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麦角林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36例临床观察

  尼麦角林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36例临床观察

  郝世胜①李娟①

  【摘要】目的:探讨尼麦角林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研究回顾分析2016年1月-2017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72例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药物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36例实施尼莫地平治疗,试验组36例实施尼麦角林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VA和MCA的TCD指标水平。结果:试验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4.44%,高于对照组的80.560/e,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的MCA和VA的Vp、Ve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I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接受尼麦角林治疗,有助于患者TCD相关指标的改善,且整体治疗效果确切,临房;应用价值较高。

  【关键词】尼麦角林; 慢性脑供血不足; 临床疗效

  doi: 10.14033/j.cnki.cfmr.2018.18.01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6805(2018)18-0032-03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慢性脑供血不足(CCCI)在我国的发生率也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特别是在广大基层医疗单位,患者数量更多,加以症状反复发作、病因较为复杂,因而患者均需要长时间接受治疗,且临床效果和预后情况得不到保证。同时,慢性脑供血不足也是诱发阿尔茨海默症、Binwanger、缺血性脑卒中等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如果患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对症治疗,则会导致病情的进一步加重,并诱发老年痴呆、脑梗死等恶性疾病。本研究对尼麦角林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的临床效果进行了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般资料

  本研究回顾分析2016年1月-2017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神经内科收治72例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的临床资料,男40例,女32例,年龄48—78岁,平均(63.4±13.5)岁,病程3个月—11年,平均(5.6±4.3)年。纳入标准:(1)存在记忆力障碍、睡眠障碍、头晕等临床症状;(2)间神经系统检查未见脑的局灶神经体征;(3)患者及其家属对于临床研究完全知情。排除标准:(1)患者同时接受其他药物治疗;(2)合并全身性疾病。根据治疗药物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其中,对照组36例,男20例,女16例,年龄48~77岁,平均(61.5±12.6)岁,病程3个月~10年,平均(5.1±3.6)年;试验组36例,男20例,女16例,年龄49~78岁,平均(64.4士12.8)岁,病程5个月—11年,平均f5.9±3.3)年。两组患者性别构成、年龄和病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报备医院伦理委员会通过。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抗氧化、抗血小板聚集、降血脂、降血糖和降血压等常规基础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接受20

  mg尼莫地平(亚宝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4022821,规格:20

  mg×50片)口服治疗,1次ld,连续治疗1个月;试验组在此基础上接受10

  mg尼麦角林(昆山龙灯瑞迪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000482,规格:5 mg×24片)口服治疗,1次ld,连续治疗1个月。

  1.3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

  (1)根据患者症状改善情况对其治疗效果加以评定,通过彩色超声检查评定其症状改善情况,0级为无头重头晕症状;I级为轻微头重头晕,但能够正常行走;Ⅱ级为行走和生活能力受限,中度头重头晕;Ⅲ级为行走和生活能力严重受损,重度头重头晕。完全缓解为治疗后彩超检查结果为0级;部分缓解为治疗后彩超检查结果减少2个等级,但不足0级;无效为治疗后彩超检查结果未见改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完全缓解+部分缓解)/总例数×100%。(2)两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后接受TCD检查,比较分析椎动脉(VA)和大脑中动脉(MCA)舒张末期血流速度(VE)及收缩期血流速度(Vp)等指标结果,并对患者脉动指数(PD加以计算,PI=(Vs-Vd)/Vm,其中,Vm表示平均血流速度,Vd表示脑动脉舒张期血流速度,Vs表示脑动脉收缩期峰血流速度。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爿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80.56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l。

  表1 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例(%)

    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例.png

  女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和MCA的TCD检查结果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MCA和VA的Vp、Ve、PI等TCD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J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的MCA和VA的Vp、Ve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I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P<0.05),见表2。

  试验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4.44%,高于对照组的

  表2两组患者不同时点TCD指标结果分析fi±s)

  两组患者不同时点TCD指标结果分析fi±s).png

  3讨论

  慢性脑供血不足(cccD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脑血管系统常见病,是由多种复杂因素所致的慢性持续性脑血流低灌注疾病,该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在于脑组织缺氧缺血[1-2]。正常情况下,人体脑血流量为每分钟每100

  g脑组织血流量在50~55

  ml,如果患者长时间受到慢性脑供血不足疾病的影响,则其会出现脑胶质细胞增生、脑白质疏松、海马神经元变性、大脑皮质萎缩等病理改变,进而损害患者的脑组织功能,降低其记忆能力和学习能力[3-4]。以往的医学研究结果证实,老年痴呆症患者发病前普遍存在严重的慢性脑供血不足症状,且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发生脑功能障碍的主要影响因素在于神经元缺失、脑白质损害、神经递质改变、蛋白质合成异常、葡萄糖利用减少和能量代谢障碍等。

  药物治疗是临床常用的慢性脑供血不足内科治疗方法,有助于抑制患者病情的进一步发展,调节各项临床症状[7-8]。尼麦角林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慢性脑供血不足治疗药物,其主要成分为麦角的半合成衍生物,主要治疗机制在于:(1)有助于加海马区域乙酰胆碱等物质的释放量,进而起到类胆碱的作用,提高大脑皮质和纹状体的乙酰胆碱含量,因而有助于改善和恢复患者的早期认知记忆能力;(2)提高神经营养因子和神经生长因子的含量,增加蛋白质和脑细胞新陈代谢的生成量;(3)对于ATP分解和腺苷酸环化酶的活性过程产生抑制作用,进而提高机体ATP含量,对于脑细胞的能量代谢产生调节作用,提高海马神经元的葡萄糖摄利用率;(4)能够有效阻断仅,受体,增加脑部血流量,降低血管阻力,扩张脑血管[11-12]。

  由本次医学研究结果可知,试验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4.44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5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MCA和VA的Vp、Ve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I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接受尼麦角林治疗,能够有效促进其TCD相关指标改善,提高治疗有效率,因而可作为患者首选的药物治疗方案,具有较高的推广和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1周凡,姚长江.尼麦角林对脑卒中患者的血清P物质及吞咽功能的影响[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5(4): 404-405.

  [2]张胜武,卢丽萍,汤亚男.尼麦角林与奥拉西坦联合治疗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临床疗效与安全性[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4,30(5):408-409.

  [3]段绮云,张薇,通脑汤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临床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13,35(1):7-8.

  [4]石伟钢,沈小龙,李世光,养血清脑颗粒联合尼麦角林对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认知功能改善作用的临床评价[J]临床医药,2013,33(1):112-113.

  [5]邹春颖,于凤伟,高凤荣,尼麦角林联合舒肝解郁胶囊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疗效观察[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4,37(4): 117-118.

  [6]李晓昶,杨改清,胥丽霞,等,尼麦角林联合臭氧大白血灌注治疗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35(6):3300-3301.

  [7]陈浪,肖飞.尼麦角林与茴拉西坦治疗脑梗死后轻中度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J]重庆医学,2014,43(22):2886-2887.

  [8]李志军,唐娜,尼麦角林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疗效观察[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3,32(3): 291-292.

  [9]龙海泳,郭爽,李毅.尼麦角林治疗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4,33(6): 598-599.

  [10]肖静,潘永霞,唐明山,尼麦角林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80例临床分析[J]局解手术学杂志,2014,23(3): 292-293.

  [11]李乐军,李玉梅,李鑫,等.舒郁胶囊联合尼麦角林对血管性抑郁大鼠的作用及脑单胺类递质受体和载脂蛋白E4表达的影响[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4,27(5):

  367-368.

  [12]闵祖良,银丹心脑通软胶囊联合尼麦角林片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1(10):

  1220-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