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俘13年后,李仙洲坦言:我有个问题没交代,周总理听完连连夸赞

  1960年,新中国对功德林战犯实行第三次特赦,很多在表现良好的国民党军官都得以恢复了自由身,这其中就包括曾经的蒋介石“嫡系”将领李仙洲。

  自莱芜一战被俘之后,他被关在功德林中已经有13年之久,而刚一出来,他就受到了周总理的盛情接待。

  对于这个曾经教导过自己的“老师”,李仙洲内心满是愧疚,嘴上连连道歉,周总理向来性情宽厚,只是一再安慰他放宽心。

  见“恩师”态度如此,李仙洲内心越发自责,思来想去之后,他突然主动开口向周总理说道:“我还有一个问题没交代!”

  周总理笑着请他说出来,听完之后,他非但没有怪罪,反而夸李仙洲建立了一件大功劳。

  那么李仙洲交代的“问题”究竟是什么?为何周总理要夸奖他呢?

  周总理

  至关重要的莱芜战役

  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和平协定,向我军解放区开始发动了全面进攻。次年初,国民党军就趁着我军主力南下歼灭宿北之敌时,迅速攻占了鲁南的部分地区。

  为了夺回我方阵地,在取得宿北战役的胜利之后,我军就火速率兵北上。

  见此情况,蒋介石就在陈诚的建议下,命令济南第二绥靖区司令官王耀武出兵莱芜,南北夹击华东野战军。

  王耀武认为自己手下的三个军只有一个73军可靠,这样打下去必然会送死,于是他便以坐镇济南为由,又将任务派遣给了副司令李仙洲。

  那么李仙洲是何许人也?早年间,他一直在山东老家的小学安安生生当教师,后来看到时局越来越混乱,军阀割据,到处兵荒马乱,家乡的父老乡亲也总是遭到“大兵”的欺负,他的心态就迅速发生了转变。

  

  李仙洲

  李仙洲认为,等自己当了兵当了官,就能管得了这些人,于是经过多番考虑,他决定弃文从武,在30岁那年毅然决然考入了黄埔军校。

  也许是之前有过当教师的经历,李仙洲非常相信“军人要绝对服从命令”这句话,所以在归入蒋介石阵营之后,他便一直坚定不移的为他卖命。

  李仙洲参加过东征和北伐,在抗日战争中,他还靠着优秀的作战能力和指挥才能,英勇打击了日寇,立下了赫赫战功。

  这次接到上头派遣的任务,李仙洲又快速带着第12军、第46军以及第73军三个军的兵力,浩浩荡荡地赶去了莱芜。

  彼时的他还没有意识到,这三个军其实都“各怀心思”。

  

  第12军是东北军老部队,被划入第二绥靖区之后,就一直不干正事。

  第46军的军长韩练成,早已经与我军取得了联系,属于是不挂名的“中共党员”,在这次战役中,他将会发挥巨大作用。

  剩下的就只有第73军,属于王耀武的嫡系军队,战斗力强,而且也听从指挥。

  然而,三军之间无法互相配合,注定会走向失败。

  2月1日,得知第46军已经全部到达了博山附近,李仙洲就赶紧将韩浚、霍守义、韩练成等几名军长召集过来,商讨下一步的作战计划。

  

  韩练成

  会议结束之后,韩练成火速将消息传递给了胶东军区联络科的科长杨斯德,并在情报中告知众人,自己将会带兵和73军的一部以及12军,向着莱芜和新泰进攻。

  到时他会想办法约束12军,希望鲁中军区能尽快在胶济线上展开行动。

  消息一路传到了华东军区以及司令员陈毅的耳中,很快,我军就按照韩练成提供的情报对国民党军进行阻击,同时还会毁坏了博山到新泰之间的公路,使得他们无法在将炮兵和物资等运输到前线。

  2月8日,第46军终于缓慢达到了新泰,由于他们在前方掩护,73军一直跟在后方,我军担心双方一旦打起来,会让韩练成受到牵连,便一直无法寻求到合适的战机。

  后来陈毅粟裕等人经过反复的研究,决定秘密的转兵北上,歼灭掉李仙洲集团,在获得中央批准之后,便正式展开了行动!

  陈毅

  李仙洲被俘

  为了麻痹敌军,陈毅先命令参谋长带着两个纵队伪装成全军,于南面进行正面防御,摆出一副要与其进行决战的架势。

  同一时间,他又命令鲁中军区派出部队日夜不停地赶往泰安方向,让敌军误以为我方主力正向着兖州开进。

  而另一支部队,则是在兖州以西边的运河上架桥,给敌军营造出我军正准备西渡黄河的假象。

  这时,胶东军区的部队也收到命令对敌军第八军发动进攻,尽量拖住其不要去西边增援。至于胶济线上的敌军,我军也暂停了进攻。

  这番多管齐下的计策,虽说让李仙洲放松了警惕,放开胆子向南边进攻,但也让他意识到了一些问题,比如军队阵型首尾无法相顾,补给线太长,万一遭到突袭,后果不堪设想。

  

  当他将自己的疑虑一层层传递到上层时,得到的却是继续南进的命令,因为彼时的蒋介石十分自信地认为,我军已经无法与其主力军作战。

  时间来到2月21日,战役即将打响,韩练成收到李仙洲的命令,必须要去莱芜支援73军,虽然他已经尽可能的拖延时间,但也不能公然的违抗命令,只能谨慎再谨慎。

  在即将达到莱芜之时,韩练成想办法将军队停在了城外宿营,后来被李仙洲召集到总部商议撤退事宜以及如何突破华东野战军包围圈时,他便故意提出要再花费一天时间来做准备,并且坚决主张将突围日期推迟。

  考虑到韩练成率领的46军是突围主力,众人也只能勉强同意。

  结果真到了2月23日,当李仙洲后总部和73军以及46军已经按照命令在指定的地点集合之后,韩练成却怎么也没有出现。

  韩练成

  李仙洲让人赶快去找,结果谁都不知他的去向,考虑到事态紧急,李仙洲就命令士兵们实行突围,然而还没走多远,他们就全部落入了华野军提前设好的“口袋阵”里。

  看形势不对,李仙洲带领着全军与我军进行了激烈对抗,可几万兵马被挤到如此狭窄的区域里,属实是进退两难,不一会儿车马和军队就全部都乱成了一团。

  我军趁机穿插到其中,将其分割成了数段,到了下午五点左右时,李仙洲总部及其手下的73军和46军,便已经全军覆没。

  见败局已定,受伤的李仙洲准备换上普通士兵的服装趁乱逃跑,结果最后还是成为了我军的俘虏。

  当他战败的消息传回来之后,王耀武立即下令让12军撤了回来,南京国民党高层也迅速陷入了混乱,派系之间的矛盾激化得也更快。有的高官甚至还选择了“回家养病”,就是为了不想落得跟李仙洲一样的下场。

  

  实际上,秉着一向优待俘虏的原则,在抓捕了李仙洲之后,陈毅就已经下达指示,要相关部门一定要保护好他的安全和生活。

  没过多久,陈毅还亲自接见了李仙洲,与其进行了长达两个小时的谈话。也正是这时,李仙洲才终于知道,蒋介石早已把莱芜战役的失败全都推到了自己身上,他已然成为了国民党内的“大罪人”。

  心灰意冷之下,李仙洲接受了自己的失败,之后便进了东北战犯管理所、北京功德林战俘管理所进行学习改造。

  这一期间,在医护人员的精心照料之下,他的伤情已经得到了恢复,而看到共产党对于战俘的友好宽容的态度,他也决心弃暗投明,改变自己的政治立场。

  埋在心底的问题

  1960年,由于在狱中表现良好,被关了13年之久的李仙洲终于得到了国家特赦,恢复了自由身,而刚刚出狱后不久,他就受到了周总理的热情招待。

  

  李仙洲

  两人早期结缘于黄埔军校,那时周总理的年龄虽然比李仙洲小,却担任了他的老师,所以两人之间也算是有一段“师生情分”在。

  多年未见,周总理还是亲切地称呼他为“大哥”,李仙洲听后却有些愧疚,连连说道:“我这个学生站错了队,犯了错误,对不起老师的教导……”

  听到这里,周总理却语重心长地安慰他:“是我没有教好,现在我们应该努力多为祖国做贡献!”

  两人谈了很多旧事,期间,李仙洲又向周总理提问了一个困扰自己很久的问题,当年他带领的大军被包围,为啥46军的军长韩练成就能逃出去?

  周总理没有正面回答,只是微笑着告诉他:“韩练成同志现在就在北京,你可以跟他聊。”

  周总理

  光是听到总理用“同志”来形容韩练成,李仙洲大概就能明白,他其实就是中共地下党。等到两人再次见面,李仙洲也终于得知,那次突围“失踪”之后,韩练成就再次回到了“龙潭虎穴”。

  当时经过上头安排,他先是回南京找到了白崇禧,后来又面见了蒋介石,将战场上的情况予以告知。

  蒋介石全程都没有怀疑韩练成的身份,也并未处分他,甚至还将他任命为了委员长侍从室的高级参谋,而借着这个机会,韩练成又为我党提供了很多有利情报。

  到了战争后期,韩练成在中共中央的安排下,一路到达了解放区,受到了毛主席和周总理的接见。1950年1月,韩练成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国家恢复军衔制后,他还被授予了中将军衔。

  解开了萦绕在心头多年的谜团,李仙洲与韩练成相视一笑,内心也是感慨万千。

  

  不过这时,他的内心又开始纠结了起来,因为心里还埋藏着一个秘密,他不知道该不该说出来,思来想去之后,李仙洲还是向周总理开口道:“我有一个问题没交代!”

  突然听到他这样说,周总理便询问道:“什么问题没交代呀?”

  只听他回答:“我还办过一所国立二十二中学,跟党争夺了青年!”

  这件事发生在1941年,当时正担任第28集团军总司令的李仙洲,率领着手下的92军驻扎在了安徽阜阳。

  不久后,很多从山东跑来的青年学生主动向92军求救,李仙洲不忍见他们处于危险之中,便下令让军部暂时收留了他们。

  

  随着时间久了,越来越多沦陷区的孩子们都跑了过来,李仙洲想着他们都是正上学读书的年纪,不适合参军,更不能任他们流落在外,所以经过反复考量之后,李仙洲就跟当地的士绅商量合作,开办了一所私立中学。

  不曾想,随着学校的名气和规模越来越大,加入进来的孩子也越来越多,李仙洲有心无力,无奈之下只能找到教育部的部长陈立夫,将学校改名为“国立22中学”,才得到了政府的财政支持。

  李仙洲把这件事藏在心里许久,就连进了功德林,都很少对别人提起过。

  而周总理得知后,非但没有怪罪他,反而笑着说道:“这有什么错,这是一大功劳,你培养的青年不是都在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吗?”

  听到周总理这样说,李仙洲心里也宽慰了不少,他愈加觉得自己当初的选择是正确的。

  

  同周总理分别之后,李仙洲就回到家乡跟妻儿团聚了,虽然一开始因为之前的身份问题,他还遭到了同村人的排斥,好在有周总理发话,当地干部便向乡亲们解释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此后,李仙洲在家乡得到了很多人的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