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白:未成年人的犯罪值得被原谅吗

  日本影片《告白》是一部非常具有社会教育意义的电影。

  故事发生在一群学生和一位老师身上。

  老师的女儿意外死亡,学生们都认为老师悲痛不已,开始胡言乱语,失去理智。

  而事实是,老师查出了小女儿的死另有隐情,两个学生直接导致了女儿的死,一个以玩耍为由,用自己发明的小电器,电晕了老师的女儿,另一个学生以为小女孩死了,将她投入泳池,最终溺死,而警方断定小女孩为意外失足落水。

  

  班上的两个学生,各自的原生家庭都有各自的问题。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内心深处的秘密,这些惊人的内心独白,在揭示着教育对于未成年人的重要性。

  人之初,性本善。但是在生活中也许恰恰相反,那些幼小的心灵,如果受到负面的影响,遭遇一些不同于常人的侵害,往往会导致一个孩子走向极端,走上犯错的道路。

  而未成年法给了这些人庇护,他们就算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孽,也不会受到和成年人一样严厉的惩罚。这无疑加剧了那些未成年的犯罪动作,让他们在人生一开始就已经进入了死胡同,今后的发展自然不太可能往好的方面去。

  

  作为老师本应该是温厚贤良,仁德并存,为人师表,但是却被仇恨蒙蔽了双眼,不惜以身试法,私自报复学生,只为了给自己的女儿讨回公道。这是一个悲哀的故事,当老师不再以教书育人的形象出现,而是一个对女儿的死耿耿于怀,对始作俑者心生仇恨的母亲。

  学生因为家庭教育的缺失而走了歪路,正是对老师的女儿下手。老师无法原谅,实施报复,学生受惊仍不悔过。这一切的问题是教育的关系,教育又不仅仅是学校的教育,学校教人知识,而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他们不仅要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还有心理健康。不是花钱供其上学,满足所有的物质需求,就可以的。孩子的心理是脆弱的,也是多变的,是极其微妙的。是稍有不慎,就会误入歧途,迷失自我的。父母的教育比学校的更为重要,也更为不可或缺。

  

  如果说知识是一个孩子的必需品,那么道德、原则才是真正的营养品。如果一个孩子的心理出现了极大的问题,德行有亏,不可控制,那么极有可能对社会产生或大或小的危害。

  看过电影之后,不禁感叹,人性的恶真是无法想象的。人们需要从小修行,从一件小事开始,小时偷针,长大偷金。如果不从小加以正面的良好教育,那么头疼的就不是其父母了。

  我们一路走来,也曾犯下诸多错误,可那些都被父母的一路叮咛,和老师的谆谆教导慢慢淡去。我们逐渐成长,知道了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我们越发成熟,不断思考,未成年人犯错应该被原谅吗?应该,但同时还要加以教育,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未成年犯罪,应该被原谅吗?我想说无论是未成年本人,还是其父母,都不值得被原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