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历史名将的十八岁

  十八岁那年,岳飞准备开始第一次从军。

  为了这一天,岳飞已经准备了很久。

  先是拜名师周侗,学习骑射,能左右开弓,箭不虚发。

  传说周侗能同时射三箭,三箭均能中靶,岳飞拉弓射一箭,射中周侗先前所发的箭头,再发一箭又中箭头。周侗大惊,把自己所喜爱的好弓箭送给岳飞,于是岳飞更加勤快练习,尽得周侗的箭术。

  后来周侗病故,岳飞又拜陈广为师,学习刀枪之法,武艺“一县无敌”,岳飞生有神力,不满20岁时就能挽弓三百宋斤,开腰弩八石,“时人奇之”。

  武艺高强也就罢了,少年岳飞同时还是学霸一枚。

  岳飞画像天资敏悟的少年,最喜欢背诵经典书传,尤其喜欢《左氏春秋》和孙吴《兵法》。家里穷买不起蜡烛,就多拾捡材火照明,读书动不动就通宵达旦不睡觉。

  典型的比你聪明的人不可怕,可怕的是比你聪明的人比你还努力。

  饱读兵书,武艺娴熟的岳飞同学,早就盼望着有一天能够投身疆场,杀敌报国。

  于是,当刘韐招募敢死队的时候,他就毫不犹豫的报名参加。

  虽然前两年,他刚刚娶了老婆刘氏,前一年,他的第一个儿子岳云也出生了。

  告别刚娶过门的娇妻,再望一眼蹒跚待步的幼儿,岳飞离开家乡,开始了自己一生辉煌的戎马生涯。

  精忠报国十八岁,霍去病以骠姚校尉的身份,参加了舅舅卫青发起的定襄出击战。

  这一次出征是他的姨父汉武帝的主意。

  本来不过是想锻炼锻炼新人,一来给这个毛头小子长长见识,一来也让他熬熬资历,方便日后逐步提拔。

  当然顺便让他吃吃苦头更好。毕竟霍去病还是有些富二代的纨绔习性,姨父刘彻有意栽培他,想教他学习孙子和吴起的兵法,他居然说打仗是随机应变的事情,不可以拘泥于古代的兵法。

  霍去病这样一个高傲的少年人,让他去军旅之中找找挫败的感觉,总是好的。

  可是,谁也没有想到,在这一场定襄出击中,原本寄予厚望的卫尉苏建把整个队伍都拉没了,单人匹马灰溜溜跑回来;翕侯赵信更干脆,本就是匈奴人,干脆投敌去了,其他元戎宿将像李广啊、公孙贺啊,也都没有什么功劳。

  偏偏是初次与匈奴作战的霍去病,率800骑兵,追击数百里,斩获匈奴2000余人,杀伊稚斜单于大行父藉若侯产,俘单于叔父罗姑及匈奴相国、当户等高官,全身而返。

  汉武帝大喜过望,以其功冠全军,封为冠军侯,赐食邑二千五百户。

  就这样,十八岁的霍去病,一个特立独行、锋芒毕露的少年将军,在一个锐意进取、鼓励个性的时代,开启了一个耀眼短暂,丝毫没有浪费的雄壮人生。

  恍若一颗闪耀的流星,开始在长空之中,划亮了光明。

  封狼居胥十八岁,戚继光就任登州卫指挥佥事。

  站在登州的城墙之上,眺望大海,心潮如海涛般汹涌澎湃的少年军官戚继光,心里头计划着两件事情。

  一件是自我的再一次升华与修炼。毕竟之前几年的自我修养都是闭门苦读,能不能拿到战场上实践一番,还需要一番检验。

  要做这件事情很简单,只要自己动手就能够做了。

  还有一件,那就是要把队伍带起来。

  这件事情就比较棘手了。

  戚继光毕竟经过近两百年的沉沦,大明的军队已经不再是当年那支强悍的大明军了。而是一群长期不打仗兵油子,混吃等死,坑蒙拐骗,搞搞腐败什么的无所不能,但是一打帐,就不要指望了。

  比如,常常是几千的大明军队VS上百个的倭寇小队,结果都是表面看起来人多势众的千人大队被百人小队追着撵着打。

  就好像当初刘裕北伐,一个人赶着上千人的贼寇一样让人不可思议。

  可惜像这样的阵势,在戚继光早期的军事生涯,会碰到过很多。

  比如最激烈的一次,是十年之后,一伙六七十人人的倭寇,将从浙江绍兴上虞县登岸,一路暴走三千里,杀死杀伤官兵四五千人,顺便还攻一下大明陪都南京城,“杀二把总指挥,军士死者八九百,不折一人而去……”。用他们如入无人之境的三千里暴走,硬生生扯掉了明朝的遮羞布,将大明军事上的羞处,赤裸裸的暴露世人面前。

  所以一身热血的少年戚继光,显然对这样的一支队伍是很不满意的。

  他要重振大明军威。要重新组建一直招之能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赫赫威名的军队。

  云护牙签满,星含宝剑横。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十八岁的戚继光大笔一挥,写下了自己的人生理想。

  戚继光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