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叔本华认为年轻人很早洞察人事、谙于世故预示着本性平庸?

  在看叔本华的《要么孤独,要么庸俗》中的这样一段话时很不解:“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说,如果他很早就洞察人事、谙于世故,如果他很快就懂得如何与人交接、周旋,胸有成竹地步入社会,那么不论从理智还是道德的角度来考虑,这都是一个不好的迹象。这预示着他的本性平庸。相反,一个年轻人对世人的行为方式感到诧异和惊讶,并且与他们的交往中表现得笨拙、乖僻,则显示出他有着高贵的品质。”

  回答之前首先问下自己。

  什么是年轻人?

  20岁到30岁的,还是10-20岁的,或者其他。

  什么是洞察人性?

  是通过学习心理学,或者阅读大师人物的文学作品结合自己的生活从而对人性有着充足的了解?

  还是只接受社会上的一套观点行事?

  还是通过别人口中的社交技巧然后通过自己验证发现可行从而被自己接受?

  什么是本性平庸?

  是物质平庸还是精神平庸?

  如果事业成功,却只喜欢低俗的东西算不算平庸?

  如果坚持自己梦想却从来没有实现,算不算平庸?

  很多艺术家死后才出名,如果你在他们的时代会不会认为他们平庸?

  叔本华是19世纪的人物,他的观点在我们时代有没有局限性?

  叔本华会不会因为他个人的经历产生偏见?

  如果这个观点是大冰或者刘同甚至是郭敬明说的,你们的态度会改变吗?

  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说,如果他很早就洞察人事、谙于世故,如果他很快就懂得如何与人交接、周旋,胸有成竹地步入社会,那么不论从理智还是道德的角度来考虑,这都是一个不好的迹象。这预示着他的本性平庸。相反,一个年轻人对世人的行为方式感到诧异和惊讶,并且与他们的交往中表现得笨拙、乖僻,则显示出他有着高贵的品质。”

  要讨论这个问题我们得明白几点

  第一,叔本华是个什么人。他父亲是商人,多金,精明,粗暴,无礼,成功,圆滑。希望儿子能跟他一样。

  母亲则是跟歌德与其他艺术文学家有交往的,颇有天分小有名气的作家。

  以叔本华的人生路线来看。他没有经商,而是投机暴富后搞了哲学,并且以他母亲的,遗传的学习的语言写作天赋,以作家的散文形式,阐述了自己的哲学观点。

  而且长时间无人问津。叔本华是个标准的宅男。终身未娶,只有一个管家陪他。

  以他因为噪音就把楼下女裁缝推下楼导致其终身残疾的暴躁,而且他容貌丑陋,脾气不好,并不受欢迎。

  他上的课,只有几名学生,最后还因为疾病爆发而逃走。

  因此社会关系与交往,叔本华并不讨人喜欢。

  “并且与他们的交往中表现得笨拙、乖僻,则显示出他有着高贵的品质。”

  所以这句话,只能呵呵。

  第二,叔本华的哲学评价体系。

  他的学说又叫意志论。即是人是生存欲望的意志。通过欢乐痛苦调节情绪,迫使人类追求生活所需。

  欲望满足则无聊,不足则痛苦。

  比如我不吃饭饿的难受。

  吃饱了想吃好,吃多了好的,又会无聊。

  所以他认为学术,艺术,搞这些才是成功的人生。

  一个人再富有,再有钱,但只是生意,也不过是在痛苦无聊中挣扎。

  只不过这种痛苦是金钱匮乏导致的。这种无聊是有钱的精神空虚。也就是穷的只剩钱了。

  还是一种低级形式。

  “如果他很早就洞察人事、谙于世故,如果他很快就懂得如何与人交接、周旋,胸有成竹地步入社会,那么不论从理智还是道德的角度来考虑,这都是一个不好的迹象。这预示着他的本性平庸。相反,一个年轻人对世人的行为方式感到诧异和惊讶....”

  他认为,因此跟社会一般庸俗大众合得来,只见说你也是庸众。

  这个评价体系,导致叔本华的评价体系

  比如一个成功商人,一个富有中产,一个八面玲珑的官员,跟一个走钢丝的比,谁强?

  尼采的查拉图斯特里,走钢丝的,即使掉下去摔死了,也比那些成功人士,庸俗大众强。

  所以这个评价体系,佛学,涅槃,苦修的阿三地位很高。因为他没有屈从于自己的欲望,而是通过寂灭消灭了欲望。

  东方美学里,赵氏孤儿的评价很高。因为他们都没有屈从于生死这样的大欲与恐惧。而是杀身成仁舍身取义。用自己的生命达成了意志的目的。

  因此他认为天才皆孤独。是俯视众生的。而不是屈从于人生那些庸俗欲望的目的。

  比如红楼梦,贾宝玉终日妹妹姐姐,并非单纯的泄欲,而是意淫,才能叫小说,艺术。要是写宝玉每天用功读书,不近女色,考中了状元,娶了公主,周旋于官僚权贵皇帝,圆滑世故,中兴了家业.....

  那红楼梦基本就完蛋了。(真有本续书这样写)

  所以艺术的人生高于功利的人生。

  少数天才的人生孤寂高于多数庸众的热闹幸福。

  也就是古来圣贤皆寂寞的意思。

  因此后人评价他们,粗暴的将中产阶级从她们的舒适温暖的鸭绒被里拎出来,赶她们到冬夜寒风之中,让他们直面悲惨的人生。

  也就是龚自珍说的庸福不足惜的意思。

  因此回头看看西方,成功人士都有些抽风的爱好。

  比如我看一个电影,夺命深渊。里面都是一群富二代。但是总是在东南亚最偏僻得地区,探索最幽暗的地洞,随时都会出事,还没有人救援。

  那地方随便来场暴风雨台风就是几百万人受灾,无数人死亡失踪。何况地洞在地下水下,什么都可能发生。

  当然这电影是有原型的,三次元的确有群富二代在干这事。在地穴里探索冒险。差点丢掉性命也不止一回了。

  玩的不是烧钱,也不是玩命。也不是玩命的烧钱。而是烧钱并且送命。

  所以我们看西方纪录片。像《三体》里那种石油大亨之子搞环保,搞造林,不计利益成本搞到走火入魔,跑到偏远地区搞,却不继承生意的,周旋于上流社会的,当个精明成功商人的,还是不少。

  因此回头再看看这句话,就明白这个评价的标准是怎么确立的了。

  ———-

  把红楼梦跟庄子的这段话好好读读吧

  他们不是不通世故。只是乖戾。与世相违。

  也就是真聪明的,有才气的,总有几分戾气。

  我们学教育学,谈到超常儿童,都说他们难教。他们看谁都像傻x。包括老师。

  典型的例子就是牛顿。人家连上帝的法则都算出来了,混官场官拜爵爷,铸币厂长,讨好几个傻逼轻而易举,换的一点礼贤下士,提携后辈的博爱之名,轻而易举。

  他就是不做,还冷嘲热讽。

  还有钱钟书,你觉得他不懂么?

  他对于世情的透彻远在许多学究之上。不然活不过嗡嗡嗡。老辈凋零后,他硕果仅存,想炒作自己非常简单。可权贵上门拜访都吃闭门羹。你以为他们不懂么?

  只是觉得学术高于周旋社会的浮名。

  学术审美艺术的人生高于功利的人生。

  庄子有云:畸人者,畸于人而侔于天。

  红楼第二回:天地生人,除大仁大恶,馀者皆无大异。若大仁者则应运而生,大恶者则应劫而生,运生世治,劫生世危。尧、舜、禹、汤、文、武、周、召、孔、孟、董、韩、周、程、朱、张,皆应运而生者;蚩尤、共工、桀、纣、始皇、王莽、曹操、桓温、安禄山、秦桧等,皆应劫而生者。大仁者修治天下,大恶者扰乱天下。清明灵秀,天地之正气,仁者之所秉也;残忍乖僻,天地之邪气,恶者之所秉也。今当祚永运隆之日,太平无为之世,清明灵秀之气所秉者,上自朝廷,下至草野,比比皆是。所馀之秀气漫无所归,遂为甘露、为和风,洽然溉及四海。彼残忍乖邪之气,不能荡溢于光天化日之下,遂凝结充塞于深沟大壑之中。偶因风荡,或被云摧,略有摇动感发之意,一丝半缕误而逸出者,值灵秀之气适过,正不容邪,邪复妒正,两不相下;如风水雷电地中既遇,既不能消,又不能让,必致搏击掀发。既然发泄,那邪气亦必赋之于人。假使或男或女偶秉此气而生者,上则不能为仁人为君子,下亦不能为大凶大恶。置之千万人之中,其聪俊灵秀之气,则在千万人之上;其乖僻邪谬不近人情之态,又在千万人之下。若生于公侯富贵之家,则为情痴情种。若生于诗书清贫之族,则为逸士高人。纵然生于薄祚寒门,甚至为奇优,为名娼,亦断不至为走卒健仆,甘遭庸夫驱制。如前之许由、陶潜、阮籍、嵇康、刘伶、王谢二族、顾虎头、陈后主、唐明皇、宋徽宗、刘庭芝、温飞卿、米南宫、石曼卿、柳耆卿、秦少游,近日倪云林、唐伯虎、祝枝山,再如李龟年、黄幡绰、敬新磨、卓文君、红拂、薛涛、崔莺、朝云之流,此皆易地则同之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