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八大明星相聚“演贝”,是内娱发展新方式?
近期内娱界流行起一个词汇“演贝”,用以讽刺那些台词拿不出手、依赖配音演员的演员。随着该现象的热度上升,网友们还评选出了“内娱四大男/女演贝”。因牵扯众多当红明星,演贝话题的讨论趋势逐渐升温。有人支持专业配音演员负责配音工作,演员只需专注于表演;也有人认为演员本身不能决定原声的使用与否。尽管争议四起,但问题的本质在于部分当红演员缺乏基本功,即使使用原声,台词能力仍然不过关。

事实上,配音在电影、电视剧甚至话剧中都曾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霸王别姬》中,张国荣饰演的程蝶衣便由演员杨立新配音,确保角色的声音更贴合京剧腔的要求。《甄嬛传》中,蔡少芬饰演的皇后则由专业配音演员借助其声音塑造角色。然而,这些例子与被冠以“演贝”之名的演员有着本质区别。在前者身上,配音是精益求精的体现;而在“演贝”身上,则是起死回生的救命稻草。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优秀的演员自身原声能够胜任角色,但仍然需要配音。例如,《还珠格格》中的苏有朋与林心如,因港台腔与其他演员不符而选择配音处理。而有些演员虽然能使用原声,却因为语气、音色等问题难以令观众信服。

当今内娱问题不止发生在原声上,艺人的打戏、演唱等方面同样降级。原本行业标准的真唱变成了一种罕见的称赞。随着观众对演员的表现要求逐渐降低,从业者似乎也开始对自己的表现满足。这甚至导致了部分人合理化“演贝”的存在,认为这是专业配音演员工作机会的增加。

在这种现象背后,亟需提升演员的基本功,使原声得到在角色塑造中的充分利用。比如,《漫长的季节》中的蒋奇明,他仅凭呼吸便可以引出眼泪。只有在基本功扎实、原声达到角色要求的前提下,演员才能以声台行表为标准,精益求精地塑造角色。

总之,内娱界的演贝现象暴露出行业标准降级的问题。演员应正视问题,摆正态度,提升自身素质,以符合观众与行业的期待。从提高基本功开始,练就一身扎实的演技,才是演员之道,也能带来更优质的作品。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