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一代名相寇准,七岁时作的一首诗,连成年人也写不出那样的豪情
原标题:一代名相寇准,七岁时作的一首诗,连成年人也写不出那样的豪情
西岳华山是我国著名的五岳之一,也是全真派的圣地,被认为是“第四洞天”,更有“华夏之根”的说法。自古以来,文人墨客歌咏华山的诗歌很多,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就分别留下了《登华山》和《望岳》。王维、刘禹锡、柳宗元都有歌咏华山的诗歌,甚至连唐玄宗李隆基也写下了《途经华山》一诗。但是,说起华山诗歌,还真少不了下面这首《咏华山》: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这是北宋名相寇准所作,更令人惊奇的是,寇准写这首诗的时候,不过才七岁。关于这首诗的来历,有两个说法。寇准本来就是华州下邽人,离华山很近。一个说法是他年少聪颖,他的父亲带他登临华山。在山巅之上,小小年纪的寇准极目远眺,看到群山环绕,渭水如带的景象,不由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名篇。 另一个说法则更为骇人,那是寇准家里请客,高朋满座,酒酣耳热之时,有人考较小寇准,要他以华山为题写诗。寇准现场踱步思考,曹植七步成诗,寇准则在第三步的时候,就作出了此诗。
关于这两种说法到底哪个是真,哪个是假,已经无从考证,似乎也没有必要考证了。但这首诗的艺术水平和感染力,却是跨越了时空,成为了经久不息的佳作。 此诗的前两句“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就出语不凡,振聋发聩。它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杜甫另一首《望岳》中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虽然诗圣在那首诗中,所写的是泰山,但手法却是一样的。诗人以夸张的表现手法,描绘了华山一柱擎天,无与伦比的气魄。
他没有直接描写华山的高度,也没有细节烘托气氛,只用了孤傲不凡的“只有”、“更无”两个词,就将华山本身的独特魅力展现得一览无余。试想一下,没有任何山峦能与它平齐,只有天比它更高,这是何等的不凡地位。 诗的前两句已经很雄伟不凡了,然而后面两句的气势却一点都没有下降。诗人原本以华山本身为基点,突出了它的高耸峭拔,马上又转换了一个角度,以华山之巅的“我”为中心。先写抬头,距离红色的太阳最近,再写回头,能看到白云环绕。
就在这一抬头一回头之间,不仅给人深刻的印象,更是如同白描一般,将华山的风姿书写得如此形象生动。这个视角的突然转换,不仅给人带来意外的感觉,更是让全诗多了几分灵动,几分从容华美。 从诗歌本身来说,这种手法让瑰丽出奇,从意境上来说,也让人增添了几分感慨。它表现出了少年寇准的雄心壮志,从小就有心比天高的凌云之志。
事实上也正是如此,寇准的一生,就是桀骜不驯的性格加上磊落的行事风格。当辽人南下,宋朝面临迁都的风险时,是寇准挺身而出,逼着宋真宗御驾亲征,定下了“澶渊之盟”,避免了南宋的提前出现。 然而,立下大功的寇准却没有能够善始善终,这和他的性格也不无关系。他虽然光明磊落,却不免目中无人,站在高峰之巅,却不知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道理。一次遭到王钦若的打压,一次遭到丁谓等人的排挤,最终这位挽救过大宋王朝的名相客死雷州。也许,在他生命的尽头,他记起儿时所写的这首《咏华山》的时候,也会明白“高处不胜寒”的道理。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