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仪思想】来自山沟的大智慧 四大界各论

  原标题:【凤仪思想】来自山沟的大智慧 四大界各论

  不识一字,大彻大悟。

  讲病化世,普度群伦。

  四大界各论

  本篇首先摘抄有关四大界的凤仪语录,并对部分语录做了简约的说明。然后根据语录对四大界进行系统的概述。

  根据凤仪先生的四大界语录进行分析、归纳,而后从四大界各论、四大界定位、四大界分清、四大界活用,四大界达通等五个方面进行论述。

  离苦得乐是人类所共同追求的,是所有宗教家、伦理家以及哲学家所共同追求和探索的最终目的。但什么是苦,什么是乐,必须首先弄清楚。有的乐只是暂短的,其乐过去之后,会带来更严重的苦果。当前的乐也可能是未来的“苦因”。而宗教和伦理所要达到的乐是永恒的乐,要消灭苦因,是来自性天中之乐,是“止于至善”的乐。这种乐不随外境的转移而转移,故称之为真乐或极乐。哲学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只有精神境界提高了,才会真正离苦得乐。所以精神境界的提高和人生永恒的真乐是统一的。凤仪先生所讲的四大界:志、意、心、身,即体现了“佛国、天堂、苦海、地狱”四大境界。从个人来讲,四大界是人生善恶高低不同的四种境界;从广义来讲,包罗宇宙万有的四种不同范畴。所有的圣、佛、神、仙、人、鬼及万物,无不囊括其中。所以先生说:“须达通四大界,才能普度众生。”先生是通过个人的实践,由诚而明,彻悟了四大界的真理。他说:“我能装下四个大世界。”正是说明这个道理。

  志界是超出三界,止于至善的圣佛境界,是“无心”的;意界是心地坦荡,少欲知足,知足常乐的贤人或神仙的境界,是“净心”的;心界是贪得无厌,自私自利,苦苦恼恼的常人的境界,是“操心”的;身界是争贪搅扰,为所欲为,作恶多端的罪恶的境界,是“糟心”的。四大界是人的去路。只有达到志界,才会有永恒的真乐。

  四大界中志界的提出,在人类历史上,是对超凡入圣、了脱生死的解脱之道的又一次大阐明,为人们走向极乐,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志界、意界、心界、身界,代表人的四种不同的精神境界,是先生宣讲性命学说的专用术语,并不拘泥于古说,故无须从古说中强求真出处与来源。

  …待续…

  王凤仪简介

  王凤仪老善人(1864~1937年)是位农村长工,未曾读书,因笃行忠、孝,自诚而明。三十五岁,往救友人杨柏,行至中途,天垂异象,黑夜见白日,遂明道。三十八岁,父逝世,守墓至百日,大彻大悟,发明性理疗病法,讲病化世,普度群伦。王善人讲道,语似俚俗,而意境深远,均由自性中所流露,不拘经教,权宜说法,活泼自然,不仅足为圭臬,且为经天纬地之大经大法。其要旨在教人尽忠孝之道而化性立命。王凤仪告诉我们:人生的富贵贫贱、否泰苦乐,都掌握在自己手中。

  欢迎转载 功德无量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