建议宋徽宗收复燕云:“辽国必亡,陛下念旧民遭涂炭之苦,复中国往昔之疆,代天谴责,以治伐乱,王师一出,必壶浆来迎。”同时提出了应先下手为强,避免女真人得志夺走燕云。北宋和金国共同出兵灭了辽朝,之后开始了多年的扯皮交涉,最终北宋拿到辽朝的燕京地区,但是包括辽朝西京(今山西大同)在内的大部分燕云地区还是在金朝的统治下。接下来发生的事,颇为有趣,金人发现宋军孱弱不堪,战力严重不行,遂于靖康二年(1127年)大举南侵,灭亡北宋,史称“靖康之耻”。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北宋是绵羊,辽朝是步入晚年的雄狮,金国是即将成年的老虎;绵羊引来老虎围杀雄狮,雄狮死后,绵羊被老虎吃了。北宋的灭亡极尽讽刺,试问大人反悔答应小孩的事,有什么难度吗?

  

  北宋为何屡遭收复失败?

  终北宋一朝也未能收复燕云十六州。北宋末期,辽的兵强马壮和北宋的国弱兵弱形成强烈对比,收复燕云十六州无异于痴人说梦,自身不行便从外处寻找帮助。北宋屡遭失败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一是北宋统治者的思想,二是燕云所在的地理位置,三是辽朝对燕云的治理成效。

  北宋统治者的思想:以和为贵和重文轻武的思想影响,导致北宋军队的战斗力从开国初期日趋下降,好比一柄长枪的枪头被拔除和枪身长期放置在水中。燕云所在的地理位置:燕云地区自古以来便是中原地区防御少数民族入侵的重要屏障,如今这个屏障转移到少数民族手中,燕云以南是一马平川的平原地带,所以少数民族的骑兵南侵,中原地区的军队只能用血肉之躯去抵挡;燕云是天险,北宋一旦失去,北上作战收回是十分困难的,却对辽朝南下入侵是十分有利的;辽朝对燕云的治理成效:辽朝是汉化程度极深的少数民族政权,因此对燕云地区的治理富有成效,百姓安居乐业不愁吃喝,社会秩序稳定,愈到后面,箪食壶浆以迎王师的汉人愈少,燕云彻底变为辽朝疆域。

  

  总而言之,北宋夺不回燕云,主要原因还是在自身,没有强大的国力和贤明的君臣支撑。辽宋两相比较,辽朝胜宋朝一筹,即使是王朝末年也是南北夹击才导致灭亡。燕云十六州,北宋王朝自始至终都不没有占有的资格,它不属于当时的汉人王朝。

  参考文献:《辽史》《宋史》《宋史丛考》《宋辽之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