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余年与雪中悍刀行比较:中国侠客小说在左,西方骑士小说在右

  网络小说大行其道的今天,打开小说网站除了仙侠就是玄幻,除了修真就是奇幻。只有精神内核足够强大,才能被电视剧拍成经典。既然《庆余年》都火成那样了,《雪中》要是不跟上这一波热度,实在有点说不过去。让我们抛开那些花里胡哨的特技,慢到令人发指的武打设计,聊一聊关于两部小说的精神内核。

  

  如果剥掉那层华丽的玄幻外衣,露出《雪中悍刀行》的实质,大家就会惊讶地发现,这不就是一部典型的西方骑士小说嘛。

  西方骑士小说在人们的传统印象中基本就是这样

  家住城堡,英俊潇洒,

  身披盔甲,骑马砍杀。

  

  事实上,西方骑士小说同样有锄强扶弱,行侠仗义的情节,亚瑟王、罗宾汉、贝奥武夫,都是个中翘楚。骑士区别于侠客,还需要其他几个关键因素。

  首先就是天赋性,所谓天赋强调的还是西方一直强调的“高贵血统”论调。

  因为你是王子,你的血统足够高贵,所以你才能轻而易举地扒拉出,象征王权的“石中剑”。

  

  徐凤年是北凉世子,未来的一方大佬,所以他天生就自带主角光环,什么内力、刀法、飞剑哭着喊着有人送。

  第二,一定要长得很帅。大家可以回忆一下,无论是《天国王朝》中的贝里昂 、《勇敢的心》中的威廉华莱士,《权利的游戏》中的囧雪,无一不是英姿飒飒、风度翩翩,无论是骑着巨龙的龙妈,还是身为人妻的王后,都会对男主一见钟情,心醉神迷。

  

  身为骑士,剑法不一定要强,马匹不一定要快,长相一定要足够帅。要不然,徐凤年拿什么去赢得姜泥、红薯、裴南苇、陆丞燕、南宫仆射、呵呵呵姑娘的芳心?

  第三,骑士要站在宗教的角度,扫除异教。徐凤年肩负北凉王子的身份还不够,还得具有“真武转世”的命运加持,什么龙虎山、提兵山、统统靠边。

  

  徐凤年在接受北凉王之前,电视剧着重把“三次加冠”进行了刻画。其实这就是欧洲骑士加冕礼的一种变形,骑士对于欧洲人来说是一种极其难得的贵族封号,一旦获得就意味着武士进入了上层社会,获得了封建贵族特权。

  

  因此,要获得这一封号就要举行极其严格的考试和极其隆重的仪式,最重要的程序就是要在万众瞩目的情况下宣誓,领受誓词。

  中国的侠,从他打抱不平,行侠仗义的那一刻开始,就已经是侠了。

  骑士说白了就是为领主而战的武士,最主要的职责就是保护领主的土地免遭外来侵害。中国的侠,从来不会为钱,更不会为权。

  气节在侠客的眼中,看得比命还重。

  为了碎银几两就去舍生忘死的,那是保镖。

  

  在中国古代长期的封建统治下,等级森严,生活在底层的百姓希望有人能够站出来仗义挟剑,主持正义。中国的武侠从来都不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因为“侠以武犯禁”。

  “侠”来自于社会的各个阶层,可以是富甲一方的大理皇帝,也可以是貌不惊人的街边乞丐;可以是威风凛凛的南院大王,也可以是毫不起眼的太监。

  众生皆有佛心,众生皆有侠性。哪怕是恶贯满盈的段延庆,也有出手救王语嫣的经历。血刀老祖也好,南海鳄神也罢,哪怕是反面人物在灵魂深处,也会偶尔透露出一丝天良之光。

  

  侠士的存在,不是为了野心家开疆拓土,只是为了民族大义为国御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布衣侠客”的责无旁贷的意识

  中国人重情,更重义。

  性情中人方为侠,奇侠常在市井中。《庆余年》中的范闲属于大隐于朝的“官侠”,在他的心目中不存在“君为臣纲,父为子纲”那一套。

  只要能够代表受苦群众的利益,只要天下百姓能够免于刀兵战火,他就能拿起巴雷特,行刺自己的父亲。

  

  天下为怀,苍生为念。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这才是侠的最高理想,也是《庆余年》区别于一般网络小说的地方。梁羽生曾经说过“侠是目的,武功是达成目的的手段”。范闲练习霸道真气不是目的,当官也不是目的,推翻庆帝的封建统治才是终极目标。相比之下,徐凤年无论是气魄还是胆识,比范闲差了不止一个档次。

  

  无论是西方的骑士还是中国的侠士,武功的高低几乎成了衡量英雄的必要条件。但是,西方其实小说从来没有招式,顶多就是直刺、格挡、躲闪而已。

  西方骑士没有门派之分,骑士主要服务于军队,崇尚“一力降十会”。在欧洲作家眼中,孔武有力,争强斗狠才是主流。因为招数过于简单,往往看一眼就能学会。

  

  《雪中悍刀行》中,男主徐凤年同样是看过的招数几乎都是看一眼就会,一使出就是超必杀。有大黄庭这种无所不能的外挂在,完全不用考虑什么真气逆行,走火入魔,修为尽废的问题。

  早知如此,鸠摩智还练什么小无相功。

  

  《庆余年》中的范闲,从一本“无名功决”开始练起,一招一式,一拳一掌,都是在名师的指导下按部就班地完成。越是卓越的武功,越是以写实为主。

  五竹的铁签,燕小乙的箭;叶流云的大劈棺,范闲的小手段。

  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而且符合武术原理,摹写逼真,个性突出。

  

  中国武侠小说的“绝妙武功”描写,绝不是游离于清洁之外的“注水闲笔”。而是能够反映出人物的性格,增强作品的现实感与吸引力。

  反观《雪中悍刀行》,基本都是远程操控,隔空放大招。剑神李淳罡一剑破甲两千六,士兵像杂草一样被清除,除了填报个虚数,什么印象都没有。

  被吹上天的王仙芝大战李淳罡,全靠海水倒卷,万剑归一的场面吸引眼球。

  观众不禁要问,这究竟是物理攻击,还是魔法攻击?

  因为西方的骑士文学,宁愿花一些笔墨描写决斗前的心理活动,也不愿花较多的笔墨写决斗时的具体动作过程,皆因骑士武功太乏善可陈而已。

  

  白羽点评:武魂悠悠,侠意切切。无论是西方的骑士,还是中国的大侠都是从不同文化中诞生出来的两个概念,体现了传统社会中人们对于理想世界的恒久渴望。在当今社会中,无论是“骑士”还是“侠士”,都已失去了存在的社会基础,但其内在的文化精神却必然也必须生生不息,因为民族作为一种文化存在是不能离开自己的文化之魂而独立于天地之间的。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