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读书」《双城记》:鲜血无法洗去仇恨,更不能替代爱

  

  放下司汤达著的《红与黑》,拿起狄更斯著的《双城记》,一位法国作家,一位英国作家,都是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所创作的小说,究竟写了什么呢?

  《红与黑》写的是拿破仑领导的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失败,作者想通过《红与黑》再现拿破仑的伟大,鞭挞复辟波旁王朝的黑暗。而《双城记》则是揭露了法国大革命前波旁王朝深深激化了的社会矛盾,强烈地抨击贵族阶级的荒淫残暴,并深切地同情底层人民的苦难。从这一点看,两部作品有着一定的关联。

  查尔斯·狄更斯,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大家都应该熟悉,因为我们读书时就学过他的作品。狄更斯出生于海军小职员家庭,家境贫困,11岁就承担起繁重的家务劳动,曾在皮鞋作坊当过学徒,16岁时在律师事务所当缮写员,后来有机会成为了报社采访记者。他只读过几年书,全靠刻苦自学和艰辛劳动才成为知名作家。有一句话说得好:“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会经历无数天昏地暗的时刻,但我们同时也会在这些挫折和痛苦中学会成长,走向成熟。无论再苦再难,只要你不放弃自己,生活就不会放弃你。只要你不言败,就总有赢回来的可能。”狄更斯的一生,很好地诠释了这句话。

  狄更斯生活在英国由半封建社会向工业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因其做过多年记者,看到了太多底层人们的贫苦生活,也看到了富人们的醉生梦死,所以,他的作品鲜明而生动地刻画了各阶层的代表人物形象,对劳动人民的苦难及其反抗斗争给以同情和支持。狄更斯一生共创作了14部长篇小说。代表作有描写劳资矛盾的长篇代表作《艰难时代》和描写1789年法国革命的《双城记》,以及《远大前程》《大卫·科波菲尔》等作品都深受读者的认可与喜爱。

  《双城记》写的是法国巴黎与英国伦敦两座城市,作者描写了贵族阶级荒淫奢靡的生活与底层群众的极度贫困和不满,揭露了法国大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

  这部小说从1775年12月的一个月夜讲起。法国巴黎的著名医生马奈特外出散步时竟然被当地侯爵兄弟强迫出诊,到了侯爵府,马奈特目睹了这对兄弟为图一时淫乐,杀害了佃户全家,他们希望马奈特做假证,但是正义的马奈特没有这么做,而是向朝廷告发侯爵兄弟二人,没想到,不但没告倒这对兄弟,自己竟然被不明不白地关进了监狱。

  其朋友和家人多方打探,也没找到任何线索,马奈特就如人间蒸发了一样。马奈特的妻子痛苦万分,两年后,不幸离开了人世。离世前,她把小女儿托付给马奈特的好朋友洛瑞赡养,就这样马奈特的女儿被带到了伦敦,被善良的一家人抚养长大。

  18年后,马奈特医生获释,此时的他已经被摧残得不成样子,还是旧日仆人收留了他。马奈特的女儿此时已经长大,当她得知父亲的消息后,立即前往巴黎去接自己的父亲,在回来的路上遇到了法国青年查理·达内。而达内碰巧又是侯爵的儿子,只是达内憎恨自己的家族,所以,毅然决然地与家庭决裂,移居伦敦,成为一名法语教师。

  《双城记》中有两条故事线索。一条是马奈特女儿与达内的感情线。身在异乡的达内自然会遇到各种麻烦,在求助律师帮助自己打官司的时候,遇到了与自己长得很像的男孩卡顿,两个人很快成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而且两个人都喜欢马奈特的女儿。马奈特此时也恢复得差不多了,他知道达内是侯爵的孩子,但是为了女儿的幸福,他还是同意了他们相爱。另外一条线索就是富人与穷人之间的对立。达内的父母相继去世,可是他的叔父依然暴虐,滥杀无辜,终于被一个忍无可忍,失去儿子的父亲杀死。因为这条导火索,巴黎的人民开始反抗贵族们的统治,他们联合起来推翻了统治阶级,并将当地贵族及贵族的仆人全部送进了监狱,等待他们的就是断头台。

  达内是一位善良的青年,为了营救受到牵连的管家,只身回到了巴黎,没想到同样被抓进了监狱。为了营救达内,马奈特和女儿一同回到巴黎。因为马奈特在这个监狱待了18年,他觉得自己能救出达内。

  在马奈特的多方努力下,终于迎来了转机,可是准备释放达内时,竟然有人在监狱里找到了当年马奈特受迫害时写的纸条,他憎恨侯爵家族,他诅咒侯爵家所有人都要受到惩罚。就因为这张纸条,法院再次判处达内死刑。

  危急时刻,卡顿也来到了巴黎,他深爱着马奈特的女儿,他愿意用自己的生命换回达内的生命,就这样,卡顿通过去监狱探监的机会,将迷晕的达内送出了监狱,而自己冒名顶替留在了监狱。出狱后的达内被马奈特父女带回了伦敦,卡顿从容地上了断头台。

  在小说的最后有这样一段描述:“沿着巴黎的街道,六辆押送死囚的囚车装载着当天去祭断头台的祭品。卡顿坐在第三辆囚车里,他的手被捆绑着。当他听到街上有反对他的呼喊声时,只是平静地微微一笑,同时把头发摆动得更松散些以遮盖他的脸部。在断头台上,卡顿为了爱情,从容献身。”

  《双城记》中的三个男人都是有爱的。马奈特为了女儿的幸福,将他对侯爵家的憎恨埋在了心底,接纳了侯爵的儿子;侯爵的儿子为了反对家庭的残暴,与家庭断绝关系,可是当知道自己家的管家们受难时,竟然不顾死亡前去营救,这也是一种博爱。还有卡顿,为了自己深爱的女人,愿意付出生命成全她,这是何等的大爱。

  小说《双城记》中作者狄更斯传达了:“鲜血无法洗去仇恨,更不能替代爱”的主旨,贵族的暴虐对平民造成的伤痛不会因为鲜血而愈合,平民对贵族的仇恨也无法替代对已逝亲人的爱。作品尖锐地指出,人民群众的忍耐是有限度的,在贵族阶级的残暴统治下,人民群众迫于生计,必然奋起反抗,这种反抗是正义的。

  当然,《双城记》中还阐述了狄更斯的重要观点,那就是在人们憎恨贵族社会的残酷压迫的同时,革命人民也成了刽子手,反对暴力者,也在实施暴力。狄更斯认为暴力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只有理性与宽容,善良和爱才是人们应该去追求的终极目标。

  《双城记》中,作者使用了对比手法,如侯爵的残酷无情,马奈特的善良。在农村,贵族的荒淫无耻,农民的卑微生活。城市中,百姓的残羹剩饭、破履烂衫,富人们的奢靡生活。这一幕幕描写,将两个水火不容的阶层刻画得入木三分,极具画面感,而且将这一幅幅对比的画面深深地印在读者的心中。就如我们翻看张乐平的漫画《三毛流浪记》一样,期待着所有的贫苦人们都能过上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