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知识图谱新进展
管道护理新进展
(一) 胃肠减压护理规范
1.妥善固定胃肠减压装臵,各管道连接正确,标识并记录胃管插入的深度。
2.保持有效负压,负压维持在—6.6kPa(—50mmHg),防止扭曲、堵塞,若有堵塞现象可用生理盐水冲洗导管。
3.每日更换减压器,观察、记录胃管臵入的深度,以及引流物的颜色、性质和量。
4.评估患者口腔黏膜的情况,做好鼻腔、咽喉部及口腔护理(2次/日)。长期臵管者每月(或者根据说明书)更换胃管一次。 5.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避免活动或翻身时胃管滑脱。 6.胃肠减压期间禁食禁饮,口服药需研碎调水后由胃管注入,并用温水冲洗胃管,夹管1小时。
7.拔管后注意做好口鼻腔的清洁,观察有无腹胀、腹痛、误吸等症状。
(二) 胸腔闭式引流护理规范
1.正确连接各导管,保持胸腔引流管与水封瓶之间的密闭性,连接胸腔引流管的长管保持在液面逆流下3~4cm并直立。
2.妥善固定胸腔闭式引流管和放臵引流瓶,引流瓶液面低于胸腔穿刺处60~100cm;标明导管名称、穿刺日期时间、胸腔引流管长度及标记、引流瓶液体刻度标记及使用时间。
3.保持引流管通畅,臵管后24小时内每小时挤压引流管1次及以上;防止管道折叠和扭曲,鼓励患者进行有效咳嗽和深呼吸。保持引流管穿刺处敷料清洁干燥,有渗液或渗血后及时更换。
4.观察引流液性质、颜色、量及气体排出等情况,及时发现活动性出血、气胸、乳糜胸等并发症。如有两根或以上胸腔引流管,应分别观察和记录。
5.观察长管中水柱随上下波动情况,水柱波动的范围是4~6cm;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有无皮下血肿、引流口有无分泌物或红肿等情况。 6.更换引流瓶、留取引流标本等操作时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防止逆行感染。搬动患者或更换引流瓶时,双重夹闭引流管以防止空气进入。如引流管连接处脱落,立即夹闭引流管,更换引流装臵;若引流管从胸腔脱落,立即用双手捏住穿刺处皮肤并进行消毒周围皮肤,用油纱布封闭伤口,再协助医生做进一步处理。
7.拔管指征 生命体征平稳;观察有无气体逸出,24小时引流液呈血清样,总量<50ml、脓液<10ml;X线显示患侧肺扩张良好。符合以上条件者即可拔管。
8.指导患者进行拔管前呼吸训练:即先深吸一口气后屏住约20秒,能达到要求后方可拔管。拔管后安排患者合适卧位,以健侧卧位为宜,不宜立即下床活动。24小时内密切观察患者有无胸闷、呼吸困难、皮下气肿、局部有无渗血渗液等,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三)心包、纵膈引流管护理规范
1.正确连接引流管道,用Y型接头将2根引流管连接同一个引流瓶。若要精确记录心包、纵膈引流量,则取消使用Y型连接头,分别连接引流瓶。
2.保持引流管通畅,用1.5~2.0kPa大小的负压持续吸引;定时挤压引流管,特别是术后12小时内每15~30分钟挤压一次。
3.密切观察有无活动性出血征象,引流出大量鲜红色血性液体,如成人>300ml/h,小儿﹥4ml/h(kg〃h),且无减少趋势,考虑活动性出血,应不停地挤压引流管。
4.密切观察有无心包填塞征象,引流量较多,且引流管内有条索状血块挤出,或原先持续较多的引流突然停止或明显减少,伴随患者出现血压下降、脉压差减小、心率加快、中心静脉压明显升高、颈静脉怒张、尿量减少等症状,考虑心包填塞的可能,立即配合医生进行抢救准备。 5.拔管指征:生命体征平稳;引流量明显减少,引流颜色变淡,24小时总量<50ml,符合以上条件者即可拔管。
6.拔管后安排患者舒适体位,以半卧位或坐位为宜。密切观察患者有无胸闷、呼吸困难,局部有无渗液、出血,皮下气肿等症状,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汇报医生处理。
(四)持续膀胱冲洗护理常规
1.妥善固定引流管,避免导管扭曲、受压、反折,保持引流装臵通畅。 2.严密观察冲洗引流液的颜色、量及性状,根据冲洗引流液的量及颜色调节冲洗的速度;冲洗时,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引流液出量必须多于引流液入量。
3.如出现导管堵塞、引流液滴速减慢甚至停止或患者感到膀胱憋胀不适等情况,应立即停止冲洗,通知医生处理。 4.定期更换引流装臵并严格无菌操作。
(五)留置导尿管护理规范
1、臵管前准备:向病人及家属解释留臵导尿管的目的;评估患者是否乳胶过敏,选择允许尿液流出的最小导管,成人选择10ml保留球囊的导管,泌尿外科患者需要尺寸更大的导管及球囊;备好所需物品。
2、臵管:臵管时严格无菌操作;注重沟通,做好心理准备;动作轻柔。
3、臵管后护理
1)尿管护理:保持引流通畅;妥善二次固定;不要常规打开导尿管与尿袋之间的连接;尿管根据厂家说明书更换。
2)预防尿路逆行感染:尿袋低于膀胱高度并防止与地面接触;每日清洁外阴及尿道口;尿管需密切检测,有感染迹象或不需要应及时拔除。
3)鼓励病人多饮水,适当活动,尿液不超过尿袋容量的3/4。排空尿袋时,每例患者使用独立的,干净的容器,并避免集尿袋开关接触接尿容器。
4)观察尿液的颜色、性状,每周检查尿常规,尿标本采样使用无菌技术从采样口留取。
4、拔管护理
1)膀胱充盈时拔除尿管。 2)拔管时动作轻盈。
(六)应用无创呼吸机患者的护理
1.向患者解释应用无创呼吸机辅助呼吸的目的及如何配合。如无禁忌症的情况下,给与患者抬高床头30°的卧位。
2.选择合适的鼻面罩型号,固定时松紧适宜,以患者舒适和不漏气为宜。
3.观察呼吸参数:VT、R漏气量、SPO
2、血气分析指标改善的情况。如患者呼吸相关参数改善不明显或者加重,则做好有创辅助通气的准备。
4.观察患者腹部胀气情况,必要的时候给与胃管接负压球减轻腹胀。如患者呕吐,立即取下无创面罩/鼻罩,将患者的头偏向一侧,嘱患者吐出呕吐物,或者立即给与吸引,防止误吸。
5.长时间使用时需观察面罩/鼻罩压迫部位的皮肤情况。必要时提前给与干预措施如减压垫的运用。 6.无禁忌症的情况下,加强翻身、拍背、气道湿化、雾化,嘱患者深呼吸,自主咳嗽,促进气道分泌物的排出。
7.护理指导:(1)教育患者如何配合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告诉其可能的不适,鼓励患者说出不适。(2)鼓励患者自主咳嗽咳痰。(3)教会患者如何做深呼吸。
(七)中心静脉导管护理常规
1.评估和观察要点: 评估患者中心静脉导管固定情况,导管是否通畅;评估穿刺点局部和敷料情况;查看贴膜更换时间、臵管时间。 2.操作要点
(1)暴露穿刺部位,垫一次性治疗巾,将敷料水平方向松解,脱离皮肤后自下而上去除敷料。 (2)打开换药包,戴无菌手套。
(3)垫治疗巾,消毒穿刺点及周围皮肤,更换敷料,妥善固定。 (4)先关闭CVC导管夹,用无菌纱布衬垫取下原有输液接头,消毒接口,更换输液接头。
(5)在透明敷料上注明换药者姓名、换药日期和时间。
(6)冲、封管应遵循生理盐水、药物注射、生理盐水、肝素盐水的顺序原则。
(7)输液结束,应用20ml生理盐水脉冲式冲洗导管,用肝素盐水正压封管,封管液量应2倍于导管加辅助装置容积。 3.指导要点
(1)告知患者保持穿刺部位的清洁干燥,如贴膜有卷曲、松动或贴膜下有汗液、渗血及时通知护士。 (2)告知患者妥善保护体外导管部分。 4.注意事项
(1)中心静脉导管的维护应由经过培训的医护人员进行。 (2)出现液体流速不畅,使用10ml注射器抽吸回血,不应正压推注液体。
(3)输入化疗药物、氨基酸、脂肪乳等高渗、强刺激性药物或输血前后,应及时冲管。
(4)无菌透明敷料每7天更换1次,纱布敷料常规每日更换1次;出现渗血、出汗等导致的敷料潮湿、卷曲、松脱或破损时应立即更换。 (5)注意观察中心静脉导管体外长度的变化,防止导管脱出。
(八)有创动脉血压监测护理规范
1.向患者及家属解释臵管的原因、过程及可能的不适,取得患者及家属的理解。
2.医生臵管成功后,将排好气泡的换能器与穿刺导管正确连接,将换能器固定于腋中线第四肋间的位臵并与监护仪正确连接,“校零”后获取患者动脉血压监测数据。
3.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监测参数的正常范围,正确设定报警限。 4.运用过程中注意监测血压及波形的变化,必要时予无创血压对照监测。
5.固定:予透明贴膜、纱布固定(纱布易致导管脱出),贴膜常规7天更换一次,纱布48小时更换一次,注意:如有渗出、潮湿、贴膜卷边需及时更换。
6.保持通畅:保持加压袋内300mmHg的压力,肝素封管液每日更换或用毕及时更换。
7.观察穿刺部位的皮肤是否红、肿、渗血等现象;观察穿刺侧肢体的感觉、颜色、末梢血运的情况,听取患者的主诉,防止感染、空气栓塞及动脉血栓形成等危险并发症。
8.拔管:拔管后常规加压至不出血后予无菌纱布覆盖穿刺点,予纱布加压包扎24小时。 9.护理指导
(1)鼓励患者主动说出不适并给予及时处理。
(2)告知患者臵管后保持肢体直立的位臵,避免导管折叠导致监测数据不准确。
(九)应用主动脉球囊反搏护理常规
1.向患者及家属解释臵管的原因、过程及可能的不适,取得患者及家属的理解。
2.医生行动脉臵管成功后: (1)正确连接导线及反搏仪。 (2)动脉血压的监测同前。
(3)每30分钟定时冲洗测压管路,防止测压管路阻塞和血栓形成。 3.触发方式:常规选择ECG触发,如为起搏心律可选择起搏触发;转动时可选择压力触发。
4.持续监测心电监护、BP的变化、循环辅助的效果(心电触发时,监护导线勿脱落)。反搏比例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1:
1、1:
2、1:3。 5.熟悉报警:如触发、漏气、导管位臵和系统报警。及时处理。避免球囊反搏仪暂停时间过长。
6.正确执行抗凝治疗:遵医嘱使用低分子右旋糖酐20ml/h维持或者予肝素抗凝治疗(肝素抗凝时监测ACT保持在180~200秒) 7.观察穿刺侧肢体的感觉、温度、血运、动脉搏动情况。及时发现穿刺侧肢体缺血的征象。
8.观察患者的尿量,如突然锐减则需要评估是否为导管移位所致。 9.患者的体位 平卧位或床头抬高≤30°。
10.IABP辅助期间观察患者心功能改善情况,及时调整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剂量。 11.拔管后的护理 (1)向患者解释操作。 (2)拔管时暂停IABP。
(3)暂停因IABP治疗期间的抗凝治疗。
(4)拔管后穿刺点压迫30分钟至不出血后予弹力绷带加压包扎穿刺点并予沙袋压迫4-6小时,穿刺侧肢体保持伸直外展。
(5)穿刺点压迫期间,继续观察穿刺肢体的感觉、温度、血运、动脉搏动情况。及时发现穿刺侧肢体缺血的征象。 (6)观察患者心功能指标。 12.护理指导
(1)鼓励患者主动说出不适应并给予及时处理。
(2)告知患者臵管后变化体位时幅度不要过大,避免牵拉导管致导管脱落、移位。
(3)穿刺侧肢体保持直立,避免弯曲导致导管打折影响反搏。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儿科科护士长、副主任护师赵秀芳
一、儿科新技术护理
婴儿抚触
血液净化在儿科的应用
心血管介入治疗
造血干细胞移植
呼吸机辅助呼吸(不讲)
PICC(不讲)
二、儿科护理新领域、新理念
新生儿疾病筛查和新生儿听力筛查
早期教育
儿童疼痛管理
儿科护理伦理
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
婴儿抚触
1. 是指在科学指导下、有技巧地对婴儿全身进行抚摸。
2. 有利于母子间的情感交流
3. 有利于婴幼儿的生长发育,减弱应激反应,增强免疫应答,增进食物的消化吸收,减少哭闹,改善睡眠。
抚触的注意事项:
1. 环境温暖、舒适,准备好干净的尿布和换洗衣物
2. 最佳时间:清醒、半空腹、沐浴后
3. 操作者先洗手,摘下戒指等物,手掌侧涂擦婴儿润肤油和 爽身粉
4. 配以轻柔的音乐或边与孩子说话
5. 手法轻柔,逐渐增加力度
6. 抚触的顺序:头、胸、腹、四肢、背部、臀部(不绝对)
7. 频率:2~3次/日,5~15分钟。每个部位4~6次
8. 注意孩子的反应
血液净化
在我科广泛应用:
1. 肾脏疾病:急慢性肾功能衰竭
2. 各种中毒:药物、生物、毒物等中毒
3. 免疫性疾病:HP、嗜血细胞综合症
4. 炎症性疾病:SIRS和脓毒症
5. 多器官功能衰竭:挤压综合症
6. 血液病:肿瘤细胞溶解综合症
……
成功救治病例
1. 汶川大地震导致的挤压综合征多个
2. 问题奶粉事件导致ARF患儿多例
3. 毒蛇咬伤导致下肢坏死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患儿
4. 蜂蛰伤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
5. 双下肢血栓合并肺栓塞、肺出血患儿
6. 儿童过敏性紫癜百余例
7. 暴发性心肌炎合并7个器官系统功能衰竭的患儿
心血管介入治疗
先心病介入治疗:就是在X线、超声波等指引下,将穿刺针及导管沿血管插入心脏要达到的部位,进行影像学诊断后,对病变部位做定量、定性分析,再选用特制器材对病变实施封堵、扩张或栓塞的治疗方法。
先心病介入治疗优点
创伤小,无需全身麻醉,无需输血,术程短,无排异现象。
先心病介入治疗分类
1. 球囊解除狭窄(扩张或成形):主动脉瓣狭窄(AS)、肺动脉瓣狭窄(PS)、主动脉缩窄(COA)
2. 栓子封堵/关闭异常通路:房间隔缺损(ASD)、室间隔缺损(VSD)、动脉导管末闭(PDA)
介入成功率达95%~100%,部分可得以彻底根治。但是,不是每个先心病患儿都能进行介入治疗。
不宜进行介入治疗的先心病:
先心病介入治疗护理
术前:
1. 签署同意书:
2. 心理护理:
3. 常规检查:肝肾功能、心电图、胸片、凝血时间、血、尿、大便常规化验检查,心脏彩
超、碘过敏试验及皮试结果
4. 禁食4~6小时,禁饮2小时
5. 房间设备的准备
6. 迎接患儿,术前查对
7. 协助摆好体位,建立静脉通道
术中:
1. 心电监护、监测ECG、HR、Sp0
2、血气及、电解质、心律、血压等
2. 协助抗凝药应用
术后:
1. 穿刺部位按压止血10分钟后,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并以沙袋压迫止血,静脉穿刺处压
迫4小时,动脉压迫6小时。(点式止血)
2. 监测生命体征
3. 观察足背动脉波动、穿刺点、造影剂反应,麻醉者的复苏等。
造血干细胞移植
指把具有自我复制及分化功能的多能造血干细胞从一个人体内移植(一般是通过静脉输入)到另一个人体内,担负起造血作用,包括红细胞系统,白细胞系统,巨核系统及免疫系统功能。
造血干细胞主要存在骨髓中,亦存在于脐血及外周血中 。
分类:简单地分为
自体和异体,同基因和异基因,BMT、PBSCT、CBSCT
造血干细胞移植是各种血液肿瘤、再生不良性贫血症、重度地中海贫血症以及一些先天性免疫缺乏症或代谢性疾病的治疗方法之一。是某些疾病的根治性方法。
移植过程:
1. 第一阶段为准备期,也称移植前预处理
2. 第二阶段为造血干细胞的准备于输入期
3. 第三阶段为移植后照顾期
护理:
1. 环境和用物准备(全环境保护)
2. 移植前的预处理:放疗、化疗
3. 干细胞的输注:直接输不需过滤,先慢后快,密切观察
4. 移植后护理:
5. 输血的特殊性:γ射线照射,过滤白细胞
6. 锁骨下导管的护理:按CVC或PICC
7. 心理护理
新生儿疾病筛查
1.
2.
3.
4.
5.
6.
7. 《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规定(1994年) 筛查疾病:先天甲低、苯丙酮尿症 时间:出生3天后~20天以内 采外周血(足跟) 普查、自愿、收费 可疑者复查:静脉血 护士:告知,协助采血,做好登记(详细),通知结果
新生儿听力筛查
目的:
1. 分娩后住院期间和42天时筛查出患先天性或新生儿期听力损伤者,使疑似者在3个月
内接受听力学和医学评价。
2. 确诊者能在6个月龄前接受专业干预
3. 迟发性或进行性损伤者能接受为期3年的听力学和医学监测,尽早发现并进行诊断和干
预。
要求:
1. 筛查者要经过培训
2. 父母在知情选择下做出决定并同意听力普遍筛查
3. 筛查分阶段进行
过程:
第一阶段(听力筛查阶段):
第二阶段(听力损伤诊断阶段):
第三阶段(随访与干预):
早期教育
儿童早期教育(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ECE,简称早教)是指从出生至8岁,根据儿童生长发育规律及其神经心理发育特点,利用客观外界环境和某些教育训练方法,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给予儿童某些器官(如大脑、感知觉器官等)以丰富刺激,进行略为超前的教育和训练,培养儿童感觉、动作、语言、认知和习惯,发挥最大潜能。
重要性:
1. 促进大脑发育和神经细胞间的突触联系
2. 促进智力发育
3. 是社会性发展的需要
原则:
适宜性原则,直观性原则,连续性原则,主动性原则,多样化原则,一致性原则,督导
性原则,保教结合原则。
方法:
观察法,游戏法,示范法,提问法,试误法,发现法。
基本内容:
1. 婴儿期:视听力训练、动作训练、早期语言训练和交往能力训练(亲子交往)
2. 1~2岁:
动作:独立行走,协调性、稳定性和平衡能力
语言:创造交流机会,鼓励表达
认知: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交往能力:社会性知识、道德准则、行为规范和社交技能
3. 2~3岁:注重良好习惯培养
儿童疼痛管理
疼痛的定义:不适感觉和情绪伴以实际/潜在性组织损伤或相关损伤的描述。无论年龄、成熟度和疾病严重度,疼痛均可被预测和控制。
多年来人们认为婴幼儿缺乏体验疼痛的神经机制,但研究表明胎儿时期痛觉神经已经发育。新生儿跟部反复受刺激,可增强痛觉神经过敏反应。
近年对儿童疼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儿童疼痛的控制倍受关注。
儿科护士对疼痛量表的使用最低,仅占4.3%。
护士对患儿疼痛难以了解和描述,对儿童疼痛感到陌生、害怕、无法评估,甚至不愿考虑疼痛的存在。
疼痛评估方法:自我描述、行为观察、生理学指标检测
疼痛的控制:非药物控制和药物控制
非药物控制:认知行为疗法和其他疗法
药物控制:
儿科护理伦理
伦理是关于道德的哲学,包括人伦关系、法权关系和生态关系
医学伦理是研究医学道德的科学,运用一般论理学原则解决医疗实践和医学科学发展中的关系问题。包括医患关系、医务人员间关系、医务人员与社会关系。
1. 尊重患儿及其家属
2. 保护患儿的隐私
3. 保密
4. 科研中的伦理问题
5. 临床用药伦理问题
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
是发展的趋势,是护理工作中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宗旨:医疗服务提供者与家庭是合作伙伴
理念:家庭氛围、尊重、选择、信息共享、灵活性、协作、权利
护士的角色:病人/家属的拥护者
多学科中心的儿童护理
学科的交叉与渗透
以病人为中心的体现
需要多学科的参与:如护理、教育、康复、心理、保健、营养与卫生、医疗各专业、人文社会、家庭等
ERCP的术前准备及术后护理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是经内镜逆行胰胆管插管造影的方法首先达到诊断目的,再根据诊断结果采取进一步介入治疗,是目前公认的诊断胰胆管疾病的金标准。在ERCP的基础上,可以进行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内镜下鼻胆汁引流术(ENBD)、内镜下胆汁内引流术(ERBD)等介入治疗,由于不用开刀,创伤小,住院时间也大大缩短,深受患者欢迎。ERCP在术前、术中、术后都有很多的影响因素,而护理工作是ERCP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保证。
1.术前护理
1.1 心理护理
十二指肠乳头平滑肌的松弛与否是ERCP术成功的首要条件,而情绪、精神状态影响了其松弛状态[2]。由于患者对ERCP缺乏了解,患者及家属对手术具有一定的恐惧心理,因此术前应耐心地向患者介绍ERCP的操作过程、手术的优点、可能存在的风险、手术成功的百分率、术中配合知识,增加患者对ERCP的了解和信任,消除患者的紧张恐惧心理,促进患者的主动合作。
1.2 术前检查及药物准备
检查患者有无严重的心、肺、脑、肾疾病,检查血压及凝血功能,做碘过敏试验及抗生素过敏试验,备好造影剂。患者穿着不宜太厚,以适应摄片要求,并去除义齿及金属物品。术前患者禁食、禁水8小时。造影剂一般采用76%复方泛影葡胺加生理盐水稀释至25%。检查仪器处于备用状态,X线屏调到最清晰,调试好高频电的强度。术前30min肌注阿托品0.5mg,50%GS40ml静脉推注。安定10mg、杜冷丁50mg肌注,术前30分钟口服利多卡因胶浆20ml,并建立一条留置针静脉通道。
术中配合要点:①取俯卧位,头偏向右侧,双手放于身体两侧或右手放于胸右侧。②协助患者将牙垫咬好并固定,防止恶心、呕吐时牙垫脱出。③尽量放松,用鼻深吸气,用嘴慢慢呼出。④有口水时任其自然流出,不要吞咽,否则易引起呛咳。⑤操作过程中会有异物感、恶心等,但可耐受,禁忌屏气或向外吐出及自行拉出内镜,以免引起咽喉黏膜擦伤和消化道大出血等。⑥检查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血压、心率及血氧饱和度,必要时给予氧气吸入,如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术者。
2.术后护理
2.1 心理护理
医护人员及家属更要热情细心体贴患者,转移患者的注意力,从而降低患者的紧张度。
2.2 饮食护理
术后常规禁食,禁食期间做好口腔护理,保持口唇湿润,使患者舒适。术后根据患者的血尿淀粉酶及有无腹痛、发热、黄疸等情况进行饮食调整。如无并发症发生,常规禁食24小时后可进低脂流质,逐步过渡为正常饮食,避免粗纤维食物摄入,防止十二指肠乳头摩擦导致渗血,一周后可进普食。
2.3 病情观察
密切观察患者的面色、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变化;密切观察有无恶心、呕吐、腹痛、腹胀及压痛、反跳痛、皮肤黄染等症状体症;密切观察大便的颜色、量、性状以及可能会有结石排出;及时检测血淀粉酶,于术后6小时抽血查淀粉酶,24小时复查血淀粉酶,对患者的病情密切观察并及时记录、汇报。为防止胆管继发感染,一般术后给予抗生素3~5天。
2.4 鼻胆管引流管的护理
要向患者解释引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经常检查并妥善固定引流管,引流管在体外要做到双固定,即固定在鼻翼侧、颊部和床旁,并连接负压引流袋,连接处用无菌纱布包裹,避免逆行感染。保持鼻胆管通畅和有效引流,观察并记录引流液的性状、量以助于判断病情。引流初期,引流量较多,每日可达500~1000ml,后期逐渐减少,如引流量突然减少或引流液由黄色变为无色时,应警惕引流管堵塞或是否置入胰管,应调整体位,保证引流通畅。定期更换引流袋,协助医生用甲硝唑100ml 1次/天鼻胆管冲洗,预防胆道内沉渣堵塞鼻胆管,并可控制胆道感染的发展,冲洗时严格无菌操作,动作要轻柔,压力不宜过大,速度不宜过快[4],如胆汁澄清,每日引流量在300~400ml以上,无感染征象者可暂时不必冲洗。
2.5 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
术后应严密观察低血糖、急性胰腺炎、化脓性胆管炎、出血、穿孔等并发症。本组46例患者中有4例产生高淀粉酶血症,经禁食、抑酸抗炎,应用生长抑素类药物等内科保守治疗与精心的护理,高淀粉酶血症在1周内恢复正常,未发生其他相关并发症,无1例死亡。
3.出院指导
指导患者出院后应注意休息,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少量多餐,避免暴饮暴食,告知患者应低脂、低胆固醇、高维生素饮食,多饮水,避免剧烈活动。一般每隔1周复查血淀粉酶,每隔1个月B超检查,以观察肝胆系统情况。如有发热、呕吐、腹痛腹胀及皮肤黄染等情况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放射自显影技术(autoradiograph)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的电离辐射对乳胶(含AgBr或AgCl)的感光作用,对细胞内生物大分子进行定性、定位与半定量研究的一种细胞化学技术。放射自显影术用于研究标记化合物在机体、组织和细胞中的分布与代谢径路,包括定位、排出以及合成、更新、作用机理、作用部位等等。
其原理是将放射性同位素(如14C和3H)或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化合物导入生物体内(注入动物体内或加入培养基中),间隔一定时间取材,制成标本(如切片或涂片),在暗室中涂上液体原子核乳胶(卤化银乳胶),置暗处经一定时间的放射性曝光,组织中的放射性即可使乳胶感光。数日后再经显影、定影处理,或经染色后光镜观察,在放射性同位素或其标记物存在的部位,溴化银被还原成黑色的微细银颗粒,即可得知标本中标记物的准确位置和数量,放射自显影的切片还可再用染料染色,这样便可在显微镜下对标记上放射性的化合物进行定位或相对定量测定。这种技术与电镜样品处理,则为电镜放射自显影术(electron microscope autoradiography)。
在生物学研究中,常用的放射性同位素主要是能量低、射程短、电离作用强β的射线如3H,14C,32P,35S,125I,45Ca,等或其它化合物。
放射自显影优点:定位精确,灵敏度高,分辨率好,能保存相当长时间;操作简便,无需复杂设备;可供定量研究和双同位素示踪;将形态、机能和代谢地研究统一起来;研究某些大分子在体内地动态变化过程。 原位杂交 原位杂交的概念
原位杂交是用标记的核酸探针与细胞和组织切片中的核酸进行杂交并对其进行检测的方法。即使用DNA或者RNA探针来检测与其互补的另一条链在细菌或其他真核细胞中的位置。分细胞原位杂交和组织切片原位杂交。
原位杂交技术(In situ hybridization,ISH)是在研究DNA分子复制原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分子生物学、组织化学及细胞学相结合而产生的一门新兴技术。 原位杂交的发展简史
ISH始于20世纪60年代。由于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分子克隆、质粒和噬菌体DNA的构建成功,为原位杂交技术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技术基础。 原位杂交的基本原理 两条核苷酸单链片段,在适宜的条件下,能通过氢键结合,形成DNA-DNA、DNA-RNA或 RNA-RNA 双键分子,应用已知碱基序列并具有标记物的(有放射性同位素,如3H、35S、32P、荧光素生物素、地高辛等非放射性物质)RNA或DNA片段作为核酸探针,与组织切片或细胞内的待测核酸互补配对,结合成专一的核酸杂交分子,通过标记物的显示(例如放射自显影等方法),在光镜或电镜下观察目的mRNA或DNA的存在与定位。为显示特定的核酸序列必须具备3个重要条件:组织、细胞或染色体的固定、具有能与特定片段互补的核苷酸序列(即探针)、有与探针结合的标记物。 原位杂交的实践应用
原位杂交技术可在原位研究和检测细胞合成某种多肽或蛋白质的基因表达,进一步从分子水来探讨细胞的功能表达及其调节机制。随着相继建立的生物素和地高辛等非放射性标记技术,并结合应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显示技术,使原位杂交技术迅速推广应用于基础理论研究和临床诊断。如在肝炎病毒,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人乳头瘤病毒,结核菌等检测中该法被迅速推广应用。由于其存在的不足,国外用微波加热技术进行改良,在节省杂交时间和蛋白酶K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经研究表明,微波加热的原位杂交可以取代普通原位杂交而用于石蜡标本的基因表达检测。目前在国内已逐步开展荧光标记原位杂交技术,能在荧光显微镜下更加简便,清晰地观察结果。
原位杂交的优点和缺点
优点:(1)高特异性及灵敏性:抗原和抗体之间的特异识别及结合的特点,决定了荧光原位杂交的高度特异性,同时使检测的结果具有很高的灵感度;原位杂交技术因其高度的灵敏性和准确性而日益受到许多科研工作者的欢迎,并广泛应用到基因定位、性别鉴定和基因图谱的构建等研究领域。(2)结果直观:其结果在荧光显微镜下可直接观测。
缺点:(1)费时:实验步骤较多,周期长;(2)成本高:蛋白酶K需要量大,所以成本较高。
几种原位杂交技术
1、基因组原位杂交技术
基因组原位杂交(Genome in situ hybridization,GISH)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一种原位杂交技术。它主要是利用物种之间DNA同源性的差异,用另一物种的基因组DNA以适当的浓度作封阻,在靶染色体上进行原位杂交。GISH技术最初应用于动物方面的研究。
2、荧光原位杂交技术
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末在已有的放射性原位杂交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非放射性DNA分子原位杂交技术。
FISH的基本原理是利用荧光标记(取代了同位素标记)的核酸片段为探针,将DNA(或RNA)探针用特殊的核苷酸分子标记,然后将探针直接杂交到染色体或DNA纤维切片上,再用与荧光素分子偶联的单克隆抗体与探针分子特异性结合来检测DNA序列在染色体或DNA纤维切片上的定性、定位、相对定量分析。
FISH技术检测时间短,检测灵敏度高、安全无污染、探针能长期保存、能同时显示多种颜色等优点, 不但能显示中期分裂相,还能显示于间期核。同时在荧光原位杂交基础上又发展了多彩色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和染色质纤维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染色体的鉴定、基因定位和异常染色体检测等领域。
3、多彩色荧光原位杂交技术
多彩色荧光原位杂交(Multicolor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mFISH)是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技术,它用几种不同颜色的荧光素单独或混合标记的探针进行原位杂交,能同时检测多个靶位,各靶位在荧光显微镜下和照片上的颜色不同,呈现多种色彩,因而被称为多彩色荧光原位杂交。它克服了FISH技术的局限,能同时检测多个基因,在检测遗传物质的突变和染色体上基因定位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4、原位PCR
原位PCR技术是常规的原位杂交技术与PCR技术的有机结合,即通过PCR技术对靶核酸序列在染色体上或组织细胞内进行原位扩增使其拷贝数增加,然后通过原位杂交技术进行检测,从而对靶核酸序列进行定性、定位和定量分析。原位PCR技术大大提高了原位杂交技术的灵敏度和专一性,可用于低拷贝甚至单拷贝的基因定位,为原位杂交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PCR
PCR的概念: 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是一种在体外由引物介导的DNA酶促合成反应,也叫基因扩增技术。是在体外模拟自然DNA复制过程的核酸扩增技术,即无细胞分子克隆技术。它的出现使人们对微量甚至单个细胞DNA的分析成为可能,并且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是利用DNA聚合酶依赖于DNA模板的特性,在离体条件下模仿细胞内DNA复制过程,用两种与相反链杂交并附着于靶DNA两侧的寡核苷酸引物经酶促反应合成特异的DNA片段的体外方法。包括模板变性、引物退火和用DNA聚合酶延伸退火引物在内的重复循环,使末端被引物5‘端限定的特异性片段成指数形式积累。这种由Mullis发现的方法最早被美国Cetus公司的人类遗传学部的一个小组用于球蛋白DNA的扩增及镰刀形红细胞贫血病的产前诊断。近十几年来,PCR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并日益完善,在医学生物科学研究的许多不同领域中简化了分析工作。该技术在分子生物学、医学、法医学、考古学等领域中都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并且对已建立的基因克隆、DNA序列分析等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PCR的基本原理:
类似于DNA的体内复制。首先待扩增DNA模板加热变性解链,随之将反应混合物冷却至某一温度,这一温度可使引物与它的靶序列发生退火,再将温度升高使退火引物在DNA聚合酶作用下得以延伸。这种热变性-复性-延伸的过程就是一个PCR循环,PCR就是在合适条件下的这种循环的不断重复,前一轮扩增的产物又充当下一轮扩增的模板,目的DNA以2的指数方式积累,使皮克水平的起始物达到μg数量级。
PCR的应用:
近2O年来,分子生物学突飞猛进,也开拓了分子病理学领域。分子病理学应用分子生物学一些基本技术,结合病理形态学的特点,将核酸原位分子杂交、聚合酶链反应(PCR)、核酸测序等应用于病理研究和诊断。
PCR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分子生物学各个领域,并成为分子病理学的一个强有力的手段,被列为20世纪90年代生物学技术十大热点之首,已被广泛应用于分子克隆、DNA序列分析、癌相关基因的检测、遗传病和分子病理诊断等多个领域。它不仅可用于基因的分离、克隆和核酸序列的分析,还可用于突变体、重组体的构建、基因表达调控研究、遗传病、传染病的诊断及肿瘤发生机理的探讨等。 如应用PCR技术检测瘤细胞的基因重排诊断淋巴瘤,检测相关病毒、细菌等诊断结核、SARS等感染性疾病。荧光定量PCR技术利用荧光素标记探针,PCR扩增时会发出荧光,通过检测荧光的强度可实时(real time)监测PCR反应,定量准确,易于标准化。该技术解决了PCR产物的污染和PCR模板定量的问题,在临床观察患者病情发展及预后,判断药物疗效等方面的用途和前景十分广阔。在肿瘤细胞基因组DNA的PCR实验中,应用显微切割技术在显微镜下将单个肿瘤细胞与正常组织细胞或瘤旁细胞中分离出来,避免非肿瘤细胞基因组DNA的干扰。
新鲜组织和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的病理组织切片或细胞涂片、培养细胞、血、痰液、乳汁和各种体液及尿液均可应用PCR技术进行DNA水平的相关研究。 PCR技术的发展:
RT-PCR,即 Reverse transcript反转录PCR。
原位PCR(In situ PCR)技术是继PCR技术之后又发展起来的一门新技术。是将PCR的高效扩增与原位杂交技术的细胞定位相结合,在组织切片或细胞涂片上原位对特定的DNA或RNA进行高效扩增再用特异性的探针作原位杂交检测。既能检出细胞内单拷贝及低拷贝的核酸序列,又能对含靶序列的组织细胞进行形态学分析。极大提高了在细胞原位检测核酸及抗原的敏感性。
原位逆转录PCR(In situ RT-PCR) 是将逆转录反应和PCR结合,检测细胞内低拷贝mRNA.以mRNA为模板合成cDNA,再以cDNA为模板在DNA聚合酶作用下进行扩增,rTth逆转录酶具有分别依赖RNA或DNA的耐热I)NA聚合酶活性。可同时执行RT和PCR,使反应时间缩短。
实时荧光定量PCR:
开始阶段的PCR只局限于DNA的定性研究,随着科技的发展,定量PCR应运而生。然而,其精确性与特异性也不是绝对的,直到实时荧光定量PCR的出现,人们才真正实现了PCR从定性到定量的飞跃。
基本原理:聚合酶链式类似体内的DNA复制过程,主要是利用DNA聚合酶依赖DNA模板的特性,在一对引物诱发聚合酶反应。整个过程包括模板变性、模板与引物的结合和引物延伸3个步骤。而实时荧光定量PCR是在常规的PCR反应体系中加如入荧光标记探针,通过荧光信号积累实时检测整个PCR进程,来实现其定量功能。
实践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在肿瘤学方面应用较广泛。 (1)检测微量残渣疾病:目前血液肿瘤患者的高度复发是痊愈的一个主要障碍,而微量残渣疾病的检测是提供血液肿瘤患者有效治疗方案的关键一步,可以根据不同患者在分子水平的不同反应来指导个性化治疗;(2)检测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单核苷酸是第3代遗传标记,即每一个核苷酸在任何一代人群中大约每1×lo9个个体就会发生一次变异,此种方法可以检测其差异,将在未来分子诊断中起重要的作用;(3)监测基因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即可以定量又可以定性的监测基因表达的变化,从而确定其是否有差异性表达;(4)甲基化的研究:实时荧光定量PCR在检测DNA甲基化方面更具有优越性,它避免了反应后的凝胶电泳,因而增加了灵敏度和通量;(5)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还可以与显微镜切割技术或石蜡固定标本提取DNA技术相结合,使从石蜡固定的少量标本中提取完整的DNA并进行检测基因表达成为可能。
优点和缺点:优点:(1)高特异性与准确性:由于其对模板DNA的定量是在PCR反应的指数增长期进行的,所以准确性很高。而不同的模板DNA需要不同的探针,则决定了它的高特异性;(2)污染小:一般PCR产物都需要通过凝胶电泳,染色剂染色,紫外线观察,不仅费时费力,并且染色剂对人体有害,且过多的实验操作大大增加了污染的机会,而如果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整个过程只需在加样时打开一次盖子,其后的过程完全是封闭的,并且不需要凝胶电泳PCR后操作,这样就大大减少污染的机会,高灵敏度、高通量,能够同时检测多样样品。 缺点:实时荧光定量PCR最大的缺点在于价格昂贵。 流式细胞技术(FCM)
基本概念:
流式细胞仪(Flow Cytometer):是集光电子物理,光电测量,计算机,细胞荧光化学,单抗技术为一体的高科技细胞分析仪。
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是利用免疫或荧光细胞化学的原理,以激光激发荧光,结合计算机处理信息和快速分拣系统进行定量检测。
利用流式细胞仪对处于快速流动的单细胞或生物颗粒进行多参数、快速(每秒可达1000-10000个)的定量分析和分选(纯度可达99%以上)的检测技术。它可以高速分析上万个细胞,并能同时从一个细胞中测得多个参数,与传统的荧光镜检查相比,具有速度快、精度高、准确性好等优点,成为当代最先进的细胞定量分析技术。
优点: 1.测量速度快 2. 高通量:一次可以检查上万个细胞,PCR的测量是以整个样品为单位,FCM的测量是以样品中的每一个细胞为单位。
3.可进行多参数测量
4.是一门综合性的高科技方法( FCM综合了光学,电子学,流体力学,细胞化学,免疫学,激光和计算机等多门学科和技术);
5.既是细胞分析技术,又是精确的分选技术。 局限性:
1.需要新鲜没有固定过的样品;
2. 样品采集和样品制备的过程中可能有选择性的细胞丧失; 3. 得到的形态学信息很有限。 工作原理:
将待测细胞染色后制成单细胞悬液。用一定压力将待测样品压入流动室,不含细胞的磷酸缓冲液在高压下从鞘液管喷出,鞘液管入口方向与待测样品流成一定角度,这样,鞘液就能够包绕着样品高速流动,组成一个圆形的流束,待测细胞在鞘液的包被下单行排列,依次通过检测区域。
流式细胞仪通常以激光作为发光源。经过聚焦整形后的光束,垂直照射在样品流上,被荧光染色的细胞在激光束的照射下,产生散射光和激发荧光。荧光信号的接受方向与激光束垂直,经过一系列双色性反射镜和带通滤光片的分离,形成多个不同波长的荧光信号,再转换为数字信号通过计算机处理、分析。可以单独显示每个参数的直方图,也可以选择二维的三点图、等高线图、灰度图或三维立体视图。
应用范围:
可用于白血病的分型、肿瘤细胞染色体的异倍性测定,以及免疫学研究,并已开始用于细菌鉴定,病毒感染细胞的识别合爱滋病感染者T
4、T8细胞的记数。
自70年代以来,随着流式细胞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其应用范围也日益广泛。流式细胞术已普遍应用于免疫学、血液学、肿瘤学、细胞生物学、细胞遗传学、生物化学等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研究领域。
FCM可以发挥最大优势的领域是细针穿刺(FNA)以及各种体液、血液和骨髓的检查。 组织芯片 生物芯片技术包括基因芯片、蛋白质芯片、细胞芯片、组织芯片以及元件微阵列芯片、生物传感芯片等新型生物芯片,对DNA、RNA、多肽、蛋白质、细胞、组织以及其它生物成分进行高效快捷的测试和分析。 组织芯片概念
组织芯片(tissue chip)又称组织微阵列(tissuemicroarray,TMA),是一种新兴的生物高科技技术。是将数十甚至数千个不同个体的小组织标本整齐地排放在一张载玻片上而制成的组织切片。可以了解组织形态、组化特性、蛋白和核酸(RNA和DNA)在组织细胞中的定位和分布 组织芯片发展简史
1986年Battfora 多组织块和多组织片,是组织芯片的前身。他制备多组织片的目的是提高测试抗体的效率。
20世纪90年代初西方国家如丹麦也用手工方法制出多组织片,其目的是为了测试各级病理医师的诊断水平和进行免疫组化的质量检控。
1998年Kononen等采用机器(组织芯片机,tissue arrayer)通过钻洞取样,将645个直径0.6 1TITI组织从不同的蜡块转移到一个新的蜡块中,并井然有序地排列在一起,然后切片制成了乳腺癌的组织芯片,并应用荧光原位杂交、免疫组织化学和mRNA原位杂交技术研究了6种基因及其表达产物的表达状态。他们制作组织芯片的目的是为了高效地检测肿瘤组织中相关基因及其表达,从而建立肿瘤的分子文库。
目前组织芯片主要用于肿瘤特异性基因的筛选和功能基因组的研究。
组织芯片的应用领域
包括与生命科学相关的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应用研究和新药开发等。组织芯片可用于常规苏木素-伊红染色(HE)、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IHC)染色、原位杂交(ISH)、荧光原位杂交(FISH)、原位PCR、原位RT-PCR和寡核苷酸启动的原位DNA合成(PRINS)等。可以广泛地与核酸、蛋白质、细胞、组织、微生物相关技术相结合,分别在基因、转录和表达产物的生物学功能这三个水平上进行研究,可对病人的疾病诊断,预后和治疗相关的标志物的分析。组织芯片的广泛应用将会极大地促进现代医药学、基因组学和蛋白组学研究的深入发展。
在掌握组织芯片基本应用范围的基础上可以演绎出很多种用途。有的已成为现实,如:①HE 染色:其目的是展现组织细胞的形态,据此,可以做成正常组织芯片、肿瘤组织芯片、炎性病变组织芯片、心血管疾病和神经疾病等系统性疾病组织芯片、疑难疾病组织芯片、少见病组织芯片、寄生虫组织芯片、基本病理改变组织芯片等等。这些组织芯片可用于教学、水平测试,亦可作为缩微的组织学和病理学图谱。②组化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目的是了解组织细胞和病原中的组化成分或抗原表达,可以根据需要做成各种组织芯片,研究各种组织细胞以及病原的表型和表达,在这方面有很大的科研潜能。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已知的组织细胞和病原了解各种试剂和/或抗体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根据需要做成各种组织芯片测试新试剂和新抗体,进行组化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的质量监控,也可用于常规组化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阴性和阳性对照。与HE染色片配合,亦可用于教学、水平测试和作为缩微的图谱。③原位杂交和荧光原位杂交:目的是了解组织细胞的基因或基因表达,可以根据需要做成各种组织芯片,如乳腺癌组织芯片、膀胱癌组织芯片、肾癌组织芯片等,研究各种组织细胞的基因情况。
组织芯片的优点
优点是:①体积小,信息含量大,一次实验可获得大量结果。②实验误差小:组织芯片中的众多组织都处在相同条件下进行实验,因此较传统的1个病例1张切片的实验误差小,试验结果可比性强;③对原始组织蜡块损坏差小;④成本低:组织块较小,试剂的用量较少,故成本低廉;⑤连续性:可以将病变的许多不连续过程集中到一起,使之连续化并微型化,由此可了解病变的整个过程; ⑥应用范围广泛。 ⑦高效,快速。
局限性:由于构成组织芯片的组织很小,因此必然会出现一个问题,即这些小组织是否能够代表其原来的组织?特别是在对有多种组织起源组成的肿瘤进行研究时,这个问题是很难避免的。
芯片技术的出现是生物信息分析领域的一个革命性的里程碑,它使以往的繁多、复杂的基因序列分析和基因检测研究工作变得省时、省力、准确、高效率,该技术的广泛应用必将使人类对生物体的生长、发育、分化、遗传、疾病等重大生命问题,有更加本质的认识。
组织芯片的制作方法: (1)收集和选择病例。
(2)复查组织切片,审查病理诊断,
(3)收集相应组织蜡块(称为供体蜡块donor)、标记相应靶点。可采用打点或画圈法。 (4)制作空白蜡块(即受体蜡块recipient):
(5)用组织芯片制作机(Beecher Instnnnents,usA)在受体蜡块上打洞。 (6)获取供体蜡块组织芯 (7)用距离调节器准确地将打洞针前后或左右移动适当的距离,再重复上述(5) (6)的操作方法,如此反复即可将数十至上千的组织芯整齐地安插于受体蜡块中。最后,用三张载玻片叠放在一起将所有组织芯按平,使制成的组织芯片蜡块表面平坦光滑。
(8)将制成的组织芯片蜡块再放入蜡块制作模具,放入60℃ 烤箱内1 h,使组织芯与受体蜡块的蜡融为一体。冷却后取出。组织芯片蜡块便制做成功。 (9)制作好的芯片蜡块,可进行切片或放入4℃冰箱内保存备用。 (10)对组织芯片蜡块进行切片。
用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或原位杂交。
组织芯片技术目前仍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但已显示了重要的科研和应用价值,也具有很大经济价值,不仅为人类基因组研究发挥作用,也将为病理学的发展起重大推动作用。现在,已有公司生产出自动组织芯片打孔仪、点样仪等仪器,有助于提高组织芯片的制作速度。 诊断细胞学技术
诊断细胞学的涂片制作和染色技术是一直使用传统的方法,脱落细胞学检查通过采集病变处脱落的细胞,涂片染色后进行观察。其作用可以普查肿瘤;为细胞培养提供标本;并测定激素水平。
然而,传统的宫颈涂片制作有近80%以上的细胞包括异常的细胞未能收集在玻片上,而且制片质量不佳,有诊断价值的细胞重叠严重,或被炎症细胞、血细胞和黏液等遮盖而影响诊断。近年来液基薄层细胞学制片技术的应用使细胞学涂片,特别是宫颈涂片制作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
液基薄层细胞学制片技术包括膜式液基薄层细胞技术(Thih.prepCytolosy Test,TCT)和离心沉淀式液基薄层细胞学制片技术(AutoCyte Prep),制作出的涂片几乎可以收集到取样器上的所有细胞,细胞呈单层平铺,背景清晰少有血细胞和黏液等的干扰。与传统涂片相比,异常细胞的检出率有了显著提高。液基薄层细胞制片技术与TBS(The Bethesda System)报告方式结合在宫颈病变筛查及诊断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该技术还可用于非妇科标本,如尿、痰、体腔渗出液、支气管冲洗液、食管拉网标本以及细针穿刺的标本检测。但是该技术仪器和耗材成本较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技术的推广和普及。 图像分析技术与网络技术
图像分析技术在病理学中的应用标志着我国已进入定量病理学的新阶段。在对组织细胞或细胞的微小结构定性和定位的形态基础上,利用图像分析仪能较客观而精确地以数字表达存在于标本中的各种信息,进行半定量或定量分析。如在研究和诊断中应用该技术对胃肠粘膜上皮重度增生和腺癌细胞核中DNA含量进行测定,以及开展定量免疫组织化学研究。其结果较人工观察计算更客观、精确,重复性好,可比性强,但也受到制片质量不均
一、采集图像是否恰当、不同厂家的分析软件系统的差异诸多因素的影响。
同时,在病理教学中多媒体技术广泛应用,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改革的进行。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促进了病理专业网站的建立,网上的病理读片,疑难病理讨论,技术论坛,诊断经验交流,极大地方便了病理学工作者之间交流、沟通和共同提高。医院局域网的建立,使各科室间能方便快捷地交流信息,共享资源。全自动显微镜系统及超强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成就了病理远程会诊。
其它技术
20世纪80年代初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问世,它在显微镜高分辨率成像的基础上加装激光扫描装置对组织内或细胞内部微细结构进行光学非侵入式分层扫描,然后通过计算机进行图像处理,迅速完成对图像立体、多层面、动态的全面观察,再转换成具有三维效果的图像从屏幕上显示并拍摄。是当今生物组织形态学研究的先进手段之一,在整个生物学研究领域都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新近由Microbright Field开发的虚拟切片技术,可使整张切片的图像存储在固定媒体上,实现了无切片无显微镜的病理时代,开创病理诊断及教学新模式。
当时就是冲着医学新进展这个名称选的这门课,而且是以专题讲座的形式。一学期下来,感觉收获颇多,每周一节课,不同的老师给我们讲不同方面的医学新进展,也就是课堂上的专题讲座,生动形象地讲述不同疾病的病理、治疗新技术及未来的发展前景。另外,几乎每周六逸夫楼416都会有一场专题讲座,邀请到了各大院校的教授以及各知名医院的主治医师等,他们都是各领域的专家学者,掌握着该领域的最新最前沿的发展动向,听完往往让我们深有领悟。
虽然我的专业是测试计量,但是对生物医学方面的兴趣很浓,也有跟着师兄从事细胞培养的项目研究,对于医疗器械、生物材料等也非常感兴趣,而且咱们学校的生物医学还是很厉害的。这学期的课主要是讲从各种疾病入手,比如我们日常所说的老年痴呆症,各种肿瘤或者癌症,神经性疾病等等。这些疾病都不只是说说而已,可能离我们很近,身边的亲人、朋友或多或少有过这些病,有的通过治疗痊愈了,有的通过药物缓解病痛,有的却再也不能留在这个世界。
其中最令人恐惧的应该是恶性肿瘤,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都非常高。。癌症有很多,包括腺癌、脂肪癌、胃癌、肝癌等等,几乎身体的所有部位都可能出现病变,进而发展成为癌症。若被诊断出是癌症晚期,几乎就无法救治了。癌细胞与正常人体细胞一样,具有分裂和分化的能力,这也是为什么癌细胞能扩散至各个部位的原因。癌细胞分化程度越高,则肿瘤组织的程度越低,若癌细胞未分化,那么它的潜在危害是无法估计的,所以其恶性程度极高。现在新的治疗癌症的技术可以利用生长因子,促进癌细胞的分化,从而降低它的恶性程度,方便治疗。我的爷爷就是因为胃癌而离开人世的,我清楚地记得他临走前痛苦的样子,几乎吃不了东西,吃一口吐一口,后来只能靠输血和营养液维持生命,最后消瘦得已经称不上是血肉之躯了,就像是被活活饿死一般。堂弟的外婆患有老年痴呆症,应该说是阿尔茨海默病,她只是记不得很多事很多人,看起来傻傻的像个小孩儿,她有时候分不清谁是谁,记不清今天是几号,不知道该吃什么药。她是糊涂了,需要一个人整天地陪着她照顾她。等我们老了,记得或者不记得都应该被好好照顾。
希望现在的医疗新器械、新技术、新理论能带给大家全新的生活,同时通过了解相关知识,能健康生活,预防疾病。课程学习虽然结束了,我们还可以通过浏览网站、参加活动不断学习新的医学新进展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