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关系名词解释和简介绍.doc(约8.9千字)
复习材料梳理
PAGE 页码页码/NUMPAGES 总页数总页数
材料归纳不易,仅供学习参考
哈尔滨市2017年初中升学考试语文试卷
考生须知:
1.本试卷满分为12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考场、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纸上答题无效。
4.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5.保持卡面整洁,不要折叠、不要弄脏、不要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积累与运用(25分)
1.(3分)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庇护(bì) 祷告(dǎo) 招徕(lái)
B.挑衅(pàn) 匀称(chèn) 嘹亮(liáo)
C.蓦然(mò) 嗤笑(cī) 田圃(pǔ)
D.倒坍(tān) 栖息(qī) 酷肖(xiāo)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多音字、形声字、难读易错字字音的辨识。A项,正确。B项“挑衅”的“衅”应读“xìn”,此为形声易错字。C项“嗤笑”的“嗤”应读“chī”,此处为平舌音与翘舌音混用。D项“酷肖”的“肖”应读“xiào”,“肖”为多音字,有两个读音“xiāo”和“xiào”当“衰微”和“姓”讲时,读“xiāo”。当“相似,像”讲时,读“xiào”,此处应读“xiào”。
2.(3分)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因地制宜 隐性埋名 花枝招展 B.风尘苦旋 义愤填膺 张皇失措
C.肃然起敬 油光可鉴 涕泗横流 D.吹毛求疵 怡然自得 相安无是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同音字、形近字字形的辨识。A项,“隐性埋名”应为“隐姓埋名”,“ 性”“姓”为同音字误用。B项,“风尘苦旋”应为“风尘苦旅”,“旋”“旅”为形近字误用。D项,“相安无是”应为“相安无事”,“是”“事”为同音字误用。
3.(3分)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努力改正并随时发现自己的缺点。
将“努力”与“随时”调换位置。
B.这件事的具体详情,我以后再告诉你。
删掉“具体”。
C.在日常工作中,党员干部应该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传统。
将“传统”改为“作用”。
D.经过共同努力,使我们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删掉“使”。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病句的辨析与修改。A项,语序不当,正确的语序应是先“发现”再“改正”,所以应将“努力改正”与“随时发现”调换位置。B项,句子成分多余,“详情”中的“详”是“具体”的意思,与句子中的“具体”意思重复,所以应删掉“具体”。C项,搭配不当,“发挥”与“传统”搭配不当,将“传统”改为“作用”。D项,成分残缺,“通过……”是介词短语,“使……”是动宾短语,整个句子缺少主语,应删掉“通过”或“使”。
4.(3分)名著中的人物和情节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西游记》)
B.李逵——拳打镇关西(《水浒传》)
C.曹操——败走华容道(《三国演义》)
D.格列佛——游历慧骃国(《格列佛游记》)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名著情节的识记。B项应为“鲁智深——拳打镇关西(《水浒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出自《水浒传》第三回。大致情节为:鲁智深与史进、李忠喝酒遇到卖唱两父女:金老汉和女儿金翠莲。金翠莲被迫嫁与郑屠为妾,后来被其妻赶出门,到酒楼卖唱还钱给郑屠。鲁智深打抱不平,先帮忙两人脱身,然后到集市找到正在卖肉的郑屠,故意挑唆并一切肉为名耗其体力,最后郑屠不堪忍受与鲁智深冲突,鲁智深边骂边打三拳将其打死,急中生智称其诈死,扬长而去,恐此地不宜久留,后出城,最终投奔五台山。
(3分)下列情境下,语言表述最准确、得体的一项是()
【情境】临近中考,小枫同学有些烦躁紧张,想在课余时间去打篮球放松一下。他把想法告诉了好友小川,小川担心他打篮球时意外受伤影响中考,小川对小枫说:
你笨手笨脚的,就不要打篮球了,免得被别人笑话,不如去网吧打游戏,那还不会受伤。
我才发现你这么蠢,这时候还打篮球,万一把腿摔折了,不能参加中考,这辈子就完了。
现在到了冲刺的阶段,你上课时间就不要去打篮球了,我们还是把精力都用到学习上吧。
运动确实可以减压,不过万一受伤影响中考可就不值了,你这段时间就不要打篮球了。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表述辨析的能力。A项,“你笨手笨脚的”“免得被别人笑话”不尊重同学,“去网吧打游戏”并不是好的排解压力的方法。B项,“你这么蠢”不尊重别人,“万一把腿摔折了,不能参加中考,这辈子就完了”夸大受伤的后果,危言耸听,更易让人产生烦躁紧张的情绪。C项,语气直白,不够委婉。D项,委婉得体。
(3分)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在大雪纷飞中,在夕阳残照里,这些绝壁上的松树就像 的战士,
的渔夫, 的隐者,站立出自己的风骨。大自然叩击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探求着忠诚、勇敢、洒脱的真谛。
A.搏击风浪 坚守阵地 远离世俗
B.坚守阵地 远离世俗 搏击风浪
C.坚守阵地 搏击风浪 远离世俗
D.搏击风浪 远离世俗 坚守阵地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词语的搭配和对语段的理解能力。“坚守阵地”的意思是“坚决地保卫着阵地,不让敌人占领。”“搏击风浪”“的意思是”与风浪作斗争。”“远离世俗”的意思是“逃避现实,出家或隐居深山。”这三个词分别与“战士”“渔夫”“隐者”的身份特点相符。所以选C。
(7分)按课文原文填空。
关关雎鸠, 。(《诗经?关雎》)
,焜黄华叶衰。(《汉乐府?长歌行》)
朝晖夕阴, 。(范仲淹《岳阳楼记》)
,暂凭杯酒长精神。(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醉里挑灯看剑,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李白《渡荆门送别》中含蓄地抒发了思乡之情,收束全诗的句子是: , 。
【答案】(1)在河之洲 (2)常恐秋节至 (3)气象万千 (4)今日听君歌一曲 (5)梦回吹角连营 (6)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诗句的默写识记和默写能力。本题难度不大,考试注意平时要准确的背诵重点诗篇中流传千古的名句,能够正确的书写,不出现错字、别字即可。(1)—(5)题是机械的识记题,根据自己的识记积累,填出上句或下句即可;(6)题为理解性默写题,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调动自己的识记积累才能回答。(1)“在河之洲”中的“洲”是易错字,不要写成“州”。(2)“常恐秋节至”的“节”不要写成“接、结”。(4)“今日听君歌一曲”的“君”不要写成“军”。(6)“仍怜故乡水”的“怜”字右半部分不要写成“今”。
阅读(45分)
阅读《五柳先生传》选段,回答8-10题。(8分)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2分)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不详: (2)期:
【答案】(1)不知道 (2)期望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能力。解答时要注意词语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以及词语古今意义的联系和变化。第(1)题“亦不详其姓字”中“不详”是古今异义词,今义是“不详细,不完善。”结合语境,这里是古义,“不清楚,有疑问或有疑点的”的意思。第(2)题“期在必醉”中“期”是“期望”的意思,也与现代汉语不同。
(4分)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答案】(1)他安安静静的,很少说话,不羡慕荣华利禄。
(2)他有嗜酒的天性,家里穷,经常没有酒喝。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句子的翻译能力。根据上下文语境,抓住重点词语,理清句式,调整语序。(1)句省略了主语“他”,“闲静”的意思是“安静”;“慕”的意思是“羡慕”;(2)句省略了主语“他”,“嗜”的意思是“喜好”。
(2分)除了“性嗜酒”,五柳先生还有哪两大志趣?
【答案】读书(好读书);写文章(著文章或常著文章自娱)。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结合文中重点句子加以概括。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可以得出五柳先生“好读书”的志趣。 从“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可以概括出五柳先生有“著文章”的志趣。
阅读《口味偏好和基因有关》,回答11-14题。(11分)
口味偏好和基因有关
不同的人口味偏好不同,这与基因有关。
从源头上说,口味偏好与味觉基因有关。酸、甜、苦、咸、鲜是基本的味觉组成,科学家们已经确认了一些与味觉能力相关的基因。
苦味基因是味觉基因中受到自然选择而被最多保留下来的基因。比如,研究发现,有种苦味基因是TAS2R16,这个基因强的人对苦味敏感,能分析出植物中一些常见的毒素,可避免因误食而中毒。专家还推测出5000年—6000年前, 中国曾发生过大规模的自然筛选,那些不能尝出有毒植物中苦味的人往往被淘汰。这些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什么苦味基因的种类比其他味觉基因更加丰富。
再来说甜味。人类往往通过味觉受体来辨别味道,当甜味食品与甜味受体结合时便会产生电流刺激,令人们的大脑感知到甜味。美国科学家曾在人类第四对染色体上鉴别出了与感受甜味有关的基因,甜味基因发达的人偏爱甜食。因此挑食或许只是由于基因不同。
辣味基因的发现,源自意大利科学家“重走丝绸之路”的创举。他们开创性地对古丝路上那些尚未被现代文明影响的部落进行了研究,并从他们经久不变的饮食习惯中探究出基因对口味的影响。科学家们从已知基因中发现了一个与感受辣味相关的编码基因,这个基因决定了人们对辣口味的偏好。
口味偏好不只与味觉基因有关,还与嗅觉基因有关。拿气味独特的香菜来说,不同人种 间,讨厌香菜气味的人的比例存在极大差别,例如,东亚人讨厌香菜的比例最高,有21%;拉丁裔和中东地区的人讨厌香菜的比例最低,分别只有4%和3%。研究发现,这是11号染色体的位点多态性的缘故。而且,有些人的OR6A2嗅觉受体基因出现变异,他们闻到香菜味就会觉得有点像碱性肥皂的味道,会明显表现出对香菜的排斥。 (选文有改动)
(2分)从选文看,口味偏好与哪两类基因有关?
【答案】味觉基因 嗅觉基因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内容要点。从文中句子“口味偏好不只与味觉基因有关,还与嗅觉基因有关。”可以提炼出答案。
(3分)为什么苦味基因是味觉基因中受到自然选择而被最多保留下来的基因?
【答案】苦味基因强的人对苦味敏感,能分辨出植物中常见的一些毒素,可避免因误食而中毒,生存几率更高。而那些苦味基因弱的人,往往因不能尝出有毒植物中的苦味被淘汰(因误食而中毒),在自然筛选过程中,苦味基因由于作用重要而被最多保留下来(在人类繁衍进化过程中,苦味基因由于作用明显强于其他味觉基因而被最多保留下来)。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概括能力。从第三自然段“研究发现,苦味基因是TAS2R16,这个基因强的人对苦味敏感,能分析出植物中一些常见的毒素,可避免因误食而中毒”“专家还推测出5000年—6000年前,中国曾发生过大规模的自然筛选,那些不能尝出有毒植物中苦味的人往往被淘汰。”可以概括出答案。
(3分)指出下面句子所使用的说明方法。(一个括号只能填写一种说明方法)
例如,东亚人讨厌香菜的比例最高,有21%;拉丁裔和中东地区的人讨厌香菜的比例最低,分别只有4%和3%。()()()
【答案】举例子 列数字 作比较
【解析】本题考查说明方法的辨析。“例如”是明显的举例子的标志,举了“东亚人”和“拉丁裔和中东地区的人”“讨厌香菜”的例子;“21%”和“4%和3%”是准确的数字;“最高”和“最低”是比较的结论。
(3分)从选文看,人们品尝甜味食品时是怎样感知到甜味的?为什么有些人偏爱甜食?
【答案】当甜味食品与甜味受体结合时便会产生电流刺激,令人们的大脑感知到甜味。因为这些人的甜味基因发达。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审清问题,然后从第四段“人类往往通过味觉受体来辨别味道,当甜味食品与甜味受体结合时便会产生电流刺激,令人们的大脑感知到甜味。”“美国科学家曾在人类第四对染色体上鉴别出了与感受甜味有关的基因,甜味基因发达的人偏爱甜食。”摘取语句作答。尽量用原句。
(三)阅读《默扶》,回答15-19题。(14分)
默扶
池塘的荷花开了,分外红艳,但更吸引我的却是那碧绿的荷叶。片片绿叶静静地铺展在池塘里,默默地映衬着盛开的荷花。
在这个盛夏时节,我平静地坐在池塘边,欣赏着眼前的景色。
爸爸妈妈从小就跟我说过,我就是为了照顾哥哥而存在的。
哥哥出生没几个月就被查出了是脑瘫,为了给哥哥治病家里花光了所有的积蓄,还欠了外债。父母好像一夜之间就老了。
迫于生计,也为了以后有人可以照顾哥哥,父母决定再要一个孩子。
因此我出生了,从我出生的那一刻起,我就注定要肩负起照顾哥哥的责任……
时光荏苒,十八年过去了,我俩已经长大成人。从小到大一直都是我扶着哥哥上学下学,并照顾哥哥吃饭学习。我也曾在父母面前抱怨过,但却从未在哥哥面前流露过什么。是亲情的力量促使我一次次动容,一次次坚持下来。
母亲退休后摆了一个早点摊子。父亲每天天还没亮就和母亲一起出摊,白天还要去工地打工,晚上回家还要和母亲一起做早点。每当我要帮忙的时候,他们都不肯,他们总说欠我和哥哥太多,愧对我们。
高考前夕,我来到父母房间打扫卫生,看见垃圾桶里满是带血的纸,我吓坏了。父母回来后我没敢问他们,我知道他们肯定不想让我们知道,如果贸然去问,他们一定会担心。直到父亲实在挺不住,住进了医院,我才知道父亲得了鼻咽癌,已经转移到肺部了……
在父亲的病床前,母亲对我说:“我和你爸决定了,你爸由我来照顾,你的任务就是在你爸住院期间照顾好你哥的一切!”
高考结束了,我的分数达到了重本线,老师说我可以报考南京大学,我很开心地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父母。父母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高兴,而是急切地问我哥哥的分数。当得知哥哥的分数只够上二本时,母亲叹了口气说:“你不能上重本,只能上二本。”父亲也神色凝重地接着说:“而且你必须和你哥哥报考同一所大学!”
“为什么啊!为什么每次都是哥哥,我也是你们的儿子啊!”我气愤地跑了出去。
我来到了池塘边,呆呆地站在那里,想了好久。“如果我不读二本,哥哥就没人照顾,读不了书怎么办?再说我去二本还可以拿奖学金,能够减轻父母的负担。更何况,父亲还生着病,我怎么好意思发脾气呢,真是不孝!”
我又匆匆地跑了回去,说:“爸,妈,我听从你们的决定,去上二本,不过爸你也要答应我好好治疗!”之后,我又特意去嘱咐知情的老师和同学,请他们不要把我的分数告诉哥哥。
填报志愿前,我拿着一本“志愿填报指南”,在南京大学那一页看了好久,也幻想了好久,不舍得翻过。
“小杰,你想啥呢?”哥哥扶着门走了过来。
“哥,你先别动,我来扶你,不然摔倒又该受伤了。”我匆匆翻过了南京大学那一页。
“哥,我发现这几所学校咱俩可以报考,咱们来研究研究吧。”
填报志愿那天,我一个人来到了学校,在我和哥哥的志愿表上填报了同一所离家较近的二本学校。
日出日落,在大学校园里,我每天都扶着哥哥上学放学。我们每天一起去图书馆看书,一起回宿舍,一起欢笑。每到周末放假我都会出去找兼职:推销、家教、服务员……我都做过。我知道这个家需要我的支撑。
又是一年盛夏光景,我们一家人在荷塘边聊着家常,看着那一朵朵盛开的荷花,我开心地笑了。
(选文有改动)
(2分)选文第一自然段的景物描写不仅暗示了当时的季节是 ,还烘托了“我”当时 的心情,并且暗示了文章的主旨。
【答案】盛夏(夏季) 平静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景物描写的作用。“荷花开了”点明时间是盛夏。“片片绿叶静静地铺展在池塘里,默默地映衬着盛开的荷花。”中“绿叶”“静静地”“默默地”就是“我”当时的生活状态的写照,并且第二自然段“我平静地坐在池塘边,欣赏着眼前的景色。”中“平静 ”一词直接点明了“我”的心情。
(3分)面对“志愿填报指南”中南京大学那一页,“我”先前“不舍得翻过”的原因是什么?后来“匆匆翻过”的原因又是什么?
【答案】“不舍得翻过”是因为“我”对上南京大学充满向往,放弃报考南京大学还是有些不甘心、不情愿。“匆匆翻过”是因为“我”不想让哥哥发现“我”在关注南京大学,进而追问原因,知道真相。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第一问结合前文“老师说我可以报考南京大学,我很开心地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父母。”可以看出“我”很想上南京大学。第二问从“如果我不读二本,哥哥就没人照顾,读不了书怎么办?再说我去二本还可以拿奖学金,能够减轻父母的负担。更何况,父亲还生着病,我怎么好意思发脾气呢,真是不孝!”看出“我”明白了家里的境况,理解了父母的良苦用心,为了保护哥哥的自尊心,所以“匆匆翻过”。
(3分)父母的哪些决定能够证明“我就是为了照顾哥哥而存在的”?
【答案】为了以后有人照顾哥哥,父母决定再要一个孩子;父亲住院期间,母亲让“我”全力照顾哥哥;父母让我放弃上重本,和哥哥报考同一所二本大学。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事件的概括。格式:人物+事件。通读全文,围绕“爸爸妈妈从小就跟我说过,我就是为了照顾哥哥而存在的。”概括出三件事即可。
(3分)父母总觉得欠“我”和哥哥太多,愧对我们的原因可能是什么?(请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推断,答出合理的三点即可)
【答案】忙于生计没有更多的精力照顾“我”和哥哥;没有给哥哥一个健康的身体,让哥哥生下来就面对很多困难;不仅没有给“我”应得的照顾,反而让“我”为哥哥和家庭付出了很多。
【解析】本题考查推断与主旨理解。结合文章内中的父母的言行:“爸爸妈妈从小就跟我说过,我就是为了照顾哥哥而存在的。”“哥哥出生没几个月就被查出了是脑瘫,为了给哥哥治病家里花光了所有的积蓄,还欠了外债。父母好像一夜之间就老了。”“在父亲的病床前,母亲对我说:‘我和你爸决定了,你爸由我来照顾,你的任务就是在你爸住院期间照顾好你哥的一切!”“当得知哥哥的分数只够上二本时,母亲叹了口气说:‘你不能上重本,只能上二本。’父亲也神色凝重地接着说:‘而且你必须和你哥哥报考同一所大学!’”等语句可以推断出父母觉得愧对“我们”的原因是忙于生计没有更多的精力照顾“我”和哥哥;没有给哥哥一个健康的身体;让“我”为照顾哥哥付出了很多,甚至放弃上重点大学。
(3分)本文着力表现的是“默默扶持”,还有人提倡“悄悄提醒”“无声地爱”。你认为这种付出关爱而不愿让受助者察觉到的方式可贵在哪里?
【答案】示例一:这种方式可贵在不会让受助者因觉得有所亏欠而感到有压力,也有利于保护受助者的自尊心,从而更好地达到帮助的目的。示例二:这种方式可贵在体现了施助者处处为他人着想,不求回报,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示例三:一方面可贵在这种方式效果好,更易于被受助者接受;另一方面可贵在采取这种方式的人精神品质高尚,他们能处处为他人着想,无私奉献。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或重要句子的感悟能力。根据生活、学习经验,判断优劣,对选文材料谈自己独到的见解。本题结合文章内容:“我”默默扶持让哥哥顺利地完成学业,并让哥哥生活的快乐,没有心理负担。以及最后一段“又是一年盛夏光景,我们一家人在荷塘边聊着家常,看着那一朵朵盛开的荷花,我开心地笑了。”一家人其乐融融的生活情景可以看出“默默扶持”让受助者得到帮助的同时,还保护了受助者的尊严,因此更为可贵。
阅读《从容淡定是一种境界和修养》,回答20-23题。(12分)
从容淡定是一种境界和修养
从容淡定是一种境界和修养。
从容淡定是一种境界。苏轼政治失意、兄弟分离,正是豁达的情怀让他将所有的抑郁惆怅融化在了清风明月之中,从而获得了心灵的自由与解放。从容淡定,能让我们在困境中超然忘我,使我们的精神得到升华,让我们的人生绽放出灿烂的光芒。
从容淡定是一种修养。庄子说:“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从容淡定表现为“八风吹不动”。所谓八风就是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八风吹不动”意思是说:无论顺境还是逆境,称赞还是诽谤,都能泰然处之。
怎样才能做到从容淡定?中华民族的先贤志士为我们做出了诠释。正因为有远大的理想,诸葛亮才能做到淡泊宁静;正因为有豁达的胸襟,范仲淹才能做到宠辱不惊;正因为有深厚的爱国情怀,文天祥才能从容面对生死。
做到从容淡定,还需要有专注的精神。面对军阀混战,社会变革,新旧文化激烈交锋的现实,著名学者胡适先生说:“这个世界乱纷纷,先把自己锻炼成器。”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排除干扰,从容淡定,潜心治学,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等诸多领域均有建树,使自己成为一位文化巨匠。 (选文有改动)
(3分)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答案】从容淡定是一种境界和修养。
【解析】本题考查对中心论点的掌握。本文中心论点非常明显,题目和第一段就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2分)请指出下面句子所运用的论证方法。(一个括号只能填写一种论证方法)
苏轼政治失意、兄弟分离,正是豁达的情怀让他将所有的抑郁惆怅融化在了清风明月之中,从而获得了心灵的自由与解放。()
庄子说:“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
【答案】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
【解析】本题考查对论证方法的识别。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第一句写了苏轼面对生活的不如意从容淡定的事例来论证“从容淡定是一种境界”,因此是举例论证;第二句引用庄子的名言来论证“从容淡定是一种修养”,因此是道理论证。
(3分)文中画线句的含义是什么?
【答案】这个世界很混乱,我们不要为其所扰,应先致力于把自己铸造锤炼成一个有用的人。
【解析】本题考查对句子含义的理解。“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结合“他排除干扰,从容淡定,潜心治学,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等诸多领域均有建树,使自己成为一位文化巨匠。”作答。
(4分)作者认为怎样才能做到从容淡定?
【市区学生作答】
【答案】做到从容淡定,需要有远大的目标、深厚的情怀、豁达的胸襟和专注的精神。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把握。第四段第一句话“怎样才能做到从容淡定?”提出了问题。围绕此问题,从四、五段“正因为有远大的理想,诸葛亮才能做到淡泊宁静;正因为有豁达的胸襟,范仲淹才能做到宠辱不惊;正因为有深厚的爱国情怀,文天祥才能从容面对生死。”“做到从容淡定,还需要有专注的精神。”归纳概括即可。
作文(50分)
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命题作文
那一步,可能是决定,可能是行为……
迈出那一步也许是深思熟虑的结果,也许是不断实践的必然……
迈出那一步并不容易。
请以“终于迈出了那一步”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作文纸的第一行(题目前空四格);②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④不少于600字;⑤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真题解析】
审题:该题为命题作文。“通过审题,首先要明确写作的主体是“我”,而非“你”或“他”,做的事情是“迈出了那一步”,整个过程是用“终于”二字来突出强调,毫无疑问,“迈出那一步”的过程是漫长而曲折的,而考生需要着重描写的也是这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和内心情感的变化。
构思:面对该题目,连续问自己几个问题:“那一步”是什么?为什么要迈出“那一步”?”迈出了那一步”后有怎样的收获?理清这几个问题,基本上也就搞清楚了选材和写作思路。
选材:“那一步”是一个十分宽泛的话题,可写的内容很多,它既可以一个人成长过程中遭遇的艰难、挫折,也可以是一个家庭、社会乃至一个国家发展、前进过程中碰到的障碍、困难、矛盾和不足等。所以,既可以从小处入手,也可以从大处着眼,从世界、国家、民族角度来议那一步。
那一步,可以是友情之间破冰的那一步;那一步,可以是你克服内心的恐惧,战胜自我的那一步;那一步,可以是你犹豫很久,迈出决定帮助别人步伐的那一步;也可以是你坚持很久,终于实现质变的那一步;那一步,还可以是……总之,这那一步的迈出一定是“我”极为艰难的一步。
【写作思路】
思路一:
先用特写镜头长征中的一个镜头,接着回忆中国共产党做出长征军事决定的艰难过程,赞美长征的意义和中国共产党人的智慧。
思路二:
以家中冷清的场景开篇,接着记叙与家人的矛盾与隔阂,插叙以前和谐温暖的画面进行对比,迈出和解的那一步,最后写迈出那一步的普遍意义。
思路三:
景物描写开篇烘托自己战胜挫折后喜悦的心情。主体部分写战胜挫折的漫长曲折的过程,结尾景物描写呼应开头,含蓄地写出自己的收获。
【范文】
终于迈出了那一步
夜空像是被泼了墨汁一般,唯见一轮明月。皎洁的月光透过窗户,洒下了一室清冷。
室内,我独坐于黑暗之中,任凭黑暗吞噬着寂寞。彼时,室外,母亲蜷缩在沙发上,任凭无声的电视画面斑驳了她的面孔。
曾几何时,家变得如此寂静,没有一点人气,宛如一座坟墓,充斥着压抑的气息。
曾几何时,我们之间变得如此无言,到底是屋内与屋外的距离拉远了我们心的距离。
站在房门口,看着母亲的背影,似乎有点弯曲,是岁月的痕迹。萧索的背影,让我有一种拥抱的冲动,却终迈不出停在屋内的步子。
记忆里,家中充满了欢声笑语。
偌大的房子里,蹦跳着我幼小的身影,而身旁,总立着母亲,含笑的看着我。那一种温暖,温暖了我的童年。
“咯咯”,“哈哈”久违的笑声重新荡漾在耳边。餐桌上,摆着一盘葡萄,我与母亲坐在桌子的两侧,“预备,开始!”随着母亲的一声发令,我的短手立马行动起来,飞快地拣了一个葡萄,剥皮,张嘴,吞下。动作一气呵成。而对面的母亲则慢条斯理地剥着葡萄,细细咀嚼,吞下。还时不时地擦去我嘴角的汁水。每次的结果不言而喻,总是我早早地吃完自己盘里的葡萄,而母亲却还剩下一大堆。这时母亲总会把她的盘子推向我,说是奖励。这时的我总是欢欣鼓舞的。
小时侯,总嘲笑着母亲不如我。长大后,才明白那是母亲给予我的温暖。
而如今,我与母亲隔着这薄薄的房门,却再也拾不起那些曾经美丽的花瓣了。
站在房门口的我,想着母亲给予的温暖,是否我也该给母亲一片温暖呢?
于是,转身,抱起毯子,迈出了房门,走向母亲,轻轻地为母亲盖上。
天与地之间的距离,不过是低头的瞬间;心与心之间的距离,不过是迈出房门的那一步,而我,终于迈出了那一步
【名师点评】
选材:从生活中选材。选取了主动与妈妈和解,给妈妈温暖的事例,来自生活的选材具有真实性,感情真挚。
立意:由主动迈出房门,为母亲盖上毯子,表现了自己的成长,也表达了对母亲的理解和关爱。
语言:描写形象,刻画逼真。作者通过环境、语言、动作描写生动地再现出自己迈出那一步的心理变化。
结构:作者巧用景物描写开头,文字凝练,富有画面感,富有引人入胜的魅力,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结尾语言含蓄蕴藉,言有尽而意无穷。
给材料作文
有一家生产布鞋的企业,在创办之初就有一个做法:每卖出一双鞋子,就捐赠一双鞋子给贫困地区的孩子。企业起步阶段,尽管他们生产的布鞋质优价廉,但销量并不高,再加上他们每卖出一双,就要捐出一双,企业还一度出现了亏损。后来,有报纸报道了这家企业“卖一双,捐一双”的爱心之举。人们知道后深受感动,纷纷去购买这家企业的鞋子,鞋子的销量迅速增加。
这家企业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虽然他们从来不做广告,但是凭借着良好的口碑,他们卖出的鞋子越来越多。企业在发展的同时,也使成千上万贫困地区的孩子不再光着脚丫。
这个故事至少给我们这样一些启示:不能只追求物质利益,还要主动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他人的赞誉认可,是最好的宣传;助人其实就是助己。
请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所写文章主旨必须从所给材料中提炼,但不要对材料扩写、续写和改写,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②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真题解析】
该题为材料作文。材料作文的特点是要求考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故材料作文又叫“命意作文”,属于自命题。解读上述材料的内容,可以如此审题立意:帮助别人其实就是帮助自己。一个人参透了这层道理,就能把帮助别人视为理所当然、天经地义,就不会带有任何功利色彩。而他在帮助别人的同时,自己的灵魂也会在无形中得到净化,自己的思想境界也会得以提升。
【县(市)学生作答】
作文(50分)
24.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1)命题作文
纷繁的生活,只要我们用心体会,总是不乏或幸福、或愉快、或舒适的甜蜜感受。
请以“几分甜蜜在心头”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作文纸的第一行(题目前空四格);②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④不少于600字;⑤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真题解析】
该题为命题作文。根据文题内容可知本文要写记叙文,“几分”是表示程度之深,在文中要充分的运用抒情的方法表达“几分”的重量。“甜蜜”是文题的题眼,即指一种美好的感觉,或“幸福感”或“快乐感”或其他,而这种“甜蜜”的感受或来自自己对身边事物的主观感受,接触到美好的事情,比如读到一本好书,获得知识,比如得到别人的帮助,走出了困境,比如受到别人的无私的关怀,让心灵温暖,而这些都要通过事例来表现。“在心头”即指切身感受,或沉蕴心间,可以写过往美好的事情,如今回忆起来“甜蜜”依旧留在“心头”,可以写即时发生的事情,“甜蜜”的感觉涌在“心头”。写一件事,即是一篇写事的记叙文,如果从多个角度来选生活的片段,用排比段的形式表现生活中时时“那一刻,几分甜蜜在心头”,就是一篇很好的抒情散文。文章最后若通过议论抒情的方式把文章引申“学会品尝生活中的甜蜜”,那文章更有亮点。
给材料作文
阿伦尼乌斯是瑞典科学家,就是他创立了物理化学。年轻的时候,他发现了电离理论并把它告诉了母校的老师,却遭到了母校老师无情的讽刺,他的论文也被学校学术委员会否决。可是,阿伦尼乌斯始终充满自信。他把论文潜心修改后,寄给了欧洲有名的四位化学家,终于得到了他们的肯定。其中一位化学家在给阿伦尼乌斯的信中说:“你是我见过的最执着最有才气的年轻人。”阿伦尼乌斯收到了极大的鼓舞,继续丰富自己的电离理论,终于成为诺贝尔奖的获得者。
这个故事至少给我们这样一些启示:自信,是成功的保障;为了获得认可,人要勇于推销自己;要敢于坚持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对肯努力有才华的年轻人要给予鼓励。
请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所写文章主旨必须从所给材料中提炼,但不要对材料扩写、续写和改写,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②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真题解析】
该题为材料作文。材料作文的特点是要求考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故材料作文又叫“命意作文”,属于自命题。解读上述材料的内容,可以如此审题立意:自信,是成功的保障;为了获得认可,人要勇于推销自己;要敢于坚持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对肯努力有才华的年轻人要给予鼓励。
在具体的写作中,我们就是要通过经历、想法来谈自己对于“自信”“推销自己”“鼓励肯努力有才华的年轻人”的理解、体会。可以写一件事,也可以写好几件事;可以写自己的经历,也可以写别人的经历;可以记叙,也可以抒情、议论,还可以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复习材料收集仅供学习)(复习材料收集仅供学习)(复习材料收集仅供学习)(复习材料收集仅供学习)(复习材料收集仅供学习)(复习材料收集仅供学习)(复习材料收集仅供学习)(复习材料收集仅供学习)(复习材料收集仅供学习)(复习材料收集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