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言片语的意思十篇

  只言片语的意思篇1

  1、曾几何时,网络被视为只言片语的集散地、道听途说的原产地。

  2、从对个体的调查研究走向模型的创建,从感性的思维分析走向理性的科学论断,从专家的只言片语到系列专著文献的问世,事实证明,人才学不再是作坊豆腐,而是理论性很强的科学。

  3、相对于国外而言,信赖利益的相关理论在我国的研究还不是很深入,法律上尤其是合同法上虽有规定,但却是只言片语,且很模糊,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

  4、他威协我说,如果我对任何人透露只言片语,就是对国家安全的危害。

  5、建立同盟关系、打击恐怖主义、抗击疾病、促进妇女权利、塑造普遍繁荣——但却对于选举、人权、自由或自治只有只言片语。

  6、他擅长于从生意场中找出一个正在流行的词汇,或一段谈话的只言片语,并揭示出它们的荒谬。

  7、那时我才知道父亲已经离我而去,没有给我留下只言片语。

  8、所以教师自身也不够重视,对翻译技巧的讲授缺乏整体的规划,常常是有时间就讲,没时间就不讲,随意性很强,讲解时也是只言片语,缺乏系统性,至于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翻译训练就更少了。

  9、以服务于典礼而采制的诗,以对乐的感悟来评价诗的中国开端之文论,加之对不朽之文的重视,中国文论往往极其珍惜笔墨,因此只言片语的品诗语言形成了中国文论的含糊感悟形态。

  10、不仅对于破产管理人行使选择权的一般原则并未详加规定,且对特殊合同的特殊对待与处理也未见只言片语,()显然不能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亟待完善。

  11、外界信息来自报纸、广播或旅行者的只言片语,呈现间歇性移动,并且经常有很大的滞后。

  12、不过,尤文图斯看来希望最大,虽然两边俱乐部都没有透露只言片语。

  13、简单地知道只言片语,即使你没有完整地把它们串在一起,也往往会让你能够表达自己的意思。

  14、它是这么撩起的一种感觉:每当你读到报上一则趣闻,在街上遇见一个滑稽怪人,或者无意中听到只言片语,你下意识中世上只有唯一的那个人是你必须倾诉分享的,这就是那种感觉。

  15、处在封闭状态中的中国学术界从有关这次会议的只言片语的报道中获得国外现代化研究的最初信息,当即认为这是对抗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资产阶级思潮,给予了批判。

  16、他擅长于从生意世界中找出正在流行的一个词汇,或一段谈话的只言片语,让读者领悟到它们的荒谬之处。

  17、猜谜的一方再次交头接耳起来,显然他们对这场戏所表现的字或只言片语,无法取得一致意见。

  18、五个月过去了,我们没有从你方收到只言片语,更不用说正式回复了。

  19、我只能捕捉到不多的字眼,而即便如此我也收集到了些重要的消息因为除了其他那些意思大体相同的只言片语外,我还听到了句完整的话:“他们中再没有人想加入了。”

  20、从他的只言片语中,一点一点地,我还是了解了所有的情况。

  21、本来,事情可以以一个紧张的微笑和只言片语就此结束。

  22、虽然是只言片语,但是我能感觉到这一次是真的离别。

  23、但是我们如果历史和客观的看待马克思主义,他们的学术并没有对文化艺术作出系统的解释,也没有形成系统的文化美学思想,我们只能在他的论著中找到相关艺术的只言片语。

  24、然而它们决不是看起来那个样子,尽管准确的消息也是只言片语。

  25、不会强求写很多的文字,也许只是只言片语,但可能的话每天都写就好。

  26、在贝幸铭的一生当中,他在很多公共场合也留下了只言片语,成为我们的宝贵资料,如果结合他一生的经历和创作历程,慢慢我们就可以发现一个富有开创精神的大师。

  27、我常想,是什么力量,能让一位父亲如此执着的描绘女儿生活中的那些细微,记录女儿成长中的只言片语?

  28、于是,我从纷杂零碎的历史片角中,搜罗着只言片语,想揭开徽州民谣这一庐山真面目,想寻找这似曾相识又十分陌生的带韵节奏。

  29、每一次相见都令我热血沸腾,哪怕只是看到你的只言片语也足以令我心跳加速,无法自持。

  30、投资者似乎从来自政府和银行的只言片语中获取了信心。

  31、垃圾信息和有用信息一样到处都是,用户不仅要有能力识别它们之间的不同,还要有敏锐的信息识别技巧与能力,以辨别有价值期刊上的第一手资料与个人网页上偏激或不现实的只言片语的区别。

  32、他们只根据材料中的只言片语就断章取义地进行理解,不能通过对各个局部的理解快速找到上下文间的联系,结果对整段内容产生片面的理解,甚至得出错误的结论。

  33、此外,虽然教学活动是学生获得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知识的主要途径,但在现行的教学中,授课时老师对生物安全防护知识的只言片语,或者实验课教师对生物安全防护知识强调不够。

  34、尽管使出了浑身解数,作者也只让读者瞥见了这场激烈辩论的只言片语。这场辩论还将在他描述的历史中,继续延续下去。

  35、几乎不说话,仅有只言片语。

  只言片语的意思篇2

  1、曾几何时,网络被视为只言片语的集散地、道听途说的原产地。

  2、从对个体的调查研究走向模型的创建,从感性的思维分析走向理性的科学论断,从专家的只言片语到系列专著文献的问世,事实证明,人才学不再是作坊豆腐,而是理论性很强的科学。

  3、相对于国外而言,信赖利益的相关理论在我国的研究还不是很深入,法律上尤其是合同法上虽有规定,但却是只言片语,且很模糊,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

  4、他威协我说,如果我对任何人透露只言片语,就是对国家安全的危害。

  5、建立同盟关系、打击恐怖主义、抗击疾病、促进妇女权利、塑造普遍繁荣——但却对于选举、人权、自由或自治只有只言片语。

  6、他擅长于从生意场中找出一个正在流行的词汇,或一段谈话的只言片语,并揭示出它们的荒谬。

  7、那时我才知道父亲已经离我而去,没有给我留下只言片语。

  8、所以教师自身也不够重视,对翻译技巧的讲授缺乏整体的规划,常常是有时间就讲,没时间就不讲,随意性很强,讲解时也是只言片语,缺乏系统性,至于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翻译训练就更少了。

  9、以服务于典礼而采制的诗,以对乐的感悟来评价诗的中国开端之文论,加之对不朽之文的重视,中国文论往往极其珍惜笔墨,因此只言片语的品诗语言形成了中国文论的含糊感悟形态。

  10、不仅对于破产管理人行使选择权的一般原则并未详加规定,且对特殊合同的特殊对待与处理也未见只言片语,()显然不能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亟待完善。

  11、外界信息来自报纸、广播或旅行者的只言片语,呈现间歇性移动,并且经常有很大的滞后。

  12、不过,尤文图斯看来希望最大,虽然两边俱乐部都没有透露只言片语。

  13、简单地知道只言片语,即使你没有完整地把它们串在一起,也往往会让你能够表达自己的意思。

  14、它是这么撩起的一种感觉:每当你读到报上一则趣闻,在街上遇见一个滑稽怪人,或者无意中听到只言片语,你下意识中世上只有唯一的那个人是你必须倾诉分享的,这就是那种感觉。

  15、处在封闭状态中的中国学术界从有关这次会议的只言片语的报道中获得国外现代化研究的最初信息,当即认为这是对抗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资产阶级思潮,给予了批判。

  16、他擅长于从生意世界中找出正在流行的一个词汇,或一段谈话的只言片语,让读者领悟到它们的荒谬之处。

  17、猜谜的一方再次交头接耳起来,显然他们对这场戏所表现的字或只言片语,无法取得一致意见。

  18、五个月过去了,我们没有从你方收到只言片语,更不用说正式回复了。

  19、我只能捕捉到不多的字眼,而即便如此我也收集到了些重要的消息因为除了其他那些意思大体相同的只言片语外,我还听到了句完整的话:“他们中再没有人想加入了。”

  20、从他的只言片语中,一点一点地,我还是了解了所有的情况。

  21、本来,事情可以以一个紧张的微笑和只言片语就此结束。

  22、虽然是只言片语,但是我能感觉到这一次是真的离别。

  23、但是我们如果历史和客观的看待马克思主义,他们的学术并没有对文化艺术作出系统的解释,也没有形成系统的文化美学思想,我们只能在他的论著中找到相关艺术的只言片语。

  24、然而它们决不是看起来那个样子,尽管准确的消息也是只言片语。

  25、不会强求写很多的文字,也许只是只言片语,但可能的话每天都写就好。

  26、在贝幸铭的一生当中,他在很多公共场合也留下了只言片语,成为我们的宝贵资料,如果结合他一生的经历和创作历程,慢慢我们就可以发现一个富有开创精神的大师。

  27、我常想,是什么力量,能让一位父亲如此执着的描绘女儿生活中的那些细微,记录女儿成长中的只言片语?

  28、于是,我从纷杂零碎的历史片角中,搜罗着只言片语,想揭开徽州民谣这一庐山真面目,想寻找这似曾相识又十分陌生的带韵节奏。

  29、每一次相见都令我热血沸腾,哪怕只是看到你的只言片语也足以令我心跳加速,无法自持。

  30、投资者似乎从来自政府和银行的只言片语中获取了信心。

  31、垃圾信息和有用信息一样到处都是,用户不仅要有能力识别它们之间的不同,还要有敏锐的信息识别技巧与能力,以辨别有价值期刊上的第一手资料与个人网页上偏激或不现实的只言片语的区别。

  32、他们只根据材料中的只言片语就断章取义地进行理解,不能通过对各个局部的理解快速找到上下文间的联系,结果对整段内容产生片面的理解,甚至得出错误的结论。

  33、此外,虽然教学活动是学生获得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知识的主要途径,但在现行的教学中,授课时老师对生物安全防护知识的只言片语,或者实验课教师对生物安全防护知识强调不够。

  34、尽管使出了浑身解数,作者也只让读者瞥见了这场激烈辩论的只言片语。这场辩论还将在他描述的历史中,继续延续下去。

  35、几乎不说话,仅有只言片语。

  只言片语的意思篇3

  关键词:创造性叛逆;符号学;影片名;必然性;可行性

  意大利人有一个谚语,叫“Traduttore, traditore”,直译过来,叫“翻译者即反逆者”。从“忠诚”到“叛逆”,似乎构成了翻译的两个极端:“忠诚”在实践中常常令译者顾此失彼,而“叛逆”在理智上又让读者难以接受。这种两难的窘境相信是每一个从事翻译的人都会遇到的。如果说创造性叛逆是文学翻译的本质特征.那么作为文学翻译的一个分支,影视翻译也离不开创造性叛逆,尤其是影片名的翻译,一部好的影片之所以能吸引成千上万的观众,与其寓意深刻、回味无穷的片名有着直接的联系。片名,是影视片的品牌商标,看似简单却是作者颇费神思的产物,寥寥数词凝聚着整个作品的精髓。影片名无论从其语言特点、文化蕴含或是其功能来看,都无形中给译者的实际操作带来巨大的困难,而创造性叛逆这一论题的提出,无疑为译者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因为“它不仅延长作品的生命,而且又赋予它第二次生命。”。本文将以符号学为理论依据,对影片名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进行分析。

  一、符号学理论与影片名翻译

  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Nida)认为在各种翻译法中,社会符号学翻译法是最具优点最为全面的一种。按照社会符号学翻译法的基本理论,语言是一种独特的符号系统;语言系统中最重要的是语义,它体现了语言的功能。英国翻译理论家纽马克(Newmark)认为语言具有六种功能:表情功能(expressive function)、信息功能(informative function)、祈使功能(vocative function)、美感功能(aesthetic function)、酬应功能(phatic function)、元语言功能(metalingual function)。电影片名是一种专有名词,它是编剧精心构思的产物,既能高度概括影片的主题或内容,又能强烈激发读者的观看欲望。因此,它主要具有信息功能、祈使功能以及美感功能。

  那么语言符号是如何传达这些功能的呢?事实上,符号学理论对符号的意义作了最全面的概括,认为意义是符号、所指物和解释体三者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网。并根据三者之间的关系把符号的意义分为所指意义、语用意义和言内意义;影视片名语言内涵丰富,意蕴深厚,因此我们可以把符号学理论应用到影片名翻译上来,这样,既可以解释翻译过程中的“忠诚”现象,又可以合理解释“叛逆”现象。

  二、影片名翻译中创造性叛逆的必然性分析

  对于影片名翻译而言,其意义的生成与表现形式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不同的表现形式会导致不同的意义生成。译者选择表现形式时,要考虑到意义生成的制约因素,即:在翻译中,一部作品必须被置于另一个参照体系中,也就是说,在不同的语言符号系统中,词语与意义的参照关系是有别的,正是这一重大差别,使机械的变异势必成为“叛逆”的行为。

  一般来说,语言符号具备三种意义:⑴指称意义,体现语言符号与所指对象之间的关系;⑵ 言内意义,体现语言符号之间的关系;⑶语用意义,体现符号与解释者之间的关系。大多数影片名既具指称意义,又具备言内意义和语用意义。翻译时,译者务必审慎解码,了解文本在原文参照体系中的意义,力求透彻全面地理解原文,然后根据需要,重新编码,力求使译文与原文语义相符、功能相似,实现其在译文参照体系中意义的再生。例如:

  White Nights改编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同名小说,照其指称意义,应译成为《白夜》。但要知道,这个词组,根据它的法文词源,其言内意义应为:A night without sleep(一夜无眠). 再加上电影中男女主人公总是在晚上谈情说爱,最后一晚是个雪夜,这样英文原名实有双关之意。所以综合指称意义、言内意义、和语用意义该片名翻译过来应为《不眠之夜》。如只译出指称意义《白夜》,则有些牵强,令人费解,这时就需要在指称意义基础上进行适当调整,译为汉语的四字结构,意义蕴含丰富,引起观众的无限遐思。

  再如,Blood and Sand 《碧血黄沙》,这个译名堪称是片名翻译的一大经典了。一个“碧”字,一个“黄”字的增加在形式上是对原名的背叛,事实上译名是把原名的气氛渲染出来了。

  翻译是不同符号系统之间的转换,并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翻译活动总是在一系列的制约因素中进行,例如,作者的创作背景,译文读者的不同要求和喜好,译者的主观倾向和目的,这些因素给“翻译者即反逆者”铺上了一层现实的土壤。具体而言,在电影片名的翻译中“叛逆”的必然性和必要性显得尤为突出。

  三、影片名翻译中创造性叛逆的可行性分析

  影片名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从理论上看有其必然性,从实践上看则有其可行性。如何理解呢?我们不妨从影片名翻译中“创造性叛逆”的几种表现入手:

  (一)第一类表现是译名在原名框架内作一定程度的背叛。译名没有离开原名的字面意思,只是字词选择上做了简单的增添或减删。从符号学的角度来看,指称意义基本能完成传递信息功能,但译者往往苦于“客观存在的语言文化障碍”,从而使译者不得不做出一定程度的“叛逆”,但是经过这种语言上的叛逆,往往得到功能上的忠实。这一类翻译当属正宗的传统的翻译。例如:

  Ali《拳王阿里》原片名是以影片主角为题。Ali在美国是家喻户晓的人物,普通观众一看影片名就会联想到这位横扫拳坛的重量级人物,猜测到影片将要讲述的故事。而中国百姓在影片放映之际可能对其有所了解得不多,直译为“阿里”并不能引起人们的关注,所以添加了“拳王”二字,使片名在译名的文化环境中清晰化。

  另外《阿甘正传》(Forrest Gump)、《沉默的羔羊》(Silence of the Lambs)、《房倒屋塌》(Bringing Down the House)、《青山翠谷》(How Green Was My Valley)、《西线无战事》(All quiet On the Western Front)、《英伦战火》(Fire Over England)、《埃及艳后》(Cleopatra)、《莫扎特》(Amadeus)、《西北偏北》(North by Northwest)、《巴顿将军》(Patton)、《柔情怜意》(TenderMercies)、《美国往事》(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心田》(Places in the Heart)、《雨中曲》(Singingin the Rain)、《夺宝骑兵》(Raiders of the Lost Ark)等等都属此类。

  (二)片名翻译中,由于语言符号的参照体系不同,指称意义大都不能满足语言功能的传达,所以,如果译者对译名的理解有别于原名,那么,译者就有可能添加了原名没有但自己想要表达的信息,删减了原名有但自己想要舍弃的信息。但是在这类译名中终究可见原名的影子,尽管它们时隐时现,若即若离。例如:

  (1)小鬼当家(Home Alone)

  原名是“单独在家”的意思,译名结合影片内容,将片名意思深化,把影片的主人公和主题提到了片名上。译名所增加的内容无法在原名中找到原型,只能在影片中去找到译名的可行性。

  (2)Face Off夺面双雄

  这部影片获得了1998年的奥斯卡奖,影片围绕正反两个人物用化学药品变脸换成了对方的面容从而展开斗争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惊心动魄,最终是正义战胜了邪恶。“Face off”原指的就是“变脸”。

  译名“夺面双雄”既用“夺面”二字表达了“变脸”的意思,又用“双雄”来点清影片的两个主人公,整个片名富有动感,把影片的气势氛围都译出来了。

  一般说来这种翻译都在功能表达上摒弃或超越了原名的某些方面,译者们往往结合影片的内容,主题和基调,把带个性化色彩的取向反应到了译名当中。大多数好的译名都采用了这种形式的叛逆。

  如:《风月俏佳人》(Pretty Woman)、《人鬼情未了》(Ghost)、《魂断蓝桥》(Waterloo Bridge)、《廊桥遗梦》(the Bridge of Madison County)、《忍无可忍》(Enough)、《泳池的诱惑》(Swimfan)、《舞台生涯》(Limelight)、《窈窕淑女》(My Fair Lady)、《热情如火》(Some Like It Hot)、《母女情深》(Terms ofEndearment)、《关山飞渡》(Stagecoach)、《爱情重伤》(Damage)、《啼笑姻缘》(My Big Fat Greek Wedding)、《情迷巧克力》(Like Water for Chocalate)、《修女也疯狂》(Sister Act)等等。

  (三)还有些译名根本就找不到原名的任何影子。如:《布拉格之恋》(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西贡风云》(The Quiet American)、《侠骨柔情》(My Darling Clenentine)、《碟中谍》(Mission:Impossibe)、《北非谍影》(Casablanca)、《埃及古墓之谜》(Out of Time)、《亡命鸳鸯》(Flesh and Bone)、《蝴蝶梦》(Rebecca)、《彗星美人》(All about Eve)、《窈窕奶爸》(Mrs. Doubtfire)、《金枝玉叶》(Roman Holiday)等等。这种翻译对原名的彻底背叛往往不为人所接受,然而译名的广为流传却已经证明了它的可行性。这实在是由片名翻译的特殊性所至。只要意义的三维关系在译名中得到正确的再现,我们就认为它是可接受的。

  四、“叛逆”的“度”

  “倘若叛逆失度,翻译必将走向它的反面,在失度的叛逆中失去方向,最终违背翻译的神圣使命。”。我们知道,我们之所以能肯定“创造性叛逆”之说的理论价值,在于它不仅仅反映了翻译活动的本身局限,还在于“创造性”这一词对“叛逆”的本质限定,换言之,其价值主要在于“创造性”。而影片名翻译的“创造性”何在,如何认定“创造性”,在今天看来,理论上仍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分歧。由于思想认识上的不一致和理论上的分歧,在实践上必然会造成混乱。确实,我们已经看到,有的译者以“创造”之名,行“背叛”之实,翻译时,随心所欲地加以处理,尤其是涉及形象比喻、情感表述细腻、语言表达形式独特的文字,往往添油加醋或大而化之。

  包惠南曾在《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中总结过当今电影片名翻译的一些不良现象:“大”字当头、“血”字飞溅、“魔鬼”出没、“情”意外露。也就是说有些译名尽量使用“大”“血”“死”“鬼”“情”等强烈刺激观众感观的字眼,有些译名则声势浩大,过分夸张,最终带给观众的是严重的失落感和被愚弄感。此类种种都属“叛逆”过度。如《飞越疯人院》被翻译成《飞越杜鹃窝》,再如有人把“The Rounders”译成《双侠勇擒胭脂虎》。该电影内容是沿着两个居无定所的老牛仔驯马及捉野牛的经历而发展成的,根本就没有什么“胭脂虎”出现,更不要说什么“勇擒”了。

  “叛逆”并非天马行空,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则。译者在解码时必须牢记原文只是语言符号系统反映的许多符号系统的集合,这些符号系统彼此依存,对其意义理解不能脱离它们之间的关系;译者在编码时必须牢记,由于异语和原语所反映出的差异,尤其是心理文化和语言文化的差异,原文的指称、言内和语用三种意义移植到译文中时会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种障碍,译者应设法消除障碍,将交流过程中信息的失真减少到最小。再有,就是译者的翻译态度问题,有些译者为了满足“发起者”过分热切的“盈利”原望,不惜采取媚俗之态,在片名上大做文章以望能吸引观众,这种作法是万不可取的。

  五、结语

  总之,由于原语和译语的不同特色和各民族的差异,把片名从一种语言转化为另一种语言并非易事,而是一个艰难的再创造过程。但是创造性叛逆并不是要否定“忠实”的翻译标准,而是要通过对“创造性叛逆”这一命题的阐释来认识和协调“忠实”与“叛逆”的矛盾,以使译者在翻译实践中更好地运用“忠实”标准,把握“创造性叛逆”限度。

  参考文献:

  [1]王美华,于沛译.埃斯卡皮.文学社会学.1987.137.

  [2]陈宏薇.汉英翻译基础.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3]许钧.翻译论.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6.

  [4]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只言片语的意思篇4

  关键词:文化差异 电影片名翻译 思维模式 价值观

  电影片名的语言风格和命名惯例,体现了中国和西方之间的表达差异。中国人倾向于使用动词,西方人倾向于使用名词而且命名较为简单、淡雅。

  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的不同影响着中西方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导致了影片片名的区别:中国电影名较为重视中国文化,对比西方类似电影的命名原则,就不难发现西方文化更加注重科学文化。

  对比中英文电影片名,我们还可以了解到中国和西方的价值观差异。中国电影更喜欢使用整体和抽象的思维方式来命名,西方文化思维却侧重于部分和具体的人物或事件。

  中国人喜欢使用含有动词的电影标题,如《十面埋伏》,《卧虎藏龙》等,简洁且易理解。西方电影片名往往强调“the”,如《The Godfather》、《The Silence of the Lambs》等。

  文化的差异也使语言不同。中国电影的标题更偏向爱的象征或诗意的标题,而内敛自然的中国传统文化使影片的标题不注重古朴、典雅的片名会影响到电影的传播,如《大红灯笼高高挂》、《花样年华》、《子夜》等。在西方,电影标题的表面处理常常是与众不同的人物名,电影片名有时只用单词或短语,但是在这些单词或短语后隐藏的是西方文化,如《丽贝卡》、《哈姆雷特》、《洛丽塔》等。

  《阿甘正传》1994年在美国上映的时候,一周的票房记录达到100万美元,最终以国内票房300万美元、全球票房6.75亿美元票房而创造了一个奇迹,并获得13个奥斯卡奖提名,6个奖项。这部电影在中国受欢迎的程度丝毫不亚于美国,其原因和翻译的《阿甘正传》有很大的关系。鲁迅有一本小说叫“阿Q正传”,把这部电影的名字翻译为《阿甘正传》更符合中国文化的表达,并在一定程度上留下想象的空间,这让影迷们迫切地希望知道阿甘是何许人也。

  细心的观众会发现一点,1988年上映的电影《末代皇帝》与《最后的武士》有着相同英文片名的,虽然该片描述了中国最后一个皇帝,但中文翻译避免了使用这个简单的表达。《最后的武士》讲述了19世纪后期日本武士阶层命运结束,而《末代皇帝》确实是纪录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位君王的命运轨迹。同样,中国电影想要走出去,也需努力在自己的电影标题中做文章。《大话西游》系列电影是有相当数量的影迷心中的经典电影,电影与中国四大古典名著《西游记》有同样的故事背景,却讲述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因此,片名的英文翻译是《Pandora’s Box and Cinderella》,虽然对应不是那么准确,但我相信电影更容易被西方的影迷接受。

  在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之间,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有很大的区别。中国人讲究文字的词序、语法或语义关系,而西方文化重视的是句子结构、语义准确和语言逻辑。由于地理环境、生活方式及生理差异,东西方人的思维有很大的不同。中国电影片名给观众的的情绪感觉更加精细化,如《无间道》、《不见不散》、《霸王别姬》,而西方电影片名往往会简短一些,如《简爱》、《芝加哥》、《哈利·波特》等。

  引进西方电影的目的是满足观众的需要,而为了满足观众的理解要求,中国电影片名的翻译也需要吸收异国文化意识中的先进思想,从而进一步消除两种文化之间的冲突,加强交流与合作。中西方的政治历史、地理环境、习俗及价值观有很大的不同,无论是在文化认同还是在对自然的了解上有许多差异。电影是文化的载体,它不可避免地反映其各自文化的个性特征。例如,中国电影更喜好空灵、诗意的标题,但英文电影更强调人格独立,所以经常使用的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或故事情节来命名的元素。片名翻译的过程中,不仅要实现不同语言之间的切换,也要根据不同文化来改造。在翻译中,译者应力求准确传达文化信息,考虑到中国观众的接受程度,以避免误译破坏文化价值,并最终影响到观众对整部影片的理解。例如电影《The Third Man》,如果我们简单地翻译成《第三者》,中国观众会觉得这是一部家庭。事实上,这部电影是指讲述一个意外活下来的的目击证人的故事。

  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主要表现在重视抽象和整体,而英语国家思维侧重于部分和个体。思维模式对语言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如对相同的颜色的不同认知:褐色的糖(红糖)、善意的谎言(谎言)、白色的大象(无关紧要的东西)。下面举例的电影片名翻译确实考虑到了思维模式的差异而采取了灵活的翻译方法:《You can Take It with You》意译成为《浮生若梦》,《Rebecca》被翻译成《蝴蝶梦》,这些翻译更好地体现了电影的主题。由于不同的生活习惯和价值观念,在中西方文中各种事物有各自不同的含义。中西方“龙”是一个巨大的文化差异,这就需要在电影片名翻译中解除不必要的误会。中国生活《龙年警官》翻译《警官在1988年》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在西方文化中不仅没有生肖,而且龙是一种神秘的、巨大的、口吐火焰的爬行怪物,是邪恶的象征。同样,电影《龙的心》根本就没有翻译成《Dragon Heart》,翻译为《魔龙传奇》更合适。

  和文化典故的差异也造成了电影片名的差异。《Seven》是一部经典的美国惊悚电影,电影片名是根据屡次出现在《圣经》等宗教书籍和文献中的基督教天主教会的七宗罪(暴食,贪婪,懒惰,淫欲,骄傲,嫉妒和愤怒)而来。如果你只从字面上翻译成《七》,中国观众是很难理解的。在中国的文化传统,莲花始终是与美丽迷人联系在一起的。影片《Bathing Beauty》翻译为《睡莲》自然而且适当,充分展示了文化意义,也迎合了中国人民的文化心理,更加忠实于原片的文化内容。

  只言片语的意思篇5

  [论文摘 要] 作为承载西方文化的有效载体,电影以其独特的诠释方式在不经意间帮助学习者了解目的语语言和文化。英文电影片名其内含或反映的英语语言文化在当今的大学英语语言文化教学中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其内含的英语习语或俚语可以使我们更生动形象地了解英语文化,而在对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和接受过程中,我们也可以深刻感受到中西方文化在思维方式、审美特点和心理特征等方面的差异。

  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深入,电影作为承载文化及语言的有效载体越来越显示出其在有效传播信息和搭建文化桥梁方面的优势。从语言学习的角度,无论是外在形式还是内在意义,电影都能真实地反映目的语社会群体的思想状态和精神风貌,往往在不经意间帮助学习者了解目的语语言和文化。有鉴于此,英文电影在大学英语语言及文化教学中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其研究范围极广,可谓包罗万象。其中英文电影的片名往往负载着大量的文化信息,对我们深入了解英语语言文化内涵及中西语言文化的差异有着重要意义。故本文将英文电影片名作为突破口,研究其内容、翻译和传播在大学英语语言文化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一、从英文电影片名内容本身学习英语语言文化

  许多英文电影的片名本身即是英语习语俚语或者内含部分习语俚语,了解这些片名的来源意义,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清晰地了解英语语言文化。

  有很多英文电影,其片名即是一个英语习语或俚语。比如动作电影《虎胆龙威》,其英文片名为Die Hard,汉语字面意思为“死硬”。说来有趣,“死硬”这个词实际上来自英语的动词短语to die hard,die的意思是“死”,hard是“硬”,合在一起就是“死硬”,本意是“拼死抵抗”。这是源于英国“中萨克司团”的团长在一次战役中说的一句话:They(指士兵)were all die-hards(他们都是拼死抵抗的)。他把动词当名词来用了,所以这个团得到了一个外号,叫The Die Hards (拼死团)。[1]随着时间推移,今天已把词义演变为“死硬分子”,意思完全相同。汉语和英语的这种交融确实令人玩味。了解到die hard的含义及其历史渊源,更能有效地帮助我们理解电影主人公约翰·麦克蒂尔的果敢和坚毅的性格特征,同时也对其硬汉的形象印象深刻。英文电影片名使用习语,往往还具有双关含义。如奥黛丽·赫本主演的《罗马假日》,其英文片名Roman Holiday就是一个英语习语,但意思另有所指。“罗马假日”源于古罗马时代战俘或奴隶在公开场合彼此格斗或与野兽搏斗,供罗马贵族、奴隶主们观看取乐。换句话说“罗马假日”实际上是建筑在他人的痛苦上的快乐和享受,在英语里比喻“以欣赏别人受苦为乐的娱乐”。我们如果知道这一词组的含义,就会深入了解影片的内容,而欣赏电影名的一语双关。

  除了片名本身就是英语习语之外,还有许多电影片名中包含英语习语或俚语。这类电影的命名和翻译往往根据电影的题材,找出一个契合的词组或习语,然后从中截取或加以改编。因此,观众一看到片名,首先能从字面的解读知道电影的大概情节,再间接联想到片名原来的出处。举例来说,电影《飞越疯人院》英语片名是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cuckoo’s nest”(字面意思是杜鹃巢)怎么和“疯人院”扯上关系了?这是因为杜鹃老是将卵产在其他鸟巢里,在英语里杜鹃的名声很臭,相应的cuckoo俚语解作“疯子”,因此Cuckoo’s Nest在英语中是精神病院的意思,译名《飞越疯人院》传神地体现了原片名和影片本身的真谛;而如果对此不了解直译为“飞越杜鹃窝”,那就贻笑大方了!

  二、从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中体会中西语言文化的差异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是思维的外壳,受思维方式支配。东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存在着巨大差异,这种差异反映到中西语言的语言结构上亦是相差甚远。从思维方式上来说,“东方人重综合、重归纳、重含蓄;西方人则重分析,细微曲折”。中国人这种思维方式反映到电影片名的翻译上就是中国观众习惯于接受那些能够高度概括故事情节的片名,它有利于把握全剧的内容。因此英文片名翻译成中文时很多时候都会照顾到中国观众这种心理特点,其中文译名会体现电影情节或主题。如电影It Happened One Night字面意思为“发生在一个夜晚”,讲述了一个记者与一个离家出走的名门淑女一段偶遇的爱情轻喜剧。中文译名为《一夜风流》,这一译名不仅反映了故事情节,而且不色情不暧昧,照顾到了中国观众重暗示重含蓄的习惯,令人拍案叫绝。此类经典的译名还有Gone with the Wind《乱世佳人》、Waterloo Bridge《魂断蓝桥》、Random Harvest《鸳梦重温》等。而西方人“研究问题都是把事物分解成若干部分,抽象出最简单的因素”。这种思维反映在电影片名上就是大量采用那些在影片剧情中起关键作用的人、物、事、地点等作为片名,如Erin Brockovich,Forrest Gump,The Great Waltz,Casablanca等,甚至往往简单的一个单词就是影片的片名。针对这类片名,为体现故事情节以照顾中国观众的观赏习惯,译者往往采取加译的方法,即根据电影的内容或类型,把观众未知的影片情节或主题明白地表达出来。比如希区柯克的经典悬疑片Suspicion,字面意思为怀疑,讲的是妻子怀疑丈夫这样一个情节,表现的主题是人的怀疑的力量。中文译名《深闺疑云》“信、达、雅”俱全,“疑云”二字蕴含许多神秘色彩,把希区柯克电影的风格入木三分地体现出来。此类经典的译名还有Saw《电锯惊魂》、Matrix《黑客帝国》、Ghost《人鬼情未了》、Island《逃出克隆岛》等。

  另外,顺应论认为片名翻译的选择应该对语言结构进行动态的顺应和选择,也就是有策略地选择那些顺应交际语境、顺应源语和目的语的语言结构成分的翻译。汉语作为目的语语言,它的一大特色是大量使用四字短语。四字格这种语言形式内容言简意赅、形式整齐匀称、语音悦耳顺口,中国观众易于接受并乐于接受。因此,英文电影片名汉译大量采用四字结构或者直接将片名翻译为汉语成语,如影片Collateral,Entrapment,My Fair Lady翻译为《借刀杀人》《将计就计》《窈窕淑女》。而一些影片翻译成汉语时会套用某个现成的成语或俗语并稍加修改,比如影片While You Were Sleeping,Mad Money,Wallace and Gromit,分别套用“一见钟情”“点石成金”“掌门人”译作《二见钟情》《点爱成金》《超级无敌掌门狗》,真可谓妙趣横生。

  三、从英文电影片名的传播中领会中西语言文化的差异

  从传播的角度来看,片名翻译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影片艺术性的展示和商业吸引力的大小,关系到影片的上座率。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无疑是重中之重,好的译名在推介影片、吸引观众、提高票房收入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导视作用。在英文电影介绍到中国市场后,片名汉译传播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许多不同的英文电影其汉语翻译都差不多。我们会发现银幕上一系列的“总动员”“一箩筐”等电影,而其英文片名却是千差万别,都有其特定的名字。皮克斯 公司的Toy Story是世界上首部电脑制作的全3D动画片,于1995年11月22日在北美公映引起了极大的轰动,无论票房和口碑都是极佳的。它在中国被译作《玩具总动员》,中国的银幕上“总动员”满天飞,在百度百科中输入总动员这一词条,会找到33个以“总动员”命名的影视剧作品。不夸张地说,几乎每年都有电影被翻译为“总动员”,以近几年为例,2004年的The Incredibles《超人总动员》、2005年的Valiant《战鸽总动员》、2007年的Ratatouille《美食总动员》、2008年的Wall·E《机器人总动员》。如此众多的片名翻译有着模仿旧译的特点,基于商业上的考虑去包装这些片名会让观众对影片产生直接认同。笔者认为,造成此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中国电影宣传的途径远远跟不上西方,只好借用现有资源影响而保证票房的无奈之举。另外这是否说明了国人的“跟风”及“从众”心理以及影视翻译界急功近利的浮躁,因而在创新力上缺乏呢?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由于历史地理原因及东西方不同的文明模式和文化精神,造就了东西方人民不同的人格结构和心理特征。西方“科学+商业”的文明模式和“理性+利益”的文化精神造就了自律人格,而中国“农业+伦理”的文明模式和“经验+实用”的文化精神成就了他律人格。自律人格因为强调个性,因而有进取意识,有利于自身的快速发展。长期以来,西方人养成了开放包容的心理特征,看重独立自主精神。这种心理鼓励多角度思考问题从而形成创新思维,使人们敢于标新立异。而他律人格由于缺乏内在自我的支撑,故而依赖性太强,容易忽视、压抑个性。这也造成了国人封闭保守的心理特征。简言之,西方人相对更重个性,重创新;而中国人往往表现得更具趋同性,随大流。

  虽然出于推介影片,激起观众的观看欲望的需要,可以利用观众背景知识,通过激活观众原有知识储备而模仿旧译。但如果只是一味地借用原有影片的影响,反而会适得其反。比如影片Bruce Almighty《冒牌天神》曾被译作《上帝也疯狂》,这明显是想借影片Sister Act《修女也疯狂》的东风,但结果却并不尽如人意,“疯狂”的译名不如原来的译名接受度高。究其原因就在于《冒牌天神》成功地将影片中Bruce借用上帝“万能的力量”(Almighty)这一内容概括出来,观众很轻松地就获得了影片的有关信息,自然乐意走进影院观看。但《上帝也疯狂》这个译名却无法做到这一点,观众无法从中正确猜测影片内容甚至理解发生极大的偏差,反而丧失了其标志。另外,过多套用原有片名,银幕上出现一窝蜂地“魔鬼”“疯狂”,使得片名翻译缺乏特色,这种现象也受到翻译界的诸多谴责。当然,现在越来越多的媒体开始追求特色的翻译。如英文电影Wall·E,片名即是片中小机器人的代号,现在大部分网站和杂志还是坚持译作《机器人瓦力》,而非俗套的《机器人总动员》,这无疑是令人欣喜的现象。

  [参考文献]

  [1] 夏之秋.趣闻英语手册[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02:156.

  傅雷.论文学翻译书[A].罗新璋.翻译论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694.

  王炤,井永洁.文化语境顺应与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7(01).

  只言片语的意思篇6

  [关键词] 《玛丽和马克思》;旁白语言;介入

  基金项目:本文系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1]第18号。

  电影《玛丽和马克思》是一部获得多项国际大奖的澳大利亚黏土动画电影,影片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两位笔友之间二十多年纯真质朴却怪异的友情故事。这部影片也是导演半自传式的动画作品。影片的主人公玛丽是一个生活在澳大利亚墨尔本的8岁女孩,略带一点孤独和抑郁的小姑娘,胖胖的,很喜欢看动画片,吃甜炼乳和巧克力。她的妈妈是个酒鬼,爸爸在工厂工作,只喜欢制作鸟标本,所以玛丽很孤独,没有朋友。影片的另一个主人公是44岁的马克思,他是住在美国纽约的犹太人,患有自闭症及肥胖证。有一天,玛丽给美国纽约的马克思写了一封信,询问美国的孩子从哪里来并附带了巧克力。[1]由此,跨越两个大洲的通信便维持了20年。随着一封封往来的书信,两位笔友之间的纯友谊就这样保留了下来。玛丽和马克思都经历了不小的风波。玛丽成年,读大学,以马克思为精神病,出版了著作,二人产生矛盾,不再通信,直到玛丽遭受婚姻失败,痛苦不堪给马克思写信,二人才重新写信。期间,马克思生病,电视机砸死了一个演员,自己节省的钱被黑心的慈善组织负责人占用。在历经了这许多的人生浮沉之后,成年的玛丽终于带着自己的孩子来到纽约,看望和她通信近20年的马克思,却只看到马克思安祥地坐在沙发上,离开人世,留下了一面贴满玛丽来信的墙壁,发人深省。

  影片的大量旁白语言向人们展示了两个人的精神世界,深刻地表达了人类的本源。电影中开始部分的旁白语言娓娓道来,静静地表达出人物、故事背景和一个令人遐想的世界。影片中的大量旁白语言有着较多介入现象。介入隶属于评价系统理论的分支之一,属于社会视角研究。介入现象既是说话者在使用语言交际进行表词达意时,采用不同种表达方式:可以开门见山,单刀直入;可以转借他人的想法和立场,进而间接表达说话者自己的想法和立场。[2]由此便形成了直陈达意和间接婉转两种进行语言交流表达的形式,这组成了介入系统的两个分支自言(monogloss)和借言(heterogloss)。[3]随着整个评价系统研究的深入扩展,评价系统的创始人马丁和怀特(White)依据语言资源主体间的功能对介入系统进行深化,认为语言的介入是多声源的,因此使其分为对话性扩展(dialogic expansion)和对话性压缩(dialogic contraction)两个层面。[4]通过介入评价理论来研究电影的旁白语言,本文选取了拥有大量旁白语言的电影《玛丽和马克思》为语料基准,希望通过本研究能总结出其特点和影响,亦可为电影文学研究扩展一个新的领域。

  一、影片中的介入现象

  以影片中的旁白语言为实例分析,如:

  Max hated Thursdays the day of his weekly Overeaters Anonymous meeting.

  (马克思憎恶星期四,他每周例行去参加嗜食者互戒会的日子)。

  这是Max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便属于介入现象的自言范畴,自言既是说话者自己直接陈述观点、立场、态度等。[5]再如:

  She told Mary she put things up her dress to save on plastic bags.

  (她对玛丽说,她把东西塞到裙里是为了节省塑料袋。)

  这是影片中妈妈对玛丽的表述,是旁白语言里典型借用他人的语言表达自己想表述的内容,隶属于介入现象的借言范畴。借言是通过假借他人的言语表达出的观点、立场和态度来表达自己想说的话。又如:

  It would be great if you could write back and be my friend.

  (如果你能回信做我的朋友就太好了。)

  影片中的这句用来表达玛丽的心情,体现出玛丽对浓浓友情的渴望,却只敢使用这种可能性的表达方式。在介入现象里,这被称为包容(entertain),包容意指语言表达为多种定位观点中的一种,容纳其他观点表达,与之相并存,体现在说话者所作出的可能性表达方式,大多如情态动词:maybe,could,perhaps,its most probably that…或者I think等。影片旁白中的另一句:

  Max hoped Mary would write again.(马克思希望玛丽会再次来信。)

  影片中的这句旁白也表达了马克思的感受,却没有使用可能性的句子,而是直接承认所表达内容的责任。在介入现象里,这隶属于归属(attribute)介入现象的承认范畴。归属范畴是指语言表达来自于外部声源的观点和立场,扩大了语言交流的多向定位,多使用say,claim,state,report或者in the point of view,according to 等来转述说话者对于这一外部声源观点的承认,而拒绝承担转述表达内容的责任。影片中一句旁白语言:

  It was as foreign to him as scuba diving and hed had an appalling history of getting it all wrong.(对他来说比潜水都不知所云,而且他有着令人发指的错误历史)。

  影片这句旁白高调介入表达了马克思的茫然。亦可称为介入现象中对话性压缩里的一致范畴,是对所表述的内容无可争辩,众所周知的,如:obviously,of course,naturally等。

  影片旁白中惟一一处否定的表达句是:

  But little did Max realize his night was about to become even more confusing and cryptic.

  (但马克思完全没有意识到,这一夜即将变得更加令他费解和困惑)。

  影片中这惟一的一句否定句,出现在玛丽和马克思产生矛盾的那段时期中。隶属于否认压缩介入现象,否认系统是说话者对现存声源所提出的否定和异议,是对表达语言的直接否认,亦是指说话者运用与表达观点相反的语言进行交换,使预期失败,如:surprisingly,amazingly,although,but等。[6]这句表达出友情在出现问题时,人物心理的疑惑和挣扎。

  二、影片旁白语言的介入现象总结

  依据电影《玛丽和马克思》剧本中旁白语言作为分析研究语料,通过如上的具体影片语句分析,运用介入评价系统框架下的各个子系统对甄选电影的对白语言样本进行统一细致分析整理,对介入现象的分布进行统计。

  依据所整理的结果来看,电影旁白语言中存在相当多数量的介入现象,对比压缩和扩展声源都占有一定比例。在比例上,扩展的较之压缩的多出很多。说明电影旁白更倾向于使用扩展声源。这使得影片的旁白更客观介入,从而表达出对影片故事的客观描述。如片头有一句非常典型的扩展介入旁白语句:

  It was Saturday afternoon and she was bored.

  (那是个周六的午后,她无所事事。)

  影片的这句旁白恰当表达出玛丽的心情,生活状态,在周末的下午都无人陪同,正是她有些孤独和郁闷的原因。这句话同时兼顾了归属扩展介入和声明压缩介入现象。

  影片旁白中比例最大的是体现在扩展系统中的归属范畴,如:

  It was shopping day and Mary sat patiently.

  (今天是采购日,玛丽耐心地坐在一旁)。

  这句便隶属于典型的归属扩展介入范畴。说明电影的旁白语言很少使用第一人称,而是以第三人称为主要表述方式,大多为Max was,Mary was,It was (马克思曾经……玛丽曾经……)等外部扩展介入来阐述情节。从而给影片带来一种真实、客观的基调。

  三、结 语

  电影《玛丽和马克思》的旁白语言体现出了一种电影文学底蕴:在这浮夸的世界中,没有浮躁,没有扣人心弦,却依然有一条稳稳的、静静的、丝丝感人的友情之河在流淌。电影没有进行大量铺张浪费的广告宣传,没有绚烂的特技特效,没有缤纷的色彩组合,没有著名动画人物,没有众多吊人胃口的悬念。这样一部影片却意外地引起了很多观众的注意,惟一有的便是那一份宁静的感受,一份淡淡的幽默,一份真挚的友情和那一份令人感动的幸福,就是这样一条友情之河,静静地流进你的心灵,却带来巨大的震撼。影片全面表达了两个笔友的精神世界,把观众带入了一次对于友情和自我剖析之旅。

  通过对电影《玛丽和马克思》中旁白语言的介入评价现象分析研究,可以发现其电影语言虽然对时事比较客观的评述,侧重于旁白语言的深度和广度,却仍然存在旁白者或其他社会个人观点的介入成分。对话扩展的比例远远大于对话压缩的比例,表明电影旁白语言给予观看大众较多的思维空间。对话压缩的存在表明电影旁白语言在某种程度上对大众的观察视角和理解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介入评价作为评价系统的范畴,能提高观影大众对影片的深刻理解,增强对故事的敏感度,在电影文学研究和语言研究方面都具有很大的研究空间。这表明电影旁白在形成语篇时,充分利用了多声源话语,扩展了对话空间,实现了多种观点的存在,运用众多不同的对话声源以表达说话者自身的意见。希望本研究对电影旁白语言文学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一定分析方法,对评价系统的研究扩展视野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雍晴,李磊,唐雪莲.从《玛丽与马克思》重温定格动画的魅力[J].新闻界,2010(03).

  [2] Halliday M A 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2nd edition)[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3] Martin J R.Beyond Exchange:Appraisal Systems in English[M].Oxford:OUP,2000.

  [4] 王振华.评价系统及其运作[J].外国语,2001,136(06).

  [5] Martin J R,Rose D.Working with Discourse: Meaning Beyond the Clause[M].London:New York:Continuum,2003.

  只言片语的意思篇7

  关键词: 影视作品 大学英语教学 教学策略

  以文化为基础的外语教学是在与文化语境与情景语境理论的影响下产生的。文化意识是个较复杂的概念。在外语学习中,文化意识涵盖的内容主要包括对思维方式、历史背景、生活习俗、、行为规范等的态度和看法。英语影视欣赏为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提供了集声音、图像、文化于一体的语言交流“现场”,不仅帮助学习者感悟语境,而且对学生的思维模式的转化很有帮助。本文主要探讨英文影视材料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及上好英语影视课的基本思路。

  一、英文影视材料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一)有助于学生掌握正确语音

  语言学家的实验证明:学习外语时,只做阅读的工作,语言学习可以进展到某种程度,但到了某种程度之后,这种进展差不多完全停止;从语音的训练着手,进展却是不断的。因为阅读靠视觉,而视觉给予我们的印象是不深刻的。语音训练能够加深听觉的印象,推动阅读的进展。可见,英语学习者学好语音是学好英语的前提基础。教师可以利用英语影视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创造标准地道、生动真实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在真实语境中模仿英美人士的语音语调。

  (二)补充学生文化背景知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语言学习的过程是文化习得的过程。由于中西方各国在风俗人情、民众性格、政治历史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中国学生在理解上存在困难。因此了解西方文化对于英语学习者更好地理解运用语言是十分必要的。

  (三)创造真实的语境,提高听力水平和口语表达能力

  语言学家乔姆斯基(N.Chomsky)认为,人具有天生的习得语言的能力,因而只要置身于某种语言环境中,就能在较短时间内形成语言能力,理想的外语环境是促进学生习得外语的必要条件。目前多数英语教学通过课堂学习使学生获得语言知识,缺乏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习得的条件,英语原声电影的作用相当于为学生创造了一个习得语言的自然条件。

  根据语言习得理论,人类习得语言,都是从大量的听到模仿发音直到说出真正的话语。英文原声影视集听觉和视觉于一体,学生在欣赏电影的同时,可以感受到真实的语言环境,在模拟真实的语言环境中习得英语语言和文化。电影语言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口头表达能力提供了丰富的、生动形象的素材,电影中生动活泼、风格各异的场景给学生提供了真实的听力材料和进行口语模仿的范例。

  (四)可以积累地道用词和句型

  为学习而看电影与一般娱乐看电影不同。通过看电影学习听说,强调精看影片,熟识英语中常用词和短语,积累生活中常用的语汇和句型。在银幕上我们可以接触很多口语和习惯语,例如:(1)rock and roll摇滚乐。影片中可以理解为“好吧,我们上路”。(2)take cover原意为隐蔽、躲藏。在影片中是下令“注意掩护!”时的指令。而top cover:高空掩护,或执行高空掩护任务的飞机。电影中有许多口语短语和句型,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它们进行系统化的整理。林语堂先生曾说:“学习英语唯一的正轨,不出仿效与熟诵;仿效即整句的仿效,熟诵则仿效之后必须回环练习,必使能顺口而出。”实践表明,背诵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加强记忆、培养语感、提高熟练程度的外语学习方法。

  二、上好英语影视课的基本思路

  (一)影片选材推荐

  欧美影视剧题材广泛,因此在选择教学影片时应遵循以下原则:影片内容应尽量与教学内容、学生所学的专业、年龄及理解层次相适应;影片的语言信息应符合目前学生的英语水平;片中人物发音清晰地道;影片带有中英文双语字幕,目标语言的翻译准确。

  在影片放映之前,教师应简要介绍影视剧的时代背景、主要内容和主要人物作,讲解片中所涉及的俚语和表达方式,解释其所隐含的文化内涵,以便学生在观看时集中精力发现有关线索,快速联想记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英语影视课堂活动的组织

  要根据学生英语水平确定任务难度组织英语影视课堂活动,任务难度应符合或稍高出学生水平。尽可能避免开放式任务,那样只会使少数英语程度好的学生有积极性,而使大多数学生失去信心。在播放影片前,教师需给学生讲解一定的背景知识,提供相关的专业词汇,也可在课前让学生查找有关资料。对电影的各个片段的学习应该有所侧重,勿强求每个词句都听懂了才继续往下看,这样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影视剧和英语教学的情景互动

  观看英文影视剧似乎是在讲述故事,然而其教学效果远比老师口头讲授一节课对学生的吸引力大。在影片观看中,为便于学生及时理解影片内容和人物语言,教师可根据需要暂停进行讲解、提问或就某一语言现象展开讨论;鼓励学生学唱或背诵影片中的经典曲目和对白。此外,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就交流方式、价值观念和不同背景下的文化差异等问题展开中西文化对比讨论,并鼓励学生的讨论。也可让学生就某段故事情节进行角色表演,加深学生对与影片的理解和对西方主流文化思想的把握。

  (四)英语影视课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

  英语影视课应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英语影视课理解所学知识,提高教学效率。英语影视课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任课教师不仅应是“语言通”,还应该是“文化通”。

  合理地将影视文化引到英语课堂教学中,必将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也弥补了传统英语课堂教学的不足,为二语习得者营造一种真实的语境感受二语的差异、文化的不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晓天.经典英语电影作品赏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李月林.英语电影欣赏教学新探[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2.32.

  [3]符莹.浅谈利用英语影视资料辅助英语教学[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2003,4.29.

  只言片语的意思篇8

  【摘 要 题】语言学

  【关 键 词】元语言/内部循环/语言哲学/核心规则/核心语符

  【正 文】

  一、自然语言是最初始的元语言

  元语言问题是语言哲学的核心问题之一。从莱布尼茨到弗雷格、罗素、前期维特根斯坦以及维也纳学派,都希望设计一种人工的元语言来表述和分析哲学命题,并希望这种元语言是高度精确的符号系统。这是一种理想观点。表述哲学的语言是否需要限制在人工语言中,取决于要解决什么问题。后期维特根斯坦、摩尔、赖尔、奥斯汀则认为,日常语言(即自然语言)本身就是完善的,哲学问题的表述和分析可以直接用日常语言,所以不必设计人工的元语言,问题是哲学家首先必须描写清楚日常语言的意义。日常语言学派把自然语言看成哲学表述的元语言,这是一个很有必要的转向。由于日常语言学派把自然语言看成是完善的,而词的意义主要是词的用法,所以精确描写自然语言中词的用法成为日常语言学派的首要工作。

  我们认为对语言的精确描写不是语言哲学的唯一任务。自然语言本身就需要不精确性,不存在绝对精确描写的问题。自然语言也不是绝对完善的。日常语言学派的精确描写活动是相对的,取决于要解决什么问题。如果我们把意义看成是指称的集合,我们至少可以得到以下几种语符(语符组合)跟指称的关系[1]:

  1.有限集:指称是有限的,如“维特根斯坦”、“包氏父子”,包括各种单称和特称语符。

  2.无限集:指称在理论上是无限的或不便准确计量的,如“树”、“石头”,包括各种普通语符或抽象语符。

  3.空集:指称为零,如“汉高祖自传”。

  4.不定集:指称不确定,如“离地球最远的天体”。

  5.模糊集:在边界语义区指称不确定,如“高”,对不同的人来说指称的范围不一样。

  根据以上语符或语符组的指称性质,精确和完善问题并不是语言哲学转向自然语言分析的根本理由,即使不提出精确性和完善性问题,语言哲学迟早也会转向自然语言分析,这是由哲学性质和自然语言的初始性决定的。哲学要做什么?如果把哲学等同于自然科学或数学,用人工语言表述哲学命题是充分的,但这样一来哲学问题事实是不存在的。如果把哲学看成是一种终极解释活动,一种最基础性的思维活动,一种追问普遍范畴的活动,那么哲学的目标就是追问一切科学的基础问题和方法论的合理性问题,包括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哲学拿什么语言来展开终极解释活动,当然不能靠人工语言,因为所有的人工语言都是通过自然语言来定义的,人工语言肯定不能充分表述哲学命题,自然语言是最初始的元语言,于是哲学的语言最终只能回到自然语言。我认为这是语言哲学必须转向日常语言的最强理由。即使把哲学看成是科学的先驱,这个最强理由也是成立的。我们还可以给出一些较弱的理由。哲学命题需要哲学家和智慧者来分享,要分享就需要通过自然语言来传递,否则只是个人或少数人的沉思和个人的言外之意,从这种意义上说,哲学命题表述的元语言不能独立于自然语言。各层面的文化经验活动都要由语言来组织,哲学活动也不例外,从这种意义上说,表述哲学命题的元语言也不能独立于自然语言。我们说自然语言是最初始的元语言,这意味着不仅各层面的文化经验活动要由自然语言来组织,而且所有人工语言最终都要由自然语言来解释和定义。反过来,人工语言就很难解释和定义自然语言。有时候为了研究的方便我们需要一些形式化的语言符号来解释自然语言的一些重要概念,使自然语言的一些概念更明晰或加快思维的速度,比如符号逻辑∪、∩可以对自然语言的“或、且”作更严密的解释,微积分符号系统可以使运算更快、使思考更精密,但这些人工语言符号必须事先经过自然语言的解释和定义。人类各个层面的思维活动是否都依赖了语言,现在还不太清楚,但思想的表达和交流肯定要依赖自然语言中的范畴框架。

  二、自然语言解释的内部循环

  自然语言本身没有标记来区分对象语句和元语句,因此自然语言中必然会存在哲学家经常提到的语义悖论。比如在黑板上写下这样一句话:“这句话是错的”。无论断言这句话是真还是假,都会产生矛盾。如果断言这句话是真的,那就等于承认这句所断言的内容是真的,那这句话就是错的,因为这句话的内容是在断言这句话是错的。如果断言这句话是假的,就等于承认这句话没有错,那么这句话就是真的。产生悖论的原因就在于没有区分对象语言和元语言,“这句话是错的”既是对象语言,又是元语言。

  由于自然语言是最初始的元语言,解释和分析自然语言的规则和意义就只能靠自然语言本身,这就会造成自然语言自身解释的内部循环。自身解释内部循环是指:在一个自然语言系统中,如果充分系联各种定义和解释,最终会出现被定义项出现在定义项中。这种内部循环是违反形式逻辑和公理系统的,但在自然语言中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把自然语言中的某些语符看成是对象语言中的语符,另一些语符看成是元语言中的语符,我们似乎可以用元语言中的语符来定义或解释对象语言中的语符,如表1。

  表1 元语言因子对对象语言的解释对象语言 元语言 元语言 …… 元语言

  因子1 因子2 因子n

  人 动物 会语言 …… ……

  树 非动物 生物 …… ……

  狗 动物 不会语言 …… ……

  杀 引起 死 …… ……

  从理论上说,我们似乎可以给每个对象语言中的语符一个完美的元语言定义,一个语符不过是一束元语言因子的集合,但是这里的实质是容易看出来的,这只不过在对象语言和元语言之间建立了一套对应关系。拿表中对象语言的“人”来说,可以定义成“动物、有语言”,但“动物、有语言”这些元语言成分,并没有得到解释,如果再以汉语中的其他成分来定义“动物、有语言”,最终会进入内部循环。如果把自然语言中的规则分成对象语言规则和元语言规则,那么元语言规则通过什么解释?也会出现规则解释的内部循环。

  自然语言自身解释的内部循环性可以在词典释义中观察到,比如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现代汉语词典》所作的解释:

  高:从下向上距离大

  上:位置在高处的

  下:位置在低处的

  不: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

  否:表示不同意

  是:对,正确

  对:相合,正确,正常

  正确:符合事实

  符合:相合

  以上定义均存在间接循环。通过系联很容易观察到间接循环本质上也是直接循环。比如上面第一对实例,“高”的定义项中有“上、下”这两个词,把这两个词的定义代入“高”的定义,就有:

  高:从下向上距离大高:从位置在低处向位置在高处距离大

  通过这种代入,可以发现定义中包含了“高”这样的被定义项。

  被定义项和定义之间的根本关系就是对象语言和元语言之间的关系,既然词典中可以找到大量被定义项被包含在定义项中的实例,说明词典不能有效地区分对象语言和元语言,或者说词典中包含了自然语言解释的内部循环。语法手册的道理在这方面和词典一样,也包含了自然语言规则在解释上的内部循环。

  上个世纪60年代的生成语义学派曾经想把自然语言语句的解释基础建立在语义表达式上,并进一步通过词项分解(lexical decomposition)来描述语义表达式[2],认为下面语句的语义表达式是相同的:

  (1)john killed bill

  (2)john caused bill to die

  (3)john caused bill to become dead

  (4)john caased bill to become not alive

  麦考莱(mccawley)的做法实际上也涉及到了元语言问题,因为哪些词项不可以分解,哪些词项可以分解,本质上是在规定对象语言和元语言。我们可以把以上各句的元语言解释过程表述如下表2。

  表2 元语言解释对象语言的过程对象语言 元语言描写方式

  kill cause to die

  die become dead

  dead not alive

  这里的对象语言和元语言关系是有层次的,kill只是对象语言中的语符,所以只在对象语言一栏中出现, die和dead既是对象语言中的语符,也是元语言中的语符,所以在对象语言和元语言两栏中都出现,alive、 cause、become、to则都只是元语言,只在元语言一栏中出现。类似alive这样的元语言语符,怎样解释和定义?如果我们再进一步查阅《牛津高级英汉双解词典》就会发现alive的解释是not dead,这里又出现了内部循环。可见,生成语义学的语义表达式建立在哪个语义层面上,用哪些语符作语义表达式,哪些语符可以分解,哪些不可以分解,都不能回避内部循环问题。

  波兰逻辑学家塔斯基(a. tarski)认为语义悖论可以通过抽象语言来解决,他认为语言是分很多级的。[3]我们再用上面的“这句话是错的”这一实例来分析塔斯基的观点。如果“这句话”指的是“雪是白的”,我们可以有:

  (5)雪是白的

  (6)a是错的

  (7)b是错的

  (5)是对象语句,(6)是(5)的元语句,(7)又是(6)的元语句。通过这种语义层级的区分,就不会产生悖论。塔斯基的语言层级思想能够解释语义悖论产生的根源,但不能否认自然语言自身解释的内部循环问题,因为要对(7)语句有所断言又会追问到更多的抽象语句,最终形成自然语言解释的内部循环。

  三、核心语符和核心规则的获得 尽管对自然语言的解释存在内部循环,但有文字的民族学习语言确实充分利用了词典和语法手册,而对词典和语法手册的描写借助的都是自然语言,因此自然语言正在被自然语言陈述着,自然语言释义的内部循环性仍然是有价值的。

  那么人们解释或定义自然语言中的一个语符或一条语法规则是靠什么呢?哲学家解释或定义一个概念或一条陈述是靠什么呢?应该是靠母语中的核心语符和核心规则。人类把自然语言作为母语来学习,首先需要掌握核心语符和核心规则,然后通过核心语符和核心规则定义和解释非核心语符和非核心规则。获得核心语符和核心规则这个过程不是通过定义和解释来完成的,即人类不是通过某种比自然语言更初始的元语言来学习自然语言的。人类掌握母语中的核心语符和核心规则有两个基本过程:第一,获得一批言语片段的指称和用法。第二,从这些言语片段中提取有限的语符和规则。第一个过程是一种反复刺激的过程,儿童不断听到“老鼠、老鹰”这样一些和生活行为最密切的言语片段,不断看到这些片段所指称的事物和事件,就获得了这些言语片段的语音形式以及这些语音形式所指称的意义。这个过程和布龙菲尔德 (bloomfield)提到的行为刺激理论[4]以及维特根斯坦(wittgenstein)所提到的意义即用法有关系[5]。维特根斯坦说:教孩子说话靠的不是解释或定义,而是训练。[5]但布龙菲尔德和维特根斯坦重点在解释意义是什么。从元语言来源的角度看,我们认为意义来源不仅和用法有关系,而且和指称有关系[6],即这些言语片段的意义是在反复使用和指称过程中形成的,而不是通过定义或解释形成的。

  通过分布和指称获得部分言语片段的意义,这只是言语习得的第一步。母语者不可能记住每一个言语片段的用法,因此仅仅获得部分言语片段的用法是不够的。自然语言不是若干言语片段的堆积,而是通过有限的规则和语符生成无限的言语片段。[7]当儿童通过第一个过程获得若干核心言语片段后,就需要通过一些方式获取有限的语符和规则,这就是单位和规则的还原过程。

  根据我们近年来的初步研究,人类获取母语中的核心语符和核心规则的过程基本上是在部分言语片段的基础上通过平行周遍对比原则展开的,不是靠定义或解释展开的。[8]让我们再从元语言的角度观察一下平行周遍分析的过程。考虑下面的言语片段,见表3。

  表3 言语片段平行周遍对比表1 2 3

  老李 老虎 老板

  老张 老鹰 老手

  老刘 老鼠 老实

  通过对比容易看出,第1列对比关系是平行的。第2列的第2个成分是和动物有关的语素,我们说第2列的对比关系也是平行的。第3列的“板、手、实”很难找到共同特征,我们说第3列的对比关系是不平行的。从以上实例可以看出平行性包括了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被替换的部分具有平行特征。第二,在被替换部分保持平行特征的前提下,组合关系平行。第三,整个组合在分布上平行。上面第1、2、3列满足这三个条件,第3列的对比实例不满足这三个条件。

  在上面的对比中,尽管第1、2列都满足平行对比的条件,但有很大的区别,“老李”所在列的平行关系可以周遍到每一个单音节姓氏语素,“老虎”所在列的平行关系却不能周遍到每一个单音节姓氏语素。我们说“老李”所在列的对比不仅平行,而且周遍,而“老虎”所在列的对比只平行,但不周遍。依据“老张、老李”这样的实例,汉母语者能够通过平行周遍对比概括出下面的核心规则:

  所有单音节姓氏语素放在‘老’的后面,整个语素组表示尊重。

  这一规则说明“老张、老李”这样的言语片断可以推导出来,可以被“老、张、李”等更小的言语片断定义。“老虎、老鹰、老鼠”这样一种平行关系已经显示出一定的规则性,我们可以从字面上推导出这些言语片段的语义,但由于这种关系不具有周遍性,我们无法预测哪些单音节动物语素可以和“老”组合,哪些不能,因此这类组合方式不能无限制地类推,可以说“老鼠”,但不能说“老兔”。

  从“老x”的分析看,母语为汉语者可以把语素组分成3种类型:

  1.不规则语素组。如“老板、老手、老实”。这类语素组既不平行,也不周遍,语素组的意义不能从成分和组合关系上得到解释,这类片断都必须看成具有初始性质的核心语符。

  2.解释性规则语素组。如“老虎、老鹰、老鼠”等。这类语素组平行但不周遍,其意义可从成分和组合方式上得到解释,但不能根据这种组合方式无限制地生成新的平行语素组,不能说“老兔、老鸭”,这类片断也应该看成具有初始性质的核心语符。

  3.生成性规则语素组。如“老李、老张、老刘”等。这类语素组既平行且周遍,其意义不仅可以从成分和组合方式上得到解释,还可以根据这种组合方式无限制地生成新的平行语素组,这类片断不是核心语符,是语符组合。语符组合的成分如果不能再进行平行周遍对比,是核心语符。

  解释性规则语素组和生成性规则语素组的区分旨在说明,语言的理解过程和生成过程并不一样,生成过程比理解过程要求更严格的条件。理解过程只需要平行的条件,生成过程不仅需要平行条件,还需要周遍条件,因此以上3种语素组的语言行为机制是不一样的,如表4所示。

  表4 语素组语言行为机制对比表 不规则 解释性规 生成性规

  语素组 则语素组 则语素组

  理解过程 记忆 规则 规则

  生成过程 记忆 记忆 规则

  言语片段 老板 老虎 老刘

  判定原则 不平行 平行不周遍 平行周遍

  语符性质 核心语符 核心语符 语符组合

  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发现生成规则比发现解释规则要困难得多。要听懂言语片段,只需要解释规则,要说出正确的言语片段,需要生成规则。从理解的过程看,解释性规则语素组和生成性规则语素组是一类,不需要记忆;不规则语素组是另一类,需要记忆。从生成过程看,生成性规则语素组是一类,不需要记忆;不规则语素组和解释性规则语素组是另一类,都需要记忆。从元语言所要求的初始性质出发,不规则语素组和解释性规则语素统称为核心语符。

  从以上平行周遍原则可以看出,人们获得母语中核心语符和核心规则的最基本方式并不是通过定义或解释,而是通过观察部分言语片段的用法(分布)和指称以及对言语片段进行平行周遍对比。人类习得母语核心语符和核心规则的过程或许还有一些其他的方法,或依赖了其他一些条件,但肯定不是通过其他元语言的定义和解释,这是一个可以观察到的事实。

  在自然语言内部循环解释的过程中,人们可以通过核心语符和核心规则定义非核心语符和非核心规则,核心语符和核心规则构成了自然语言中的元语言核心,而核心语符和核心规则的获得最终是通过言语片断的用法(分布)和指称以及对这些片断的平行周遍对比。至于哪些是核心语符和核心规则,哪些是非核心语符和非核心规则,一般情况下容易体会到,但如果要追问一个严格的条件或界限,现在还没有办法回答,这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可能涉及认识论中的某些根本原则。

  核心单位和核心规则的获取来自于平行周遍对比,而平行周遍对比从根本上说建立在相似性基础上,这就会伴随不完备性。不过自然语言也不像人工语言学派认为的那样,可以被人工语言取代。自然语言是最初始的元语言,这是自然语言无所不表述的强大功能决定的,也是自然语言核心规则和核心语符的获取方式决定的。维特根斯坦把自然语言比成游戏[5],索绪尔把自然语言比成符号系统[9]。从元语言的角度看,这些比较都不是很贴切的,都忽视了自然语言的初始性,因为自然语言以外的任何一种游戏或符号系统被禁止后,人们都可以继续思考和交流,而一旦自然语言被终止或抛弃,人们将无法思考和交流。语言比游戏和符号系统更为初始。语言哲学家应该充分比较不同的自然语言,深入分析自然语言,确定核心规则和核心语符,充分描写核心规则和核心语符,比较不同语言之间核心规则和核心语符的差异,找出完备性和不完备性,在此基础上构建一种表述功能完备的、基于自然语言的元语言。从这个角度看,人工语言学派和日常语言学派都有合理的价值。语言分析不应该仅仅限于日常语言学派所做的语符分析,还应该包括规则的分析,语言哲学的语言分析根本目标不是精确性分析,而是完备性分析。通过完备性分析充分认识自然语言在哪些方面是完备的,哪些方面是不完备的,哲学家和语言学家为了建构一种完备的元语言需要在哪些方面对自然语言进行人工补充。在分析和建构方面,对自然语言的分析更优先,因为自然语言是最初始的,从自然语言中获得的元语言规则更容易被母语者接受,更反映母语者认识活动的原型。

  【参考文献】

  [1] 陈保亚.二十世纪语言哲学语言观的分析[j].哲学研究,1997(3).

  [2] mccawley, j. lexical insertion in transformational grammar without deep structure[m]. papers from the 4th regional meeting, chicago linguistic society, 1968.

  [3] [波兰]塔斯基.真理的语义学概念和语义学的基础[m]//语言哲学名著选辑.肖阳,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8.

  [4] [美]布龙菲尔德.语言论[m].袁家骅,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5] [英]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m].陈嘉映,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6] 陈保亚.论意义的两个来源和语言哲学的任务——从语言游戏规则和单位的还原说起[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

  [7] chomsky, n. aspects of the theory of syntax[m]. cambridge: mit press, 1965.

  只言片语的意思篇9

  关键词:英文原版电影;口语;潜意识;语境;二语习得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3-0193-02

  我国通过专四、专八考试的英语专业学生比比皆是,但是通过相关口语考试的却相对较少。这种现象固然有应试教育下,大多数教师和学生都不重视英语口语学习的原因,更因为学生缺乏良好的练习口语的真实语言环境。任何一门语言的精髓都在于它丰富的语音语调变化。同样一句话在不同环境用不同的语气说出来,表达的意思千差万别。英语的学习不应该只包括词汇语法和阅读,更应该包括实际生活中常用的表达方式及习语,甚至是俚语。尽管大多数学校会聘请外教,组织相关英语活动,为学生尽量模拟真实的交流情境,但是有学生表示,这些活动锻炼有限,一旦跟英语为母语的人交流起来还是特别困难。特别是大多数专科院校英语专业的学生,通过小学、中学和大学的几年学习,已经积累了足够的词汇语法,词汇量已经远远超过英语国家本土人7、8岁的儿童,但是土著儿童已经能够自如表达和交流,但是她们仅能听懂一定难度的听力文章,不能选用准确的英语单词或句型进行交流,在日常会话中会选用本国人很少用的书面语,甚至是中式英语。

  为了避免“看得懂听不懂,听得懂说不出”的尴尬,观看和学习英文原版电影就成为学习者提高交际能力不错的选择。人的左脑主管抽象思维,是语言脑,右脑主管形象思维,是图像脑。左脑用语言来处理信息,右脑用图像来处理信息。如果左右脑互相配合,利用潜意识记忆和学习英语口语,那么学习者就能事半功倍。英文原版电影集视听说为一体,尽可能多地调动学习者的各种感官,让观影者在潜移默化中就能学到地道的表达方式、风俗习惯和思维方式等,还可以帮助他们将课堂所学真正转化成自己的能力,达到自如应对各种真实语言环境中的各种情况。

  一、观看英文原版电影的优点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网络的快速发展给英语学习者带来很大的便利条件,他们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影片反复观看和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对英语学习起着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心理学认为能满足个体需要或引起个体愉快的情绪体验的材料容易保持,学习者一旦对英语学习产生深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学习动机,就会积极主动的进行探索和学习,而良好的情绪状态可以提高他们思维活动的积极性,帮助他们提高口语学习的效率。

  (二)语言情景直观具体

  舒曼认为外语学习是文化适应的一个方面,学习者对目的语社团文化的适应程度会制约他的外语水平。原版电影贴近生活,能全方位展示英语的使用背景和环境,帮助观影者更加直接地接触到英语使用者的文化特点和思维方式。学生既能学习语言技能,又能习得语言知识,还能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效果,类似于土著儿童学习母语的过程,专注于演员所表达的意义,有利于他们活学活用,在轻松的氛围里学到最地道的语言和知识经验。

  (三)重视文化输入,培养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学习英语的目的应该是能用这种工具与外国人交流,即便有一些语法错误,也不会因文化差异而引起误会甚至是冲突。电影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将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直观生动的展示给观众。观影者通过习得影片所传达的文化背景知识或思维模式,可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了解中英两种文化的异同,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课堂所学,预示可能产生的语用失误,从而提升自信,增加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四)学习者在潜意识中习得英语日常交际用语和语法

  英文原版电影为学习者创造了一个更加自然的交际环境,为他们习得英语这门语言提供了便得条件。笔者认为通过习得(acquisition)获得的知识要比通过学得(learning)获取的知识掌握的更牢固,应用起来也更流利更准确。Krashen指出学习者通过潜意识,即语言习得系统,学到的能力才是真正的语言能力。在观看影片时,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只通过反复观看,学习者就会从陌生转入熟悉,甚至耳熟能详,就会减少或消除因为缺乏自信或焦虑而造成的心理障碍,能最大地接收影片所传达出的各种信息,为张口说英语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有效利用英文原版电影的方法

  网络的发达给英语学习带来了很大便利,许多优秀的原版影片既有英文字幕版本又有中英双字幕版本,让英语学习者有很大的选择空间。笔者认为,要有效地利用原版电影提高自己的口语,学习者应该做到精看与泛看相结合。

  (一)精看

  每周选择一部优秀影片,反复观看,模仿其发音,并背诵精彩对白。

  1.观影前准备。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选择较为贴近生活或自己感兴趣的影片。笔者提议在开始练习的时候选择迪斯尼的动画影片。因为大多数迪斯尼制作的影片思想积极向上、语音纯正、语速适中、情节简单、画面优美、引人入胜,所以观影者不需要意志努力,只需无意识记忆就能记住许多优美的画面,进而联想起主人公在该画面所说的台词,使他们能用最少的付出获得最大的收益。选好电影之后,学生应先看下电影简介或宣传片,对将要观看的电影心里有一个大概了解之后,再假设自己是导演,推测一下电影中可能会出现的情节,用英语把心中所想描述出来。

  2.观影中。要想有效地利用英文原版电影,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反复观看。第一遍应观看无字幕电影(如电影有字幕,可以在观看影片时遮挡一下)。观看完毕,凭记忆用英文将所能记得的故事梗概或单词句型等写下来。第二遍欣赏带英文字幕的影片,并随手记下自己本应该听得出记得下的单词句型等。第三遍学习影片,随时按暂停键,记下自己感兴趣的对白或片断,并记下其在影片中播放的时间。之后播放影片时,不需要从头看到尾,只需找出自己感兴趣的对白或片断,反复跟读,模仿语音语调。需要注意的是,在诵读时应尽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因为原版电影像中国电影一样,虽然大多数情况下是标准语音,但也不排除会有各地方言。对于带口音的英文,我们可以熟悉,但尽量不要模仿。

  3.观影后。经过反复观看和诵读经典对白或片断之后,学生除了能对相关词汇句型能手到擒来,也会对其相应语境有所了解,这就避免了日常交际时用错表达方式的尴尬。当对所选电影非常熟悉之后,学习者可以跟老师、同学和朋友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跟大家讨论自己喜欢的人物、情节或价值观,甚至是音乐。学生还可以跟自己志同道合的人挑选适当的片断进行角色扮演,还原影片中的情景,身临其境地感受语言的使用环境,以增加趣味性和真实性。

  观影结束后,学生应用影片中学到的词汇句型等对影片进行口头概括,并用录音设备录下自己所复述的故事,之后跟电影中演员的语音语调进行对比,找出自己发音的不足,反复研究原版,提高口语水平。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不同时期的录音资料,直接感受到自己口语的进步,增强口语练习的信心。

  (二)泛看

  泛看包括观看影片视频和收听影片音频。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英语水平,从简单的影片开始观看,逐渐加深难度,选择不同题材,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影片,拓宽自己的视野,感受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学习者还可以下载自己喜欢的电影音频(包括精看中所选择的影片),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能随时随地收听音频。在听音频的过程中,学习者像导演一样在大脑中想象出影片的画面,提前预想出影片接下的情节,让影片变得丰富多彩,通过情景再现记忆影片中出现的语音语调或表达方式。

  三、结束语

  学习者通过有意识的观看原版电影和学习记忆其中的经典对白,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