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为何感觉古代男子都喜欢娶十三四岁的小女孩为妻?
原标题:为何感觉古代男子都喜欢娶十三四岁的小女孩为妻?
不是古代男子喜欢娶十三四岁的女孩子,而是从古至今,男人都喜欢年轻漂亮的。
十三四岁的女孩子,正值豆蔻年华,搁到现代,正是在学校里读书的年纪,但在古代,这个年龄的女孩子却已经嫁人,即便是没有嫁人的,也是待嫁闺中,而且,古代的男子,也十分喜欢娶这个年龄段的女孩子。
这种例子数不胜数,如武则天进宫时才13岁,孝庄太后嫁给多尔衮时,也只有14岁,包括苏东坡的好友,那个“一枝梨花压海棠”的北宋诗人张先,也是在80岁时,娶了一个18岁的小女子。
依照我们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十三四岁的小女孩,无论是思想还是身体,都没有发育成熟,为何古代的男子却都喜欢娶呢?
这里面有多种原因,包括古代人平均寿命较短、早婚早育能够繁衍人口以及国家政策等等因素,还有一点原因就是,谁都喜欢年轻漂亮的,从古至今皆是如此。
在古代,娶一个十三四岁的女孩子为妻,这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上至帝王将相,下到普通百姓,还包括一些社会名流,都乐意娶一个年轻的女子。
唐太宗李世民大婚时,长孙皇后13岁;皇太极娶孝庄太后时,孝庄太后也是13岁;
武则天被李世民看中,纳进宫时,也只有13岁;
还有苏东坡那句著名的“一枝梨花压海棠”,说的就是他的好友,北宋词人张先,也是在80岁高龄的时候,娶了一个18岁的大姑娘,并且,婚后两人感情颇好,这个姑娘还为张先前后生育了两儿两女;
包括苏东坡本人,前后共娶了三个妻子,每一任妻子在嫁给他的时候,都是在十几岁的年龄,最小的,是他的发妻王弗,在嫁给苏东坡时,也只有15岁。
这样的例子,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并且,在古人的眼中,对于这种事情并不觉得奇怪,反而认为是再正常不过的。
并且,如果仔细研究古人的婚姻,就会发现无论是在哪个朝代,男子娶妻,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无论男子的年龄有多大,所娶的妻子年龄都非常小,因此,我们就会经常看到“老夫少妻”这样的组合。
像前文讲到,苏东坡的好友张先,就是在80岁的高龄之际,还能娶一个十八岁的大姑娘,这种事情,在古代也是比比皆是。
娶一个十三四岁的小女孩就够让我们现代人吃惊了,还有比这个更让人瞠目结舌的,在历史上,还有把年龄更小的女子召入后宫,纳为妃子的。
明朝的嘉靖皇帝朱厚熜,就干过这种事情。
大明立国之后,明太祖朱元璋曾对纳入后宫的采选女子有过年龄上的规定,要求15岁以上,20岁以下的女子,方可纳入后宫,虽有朱元璋的“15岁以上”祖令限制,但嘉靖皇帝却根本不考虑。
根据《明会要》记载,朱厚熜曾将年龄下限进行过调整,征选过11岁至16岁淑女入宫,而且还是征选过多次,这已经大大超出了朱元璋的“祖令”限制。
不仅仅是嘉靖皇帝,包括他的儿子,隆庆皇帝朱载垕,在隆庆三年(公元1569年)便选300名12岁至16岁民间淑女进宫。
即便是对年龄有要求,但对于皇帝来说,只要被他看上的,年龄均不是问题,这种心理,不仅仅只有皇帝有,像那些达官贵人,甚至包括民间的富豪,但凡有那个能力,都愿意去娶一个年轻漂亮的女子为妻。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一个年龄只有十三四岁,甚至更小的女孩子,包括身体的各个器官,以及思想等,都没有发育成熟,怎么会在这个年龄就嫁人呢?要知道,这个年龄在我们现代,正是在学校读书的大好时光,也是长身体的好时机。,而古代的女孩子,却在这个时候,已为人妇。
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灵,古代的小女孩都承受着“不能承受之重”,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现象的发生呢?其实这里面,有多重因素,也不能把责任全都推到古代男子身上。
首先,就是古代人成年的时间
在我们现代人的概念中,男孩子要到18岁才算是一个成年男子,包括很多法律法规规定,也是18岁之后,才拥有属于成年人的各种权益。
而在古代,男孩子只有到了二十岁,才能“加冠”,也就是说才算成年,这个时候,家里的长辈就会为其梳发并带上新帽,这个仪式十分重要,称之为“冠礼。
而古代的女子,什么年龄才算是成年呢?答案是十五岁,到了这个年龄,就是“及笄”,就要将披垂的头发梳起来,盘在头顶并插上簪子,以示成年。
成年之后,无论男女,就可以谈婚论嫁,而女子“及笄”之后,家里人就会开始张罗着这个女孩子的终身大事。
“小女子哩年将及笄,如蒙公子不弃,愿附姻好。”---《清史演义》
男子的“及冠之年”和女子的“及笄之年”,在古代就意味着,这个时候就是男女青年最适宜婚嫁的年龄了,换而言之,就是这个时候的女孩子,就可以出嫁了。正常的一件事情。
因此来说,古代的女子,到达适婚年龄时,虽然只有十五岁,但也和我们现代的女孩子成年是一个性质,所以,在十五岁左右结婚,也是很正常的一件事。
不是古代男子喜欢这个十三四岁的女孩子,而是到了这个年龄的女孩子,就已经可以嫁人了,如果不嫁人,那后果十分严重。
其次,就是国家的法令规定
在古代,无论是什么时期和哪个朝代,君王们对于百姓们的婚姻大事,也是“操碎了心”,并且制定了各种相关政策。
在汉朝时,政府还特意规定,家里有女孩子的,到了“及笄之年”,也就是十五岁时,必须要嫁人,如果超过十五岁没有嫁人的,政府还有相应的处罚措施。
“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者,五算”---《汉书.惠帝纪》
这里的五算,意思就是征收五倍的赋税,也就是说,如果家里有女孩子,超过十五岁至三十岁还不嫁人的,那么这一家就惨了,要为这个“老姑娘”付出五倍的赋税。
如此一来,无论是哪一家,只要家里有姑娘的,那都早早的在女孩子十五岁之前,就开始为她物色、张罗婚姻大事,等到女孩子到了“及笄之年”,甚至更早点,将自家的姑娘嫁出门去。
不仅仅是汉代,之后的每个朝代均有相关的要求,大致年龄也都是在十五岁左右,其核心思想基本一致,就是适龄婚配、早婚早育,到了魏晋时期,如果家里有女孩子超过17岁,还是“单身”的话,那连同父母兄弟,都会因此获罪。
而国家之所以会出此规定,主要是为了推动人口的增长,在古代的农耕社会,人口就意味着财富,只有有了一定数量的人口,这个国家才有实力与其他国家抗衡,因此,在历朝历代,古代的君王都鼓励和要求早婚早育。通过这种方式,来快速增加人口数量。
最后,就是古代男子娶十三四岁的女子为妻,是“由来已久”的传统和风俗
娶妻生子,是从古至今每个男人的使命,而古代男子和古代女子早婚,除了年龄和国家法规之外,也是有特定环境下的其他因素。
1、古人的平均寿命决定了必须早婚
众所周知,古代无论是医疗技术,还是在治安等多个涉及到生存问题方面,较之现代都要差上很多,因此,古代的人在这种情况之下,平均寿命就会很低。
根据相关资料记载,在春秋战国以及秦朝时期,人的平均寿命只有20岁,汉唐时期,只有25岁,哪怕是到了清代,平均寿命也就只有33岁左右。
平均寿命是由于较高的婴儿死亡和战乱造成的,并不是指人活到那个年龄就死了,但在古代,能够活到五十岁,就算是高寿了,这也是事实。
平均寿命较低,加上较高的婴儿死亡率以及战乱等因素,导致古人们不得不早点结婚,这样才能繁衍后代,给自己留下子孙。
因此,娶十三四岁的女子为妻,也算是古代男子的一个无奈。
2、早婚就意味着能增加劳动力
前文讲过,早婚就能早点繁衍后代,而繁衍后代,就意味着家里的人口能够增加,这样一来,就能够极大的提高社会生产力。
在农耕社会的古代,人们在面临生活生产时,打交道最多的,就是土地,这才是古人赖以生存的基本保障,而历朝历代,也会向百姓征收各种徭役,既要依靠土地养活自己,还要承担朝廷的徭役,那么人口多少,就显得尤为重要。
如果一个男子娶了十三四岁的女子为妻,那就意味着,这个女子还有很长一段时间的生育年龄,在这期间,就可以生育尽可能多的孩子。
如此一来,这个家庭的人口就会逐渐增多,那么在面对耕种土地,以及承担徭役时,就会更加的容易,日子也会逐渐的过得好起来。
仔细想想,很多家族不就是依靠这种原始但又有效的方法,逐步的繁衍壮大起来的吗?
3、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男人的本性
这个就不用详细解释了,男人嘛,从古至今,都喜欢年轻的,不是有一个段子说过,男人是最专一的,从十八岁长到八十岁,男人的一生,都喜欢一个女人,那就是年轻的女人。
所以,我们就会看到,在古代,无论是王公贵族,还是社会名流,以及地主老财,在娶妻纳妾时,往往是年龄越小越好,没办法,就是喜欢年轻的。
小结:
古代的男子,基本上都喜欢娶十三四岁的女孩子,上至天子,下至平民,皆是如此,而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大致有几个方面,其一是古代女子成年的时间就是在十几岁,成年后就必须嫁人;其二是国家有关于这方面的法律法规,要求必须早婚;其三也是古代的各种特殊的社会因素所决定的,因此,在古代,娶一个十三四岁的女孩子为妻或妾,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