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于北京闹市的18岁河南少年,火车为其改道,一半骨灰放入八宝山
葬于北京闹市的18岁河南少年,火车为其改道,一半骨灰放入八宝山
在首都北京,寸土寸金的繁华地带——丰台区云岗街心花园,有一处革命烈士墓格外醒目。
长眠于此的革命烈士叫孟凡章,牺牲时年仅18岁。
在烈士墓旁边,原本有一条铁路,为了铭记孟凡章的光辉人生,铁路局特地为其让道,重新规划了铁道线路。
翠柏凝云雾,青石寄哀思。在他短短的十八年人生里,几乎将全部热血奉献给了为人民服务的事业中,光辉事迹历经五十余年,至今仍然熠熠生辉。
孟凡章,1951年出生于河南省沈丘县纸店村,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刚刚解放的华夏大地百废待兴,全国各地都投入到大生产的浪潮中,其中,沈丘县是全国重要的产粮大县,千里沃土的中原古地,古往今来诞生了无数的英雄人物、文学大家。
孟凡章从小就爱听父母长辈、街坊邻里讲述英雄故事、人文故事,华蒙学经典《千字文》作者周兴嗣正是沈丘籍,“景行维贤,克念作圣”的古训,孟凡章在心里默默念诵着,而张思德、雷锋等英雄事迹又为他的人生,树立了新的楷模。
孟凡章在中学时,就开始身体力行雷锋的奉献精神。
村里有个五保户孙大爷,身患疾病多年,一直以来都是政府的帮扶对象,孟凡章看到孙大爷打水不便,小小的年纪便开始为孙大爷挑水、加工粮食,小小的身躯挑着两桶水,横穿过村里,村民们纷纷给他竖起了大拇指。
有一次,邻居张大娘突然重病,时值半夜,纸店村一片寂静,乌黑的夜里伸手不见五指,离最近的公社医院有七八里远,眼看孙大娘已经生命垂危,该如何挺过去?孙大娘的家人顿时哭作一团,竟没了主意。
正在睡梦中的孟凡章被传来的哭声吵醒,他爬起身,双手撑在窗台上望向孙大娘家,听到是孙大娘病重,孟凡章没有任何犹豫,立即套上马车,准备拉孙大娘去医院。
母亲在旁边说,“孩子,从这儿到公社医院那么远,这么冷的天,你多穿件衣服,不然把你冻坏了!”
孟凡章回应道:“娘,您放心吧,我赶车干得快,更能抗冷!”就这样,孟凡章抹黑驾着马车走了七八里地,将孙大娘送去了公社医院。
医生看到孙大娘后,判断她情况十分危急,需要立即动手术,孟凡章守在了手术室门口,一直待到手术结束,并在病床前陪了孙大娘整整一昼夜。
孙大娘醒了后,看到伏在床边正在睡觉的孟凡章,眼里顿时噙满热泪。
医生对她说,你得的是胃穿孔急症,得亏你儿子送来的及时,不然的话你早没命了,孙大娘望着孟凡章的背影,动情地说:他不是我儿子,但是比我亲儿子还要亲啊!
孟凡章寒夜护送孙大娘就医的事,一下子在小小的村庄传开了,村民们更对孟凡章交口称赞,直孟凡章小小年纪一定会成大事儿!
去当兵,为人民服务!这是孟凡章一直以来的梦想,在军营里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去真正践行雷锋精神。
1968年3月,孟凡章被批准入伍。
他在日记里热情洋溢地写道:“一个真正有抱负的青年,他必定有一个美好的理想,只有为这个理想而活着、战斗着,他才会成为一个崇高的人。”
孟凡章活成了他想成为的样子。
孟凡章入伍后,被分配到北京卫戍区丰台某部二连担任卫生员。
卫生员的工作,任务重、事情杂,不仅仅要负责全连战士的身体健康,还需要负责日常的勤务工作。
但无论有多忙,孟凡章每天都会抽出一个小时,去学习医疗知识,在他看来,只要能够让战士们少吃苦、少受罪,他愿意付出所有的业余时间。
为了更好地给战士们看病,孟凡章开始自学针灸,学习针灸,先要学习的是找准穴位,为此,孟凡章对自己下了手。
在每个夜晚,忙完了一天的工作,战士们纷纷进入了梦乡,孟凡章拿起了书本,对着自己的身体尝试扎针。
第二天起床的时候,战士们看着孟凡章手上、胳膊上大大小小的针眼,都劝孟凡章不要扎针了。
但孟凡章笑着回应说,看到你们训练后腰酸腿痛,我也着急啊,你们放心吧,等我学成了,你们就不会遭这个罪了。
就这样,凭着艰苦、勤奋的练习,孟凡章成为了卫生队技术最过硬的一个,多次被连里评为卫生标兵,一手针灸更是为战士们去除了无数病痛。
为战士服务,全心全意解决战士们的后顾之忧,是后勤保障部门的主要工作,作为医疗队卫生院的孟凡章,开始专注起每一位战士的身体状况。
孟凡章开始一个一个走访战士,与他们谈心、交流,了解战士们的疾病史。但并不是所有的战士都能理解他的良苦用心,不少战士不愿意和别人交流自己得过什么病、吃过什么药,认为这太丢人了。
孟凡章深知战士们所思所想,在谈心受阻后,孟凡章主动找了连长、指导员,向他们介绍起了解疾病史、建立病历卡对预防疾病、提升战斗力的必要性,连里领导听到后,立即对他说:“好!既然如此,那我先来......”
连长找孟凡章聊病去了,这事一传开,孟凡章剩下的工作迎刃而解,甚至不少战士主动找到孟凡章“聊病”。
就这样,全连战士的健康状况就深深刻在了孟凡章的脑子里,接下来,他按照全连战士普遍的健康状况,又开始了一项卫生教育课的工作。
对此,他召集全连战士上卫生教育课,从饭前洗手、便后洗手、餐具消毒、一人一筷这样简单的卫生小常识开始,慢慢地培养起大家良好的卫生习惯。
除此之外,孟凡章积极利用午休时间,利用废旧材料将厕所粪坑加盖......连队在他的带领下,卫生状况得到很大的改善。
在全团的军事训练中,孟凡章所在连队表现格外突出,受到首长的嘉奖。
当战士们上台领奖的时候,孟凡章格外激动,双手不停地鼓掌,旁边的战士看到后,打趣地说:孟老哥,这军功章可有你的一大份呢!
听到战士们的夸奖,孟凡章瞬间觉得不好意思,旁边的战士笑得更开心了。
积极帮助老、病、残,这是孟凡章从初中以来就一直坚持做的事情,尤其是孟凡章自学针灸后,学成后的他感觉用武之地越来越大,平时给战士们针灸,闲暇下来就走出门去,给老百姓们做针灸。
在北京孟凡章服役的军区不远,有位瘫痪的郭大妈,常常被四邻照顾,孟凡章了解后,一声不响地上了门。
郭大妈看到有位年轻解放军背着药箱推开门走了进来,顿时想起身,孟凡章看到后连忙示意郭大妈先躺下,接着,郭大妈向这位解放军介绍起得病的经过。
了解到郭大妈瘫痪仅仅半年,孟凡章顿觉还是有的治,就这样,孟凡章坚持不懈地给郭大妈下针、按摩。
3个月下来,郭大妈竟然神奇痊愈了,在这期间,郭大妈一直都在问孟凡章的姓名、服役军队,孟凡章笑而不言,在看到郭大妈恢复如初后,孟凡章又继续为其他老百姓看病治病了。
从那以后,郭大妈再也没有见过孟凡章,直到有位卫生员牺牲的消息传来,她才恍然大悟,瞬间热泪盈眶。
孟凡章就这样,一直用自己的所学帮助着战士、贫苦百姓。
1969年1月15日,是孟凡章牺牲的日子。
这一天还是很冷,北京刮着风,路上的行人都裹紧了领口,水龙头的水顺着冰凌滑下去,一切似乎都是静悄悄的。
早早起床的他,像往常一样,开始扫起了连队的大门口、院落,战士们看着他们喜爱的卫生员,正在忙着打扫卫生,便一起上去帮忙。
没人会想到,孟凡章会在今天离去。
上午,孟凡章再次召集了大家,这是一堂“预防煤气中毒”科普教育课,他在课堂上声情并茂地讲着,战士们都认真听着。
眼前这位刚刚18岁的男孩,在入伍一年多的时间,便已经成长为如此优秀的社会主义革命战士,每个人由衷地羡慕,也激励着战士们奋发学习。
下午,团支部组织“雷锋故事报告会”,一直以雷锋为榜样的孟凡章,在会上热情洋溢地讲述了雷锋的故事。
雷锋同志是党的好儿子、群众的好儿子,在他短暂的一生里,将有限的生命真正投入到了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
此时,孟凡章又想到了自己在日记本中记述的一段话:成为一个崇高的人。
晚上,他在日记本上写下了最后一篇日记。
北京入夜了,天更冷了,孟凡章听着吹灯号响起,把灯关掉,他收拾起早已准备好的药箱出了门。
按照以往,他先去连部各班检查了火炉的使用状况,今天刚刚给大家讲的预防煤气中毒知识,看来大家都贯彻的很到位,战士们都沉浸在梦乡,有的战士打起了呼噜,有的躺在床上瞧着孟凡章推开门离去。
“小孟,啥时候来给我瞧瞧病啊,这腿老疼的毛病一直没好,再不休整休整,我得瘸着腿见马克思喽!”二班班长安福增的话还在孟凡章的脑海里。
“好了,老安,今儿我上完课,晚上就过去,你就安心在班里等着吧!”安福增的二班,一直都是驻守在驻地之外,那里缺医少药,自己当了卫生员,就经常往二班跑,一来二去,倒成了老安的好朋友。
孟凡章一头钻进了风里,朝着二班走去,顺着铁路路基,不多久就能走到二班了,那时候的北京,铁路几乎横穿过现在的闹市区,城区虽说巨大,但晚上已经没有了人气,尤其是在这凛冬,寂静无声,四下皆黑。
孟凡章小心翼翼地走着,顺着铁路,他几乎马上就能看到老安屋里的灯光了。
遥远的地方,传来列车的轰鸣声,拉响的汽笛声音穿破云霄,传到孟凡章的耳朵里。
列车正在疾速驶来,不久就要经过他的身边,他心里想着,火车来的时候,风太大,难免要避避,得赶紧走,别让老安等急了。
孟凡章加快了脚步,突然,前面不远处的铁轨上,貌似有个迷迷糊糊的巨大物体,孟凡章向来心细,此刻他更不敢大意,立刻向前跑去,近了才发现,两道铁轨中间的枕木上,一块巨石赫然压着。
这时,火车的轰鸣声再次传来,列车马上就要到了!
孟凡章来不及多想,扔掉药箱便冲到巨石旁边,冰冷的巨石,结结实实压在枕木上,一时之间,周围没有任何趁手的工具可以撬动巨石,而列车却更近了。
此时,似乎只有一种办法,那就是将巨石推下去!
但是,火车马上就要来了......来不及多想,孟凡章双手放在了巨石上,开始猛地发力,希望把巨石推下去,但巨石纹丝未动......
时间在飞逝,火车巨大的轰鸣声越来越近,火车上的司机已经远远看到了巨石,更看到了正在奋力推石的孟凡章,他紧急拉响了汽笛。
孟凡章心里再次给自己鼓着劲儿,后面的火车上都是军用物资,一旦翻车,损失太大了!
入伍参军,保家卫国,此刻就是献身的时候!
孟凡章不知道从哪里涌起的力气,拼尽全部力量将巨石奋力向前猛地一推!巨石被推出了铁轨,但来不及躲避的孟凡章,只听着耳边呼呼而过的火车,双眼紧闭不省人事。
孟凡章双腿被轧,倒在了铁轨上。
火车司机下车后,发现了奄奄一息的孟凡章,他呼喊起周围的居民,一起将他送往了医院。
孟凡章还在抢救,手术室外围了一群人,有连里的领导,有战士们,也有老安,此刻他正痛悔不已,旁人不停地安慰他。
经过四十多分钟的抢救,孟凡章终于苏醒了。醒来的第一件事,他惦记的还是火车。
“火车....火车....得救了吗?”孟凡章再次用尽全身力气,说出了这句话。
陪在身边的战士们,顿时泣不成声。
孟凡章终究因为伤势过重,经过医生的全力抢救,还是离开了人世,离开了他热爱的部队,热爱的工作。
孟凡章牺牲后,北京卫戍区委员会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并追授一等功。
孟凡章牺牲时年仅18岁,参军仅仅一年多,正是通过自己的扎实肯干、勤奋好学,获得了周围人的尊重夸赞。
他牺牲后,遗照、遗物被送回了沈丘县烈士陵园,希望烈士能魂归故里,他所搬动的那块大石头,被军事博物馆收藏。
而在他的牺牲处,部队给他修建了坟墓,本是铁轨的地方,铁路局为他改了道,他的骨灰一半留在了他牺牲的地方,另外一半安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
如今,北京市繁华的街心花园,在这寸土寸金的地方,市民们为孟凡章修建了陵园,竖起了高大的墓碑,上面刻着“孟凡章烈士之墓”,墓上的松柏已经长得很高了,似乎在寄托着市民对烈士的无尽哀思。
孟凡章牺牲的消息传回家乡,一时之间万人同悲,不少人纷纷前往烈士陵园,祭奠这位年轻的烈士。
部队领导和当地政府领导,来到孟凡章的老家纸店村,小小的房子家徒四壁,一生务农的老两口难掩悲痛,领导们看到后,询问老两口父母有什么需要。
“儿子牺牲了,没有给家乡父老丢脸,我们就满足了,我们没有什么要求。”孟凡章的母亲姜素清噙着热泪说道。
在场的人无不动容,部队领导和当地领导决意要给老两口奖励,孟凡章是为国家牺牲的、是为部队牺牲的,绝对不能让老两口寒心。
听到这里,姜素清知道再拒绝,怕是要让领导们为难了,她说,“家里缺一辆架子车,要不,您奖励俺家一辆架子车吧,就当我儿回来了,成了架子车给俺出力呢!”
从此以后,这辆架子车成为孟家的重要农具,陪着孟家收麦、拉粪、运粮食。
“架子车帮了咱孟家不少大忙,咱应该感谢政府,懂得知恩报恩,决不能向政府张口要这要那。”姜素清常常念叨着这句话,街坊邻里更是对姜老太更加钦佩,也更加怀念孟凡章。
姜素清老太活到99岁离世,她去世后,架子车就放在了她居住的房间,一直在教育着子孙后代。
烈士孟凡章、慈母姜素清,两人以河南大地优秀、质朴的品格活出了精彩的一生。
如今,每到清明节,都有军人、市民孟凡章陵墓处,在嘹亮的国歌声中,献上花圈、表达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