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这些年龄称谓,你都知道多少?

  年龄称谓是古代指代年龄的称呼,古人的年龄有时候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其他称谓来表示。年龄称谓大多是记载在书籍之中,然后被沿用。

  下面这些年龄称谓,你知道分别代表年龄多少吗?

  01

  垂髫是指多少岁?

  A、一岁至八岁

  B、一二岁至八九岁

  C、三四岁至八九岁

  D、五六岁至八九岁

  点击空白处查看解析

  小孩子头发扎起来下垂着,指幼年。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垂髫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02

  豆蔻是指女子多少岁?

  A、十岁

  B、十一岁

  C、十二岁

  D、十三岁

  点击空白处查看解析

  指女子十三岁。源自唐朝诗人杜牧的一首诗——《赠别》。杜牧年轻时曾随丞相牛僧孺在扬州供职,后离开扬州,临行时写了两首七绝给一位女子。“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杜牧用二月初含苞待放的豆蔻花比喻十三岁的少女。

  03

  弱冠是指男子多少岁?

  A、二十岁

  B、二十五岁

  C、十八岁

  D、十五岁

  点击空白处查看解析

  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指刚成年。指二十岁。弱冠:古代男子20岁叫作“弱”,这时就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弱冠”即年满20岁的男子。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弱冠是男子二十岁。

  04

  而立是指多少岁?

  A、三十岁

  B、四十岁

  C、五十岁

  D、六十岁

  点击空白处查看解析

  而立(而立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所以后代称30岁为“而立之年”。而立之年:指三十岁。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05

  不惑是指多少岁?

  A、三十岁

  B、四十岁

  C、五十岁

  D、六十岁

  点击空白处查看解析

  不惑(不惑之年):指四十岁。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06

  知天命是指多少岁?

  A、三十岁

  B、四十岁

  C、五十岁

  D、六十岁

  点击空白处查看解析

  知命之年:后代称50岁为“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07

  耳顺、花甲之年是指多少岁?

  A、三十岁

  B、四十岁

  C、五十岁

  D、六十岁

  点击空白处查看解析

  耳顺、耳顺之年、还历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岁。

  天干地支配合用来纪年,从甲起,六十年成一周,因此称六十岁为花甲。花甲:我国古代用干支记时间。所谓干支,是天干地支的简称。天干有十,地支十二,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照顺序搭配成六十个单位,通常就叫作“六十花甲子”,也称“花甲”。把这种记时间的词语移用到记人的年龄上,就以“年届花甲”或“花甲之年”来指人到60岁了。

  08

  从心、古稀之年是指多少岁?

  A、六十岁

  B、七十岁

  C、八十岁

  D、九十岁

  点击空白处查看解析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70岁为“从心之年”。

  古代人活到70岁,也就很不容易了。杜甫有诗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人就多依此诗,称70岁为“古稀之年”。

  09

  耄耋是指多少岁?

  A、九十、一百岁

  B、八十岁

  C、八、九十岁

  D、九十岁

  点击空白处查看解析

  耄,《盐铁论·孝养》中写道:“七十曰耄。”《礼记·曲礼》说:“八十九十曰耋。”耋,《尔雅·释言》注:“八十为耋。”把上面几种说法合起来,我们可以看到,“耄耋”是指人的高寿,大约是“七老八十”了。耄耋:泛指晚年。耄,八九十岁的年纪。耄,七八十岁的年纪。耄耋指八九十岁。毛传又云:“耋,老也,八十曰耋。”后人因称八九十岁的老人为“耄耋”。

  10

  期颐是指多少岁?

  A、百岁

  B、八十岁

  C、八、九十岁

  D、九十岁

  点击空白处查看解析

  期颐:指百岁高寿。期颐:期,朱熹讲是“周匝之义”,即转过一圈了,“谓百年已周”。颐,朱熹讲是“谓当养而已”。即生活起居诗人养护。期颐就是指百岁之人。期颐指一百岁。“期颐”是人寿至“百岁”的特称。《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郑玄注:“期,犹要也;颐,养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尽养道而已。”意思是:人至百岁,饮食、居住、动物等各方面都需要孝子照养,所以“百岁”称作“期颐”。

  推荐阅读

  诗词|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诗词|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