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力开创新时代鄄城跨越赶超后来居上新局面
今年以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和错综复杂的宏观环境,鄄城县明确了“一二三四”发展目标,吹响了“奋力开创新时代鄄城跨越赶超、后来居上新局面”的冲锋号角。以“十条工作主线”为抓手谋篇布局,涵盖党的建设、深化改革、安全生产、信访维稳、生态环保、乡村振兴、产业项目、招商引资、城镇化建设、文化旅游等十项重点工作,狠抓落实见效,有力推动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交出了一份特殊之年的丰收答卷。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5.6%和6.9%。1—10月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2.75亿元、增长10.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6%,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3%,其他各项指标也都保持了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
坚持先行先试,坚定不移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
聚焦省委“十大创新”任务要求,统筹推进改革与发展,力争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
重点领域实现新突破。依托睿鹰医药产业园,打造了全球首家生物医药全产业链智能制造柔性平台,产业周期压缩90%。对化工园区内所有涉水企业实施排污管线“一企一管”改造,实现了精准溯源、精准治污,被省纳入“以督促改见成效”示范案例。全面盘活批而未供土地,共盘活4469亩,任务完成率165.5%。创新工作机制,党建+乡村振兴、“一区四园”等一批经验做法,先后被新华社、省委办公厅、省委改革办等宣传推广。
对外开放打开新局面。积极引导、组织企业通过参加境内外知名展会,借助“一带一路”、中国-东盟自贸区等政策,大力开拓国际市场,预计全年完成货物进出口总额33.8亿元。以精准服务推动利用外资稳中提质,新签约外资项目4个、合同外资1.1亿美元。
营商环境实现新提升。研究制定《鄄城县2022年营商环境创新突破攻坚年实施方案》,包含183项创新突破攻坚任务,目前已全部完成。持续深化“企业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共接收企业吹哨13000余个,吹哨事项办理率100%,企业满意率100%。创新“企业秘书”工作机制,为全县规上工业企业解决各类问题2300余条,工作做法在全市推广。创新推行企业注册登记“开办即开户”等12项“微改革”,为企业和群众提供预约服务392次,延时服务129次,登门服务78次,企业和群众满意度大幅提升。
加快动能转换,努力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始终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完整全面准确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持续培育活力梯队,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聚焦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化工、农副产品加工等项目持续发力,紧盯北京怀柔区、江苏江阴市等地企业外迁有利时机,全县干部以燃烧、奔跑、冲刺的状态奋战在招商一线。今年1-10月份,全县外出招商114次,线上签约5次,在谈过亿元项目60个,计划总投资336.55亿元;落地过亿元项目27个,计划总投资131.98亿元。中药材萃取加工、博科鄄城医疗器械产业园等一批洽谈项目顺利签约,百亿级产业集群积厚成势。特别是龙蟠科技项目,从最初投资3个多亿的单个项目,衍生为投资过80亿元、分6期实施的产业园项目,填补了菏泽市在锂电池产业领域的空白。围绕龙蟠科技上下游配套企业,规划了占地2200亩的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园区,目前山东鑫光锂电项目已落地,正在与贝特瑞集团、华盛锂电、赣锋锂业、航天锂电等国内龙头企业对接洽谈,以全产业链布局规划培育千亿级产业集群。龙蟠科技的成功招商经验得到了市主要领导的批示,经验做法在全市推广。
项目建设持续加力。着力构建以县经济开发区为主体,以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园、现代装备制造示范产业园、医疗器械产业园、商贸物流产业园为骨干的“一区四园”产业平台。把生物医药作为首要产业,睿鹰产业园智能化柔性共享平台落地项目15个、在谈4个,明康原料药24个共享车间签约落地医药中间体、原料药等项目9个。强化资金、土地、用工等要素保障,全力提速在建项目、转化储备项目。全年争取资金16.52亿元,获批省重点项目12个、市重点项目10个,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项目3个、制造业中长期贷款项目17个。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247家,实现利润同比增长53.5%。
科技创新提质增效。把科技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促进创新链同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截至目前,全县纳入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企业43家,产值42.5亿元,预计占规上工业产值的比重为30.91%,累计同比增幅26.59%。全县83家企业纳入全国科技型中小企业信息库,23家企业纳入市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组织申报市级创新平台17家。
清理整合积极推进。把清理整合作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坚持腾换并举、以换促腾。以盘活闲置低效用地作为突破口,注册资金2.85亿元创建鄄城县财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持续盘活县内闲置资源及低效企业,着力破解项目用地紧张难题。万星能源、恒泰机械等一批低效企业正在逐步清理,泰山石膏(菏泽)有限公司等企业正在绿色转型,发展新动能新活力持续释放。
电子商务蓬勃发展。先后举办2022鄄城电商年货节、2022菏泽网络消费节鄄城直播、鄄城618电商直播等活动,开展针对性培训500余场。发制品、中药材、科教仪器等电商产业发展迅猛,雅客来、品舒坊等10余个有影响力的互联网品牌熠熠生辉,16个镇街拥有了特色突出的淘宝村,“双十一”期间网络销售额4.2亿元,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完善城市功能,扎实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围绕把县域打造成连接工农、融合城乡的重要纽带,统筹县城生产、生活、生态、安全需要,聚力打造具有特色、富有活力、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县城。
城市规划逐步完善。依据中央《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和省市统一要求,制定“三区三线”县域国土空间规划,中心城区水网、交通、物流、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科学有序推进,全县15个镇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协同推进,新型城镇化推进成效明显。
片区开发有序推进。实行“一个项目一套班子”,高位推动53个城建项目进度,城濮新村片区已完成交房2800套,三完小片区、煤建片区完成房票异地安置1028户。积极申请纾困资金,加快推进江南学府、时代馨苑等项目建设。成功促成北京云山置业盘活金岸尚品项目,目前已全面开工建设。分步实施老旧小区改造,新申请改造住宅小区12个,涉及户数746户。
基础设施不断加强。全面启动城区雨污管网改造提升工程,新铺设雨污水管网33.5公里;改造合流制管网14.5公里;黄河大街等7个路段管网工程正在全力推进。现代交通网络更加完善,鄄郓高速、濮新高速和旧城、董口两座黄河公路大桥顺利建设,鄄菏公路、金堤路、旅游路等提升改造和乡村道路修改扩建工程加速推进。城市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开通5G基站444个,城区和镇驻地实现双千兆网络全覆盖。
城市管理更加优化。省级园林城市、省级卫生县城和省级文明县创建成果持续扩大,濮水湿地公园、历山公园、金山公园公共设施更加完善,新增绿化面积15.1万平方米,改造提升绿化景观5100平方米,新增街头公园5处。城区日均运行56台环卫保洁车辆,实现洒水降尘、卫生清理全覆盖。在尧王路北段等7个地段,科学设置便民经营点,既保障交通顺畅,又方便群众生活。城区文化馆、图书馆等市民休闲区和消费娱乐区聚集服务功能逐步强化,市民享受高品质生活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聚焦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坚持以乡村振兴示范区创建为抓手,统筹推进乡村五大振兴,顺应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积极探索新路径、打造新样板。
乡村产业快速发展。加快推进“一镇一业”“一村一品”,谋划建设镇级产业园,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服装加工、人发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阎什镇被认定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镇,大埝镇被评为省级农业产业强镇。大力推进农业产业项目建设,鸿翔牧业、优全食品、晨雨糖业等一批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快速发展,全县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17家。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县现有国家级示范社8家、省级示范社27家、省级示范农场2家。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引领带动下,全县土地流转规模59.17万亩,流转率60.38%。
乡村面貌焕然一新。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五年提升行动,全面整治村容村貌,群众生活环境更加干净整洁。持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抓好农村厕所建设管护、房屋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农村危房改造,全县村庄生活污水治理覆盖率85%。全面开展路域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升级改造农村公路150公里。农村生态环境逐步好转,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深入人心。
乡村治理有力有效。全面加强农村“领头雁”队伍建设,组织开展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乡村振兴“擂台比武”,启动后备干部“千人计划”行动,培育后备干部1980人,385人纳入村党组织书记后备人才。持续推进平安鄄城建设,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扎实开展夏季治安打击整治“百日行动”、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乡村环境更加和谐稳定。
脱贫成效稳固提升。统筹整合专项资金5000万元,实施彭楼镇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项目。全力推进衔接资金项目建设,谋划实施产业项目和小型公益性基础设施项目49个,现已完工41个。推进370个就业帮扶车间转型升级,272家注册了小微企业,直接带动群众就业近1万人次。健全防返贫监测预警机制,定期开展集中排查,及时将困难群众纳入监测范围,确保应纳尽纳、应帮尽帮,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更有保障。
增进民生福祉,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认真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扎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注重办好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的实事好事。
民生保障更加有力。持续加大民生投入,统筹安排各项民生实事,1-10月份,县财政用于民生保障类支出占比达到87.95%。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预计全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6000人以上,失业再就业8150人。已经建成17个镇街返乡创业园,新增返乡创业5147人,发放创业贷款1.32亿元。
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坚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规划投资1.54亿元,实施解决大班额学校建设项目7个,可新增学位数4170个。规划投资1296万元,建设3个教师周转宿舍项目,目前已完工2个、正在主体施工1个。规划投资11.3亿元,实施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学校建设项目3个,其中,菏泽生物医药职业技术学院项目已开工建设28个单体,开工面积约30万平方米,完成投资约4亿元。深入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三年提升行动,古泉、箕山等8处项目投入使用,凤凰镇卫生院项目与县集中隔离点一体建设,主体工程正在施工。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新建农家书屋15个,完成“送电影下乡”4398场、“送戏下乡”396场,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更加充实、更有质量。
新风正气更加充盈。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成文明实践家庭站1170余处、志愿服务项目70余个、创建品牌60余个、开展活动8250余场次。全面推行文明实践积分制,探索建设“微心愿”网点和“少儿积分兑换区”,用“小积分”撬动“大文明”。着力加强“四德”工程建设,评选“四德”先进人物1600余名,打造“四德”主题广场162个。开展“三小车辆”禁行、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巩固提升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深化公民道德建设,当选“山东好人”4名,推荐市级“最美家庭”19户。开展“移风易俗赶大集”活动,巩固殡葬改革成果,引导群众自觉抵制高额彩礼、随礼攀比、铺张浪费等现象,倡导科学、文明、节俭的婚丧礼仪新形式,树立社会主义文明新风尚。
菏泽报业全媒体记者 焦同帅 通讯员 任明丽 刘永霞 刘梦圆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