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伦理与法规期末复习文档

  期末复习题:填空题

  1、案件判决前不做()和()报道。

  2、我国实行()审终审制。

  3、媒体不宜详细报道涉及()、商业秘密、()的案情。

  4、网络侵权名誉的构成要件有4个:();()、因果关系;()

  5、侵犯财产罪,是指()非法地将公共财产和公民私有财产(),或者故意毁坏公私财物的行为。

  6、《预防未成年犯罪法》第45条规定:“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公开出版物不得披露该未成年人的()、()、()及可能推断出该未成年人的资料。”

  7、《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2条规定:“偷窥、()、()、()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百元以下罚款;

  8、我国网络管理的主要机关有:互联网国际联网出入口管理由()负责;电子公告、IP地址备案、域名管理等由()负责;舆情监督和舆论引导,互联网新闻管理由()负责;网络传播视听、视频节目管理由()负责;互联网出版管理由()负责。

  9、侵犯名誉权的表现形式有2种:()和()

  10、刑法中与隐私权相关的罪名有4个:非法搜查罪、()、()、私自开拆、()、毁弃信件罪。

  11、媒体不得对法庭审判活动();

  12、淫秽物品,是具体描绘性行为或者露骨宣扬色情的诲淫性的书刊、()、录像带、()、图片及其他淫秽物品。

  13、国家秘密根据其保密程度分为()、()、()三个密级。

  14、名誉,是指社会对公民、法人的()、思想、()、作用、才干等方面的社会评价。

  15、判决前发表质疑和批评限于违反()的行为。

  16、新闻侵犯名誉权的抗辩事由有()、()、()。

  17、侵犯隐私权的抗辩事由:()、公共兴趣、()、权利协调、使不可辨认。

  18、著作权法,确认作者对自己作品的权利以及规定因()、()和()作品而产生的权利和义务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19、保护作品完整权:即保护作品不受()、()的权利。

  20、信息网络传播权,即以()或()方式向公众提供作品,是公众可以在个人选定的时间和地点获得作品的权利。

  21、侵权著作权的行为之一,未经表演者许可,从()或者公开传送其现场表演,或者()其表演的。

  22、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刊登或者播放在公众集会上发表的讲话可以转载使用,但作者声明()的除外。

  23、为报道(),在报纸、期刊、广播、电视节目或新闻纪录影片中引用已经发表的作品,不属于侵犯著作权。

  24、一般情况下:绝密级国家秘密事项保密期限应不超()年。

  25、出版单位包括()和各类图书、()的出版社。(

  26、表达自由是指公民在法律规定或认可的情况下,使用()表明、显示或公开传递思想、()、情感或信息、知识等内容而不受他人干涉、约束或惩罚的自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