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越来越不愿意过春节,30组过去VS现在的照片,告诉你答案

  马上春节了,但年味,我只在网络上感觉到。

  各平台上都有关于过年话题的热搜,一众网友也讨论得热火朝天。

  大家或回忆小时候如何过年,或就一些过年习俗争论不休。

  但现实中,有几个人准备过年了?

  你有按照家乡习俗准备过年吗?是不是感觉年味越来越淡?为什么呢?

  也许,这30张“过去VS现在”过年的照片,能给到我们答案。

  一、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

  为什么如今年味越来越淡了?

  因为今天的生活太幸福了,所以就感觉不出过年有多么的“特别”。

  小时候的过年,是一年才能割两三次猪肉,吃一次饺子。所以过年那顿饺子才十分地美味。

  

  如今,超市里随时可买的速冻水饺,口味千奇百怪,大小、外形也任君选择,还有何可期待?

  

  小时候的过年,那顿年夜饭是一年之中最贵的、最好吃的、最丰盛的一顿饭。

  但那时候的最丰盛是有鸡、有鱼,至于色香味那并不重要。

  

  如今的过年,年夜饭丰盛到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只要你想吃,就能吃到。

  我们在乎的已经不是大鱼大肉,而是年夜饭的菜色是否丰富、是否精致,是否够独一无二。

  

  小时候,只有过年才可以理直气壮地问爸妈要新衣服穿,平时只能捡表姐的旧衣服穿。

  

  如今,几乎每天换一身衣服,即使不是天天穿新衣,也要天天穿不同的衣服。

  

  小时候的过年,饮料是水果罐头在开水中煮出来的甜汤,有一点点甜就无比幸福;

  如今的过年,饮料的口味多到难以选择,喝饮料也要求图个吉利,要红红火火、吉吉利利的期许。

  

  日子苦的时候,一年一度的春节盛宴,无疑是唯一的甜。

  如今天天是甜,春节那一天的甜似乎就没有那么突出了。

  所以,六零、七零、八零后的记忆中,过年才是那么的幸福,年味是那么的浓。

  

  如今,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富裕,无论是物质生活,还是精神生活都非常的富足。

  平时的生活已经足够幸福,对过年的“期待值”自然降低,才会让人感觉过年“没有那么幸福”了。

  

  其实,不是年味淡了,也不是过年不幸福了,而是我们已经身在福中不知福。

  倘若让我们的先辈们从炮火连天的岁月穿越到如今的盛世,他们必然幸福的热泪眼眶。

  所以,请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二、现在过年,快乐的人不是你了

  我们感觉小时候过年好快乐,那时候年味好浓。

  但真的如此吗?

  不是现在的年味变淡了,而是现在过年,最快乐的人不再是你了。

  小时候,我们是孩子,只要在节日里尽情地玩耍就可以。所以记忆中的春节,是浓浓的欢乐与笑声。

  

  但这幸福的背后,却是父母长辈为我们制造的快乐节日氛围。

  小时候的过年,我们只要在厨房里,等着热气腾腾的年味出锅就行。

  但妈妈要在厨房忙活两三天,才能准备好一家人的年货。

  

  小时候过年,我们兴冲冲地去走亲戚,渴望拆亲朋好友送来的年货。

  爸爸妈妈却要为送什么礼物、送多少礼物伤透脑筋。

  

  小时候过年,我们和兄弟姐妹们一起在人群中钻来钻去、互相打闹玩耍;

  父母却要为亲戚间的人情往来、彼此的各种攀比烦恼忧愁。

  

  我们记忆中儿时的春节就只是单纯的笑闹、无忧无虑地吃吃喝喝,作为孩子的我们是最快乐的那群人。

  我们不用担心过节费用够不够,有没有超支;不用去和亲戚攀比这一年是否升职加薪了;也不会关注谁家买房谁家换车了。

  更不用费心费力做饭招待亲友,不用打扫房间洗洗刷刷,不用收拾热闹过后的满地狼藉。

  

  但长大成人后的我们,却要去做这一切。

  作为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我们需要担负起一家人春节开心快乐的重担:

  要考虑亲朋好友之间的送礼问题;要考虑领导同事间的年货,要注意界限问题;要负责一家人的过年活动,尽量不要和去年一样,要更丰富更精彩;要准备各式年货,考虑年夜饭的菜色问题;

  成人的我们接班父母,成为过年时候最忙碌的那个人;而我们的孩子接班我们,成为春节中最无忧无虑的那个人。

  所以,你看啊,年味依然还在,但享受过年幸福的人成为了我们的孩子。

  而我们要考虑节日中的世俗生活问题,哪有心思享受春节的欢乐。

  

  所以年味变淡,不过是因为我们长大了,懂事了,要负责节日里的一切问题;

  而负责享受幸福的,还是孩子,在他们眼里春节依然是放松、愉快的节日。

  他们依然可以要求不写作业去游乐园玩耍,可以要求一个过年福利,或是买一套昂贵的玩具,或是多打一会电子游戏。

  

  春节的年味依然很浓,只不过享受幸福和快乐的主角从来都是孩子而已。

  浓浓的年味也从未消失过,让我们感觉年味消失的不过是成长与责任而已。

  三、越来越淡的仪式感

  小时候的过年,是到处噼里啪啦响个不停的鞭炮声;是黑夜中灿烂多彩到处绽放的烟火。

  

  如今,密集的城市住宅区里,少了鞭炮声,似乎也少了一些热闹。

  小时候的过年,是爸爸在一边写春联,我弄得满手墨水被骂的吵闹声;

  

  如今,多种多样的春联,有种工业流水化的冷硬之感,缺少一点传承和温度。

  

  小时候的过年,是集市上、人潮汹涌中到处买年货、挑年货的小烦恼与快乐;

  

  如今买年货,是拿着手机在不同店铺之间计算优惠价格,少了点热闹与温度。

  

  小时候的过年,有各种“禁忌”:

  不能说不吉利的话,不能动剪刀,初一不能打扫卫生,饺子不能吃荤的……

  

  每顿饭前的鞭炮放得越早越好,贴春联也有时间规定,要祭灶王爷……

  多年前,过了腊八就是年,关于过年,哪一天要做什么,都有规定: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冻豆腐;

  

  二十六,炖猪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如今,这些仪式还有多少人记得?

  年轻一辈对这些越来越不在意,一些传统的习俗渐渐消失,一些有故事的仪式,也逐渐不见。

  

  仪式感是营造节日氛围最好的调味料,但突进过年越来越精简的仪式,让大家对春节的期盼也被精简掉了。

  年味,自然也越来越淡。

  一年又一年,越来越富足的物质生活,让我们对春节的期待值降低;

  

  一年又一年,年龄的增长,让我们脱离了不谙世事的天真,开始为生活奔波,过节时要承担的责任越重,无法单纯享受幸福感。

  

  一年又一年,越来越精简的过年仪式,越来越工业化的过年礼物、装饰品,让过年的仪式感减淡。

  

  也许,是这些让年味越来越淡。但有些感情不会随着年味变淡。

  无论回家过年,还是在外过年,有爱就有家,有吉就是年,吾心安处是吾乡的安稳感。

  但上下五千年的传承,纵使过年的仪式变来变去,一些古老的习俗也会消失不见;

  但只要中国人骨子里盼团圆的感情不变,对亲情团圆的思念不变,年味就不会消失。

  

  全家人一条心,只要让爱及时回家,春节的年味就会一直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