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热点0620

  每日剪报

  公共卫生信息所 ??????????? ?????????????????2023-06-20

  内容导读

  热点追踪

  热点追踪

  预防接种创新服务能力提升计划启动

  预防接种创新服务能力提升计划启动

  高层动向

  高层动向

  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要求——

  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要求——

  加强学校卫生体系和能力建设

  加强学校卫生体系和能力建设

  疾控动态

  疾控动态

  省疾控中心举办全省结核病防治技术培训班

  省疾控中心举办全省结核病防治技术培训班

  科研动向

  科研动向

  新研究表明艾滋病病毒可潜伏于大脑

  新研究表明艾滋病病毒可潜伏于大脑

  世界首个合成人类胚胎引发伦理争议

  世界首个合成人类胚胎引发伦理争议

  研究揭示脑脊液IL-10与玻璃体视网膜淋巴瘤关系

  研究揭示脑脊液IL-10与玻璃体视网膜淋巴瘤关系

  Nat Cancer:通过远端摧毁肿瘤细胞或有望开发出治疗人类血液癌症的新型免疫疗法

  Nat Cancer:通过远端摧毁肿瘤细胞或有望开发出治疗人类血液癌症的新型免疫疗法

  Science子刊:辉瑞抗癌药物被发现可防治动脉瘤,为非手术治疗打开大门

  Science子刊:辉瑞抗癌药物被发现可防治动脉瘤,为非手术治疗打开大门

  大型临床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患者下午运动,糖化血红蛋白下降可增幅50%

  大型临床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患者下午运动,糖化血红蛋白下降可增幅50%

  Nature:开发出有助于根除脊髓灰质炎的新型口服疫苗

  Nature:开发出有助于根除脊髓灰质炎的新型口服疫苗

  NEJM:新研究表明经过碱基编辑的供者CAR-T细胞有望治疗T细胞白血病

  NEJM:新研究表明经过碱基编辑的供者CAR-T细胞有望治疗T细胞白血病

  舆情信息

  舆情信息

  我国血管医学走进20年?创新推动数字未来血管健康

  我国血管医学走进20年?创新推动数字未来血管健康

  “真想好好给医院写封感谢信”

  “真想好好给医院写封感谢信”

  云南调研督导定向医学生培养

  云南调研督导定向医学生培养

  京津冀探索医学伦理审查互认新机制

  京津冀探索医学伦理审查互认新机制

  主动感染病毒的“新冠挑战”试验结果公布,有哪些新发现?

  主动感染病毒的“新冠挑战”试验结果公布,有哪些新发现?

  持续高温,小心热射病!常见症状有哪些?预防和现场急救知识了解一下!

  持续高温,小心热射病!常见症状有哪些?预防和现场急救知识了解一下!

  瞳孔突然变成三角形,是新冠后遗症?这些真相一次性说清楚!

  瞳孔突然变成三角形,是新冠后遗症?这些真相一次性说清楚!

  一个游泳池里到底有多少尿?对身体有没有伤害?

  一个游泳池里到底有多少尿?对身体有没有伤害?

  天气一热,就要吃瓜?食用过多冰镇西瓜,没准会尝到4种“苦头”

  天气一热,就要吃瓜?食用过多冰镇西瓜,没准会尝到4种“苦头”

  北大肿瘤医院郭军教授:五步辨“痣”,黑色素瘤更需早诊早治

  北大肿瘤医院郭军教授:五步辨“痣”,黑色素瘤更需早诊早治

  华西医院院长李为民:突破瓶颈?高质量、高水平、高效率助力医院高质量发展

  华西医院院长李为民:突破瓶颈?高质量、高水平、高效率助力医院高质量发展

  “三无”电子烟,?青少年线上线下轻易买到

  “三无”电子烟,?青少年线上线下轻易买到

  用人单位“闻病色变”,求职者很受伤

  用人单位“闻病色变”,求职者很受伤

  用人单位“闻病色变”,求职者很受伤

  用人单位“闻病色变”,求职者很受伤

  热点追踪

  预防接种创新服务能力提升计划启动

  2023-06-20 ???健康报

  ??本报讯(记者?段梦兰)6月17日,由健康报社、全国疾控宣传平台举办的“免疫规划成就宣传主题活动——2023预防接种创新服务能力提升计划启动会议”在京召开。会议指出,今年预防接种创新服务能力提升计划将聚焦《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宣贯和预防接种创新服务能力提升这一主题,继续开展宣传报道、典型挖掘,着力开展宣传队伍打造,同时围绕预防接种科普宣传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培训和征文。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华医学会副会长高福表示,纵观人类免疫学发展历史,技术与理论的接力突破推动疫苗发展。我国免疫规划工作在传染病防控中取得了一定成绩、发挥了相应作用,下一步需要释放创造力,提升预防接种创新服务能力。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徐建国说,目前来看,我们应对新发突发传染病的策略和研究仍是较为被动的。需要主动思维,开展反向病原学研究,预防重大传染病疫情发生。

  ??会议现场举行了2023年度免疫规划成就宣传典型经验推介活动启动仪式及公共卫生新青年传播联盟智库(筹建)专家聘任仪式。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浙江、安徽、青海等省(区、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医疗机构的免疫规划、传染病防控、科普宣教工作负责人及业务骨干参加会议,就当前预防接种服务创新及信息化建设进行交流,对当地免疫规划典型经验展开推介。

  ??其中,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吕华坤主任医师介绍,在大力推进大数据、数字化建设进程中,浙江以电子接种证为“小切口”开展试点,提供数智预防接种服务,打造省县共建、异地联动、一体共享、覆盖全生命周期的电子接种证。下一步,浙江将推进电子接种证标准化,在更多地方推广。

  ??据悉,免疫规划成就宣传主题活动是健康报社于2018年发起的一项品牌公益活动,已连续开展5年。活动旨在宣传报道国家免疫规划、重大传染病防控、科普宣教等方面的政策要求和工作进展,为全国各级疾控机构和人员搭建宣传服务平台,分享、交流免疫规划工作经验。

  摘引网址:https://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23/0620/489682.html

  返回目录>>

  高层动向

  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要求——

  加强学校卫生体系和能力建设

  2023-06-20 ???健康报

  ??本报讯(记者?王潇雨)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其中,在加强学生卫生健康服务方面,《意见》提出,加强学校卫生体系和能力建设,建立学生健康档案,逐步实现与学龄前健康档案内容衔接;为学生提供健康教育、健康咨询、健康科普等服务,有针对性地传授适合学生特点和使用需求的健康知识和健康技能。

  ??《意见》提出,建立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监测平台,每年发布学生健康素养水平数据;做好学生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范知识宣传服务;定期对学校传染病防控开展巡访,指导学校设立卫生宣传栏,对校医、保健教师开展业务培训;定期为学校食堂和供餐、校园周边餐饮场所提供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跟踪评价等服务;建立健全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定期筛查评估、早期识别与干预机制。

  ??《意见》要求,加强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和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工作,健全面向视力、听力、言语、肢体、智力、精神、多重残疾以及其他有特殊需要的儿童的特殊教育服务机制;加快学校心理辅导室建设,切实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意见》强调,要完善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农村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精准摸排机制,加强教育保障和关爱保护,优先保障寄宿、交通、营养需求,强化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完善专门教育保障机制,加强对有严重不良行为未成年学生的教育矫治。

  摘引网址:https://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23/0620/489686.html

  返回目录>>

  疾控动态

  省疾控中心举办全省结核病防治技术培训班

  2023-06-19 ???河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为规范使用《中国结核病防治工作技术指南》,提高全省结核病防治人员技术能力和水平,做好全省结核病控制工作,6月14~15日,省疾控中心在石家庄举办了全省结核病防治技术培训班。

  培训班邀请中国疾控中心结核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围绕中国结核病防治策略、肺结核患者发现策略、结核病信息管理系统的规范操作、肺结核诊断与治疗质量控制、耐药结核病防治等重点工作进行授课。

  来自全省各市疾控机构、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以及部分县级定点医疗机构的结核病防治业务骨干参加培训。

  摘引网址:https://www.hebeicdc.cn/zxyw/46635.jhtml

  返回目录>>

  科研动向

  新研究表明艾滋病病毒可潜伏于大脑

  2023-06-20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北京6月19日电 (记者张佳欣)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在其生命周期中会将DNA副本插入人类免疫细胞。部分新感染的免疫细胞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转变为休眠、潜伏状态,这被称为艾滋病病毒潜伏期。美国科学家发表在《临床研究杂志》上的一项新研究证实,小胶质细胞,即一种在大脑中具有长达10年寿命的特殊免疫细胞,可作为潜伏的HIV的稳定病毒库。这项研究为根除HIV的努力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框架。

  ??在感染期间,HIV会专门对付免疫反应的关键协调者,即所谓的CD4+淋巴细胞。随着时间的推移,病毒会杀死足够多的CD4+细胞,从而导致免疫缺陷。过去的研究表明,潜伏的HIV可隐藏在体内和血液中存活的少数CD4+T细胞中。但是,大脑中潜在的病毒储存库多年来一直是个谜。

  ??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医学院等机构的联合团队首先研究了感染猴免疫缺陷病毒(SIV)的猕猴大脑,以更好地了解如何从灵长类动物的脑组织中提取和纯化活细胞。SIV是一种与HIV密切相关的病毒。研究人员使用物理分离技术和抗体选择性地移除表达小胶质细胞表面标记的细胞。然后,他们从穿过脑组织的CD4+细胞中分离出高纯度的脑髓细胞。

  ??利用同样的技术,研究人员获得了HIV患者捐赠的脑组织样本,从而得以研究HIV在大脑小胶质细胞中潜伏的独特机制。研究表明,艾滋病病毒非常“聪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已经进化到对其表达具有表观遗传控制,使病毒沉默,隐藏在大脑中,免受免疫清除。

  ??NF-κB信号通路是控制HIV在体内其他部位表达的关键信号通路之一。当NF-κB信号被“关闭”时,HIV在外周血液中进入潜伏期。然而,大脑中潜伏的HIV不受激活的NF-κB信号的影响,研究人员目前还不确定这是为什么,但一旦找到答案,他们就离知道如何有选择地靶向并根除大脑或外周血中的病毒更近了一步。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620/c14739-40017674.html

  返回目录>>

  世界首个合成人类胚胎引发伦理争议

  2023-06-19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讯 (记者张佳欣)据外媒6月15日消息,来自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和英国剑桥大学的一个研究团队表示,他们首次从干细胞中创造出一种不含卵子和精子的合成人类胚胎样结构。

  据英国《卫报》报道,这些结构相当于处在人类发育的最早阶段,没有跳动的心脏或大脑,但具有后来可以形成胎盘、卵黄囊和胚胎本身的细胞。研究人员表示,这一成果可能有助于推进对遗传病或流产原因的了解。但同时,这项研究引发了法律和伦理方面的争议,因为实验室培育的实体不在现行立法范围之内。

  该研究尚未在期刊上发表。当地时间14日,加州理工学院和剑桥大学生物学和生物工程教授玛格达莱纳·泽尼卡-戈茨在波士顿举行的国际干细胞研究学会年会上介绍了这项研究。她宣布:“现在,我们可以通过胚胎干细胞的重新编程创造类似人类胚胎的模型。”

  泽尼卡-戈茨还表示,他们将胚胎培养到“刚好超过自然胚胎发育14天的阶段”。这种合成人类胚胎几乎可以发育成体内的任何细胞类型。

  每个模型结构都是从单个胚胎干细胞生长出来的,达到了被称为原肠形成的发育里程碑的开始阶段,即胚胎从一个连续的细胞片转变为形成不同的细胞系,并形成身体的基本轴。在这个阶段,胚胎还没有跳动的心脏、肠道或大脑的起点,但模型显示已存在原始细胞,即卵子和精子的前体细胞。

  这一进展突显出该领域的科学发展速度超过了立法的速度,英国和其他地方的科学家已经在着手起草自愿准则,以管理合成胚胎的研究工作。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报道称,与体外受精(IVF)产生的人类胚胎不同,IVF有一个既定的法律框架,但目前还没有明确的法规来管理人类胚胎的干细胞来源模型。英国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的副研究主任詹姆斯·布里斯科表示,迫切需要制定法规,为创建和使用人类胚胎干细胞衍生模型提供一个框架。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DMwsMF49vg

  返回目录>>

  研究揭示脑脊液IL-10与玻璃体视网膜淋巴瘤关系

  2023-06-19 ???网络

  近日,北京协和医院眼科张美芬教授团队在《美国眼科学杂志》(American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 中科院1区)上发表题为“Cerebrospina

  近日,北京协和医院眼科张美芬教授团队在《美国眼科学杂志》(American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 ??中科院1区)上发表题为“Cerebrospinal Fluid Interleukin-10 Biomarker for Vitreoretinal Lymphoma”的研究论著,揭示了玻璃体视网膜淋巴瘤(VRL)患者脑脊液IL-10水平与病情进展有密切关系。本研究获得“中央高水平临床科研专项”经费的支持。

  VRL是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的一类,多为非霍奇金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95%),发病的中位年龄为60岁。据文献报道,56%至90%的原发性VRL患者最终发生中枢神经系统病变,但目前有关VRL患者脑脊液(CSF)分析,特别是白细胞介素-10(IL-10)与患者临床特征关系的研究非常少。

  北京协和医院眼科和血液内科团队专注VRL研究已有十年,建立了VRL的诊断流程,已诊治患者百余例。研究团队对2015年9月至2021年12月期间确诊为VRL、在诊断性玻璃体切除术同期进行腰穿的41例患者进行了回顾性研究。其中,男性12例、女性29例,平均年龄57.5岁,既往无淋巴瘤病史,但在眼部确诊时行头部MRI检查发现12例患者有颅内病变,34例双眼发病、7例单眼发病,在随访中有2例对侧眼发病。

  研究结果显示,90.2%的VRL和89.7%的原发性VRL患者CSF IL-10水平升高,CSF IL-10水平与房水IL-10水平无关,中枢神经系统复发前CSF IL-10已经升高。

  本研究进一步证实了原发性VRL并不是单纯的眼科疾病,而是一种全身性疾病,CSF IL-10是VRL潜在的重要生物标志物,尤其是监测颅内复发。CSF IL-10水平与患者预后和中枢神经系统病变进展之间的关系需要进一步研究。

  第一作者:张潇

  北京协和医院眼科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玻璃体视网膜疾病方向的研究,对各种眼底疾病,特别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玻璃体视网膜淋巴瘤的诊治,有丰富的经验。中国微循环学会眼微循环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北京医学会眼科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

  通讯作者:张美芬

  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协和医院眼科副主任,专业特长为葡萄膜炎基础与临床研究。目前担任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免疫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眼感染学组副组长、北京眼科学会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微循环学会眼微循环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女医师协会眼科专家委员会常委、北京市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委员、《中华眼科杂志》《中华眼底病杂志》《中华实验眼科杂志》等杂志编委。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be7de7754834.html

  返回目录>>

  Nat Cancer:通过远端摧毁肿瘤细胞或有望开发出治疗人类血液癌症的新型免疫疗法

  2023-06-19 ???生物谷原创

  来自巴斯德研究所等机构的科学家们就通过研究发现,CD4 T细胞能通过产生干扰素γ(IFN-γ)从而在远端中和肿瘤细胞。

  免疫疗法策略的目的是利用患者机体自身免疫系统的细胞来摧毁肿瘤细胞,CAR-T细胞疗法就是一种能有效治疗人类血液癌症的有效疗法。在法国,每年大约有3.5万人遭受血液癌症的影响,而全球大约每年有124万新发病例,通过仔细调查治疗过程中名为CD4 T细胞的免疫细胞,来自巴斯德研究所等机构的科学家们就通过研究发现,CD4 T细胞能通过产生干扰素γ(IFN-γ)从而在远端中和肿瘤细胞,相关研究结果“Tumor-intrinsic sensitivity to the pro-apoptotic effects of IFN-γ is a major determinant of CD4+ CAR T-cell antitumor activity”发表在了国际杂志Nature Cancer上。

  这项研究为对CAR-T细胞疗法产生不完全反应的患者以及对IFN-γ敏感的癌症患者的治疗带来了一定的希望;CAR-T细胞疗法是一种特殊的免疫疗法,其在治疗某些形式的白血病或淋巴瘤上能产生显著的效果,但一些接受该疗法的患者会发生疾病复发,因为其机体的肿瘤细胞会躲避疗法,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就开始阐明这种疗法是如何发挥作用从而让患者产生更有效的治疗反应。

  CAR-T细胞疗法的原理是分离患者自身的T细胞,对其进行遗传修饰以便其能特异性地靶向作用肿瘤细胞,随后让其增殖再大量输注回患者体内,这支杀伤性的CAR-T细胞大军包括CD4 T细胞和CD8 T细胞,每个患者机体的CAR-T细胞的组成都不相同,尽管研究人员知道,CD8杀伤性T细胞需要与肿瘤细胞直接接触才能将其摧毁,但CD4 T细胞发挥作用背后的分子机制目前尚未得到充分阐明。

  通过远端摧毁肿瘤细胞或有望开发出治疗人类血液癌症的新型免疫疗法。

  于是研究人员更仔细地研究了这些CD4 CAR T细胞并且揭示了其一种非常有趣的特性,即这类细胞能通过分泌参与免疫反应的名为干扰素γ(IFN-γ)的特殊分子来远端杀灭肿瘤细胞。Philippe Bousso博士解释道,对于对IFN-γ敏感的某些类型的癌症而言,这种破坏机制是非常有效的,我们还观察到,在携带大量CD4 T细胞的患者中,那些产生大量IFN-γ的患者对疗法的反应往往较好。

  为了揭示这些远端杀伤性细胞的新型作用机制,研究人员开始探索临床模型来分析具体的细节信息,尤其是利用体内成像技术,随后再检查来自患者机体样本结果的相关性。这一研究发现或能为调整疗法来预防肿瘤细胞躲避CAR-T细胞疗法提供新的途径,也能为患者提供新的治疗希望,并能帮助提供一种更具个性化的疗法,即根据肿瘤细胞的敏感性使用大量的CD4 CAR-T细胞来激活IFN-γ。

  通过更好地理解CD4 T杀伤性细胞发挥作用的分子机制,研究人员或能将这种治疗的范围扩展到对IFN-γ敏感的其它实体肿瘤中,临床研究数据也能在其它队列研究中得到证实。综上,本文研究中,研究人员提出,肿瘤细胞对IFN-γ的促凋亡活性的敏感性是CD4+ CAR T细胞疗效的主要决定因素,其或许能被用来指导免疫疗法期间CD4+ T细胞的使用。(生物谷Bioon.com)

  原始出处:

  Morgane Boulch,Marine Cazaux,Alexis Cuffel,et al. Tumor-intrinsic sensitivity to the pro-apoptotic effects of IFN-γ is a major determinant of CD4+ CAR T-cell antitumor activity, Nature Cancer (2023). DOI:10.1038/s43018-023-00570-7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396ce77565dc.html

  返回目录>>

  Science子刊:辉瑞抗癌药物被发现可防治动脉瘤,为非手术治疗打开大门

  2023-06-19 ???生物世界

  这项研究发现,动脉瘤中通常存在PDGFRB基因突变,而PDGFRB蛋白是一种酪氨酸激酶受体,酪氨酸激酶受体抑制剂舒尼替尼(Sunitinib)能够预防PDGFRB基因突变导致的小鼠动脉瘤的发生,这项突

  每100个人里就有5个人的大脑中存在一个膨胀的、薄弱的动脉,也就是所谓的动脉瘤,只是绝大多数人并不知道它的存在。在少数情况下,这些动脉瘤会破裂,并可能产生致命后果。多达40%的脑动脉瘤破裂患者会死亡,而幸存者中有40%会留下永久性脑损伤。

  有破裂危险的脑动脉瘤只能通过手术进行治疗,而如果动脉瘤位于手术难以接近的位置,手术治疗也将无能为力。但一项最新研究结果提示了一种新的动脉瘤治疗方案——抗癌药物舒尼替尼(Sunitinib)。这是一款由辉瑞公司开发的口服抗癌药物,可以选择性靶向多种酪氨酸激酶受体。

  2023年6月14日,日本理化研究所(RIKEN)脑科学中心的研究人员在 Science 子刊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上发表了题为:Increased PDGFRB and NF-κB signaling caused by highly prevalent somatic mutations in intracranial aneurysms 的研究论文。

  这项研究发现,动脉瘤中通常存在PDGFRB基因突变,而PDGFRB蛋白是一种酪氨酸激酶受体,酪氨酸激酶受体抑制剂舒尼替尼(Sunitinib)能够预防PDGFRB基因突变导致的小鼠动脉瘤的发生,这项突破性发现为开发治疗动脉瘤的药物提供了可能。

  动脉瘤主要有两种类型,大约90%是颅内囊状动脉瘤(ISA),在动脉外侧形成浆果状凸起,有3%-5%是颅内梭状动脉瘤(IFA),它会将血管扩张成球形。ISA更易破裂,但也更易治疗。IFA很少破裂,但一旦破裂,患者预后较差。

  据统计,大多数脑动脉瘤都是散发性的,只有约10%具有家族遗传。在这项研究中,研究团队想知道是否还有其他风险基因和突变参与了动脉瘤的发展,尽管预计它们的贡献会很小。

  为了找到答案,研究团队首先对患者的动脉样本进行了全外显子组测序(WES),然后有进行了靶向深度测序(TDS)。样本包括65个有动脉瘤的动脉和24个没有动脉瘤的动脉。

  令人惊讶的是,92%的动脉瘤在一组16个基因中至少存在一个突变,而正常动脉样本中则没有发现任何突变。其中6个突变同时出现在颅内囊状动脉瘤(ISA)和颅内梭状动脉瘤(IFA)中,而另外10个突变只出现在其中一种动脉瘤中。这两种类型的动脉瘤共有的所有突变都激活了NF-κB信号通路,该通路此前已被证明与动脉瘤形成有关。

  这些结果表明,在这16个基因中发现的突变对于散发性动脉瘤来说是相对独特的,这也表明,大多数动脉瘤可能是由基因突变引发的。其中最常见的突变之一是PDGFRB基因,该基因产生血小板来源的生长因子受体β蛋白(PDGFRB)。PDGFRB蛋白是一种酪氨酸激酶受体,参与细胞信号转导和心血管系统的形成,之前的研究认为该基因突变与罕见的组织过度生长综合征有关,没有发现其与动脉瘤有关。而这项研究显示,颅内囊状动脉瘤(ISA)和颅内梭状动脉瘤(IFA)中都存在PDGFRB基因突变,表明该基因在动脉瘤形成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接下来,研究团队使用空间转录组学技术来观察PDGFRB突变是否存在于动脉瘤的整个组织层中,这将有助于解释其形成背后的机制。结果表明,其突变仅限于小动脉瘤的细胞外层,但会扩展到较大动脉瘤的内层。这表明动脉表面的基因突变最初引发了动脉瘤的形成,突变细胞随后增殖并扩散到动脉内层,进而削弱血管壁。

  然后,研究团队转向培养皿中培养的细胞,进一步研究PDGFRB突变的影响。他们发现,携带该基因突变的细胞比野生型细胞迁移得更快,并表现出炎症迹象。用舒尼替尼(一种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这些细胞,能够减缓了它们的迁移速度并减少了炎症。这既证实了PDGFRB突变的作用,也表明有可能通过药物来延缓它们的影响。

  最后,研究小组在老鼠身上测试了这些发现,他们首先使用腺相关病毒(AAV)载体将突变的PDGFRB基因递送到小鼠大脑基底动脉细胞中,基底动脉只占动脉瘤的3-5%,但却是最难治疗的部位之一。一个月后,这些小鼠的动脉变弱,膨胀成比初始大小大一倍的颅内梭状动脉瘤(IFA),这也再次证实了PDGFRB突变可能导致动脉瘤。而在AAV病毒感染后的第一天开始每天给予一定剂量舒尼替尼治疗的小鼠身上则没有看到动脉瘤的出现,它们的基底动脉大小与对照组大致相同,这表明舒尼替尼能够防止动脉瘤的形成。

  研究团队表示,这项研究提示我们,动脉瘤高风险病例中存在一些共有的遗传因素,例如PDGFRB基因突变,这为后续开发动脉瘤的药物干预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3a36e77670c9.html

  返回目录>>

  大型临床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患者下午运动,糖化血红蛋白下降可增幅50%

  2023-06-19 ???奇点糕

  研究发现在强生活方式干预下,血糖控制变化与bMVPA时间段有关,下午进行bMVPA与参与者HbA1c得到更高改善、停止使用降糖药物有关。并且,bMVPA时间与HbA1c之间的关联独立于降糖药物的使用,

  定期进行体力活动是糖尿病血糖管理的关键干预方式之一,中到高强度的体力活动(MVPA)通过增加骨骼肌氧化能力和胰岛素信号传导增强肌肉对葡萄糖的摄取,改善长期血糖控制。

  但是你看啊,热量摄入有最佳时间段,运动燃脂,有最佳时间段,那运动控制血糖,有没有最佳时间段呢?

  近日,来自布列根和妇女医院的Jingyi Qian及其研究团队发现,对于2型糖尿病成年患者来说,下午时进行中高强度体力活动更有利于改善血糖控制。

  在强生活方式干预下,每周在下午进行中到高强度的体力活动的人群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下降幅度比其时间高出30%-50%,更有可能停止使用降血糖药物,并且这种效果与活动量和强度无关。

  最近的动物研究表明,单次MVPA的代谢反应在不同运动时间段内存在差异。也就是说,根据时间段选择体力活动时间,可能会产生更有利于代谢的效果。在这次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希望能够确定在成年超重/肥胖和2型糖尿病患者中,不同时间段的MVPA与血糖控制变化之间的关系。

  Look AHEAD研究是一项针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强生活方式干预研究。参与者随机接受为期4年的生活方式干预或对照治疗,其中第1年的生活方式干预最强。参与者在评估期(即第1年和第4年)的清醒时间佩戴腰部穿戴设备记录运动情况。

  MVPA定义为代谢当量≥3METs且持续时间≥10分钟(1MET表示静坐时消耗的能量,可以有1-2分钟的中断)。每周MVPA(dMVPA)的时间段定义为相同时间段内发生的bMVPA占总bMVPA的50%及以上;任意时间段内的bMVPA都不足总bMVPA的50%为混合组;每周MVPA不足1天为不活跃组。

  研究的主要结果是HbA1c变化,次要结果是空腹血糖的变化(mg/dL)。同时将降糖药物的使用纳入三级顺序响应。根据性别、年龄、种族、教育程度、糖尿病持续时间等因素进行多变量调整。

  最终纳入分析的参与者为2331人,57%为女性,基线平均年龄为59.2岁,平均BMI为36.3kg/m2,平均糖尿病持续时间为6.8年,15%的参与者接受胰岛素治疗。不活跃组的bMVPA量和强度最低,干预1年时的早晨组和4年时的混合组bMVPA量和强度最高。

  生活方式干预1年时,不同时间段的bMVPA组之间HbA1c变化存在显著差异。在调整治疗组别、每周bMVPA量和强度以及BMI后,HbA1c变化依然显著。下午进行bMVPA的参与者HbA1c下降最高,是混合组的1.5倍。4年时相应时间组的参与者HbA1c与1年时相比没有显著变化。

  bMVPA时间段与HbA1c变化的关联受治疗方式的影响,但是与性别无关,在强生活方式干预时甚至独立于BMI和bMVPA。

  在1939名不使用胰岛素的受试者中,4年内降血糖药物的停药或使用的几率与bMVPA有关。下午组在强生活方式干预1年时停药的可能性最高,与不活跃组相比,下午进行MVPA与停药可能性增加131%有关。调整混杂因素后,降糖药使用变化与bMVPA时间的关联不显著。

  总的来说,研究发现在强生活方式干预下,血糖控制变化与bMVPA时间段有关,下午进行bMVPA与参与者HbA1c得到更高改善、停止使用降糖药物有关。并且,bMVPA时间与HbA1c之间的关联独立于降糖药物的使用,不能够完全通过bMVPA量和强度来解释。

  时间可能是体力活动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代谢和健康有着独特的影响。昼夜节律可能在我们意料之外的领域发挥作用。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9312e77587e3.html

  返回目录>>

  Nature:开发出有助于根除脊髓灰质炎的新型口服疫苗

  2023-06-19 ???生物谷原创

  尽管开展了一些历史上最成功的国际疫苗接种活动,但脊髓灰质炎病毒(poliovirus)仍在世界各地流传,对未接种疫苗的人构成了神经系统损害甚至瘫痪的威胁。

  尽管开展了一些历史上最成功的国际疫苗接种活动,但脊髓灰质炎病毒(poliovirus)仍在世界各地流传,对未接种疫苗的人构成了神经系统损害甚至瘫痪的威胁。

  虽然野生型脊髓灰质炎病毒毒株已基本被消灭,但是在发展中国家中使用最多的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oral polio vaccine, OPV)可以产生新的毒株。OPV使用的是弱化的活的脊髓灰质炎病毒,它们偶尔会发生突变变成活的病毒,从而在被认为已经消除了脊髓灰质炎的国家导致疫情爆发。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和英国国家生物标准与控制研究所(NIBSC)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两种新型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novel oral polio vaccine, nOPV):nOPV1和nOPV3,以支持世界卫生组织(WHO)最近为最终消除脊髓灰质炎所做的努力,而在两年前WHO开始使用他们开发的第一种nOPV(Cell Host & Microbe, 2020, doi:10.1016/j.chom.2020.04.003),即nOPV2。这些nOPV是50年来的第一批新的脊髓灰质炎疫苗。相关研究结果于2023年6月14日在线发表在Natur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Genetic stabilization of attenuated oral vaccines against poliovirus types 1 and 3”。

  与第一种nOPV一样,这项新研究中介绍的这两种最新的nOPV是由经过基因工程处理的弱化的脊髓灰质炎病毒制成的,以减少这种病毒发生突变而变成它的危险形式。这些nOPV的开发是由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授Raul Andino博士和NIBSC病毒学家Andrew Macadam博士共同领导。

  Andino说,“由于国家内部和国家之间在疫苗接种方面的差异,脊髓灰质炎病毒一直持续到21世纪,有时还造成了悲惨的后果。我们利用多年来与脊髓灰质炎斗争的经验教训设计了这些新疫苗,并相信它们将有助于一劳永逸地消除这种疾病。”

  与脊髓灰质炎的斗争不断发展

  脊髓灰质炎是隐蔽的:它通常是无症状的,但在每一百个儿童中约有一个会导致严重残疾、瘫痪或死亡。它通过粪便或口腔微粒传播,因此在卫生条件差的地区问题尤为严重。在20世纪上半叶,脊髓灰质炎经常在美国爆发,从而导致了一场开发疫苗的竞赛。

  第一批有效的脊髓灰质炎疫苗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掀起了大规模的免疫接种运动,为每个人提供免疫接种,重点是儿童。由死亡的脊髓灰质炎病毒制成的灭活脊髓灰质炎疫苗(inactivated polio vaccine, IPV)通过注射的方式给送,而由弱化的脊髓灰质炎病毒制成的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OPV)则通过糖块或糖果的形式给送。如今,IPV是拥有强大医疗服务的国家的首选疫苗,而OPV则是更便宜、更容易管理的选择。

  在每个人都在生命早期接受免疫接种的人群中,接受IPV还是OPV并不重要,尽管这些疫苗在环境中的作用方式不同。接种了IPV疫苗的人仍然可以感染到任何刚好在流通的脊髓灰质炎病毒。他们不会生病,但他们可以默默地将这种病毒传播给未接种疫苗的人。接种OPV疫苗的人不能以这种方式悄悄地传播流行的脊髓灰质炎病毒,但他们可以将接种的减毒疫苗脱落并传播给未接种的人。如果这种减毒的脊髓灰质炎病毒发生突变,它就会再次导致致病性脊髓灰质炎。

  在未接种疫苗的儿童的人群中---不管是由于拒绝接种疫苗、自然灾害还是战争,这类疫苗衍生的脊髓灰质炎病毒可以广泛传播,在少数不幸的人中引起严重的疾病。

  虽然野生型脊髓灰质炎病毒最近才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被发现,但是疫苗衍生的脊髓灰质炎病毒已在叙利亚、刚果民主共和国和美国等遥远的国家被发现。事实上,近年来,疫苗衍生的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病例比野生型病毒感染病例更多,这就产生了对抗这种新的脊髓灰质炎病毒来源的紧迫性。

  2017年,Andino和他的同事们发现了OPV如何恢复到它的有害形式:单个突变就能恢复这种病毒从人体肠道迁移到神经系统的能力(Cell, 2017, doi:10.1016/j.cell.2017.03.013)。在几年内,他们人工引入了三个突变,使这种遗传恢复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并将其包装成一种新的疫苗。

  这种疫苗,即nOPV2,在2020年获得了WHO有史以来首次紧急使用疫苗清单,并迅速生产和分发。

  Andino说,“超过6亿剂疫苗被运送到28个国家,在10个国家中,它阻止了疫苗衍生的脊髓灰质炎的持续爆发。让我们相信这实际上是在像预期的那样起作用。”

  覆盖了根除脊髓灰质炎的所有基础

  尽管nOPV2很有效,但它只对三种脊髓灰质炎病毒毒株中的一种有保护作用,而且最近在大量接种疫苗的以色列以及美国一些拒绝为孩子接种这种疫苗的地区出现了脊髓灰质炎病例。

  即使在医院里没有脊髓灰质炎病例的地方,在主要城市的废水中仍然检测到脊髓灰质炎病毒。与30年前相比,今天的脊髓灰质炎病例可能减少了99%,但最后1%的病例已被证明很难根除。Andino说,“只要任何一种地方有脊髓灰质炎病毒,它将会在疫苗接种空白的地反弹。”

  这项新的研究采用了这些作者为nOPV2制定的解决方案---通常能防止疫苗衍生的脊髓灰质炎病毒随时间推移变得危险的三个突变--并将它应用于其他两种OPV。由此产生的疫苗,即nOPV1和nOPV3,在动物模型中有效地预防了脊髓灰质炎。所有这三种疫苗都比原来的OPV安全得多,OPV偶尔会导致接种者瘫痪,尽管这种情况很罕见(每200万名接种儿童中有一例)。

  这两种新的疫苗目前正在进行临床试验,以确保它们既有效又不会在人体中返回到这种病毒的危险形式。Andino希望它们将被纳入与nOPV2的二价或三价组合中。未来的儿童将同样受到保护,终身不受脊髓灰质炎的影响,也许有一天世界将经历几十年的脊髓灰质炎零检测。

  Andino说,“认为脊髓灰质炎已经消失的看法是一种危险的看法。例如,仅在印度,每周就有50万名儿童出生,这是一个巨大的易感人群。我们如今有了保护他们所需要的东西。”(生物谷 Bioon.com)

  参考资料:

  1. Ming Te Yeh et al. Developing genetically stable live-attenuated vaccine candidates against type 1 and 3 poliovirus. Nature, 2023, doi:10.1038/s41586-023-06212-3.

  2. Scientists build a new vaccine arsenal to eradicate polio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b936e7710314.html

  返回目录>>

  NEJM:新研究表明经过碱基编辑的供者CAR-T细胞有望治疗T细胞白血病

  2023-06-19 ???生物谷原创

  作为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CL)和大奥蒙德街儿童医院(GOSH)之间“从实验室到临床”合作的一部分,三名患有复发T细胞白血病的年轻患者如今接受了经过碱基编辑的CAR-T细胞的治疗

  作为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CL)和大奥蒙德街儿童医院(GOSH)之间“从实验室到临床”合作的一部分,三名患有复发T细胞白血病的年轻患者如今接受了经过碱基编辑的CAR-T细胞的治疗。这项初步的临床试验的数据表明供者CAR-T细胞如何利用前沿的基因编辑技术进行基因改造从而改变它们的DNA代码中的单个碱基,以便它们能够对抗白血病。相关研究结果于2023年6月14日在线发表在NEJM期刊上,论文标题为“Base-Edited CAR7 T Cells for Relapsed T-Cell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作为这三名患者中的一员,来自英国莱斯特市的13岁的Alyssa是去年世界上第一个因患有T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T-cell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T-ALL)而参与这项临床试验的人。T-ALL是一种白细胞癌症,通常用化疗来治疗,但如果它复发,就很难清除。

  在接受这种经过碱基编辑的CAR-T细胞治疗后的四周内,Alyssa的白血病就检测不出来了,她接着成功地进行了骨髓移植,在将近一年后,她仍然健康在家。

  第二位参加这项临床试验的青少年在类似的时间段内清除了体内的白血病,如今他们在接受这种经过碱基编辑的CAR-T细胞移植后正在家里康复。遗憾的是,虽然第三名参加这项临床试验的孩子对这种经过碱基编辑的CAR-T细胞疗法有反应,但其病程因严重感染而变得复杂,这名孩子的家人与临床团队达成一致,转为缓和照顾(palliative care)。

  这种在人类中首次应用的基因编辑技术是由UCL的一个研究团队设计和开发的,由Waseem Qasim教授领导,与Robert Chiesa博士和GOSH的骨髓移植/CAR/血液学团队合作。

  UCL细胞与基因治疗教授Waseem Qasim说,“很高兴能够看到多个团队长期研究工作的成果,并将它用于新的治疗。现在还为时过早,我们需要更多的随访和治疗更多的患者,以了解它对长期治疗的影响。”

  Chiesa博士说,“至关重要的是,受癌症影响的儿童在标准治疗失败的情况下,能够在这样的临床试验中接受创新性治疗策略。像GOSH这样的研究型医院为开发实验性方法提供了理想的环境,这些方法可能为预后很差的儿童带来希望。由于科学家、医生、护士和为这些儿童及其家庭工作的专业人员的奉献精神,这才成为可能。”

  为了产生用于这项临床试验的“通用”抗T细胞CAR-T细胞,这些作者使用了健康的供者T细胞。随后,他们使用“碱基编辑”对供者T细胞进行了改变,其中碱基编辑通过化学方式改变携带特定蛋白指令的单个核苷酸碱基,以防止该蛋白产生。

  具体的制备过程如下所示:

  (1)移除供者T细胞中的现有受体,以便它们可以在不匹配的情况下被储存和使用,从而使得它们成为“通用的”供者T细胞;

  (2)移除供者T细胞中的一种称为CD7的“标志物”,该标志物将它们识别为T细胞(CD7 T细胞标志物);如果没有这个步骤,供者T细胞--它们经设计后用来识别和攻击癌细胞---也可能会互相杀死;

  (3)移除供者T细胞中的第二种名为CD52的“标志物”,这使得经过基因编辑的供者T细胞在治疗过程中对患者服用的一些强效药物不可见;

  (4)给供者T细胞添加一种嵌合抗原受体(CAR),识别白血病T细胞表面上的T细胞受体CD7。所产生的经过碱基编辑的CAR-T细胞成为对抗CD7的武器,并识别和对抗T细胞白血病。

  Qasim授说,“碱基编辑涉及对DNA代码中的单个碱基进行改变,以改变信号和阻止基因表达,而不必对染色体进行切割。它非常适合于对T细胞进行基因改造。”

  这项针对经过碱基编辑的CAR-T细胞的临床试验仍然开放,旨在招募多达10名已用尽了所有常规治疗方案的T细胞白血病患者。患者将在GOSH的骨髓移植部门接受治疗,由BMT/CART/血液学团队负责护理。任何有资格在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NHS)下接受治疗并对这项临床试验感兴趣的患者都应该与他们的专业医疗保健提供者联系。

  如果显示出广泛的成功,这些作者希望它可以提供给更多的儿童,并在他们的治疗过程中更早地提供给他们,因为他们的病情较轻。有了额外的资金,他们还希望将来能将这种治疗方法提供给成年患者。

  这些作者还认为这种碱基编辑技术可能用于治疗其他由DNA单个碱基变化导致的多种疾病,如镰状细胞病。

  Qasim教授解释说,“这项技术本身也可能广泛地用于校正某些遗传性疾病,如镰状细胞病。随着该技术的成熟和被证明是安全的,它可能得到相当广泛的应用,尽管还需要仔细的测试和长期的研究。”

  这些经过碱基编辑的CAR-T细胞是作为Qasim教授在UCL大奥蒙德街儿童健康研究所领导的一项长期研究计划的一部分而制造的。Qasim教授一直是利用创新基因编辑技术开发新的CAR-T细胞疗法的先驱。(生物谷 Bioon.com)

  参考资料:

  1. Robert Chiesa et al. Base-Edited CAR7 T Cells for Relapsed T-Cell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23, doi:10.1056/NEJMoa2300709.

  2. Further hope for base-edited T-cell therapy to treat resistant leukemia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a366e769351d.html

  返回目录>>

  舆情信息

  我国血管医学走进20年 创新推动数字未来血管健康

  2023-06-19 ???新华健康

  ??血管对于人体健康的作用非常重要,是很多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前哨”。6月16-18日,来自国内外的相关领域专家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云聚”第二十届中国国际血管医学大会暨第十八届亚太国际血管健康会议,共同研讨全生命周期的血管健康管理路径,通过维护血管健康并最终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国家数字血管医学中心建设项目、北京地区心脑血管健康与慢病管理标准化方案推广项目等多个项目也正式启动。

  ??今年大会主题是“创新推动数字未来血管健康”,会议由中国国际血管医学大会组委会、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血管医学专业委员会、国际血管健康学会中国分会、中日医学科技交流协会心脏和血管医学专业委员会、北京大学医学部血管健康研究中心、北京医师协会心脑血管健康慢病管理专家委员会、北京大学医学继续教育学院和北京大学首钢医院等多家单位共同主办,西藏大学医学院等多家单位协办。

  ??与会嘉宾指出,心脑血管疾病是当今世界威胁人类健康最严重的疾病之一。随着对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断、检测、治疗手段的提升,人们越来越了解到心脑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基础是血管,如果血管没有病变,实质性脏器损伤的概率就很低,因而血管健康的维护就显得极为重要。我国是较早开展血管疾病整体防控策略的国家之一,过去20年来,随着血管疾病早期检测适宜技术的推广,血管疾病综合管理模式的探索,以及血管医学专业学科的发展,以北京大学首钢医院为代表的一批医疗卫生机构逐步探索出了以血管健康为核心的全生命周期血管健康管理的特色心脑血管疾病防治模式,紧密联合三级医院、二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实现了慢性病防治的“关口前移”和“重心下沉”,为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致死率、致残率作出了积极贡献。

  ??大会主席、北京大学医学部血管健康研究中心主任王宏宇教授在开幕式上系统回顾了中国国际血管医学大会走过的20年历程,经过20年的传承、创新,最终走向世界舞台,而实现健康中国的理想是血管医学发展的初心和最终动力,作为国际上最先开展的血管医学专业会议,中国国际血管医学大会承担着国际和国内推广学科新领域、新技术和新方向的创新使命,始终以一体化的“历史观、整体观、全局观、人文观、价值观”思想,不忘初心,追求卓越,引领创新,开辟了全新的以转化医学和精准医学为特征的血管医学专业领域,同时助力乡村振兴、推进分级诊疗和践行健康中国,旨在实现人类理想健康和长寿的梦想。=

  ??在随后的主旨报告论坛、中欧心脏和血管医学交流论坛、中美心脏和血管医学交流论坛中,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心血管研究所所长董尔丹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詹启敏教授,北京大学医学部血管健康研究中心主任王宏宇教授等嘉宾,分别从医学科学研究、心血管代谢、心血管疾病无创监测、血管年龄的评估、血管衰老、健康中国2030、血管医学发展历程等不同角度进行了主旨报告。

  ??本次大会的论坛涉及到血管医学的发展与趋势、血管功能的评价及进展、血管保护的靶点、血管介入、心血管康复、危险因素与血管疾病、免疫与血管疾病、血管医学研究的伦理学、慢病管理的三级诊疗、血管医学的基础研究、血管重症、人工智能与大数据、血管医学院校教育与医教协同职业发展、睡眠与血管医学、血管衰老等各个方面。

  ??大会还同时开始了中美心脏和血管医学交流论坛暨北京大学-密歇根大学联合论坛,来自阿拉巴马大学伯明翰分校的陈亚兵教授、密西根大学的陈育庆、Ganesh Santhi教授分别进行了血管僵硬和衰老的分子调控、将因果基因发现推向心血管疾病的创新靶点、定义纤维肌发育不良和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的遗传学方法的授课。=

  ??大会还举行了中日心脏和血管医学交流论坛暨北京大学-顺天堂大学联合论坛,来自顺天堂大学医学研究生院Hiroshi IWATA教授、顺天堂大学医学院Nobukazu MIYAMOTO、中日友好医院叶志东教授分别从治疗冠状动脉疾病的最新降脂和抗炎策略、栓塞源不明的脑梗塞和脑梗塞早期神经系统恶化的诊断和治疗策略、颈动脉疾病的外科和介入治疗等方面进行了精彩的授课。

  ??大会期间,还举行了国家数字血管医学中心建设项目、北京地区心脑血管健康与慢病管理标准化方案推广项目、中国心脏和血管健康促进计划(CHVHPP)2004-2023暨中华医学杂志系列指南和共识基层巡讲等多个项目的启动仪式。

  ??王宏宇教授表示,国家数字血管医学中心建设项目将通过制定模式、探索全生命周期的血管健康管理,并依托信息化和智能化全生命周期血管健康管理是心血管疾病防控可行的出路,未来通过人工智能、互联网以及5G技术等支持维护血管健康并最终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综合评估个体的血管健康分级,制订个体化中西医结合的预防、治疗和康复策略。血管健康的早期综合维护为慢性疾病的早期防治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手段,助力实现“健康中国”的目标。

  摘引网址:http://www.xinhuanet.com/health/20230619/29dd82b4

  返回目录>>

  “真想好好给医院写封感谢信”

  2023-06-20 ???人民网-人民日报

  ??清晨5点半,天刚亮,河南省虞城县向阳村村医杨继奎就起床收拾药箱,准备开始一天的走访。他的第一站是村民王玉秋家,今年49岁的她已有快10年病史了。“低压90、高压120,每分钟心跳87,病情控制得比较稳定。继续维持现在的药量就行,平时有空多出去锻炼锻炼。”杨继奎嘱咐道。

  ??随后,他又来到了王景英家中。半个月前刚刚生完第三胎的她,仍处在恢复期。“杨大夫,我现在胃口逐渐恢复了,吃东西上应该注意点什么?”“不能吃太油腻进补的,不利于伤口愈合。”杨继奎又检查了胎儿的情况。“孩子出生1个月就可以准备来村卫生室建电子档案了,这样以后去体检、打疫苗都方便。”他提醒道。

  ??一上午,杨继奎走访了十几户人家。这样的走访,他每周都要进行一次。“村里每一名高血压、糖尿病等常见病患者,村卫生室都有档案记录。65岁以上的老人以及生了孩子一个月内的产妇,我每周都要去看看,有什么问题能尽早发现、尽早治疗。”杨继奎说。

  ??在向阳村的村卫生室里,药房、治疗室、诊断室、值班室、观察室一应俱全。杨继奎不仅负责村民的日常诊断、健康档案管理和随访工作,还要对村里适龄的婴幼儿发放“营养包”。“营养包”作为辅食营养补充品,内含多种维生素及矿物质,能够有效预防婴幼儿营养不良和贫血等疾病,对大脑和身体发育至关重要。“‘营养包’是国家免费提供的,6个月到2周岁的婴幼儿每月可以领取一次。”杨继奎说。

  ??乡村医院的薄弱环节在于危急重症、急诊急救方面。为了方便患重病的居民就诊,向阳村和对口帮扶医院——虞城县第二人民医院加强了在急诊转诊、重症诊疗等领域的培训和合作。杨继奎每隔两个月都要参加一次培训。“培训医生不仅讲解应对心梗、脑梗患者的方法,还手把手教我开展心肺复苏、保持气道通畅等技巧。”他说。

  ??虞城县第二人民医院一直在加强重症诊疗的能力建设。在医院的血液透析中心,记者见到了刚做完治疗的向阳村村民杨盼盼。杨盼盼患有尿毒症,已经做了6年透析,目前病情逐渐稳定。“过去,我只能跑到商丘市去做治疗。现在这里有了设备,方便多了,每天自己就可以过来做治疗,不需要家人陪同;而且现在有医保报销,一个月只有200多元的自费,承担起来也不太吃力。”杨盼盼说,“真想好好给医院写封感谢信。”

  ??虞城县第二人民医院目前有临床科室27个、医技科室8个,开放床位453张。虞城县第二人民医院副院长刘红梅介绍,医院着力加强对镇上和周边村落的辐射作用,2022年6月牵头成立“虞城县第二人民医院医疗健康服务集团”,打造县、乡、村一体化医共体,大力帮扶、辐射带动周边乡村卫生院。

  ??采访中,医院的远程心电中心诊室收到一份由黄冢乡卫生院上传的心电图报告;病例是来自邻近的黄冢乡王寨村的64岁患者赵秀勤。医师随即进行线上诊疗,经评估,患者为窦性心律频发室性早搏。随后,医师将分析结果上传系统,再由黄冢乡卫生院对患者进行下一步治疗;整个过程只有短短几分钟。“每个月我们都会接收到几十份心电图报告,涵盖周边8个乡镇卫生院。线上诊疗不仅能提高诊断的准确率,还节省患者的就诊时间。”医师谢行义说。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620/c14739-40017555.html

  返回目录>>

  云南调研督导定向医学生培养

  2023-06-20 ???健康报

  ??本报讯(特约记者?陆继才)近日,云南省卫生健康委组织委科教处、昆明医科大学、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云南大学附属医院相关负责人和专家,到丽江市、大理白族自治州、楚雄彝族自治州等州(市),就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培养项目和医院住培工作开展调研督导。

  ??调研组由云南省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副主任白松带队。调研组通过召开座谈会、查阅资料、深入基层实践基地、访谈住院医师、组织专题培训、开展政策宣讲等形式,对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培养、就业安置和履约管理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进行调研督导。

  ??2023年,云南省毕业的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达1121人,毕业人数较多。调研组要求,要把做好学生就业安置、确保符合条件的毕业生按时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作为重要政治任务,严格执行政策规定、认真落实规培待遇、着力强化跟踪管理,为学员安心规培创造良好条件;准确把握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深刻内涵,充分认识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意义,深入领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顶层设计和政策性安排,努力提高住培师资岗位胜任力。

  摘引网址:https://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23/0620/489680.html

  返回目录>>

  京津冀探索医学伦理审查互认新机制

  2023-06-20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讯 (记者陈汝健)6月18日,京津冀医学伦理审查互认推进会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召开。会上,来自京津冀三地卫健委、部分医疗机构及高校领导共聚一堂,共同探讨了推进区域医学伦理审查互认新机制。

  ??医疗机构是开展医学研究的主阵地,保障受试者的权益是申办者、伦理委员会和研究者的共同职责。河北省生物医学伦理审查协会会长、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党委书记王贵英在致辞中表示,医学伦理是开展医学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需要遵循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是促进科技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京津冀实现医学伦理审查结果互认,是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具体突破。”河北省卫生健康委一级巡视员江建明表示,要服务好医药产业发展,在三地共同推动区域伦理审查结果互认的同时,还要服务科技创新和医院的高质量发展。

  ??“在京津冀医学伦理审查互认工作中,宣武医院作为审查会联盟单位,参与了天津和河北的三年审查责任研究工作,目前形成了初步的框架和共识。”北京市卫健委科教处工作人员白冰表示,“从2020年12月份启动伦理审查工作以来,我们在多中心审查协作框架和情景下,在医学伦理审查互认方式、权责归属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

  ??伦理审查是保护人民生命健康,维护人格尊严的重要关口,也是促进生命科学与医学健康发展的基础。“京津冀医学伦理审查结果的互认,不仅提升和规范三地医疗机构伦理审查水平,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各项临床试验,还能推动三地卫生健康领域科研活动快速发展。”天津市卫健委科教处处长刘洪亮说。

  ??对于医疗机构,特别是作为医学院校的附属医院,如何有效推动医学研究向上向善。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党委书记张振宇表示:“引导医疗科学成员树牢正确的伦理意识,促进医学创新以及医学文明,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620/c14739-40017677.html

  返回目录>>

  主动感染病毒的“新冠挑战”试验结果公布,有哪些新发现?

  2023-06-19 ???界面新闻

  原标题:主动感染病毒的“新冠挑战”试验结果公布,有哪些新发现?

  近日,《柳叶刀微生物》(Lancet Microbe)发布题为《人类感染新冠病毒后排放病毒至空气和环境中的研究》(Viral emissions into the air and environment after SARS-CoV-2 human challenge: a phase 1, open label, first-in-human study)。

  这是世界首个新冠人体挑战试验,是一项传染病的传播方式研究,讨论的问题包括新冠病毒是如何从患者体内传播到空气中等。

  论文显示,在2021年3月6日至7月8日期间,研究招募了36名参与者,包括10名女性和26名男性。最终,34名参与者中有18名被感染,占比53%(有两名参与者被排除在方案分析之外)。这些感染者在经历短暂的潜伏期后,其鼻子和咽喉部位持续测出了高病毒载量,并出现轻度至中度症状。

  研究发现,在未感染人员的房间内,或是他们的呼吸过程中,均未检测到病毒污染;但全部感染者都将携带病毒的颗粒排放到了空气中或是周围环境,或是两者兼有。检测到病毒的地方包括:空气样本、手拭子样本、口罩、床头柜、床架、遥控器、浴室等等。

  研究还发现,在首次报告出现感染症状之前,病毒很少向外排放,排放部分比例仅有7%;而在第一次抗原检测呈现阳性之前,也几乎没有排放,排放比例为2%。

  研究人员也试图寻找病毒载量与病毒释放途径、症状之间的关联。研究人员认为,口罩、空气、手和物体表面病毒载量与鼻腔病毒载量的相关性比与咽喉病毒载量的相关性更强。前述发现在四名参与者尤为明显,即当病毒仅存在于其咽拭子样本中时,其向空气和环境的排放很少。

  这一结论也相当于说明了新冠病毒感染者向环境中传播的病毒主要来自于鼻腔中的病毒。

  此外,感染症状评分与排放之间几乎没有相关性。也就是,症状强弱并不能决定病毒释放的多少。研究中,有症状严重者释放病毒相对较少而无症状患者释放大量病毒的情况,包括其口罩中的病毒。

  最论文最后,研究团队也提出,该项研究具有局限性。因为,这是一项样本量很小,且只包括经鼻接种的健康年轻成人参与的研究。同时,研究是在负压病房进行的。研究也不包括后续变异株,包括奥密克戎变异株的传播情况。

  研究者认为,与自然感染相比,鼻内实验接种可能导致较少的症状性疾病,而负压室在释放病毒后可以更快地去除病毒,这可能减少了总体传播效果或掩盖了更严重症状对病毒传播的影响,也低估了传染性。

  2021 年 2 月,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医学院感染病学系联合英国政府宣布,他们将在英国疫苗工作组(UK Vaccine Taskforce)和英国卫生和社会保健部(NIHR)的资助下,与伦敦皇家自由医院和临床试验设计公司合作,开展代号为COVHIC001的“新冠病毒人体挑战试验”。英国疫苗工作组是一个代表英国政府鉴定以及购买疫苗的机构。

  由于招募健康人主动感染新冠被认为有悖于医学伦理,这项试验也曾经引起了较多争议。而为了此次试验,英国政府特别拨款3360万英镑(约合人民币3亿),提供资金支持。而据伦敦旗帜晚报2021年报道,研究团队为每一名志愿者支付了4500英镑的报酬,折合人民币约4万元。

  不过,在最新的论文中,研究团队认为,其研究结果表明了人类感染模型有助于了解新冠病毒的动力学和传播途径,可以为政策制定提供信息,未来研究应着眼于解决时间、程度和病毒排放途径异质性的基础,以试图确定高排放者。以及,研究也提示了做好手部清洁和物体表面清洁可以在降低传播风险。

  此前,在2022年2月,该研究已经有一部分结论发布。当时,团队在《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上发表了题为《年轻人感染新冠后的安全性、耐受性和病毒动力学研究》(Safety, tolerability and viral kinetics during SARS-CoV-2 human challenge in young adults)的文章。

  前述研究的结论包括:一,志愿者在被感染后,最早可在40个小时通过咽试子测出阳性,最早可在58个小时通过鼻试子测出阳性,咽拭子和鼻试子中的病毒载量可在4.7天和6.2天达到峰值。二,在接种后14天,部分受试者的核酸检测依然呈阳性,到了28天,还有33%和11%的人在喉咙和鼻咽里检测到核酸阳性,感染者在接触病毒后平均10.2天之后已不具有感染性;在感染者血清中,中和抗体在感染后28天达到峰值;三,研究中,有89%感染了病毒的人出现症状,16名感染者出现症状的时间集中在检测到病毒感染后的2-4天;12名感染者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嗅觉障碍,感染后半年,仍有5人反映嗅觉未完全恢复。

  摘引网址:https://www.sohu.com/a/687299247_313745?edtsign=

  返回目录>>

  持续高温,小心热射病!常见症状有哪些?预防和现场急救知识了解一下!

  2023-06-19 ???健康中国

  热射病是高温相关急症中最严重的情况,即重症中暑,是由于暴露在高温高湿环境中身体调节功能失衡,产热大于散热,导致核心温度迅速升高,超过40℃,伴有皮肤灼热、意识障碍(例如谵妄、惊厥、昏迷)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的严重致命性疾病,是中暑最严重的类型,一旦发生,死亡率极高。

  根据发病原因和易感人群的不同,热射病可分为劳力型热射病和非劳力型热射病(又称经典型热射病)。

  高温高湿的气候因素和高强度体力活动是导致热射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

  经典型热射病主要由高温和(或)高湿环境因素引起,通常没有剧烈的体力活动。

  劳力型热射病主要由于高强度体力活动引起机体产热与散热失衡而发病。

  1.体温升高:体温升高是热射病的主要特征。患者核心体温多在40℃以上。

  2.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是热射病的主要特征,早期即可出现严重损害,表现为:谵妄、嗜睡、癫发作、昏迷等;还可出现其他神经系统异常表现,包括行为怪异、幻觉、角弓反张、去大脑强直等。部分患者后期可遗留长期的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认知障碍、语言障碍、共济失调等。

  3.其他症状:头痛、恶心、皮肤发红、皮温升高、 呼吸急促、心率加快、肌肉痉挛或无力。

  热射病可能危及生命,在试图给患者降温的同时,周围其他人应帮忙拨打急救电话。

  1.将患者转移到阴凉的地方。

  2.无论使用何种方法,迅速给患者降温。如将患者浸泡在浴缸的凉水里;将患者放在凉水淋浴下;用浇花的凉水喷洒在患者身上;用凉水擦拭患者的身体;凉湿毛巾或冰袋冷敷头部、腋下及大腿根部;天气干燥时,将患者裹在凉水浸湿的单子或衣物里用风扇猛吹。

  3.热射病患者的肌肉可能发生不自主的抽搐。遇到这种情况时,要避免患者伤害到自己。不要在患者的嘴里放任何东西,不要试图给患者喂水。如果患者发生呕吐,翻转患者的身体使其侧躺,以确保其呼吸道通畅,避免误吸发生。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1.体温持续升高,甚至超过40℃,应及时就医。

  2.头痛:在高温环境下或重体力劳动后出现持续性头痛时,应该及时去医院就医。

  3.肌肉痉挛:在高温环境下或重体力劳动后出现全身肌肉,尤其是四肢肌肉不自觉的抽动,应及时就医。

  4.呼吸浅快:呼吸速度加快,超过20次/分,吸气吐气量小,应及时就医。

  5.恶心:有想呕吐的感觉但是又吐不出来,此时应及时就医。

  如发现以下情况的患者应立即送医或协助拨打120:

  1.昏迷:丧失意识,对外界的刺激反应迟钝或没有反应;

  2.极度虚弱:感觉没有一点力气,几乎动不了;

  3.意识模糊:无法准确地感知周围人或事物,如不知道自己在哪、不知道其他人在说什么;

  4.谵妄:精神错乱,胡言乱语;

  5.癫痫:全身肌肉不自主的抽搐,没有意识,对外界刺激没有任何反应。

  降低热射病病死率的关键在于预防。

  最有效的预防措施是避免高温(高湿)及不通风的环境、减少和避免中暑发生的危险因素、保证充分的休息时间、避免脱水的发生,从而减少热射病的发生率及病死率。

  摘引网址:https://c.m.163.com/news/a/I7JSUSG4000189FH.html?from=special

  返回目录>>

  瞳孔突然变成三角形,是新冠后遗症?这些真相一次性说清楚!

  2023-06-19 ???健康时报

  瞳孔突然变成三角形,是新冠后遗症?新冠还会引发带状疱疹?……近期,这些“新冠问题”引起大家热议,今天就一次性说清楚真相!

  瞳孔突然变成三角形,是新冠后遗症?

  近日,有人在网络上发文并附上了给眼睛拍的照片,表示“一夜之间瞳孔就变三角形了”。瞳孔变成三角形是新冠后遗症?

  北京朝阳医院眼科主任陶勇6月17日在科普中国微信公号发文表示,实际上这不属于新冠后遗症。瞳孔突然发生变形的现象,早在新冠病毒出现之前,就有了不少案例。该网友也去医院就诊,并确诊了虹膜角膜内皮综合征。

  虹膜角膜内皮综合征是因为角膜内皮细胞发生了异常而表现出来的不同变异类型。症状包括角膜水肿、前房角进行性关闭,常伴有青光眼以及一系列虹膜改变。目前这个眼病的致病原因尚不明确。

  虹膜角膜内皮综合征的患者以中青年女性为主,一般发生在早晨觉醒之后,到下午时症状会减轻或者消失,且大多数患者都是单眼发病。①

  新冠后,带状疱疹患者变多了?

  近期在网上,不少人表示自己新冠转阴后不久,带状疱疹又复发了。

  2022年3月,美国传染病学会出版的《传染病开放论坛》期刊发表的一篇文章显示,研究者将约40万新冠患者和160万没有感染新冠病毒的患者进行对比,发现被诊断为感染新冠病毒的人,患带状疱疹的风险比没有感染新冠病毒的人高15%,如果他们因新冠住院,这一风险会上升到21%。该作者补充,新冠病毒引发的免疫功能障碍,可能会促使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激活,但这仍需进一步研究证明。

  北京医院皮肤科主任、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常建民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没有具体统计,却在临床上明显感受到,在新冠流行期间,带状疱疹患者增多,以中老年人为主,第一次感染新冠病毒后又得带状疱疹的人群也有所增加。

  《中国带状疱疹诊疗专家共识(2022版)》表示,新冠病毒流行与发生带状疱疹的风险,目前无明确证据。但有研究表明,新冠病毒感染者若发生带状疱疹,常在新冠感染发病后的1~2周内,并伴随典型症状。②

  新冠重症是未确诊癌症的标志?

  新冠重症可能是未确诊癌症的标志?近日,一则发表在《科学报告》杂志的研究引发关注。这一研究是否证明新冠重症的人更容易患癌?

  6月12日,一位感染和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专家在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采访时表示,这项研究主要是提供了一个研究思路,至于新冠重症与癌症之间,目前还不确定是否存在因果关系。“患癌风险增加,背后的影响因素十分复杂,不能简单将其归结到一两个变量上。新冠重症与癌症之间的关系,仍需更多的研究来证实。”③

  阳康后还会反复咳嗽一个月?

  在社交媒体上多位网友分享自己一直“咳咳咳”,其中首阳的、二阳的都有。有网友称,“4月底阳了之后就开始咳嗽,咳了快一个月,气喘非常严重。”还有网友表示,二阳后,已经有10天了,嗓子一痒就咳。阳康后为什么还会反复咳嗽?

  江苏省人民医院感染病科主任医师李军6月14日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采访时表示,这是因为目前奥密克戎毒株主要攻击上呼吸道,一旦感染,容易引发呼吸道炎症。即便康复后体内病毒消失,呼吸道炎症可能还未完全消退。同时,身体前期感染病毒时会导致呼吸道黏膜被破坏,需要一定时间修复。无需过于紧张,可以多喝水、多休息、避免劳累。如果咳嗽一直未得到缓解,可适当服用止咳药物,或者在医生指导下给予雾化吸入治疗。④

  摘引网址:https://www.163.com/dy/article/I7KIOS3F052583KJ.html

  返回目录>>

  一个游泳池里到底有多少尿?对身体有没有伤害?

  2023-06-19 ???健康时报

  天气炎热,又到了游泳的好日子。在泳池里徜徉,不仅能散去恼人的暑热,还能消耗一定热量。但千万注意,如果不小心喝到了泳池的水,一定要第一时间吐出来。毕竟,这一口水里,可能有不少别人的尿……

  一个游泳池里到底有多少尿?

  2017年一份发表在《环境科学与技术快报》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曾在加拿大两个城市的 31 个泳池和泡澡池里采集了 250 份水样,进行成分检验。很不幸,每份样品中都有尿液成分。 ①

  根据研究者们的预估,总容量83.2万升的游泳池里,大概含有75升的尿液。按照这个比例计算,我们常见的25米泳池装满水后大概容量为40万升,里面大概含有 36升尿液。按照每次尿量200毫升 来计算,也就是有180人次的尿尿。当然,实际量究竟有多少,取决于你去的泳池的清洁换水频次。

  还有一项调查就直接多了,直接调查游泳者们是否曾经在泳池中尿尿。结果,在被调查的成年人中有 19% 都大方承认了自己曾在泳池中解决内急。2019年,另一项研究的数据则是 51%。不过这两个数据可能都还是偏低了,毕竟不是所有人都有勇气承认。 ②

  游泳池里的尿脏吗?

  当然。正常的尿液本身,其实是干净的。96%~97%的水,再加上尿酸、肌酐、氨等非蛋白氮化合物、硫酸盐等人体代谢产物,就构成了一泼淡黄色的尿液。

  但当尿液进入泳池,一切就不一样了。尿液中的含氮化合物,例如尿素、氨、氨基酸和肌酸酐等,会和游泳池中的消毒成分次氯酸反应形成一系列的含氯挥发性物质,比如三卤甲烷、卤乙酸、卤胺和卤硝基甲烷等等,它们都是我们的健康杀手。

  其中二氯胺、三氯胺具有强挥发性,不仅会形成那股让人“精神一振,眼前发酸,鼻头发紧”的泳池味的来源,还会盘桓在水面附近,我们拥有的每次呼吸、换气,都是与它们的亲密接触。它们,也正是部分人游泳后眼睛、皮肤或呼吸道发炎的元凶。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中,还会导致职业性的哮喘——游泳运动员们以及泳池工作人员,都是受害者。

  这些物质,除了尿液与次氯酸反应生成的氯化物,还有泳池中滋生的各种微生物。里面既有我们熟悉的大肠杆菌、金黄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等,还有贾第鞭毛虫、隐孢子虫、脊髓灰质炎病毒、克沙奇病毒、甲仑病毒、轮状病毒等等。

  当然,虽然说了这么多泳池的“脏”,只要选择正规泳池,这些风险也会低很多。

  目前泳池主要使用的是氯消毒。根据《游泳场所卫生规范》要求,一个正规的游泳池应保持游离余氯浓度为 0.3~0.5 毫克/升,如果低于0.3毫克/升的话,水中会有细菌活跃并慢慢扩增;超过0.5毫克/升的话,会对人的皮肤、头发及眼睛有影响。池水的PH值要保持在7.4- 7.6之间。游泳池的水理应每时每刻都保持有杀毒的能力。

  夏天游泳牢记好这几点

  最后,为了自己,也为了别人的健康,游泳请牢记这几点:

  1、游泳时带好泳镜。

  2、有腹泻症状时,别去游泳。

  3、游泳前后,都要认真洗澡。

  4、不要在泳池里尿尿,更不要排便。

  5、不要吞咽池水。

  6、游泳后,及时补充水分。(最好是洗澡、漱口后)

  7、选择正规、定期消毒的游泳场所。

  摘引网址:https://www.163.com/dy/article/I7J27GUA052583KJ.html

  返回目录>>

  天气一热,就要吃瓜?食用过多冰镇西瓜,没准会尝到4种“苦头”

  2023-06-19 ???漫说健康

  天气一热,自然就要吃瓜。

  作为全球第一吃瓜大国,中国西瓜每年产量可以说占据全球7成,每年中国人至少要吃掉5000万吨西瓜。

  作为一种特殊的“外来”水果,西瓜早在汉朝时就被张骞通西域时带回汉朝,但这类水果当时种植尚未广泛展开,老百姓也甚少有机会能吃上一口。

  直到南宋时期,随着海上丝绸的不断拓展,勤劳勇敢的中国老百姓也开始走向了花式种瓜,花样吃瓜。

  毕竟在炎炎夏日,能吃上一口冰镇水果,可谓是消暑解渴的绝佳选择。

  一个西瓜,究竟有什么营养价值?

  西瓜是一种低热量、高纤维、高含水量的水果,在夏季尤其受欢迎。西瓜不仅味道清甜,而且富含多种营养物质,包括:

  1、维生素和矿物质

  西瓜中富含维生素A、C、B6和叶酸等营养素,同时还含有钾、镁和锰等矿物质。

  2、花青素和类胡萝卜素

  西瓜中富含花青素和类胡萝卜素等抗氧化物质,有助于保护细胞免受自由基的损害。

  3、水分和纤维素

  西瓜浓郁的水分和纤维素有助于消除因为高温而造成的脱水,缓解口渴,并有助于保护胃肠道健康,促进消化和排便。

  4、单糖和多糖

  西瓜中含有多种单糖和多糖,如葡萄糖、果糖、蔗糖和低聚果糖等,营养丰富,并有助于补充能量。

  西瓜不仅美味可口,而且富含多种营养物质,有助于保护健康。但是,由于西瓜的含糖量较高,糖尿病患者和肥胖者在食用时应适量,以免影响身体健康。

  长期食用冰镇西瓜,没准会给人体带来这5种伤害

  1、伤脾胃

  从中医的角度讲,西瓜本就属于一种性寒的水果。

  当肠胃不好的人食用冰镇的西瓜后,很有可能导致消化系统的紊乱,进而引起腹痛、腹泻、消化不良、食欲减退等一系列症状。

  2、积寒助湿

  过量食用冰镇西瓜可能会导致体内的寒气过多,如果体内寒气不能及时排出体外,使得胃部寒气聚集过多,就会导致“胃寒”。

  通常情况下,“胃寒”的人更容易患有一些胃肠疾病例如消化不良、大便过稀、食欲减退等。

  3、加重病情

  凡事都有两面性,当人体患有感冒、发烧、上火以及尿黄等体热引发的病症时,食用适量的西瓜,可以去除体内的虚火,有助于病情好转,此时食用西瓜对人体是十分有利的。

  但患有慢性支气管炎以及肺气肿等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正常情况下是不应食用冰镇西瓜的。经期中的女性也不应该食用冰镇西瓜,以免引起宫寒以及痛经的情况。

  长期食用冰镇西瓜会对人体造成不小的伤害,但西瓜中所含的钙,铁,磷,胡萝卜素等都是人体日常所需的营养物质。

  吃西瓜应注意以下4点

  1、慎重选择保鲜膜

  食用西瓜要适量,通常情况下一个西瓜一次不能全部吃完,需要用保鲜膜进行保藏起来。然而在选择保鲜膜时一定要慎重,一般来说应选择不含氯元素的聚乙烯成分的食物保鲜膜。

  2、不要长时间冷藏

  无论是在室温下还是冰箱里,随着贮藏的时间越来越长,西瓜表面滋生的细菌也会越多。

  即使是在冷冻条件下,存放也不应超过12小时,并且取出食用前应适当切去一部分长期暴露在外面的瓜瓤。

  3、保证刀具案板的卫生

  切西瓜前,应先清洗刀具以及案板,防止刀具上的细菌沾到西瓜瓤上。并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量准备专用的工具切西瓜,尽量避免一刀多用。

  4、选择新鲜的西瓜

  应尽量购买整个或者刚切开的西瓜,因为新鲜西瓜无论是在口感上还是营养价值上都要优于存放一段时间的西瓜。

  不新鲜的西瓜无法保证贮藏时间,也无法判其表面的细菌滋生情况。

  剧烈运动后不宜食用冰镇西瓜?

  当人在进行诸如短跑这类的剧烈运动后,身体会处于一个较为兴奋的状态。

  西瓜本身是寒性水果,剧烈运动后,身体内部的热量会被大量消耗,体温会下降,此时食用寒性食品会加重体内的寒气,影响身体恢复。

  同时,冰镇西瓜会引起胃肠道收缩。经过剧烈运动后,身体需要恢复血液流通和消化功能,而食用冰镇食物会使得胃肠道血管受到收缩,影响血液流通和消化功能的恢复。

  因此,建议在剧烈运动后,饮用温开水或淡盐水,补充体内流失的水分和离子,以及适量补充营养,可以食用一些温性水果如蜂蜜柚子、烤红薯、香蕉等,或食用含有适量蛋白质的食物,如煮鸡蛋、豆腐、瘦肉等,有助于加速身体的恢复。

  摘引网址:https://www.163.com/dy/article/I7JER7EI0514DR4T.html

  返回目录>>

  北大肿瘤医院郭军教授:五步辨“痣”,黑色素瘤更需早诊早治

  2023-06-19 ???新华健康

  ??新华网北京6月19日电?(刘映)近日,黑色素瘤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素有“癌王”之称的黑色素瘤有多凶险?身上长的哪些黑痣需要提高警惕?黑色素瘤防治取得了哪些进展?

  ??作为我国黑色素瘤学科带头人,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黑色素瘤与肉瘤内科主任郭军教授“死磕”黑色素瘤几十年,被业内称为“黑老大”,他创建了中国首个黑色素瘤专科病房,领衔推动了中国黑色素瘤规范诊疗体系的建立,成为中国乃至亚洲大部分黑色素瘤领域药物临床研究的项目总负责人,并为世界黑色素瘤防治提出了中国诊疗方案。新华网专访郭军教授,解读关于黑色素瘤的几大疑问,并教给大家简单的“ABCDE”判别黑痣“善恶”之法。

  ??疑问1 黑色素瘤为何凶险?

  ??郭军表示,黑色素瘤是一种由黑色素细胞恶变而来的肿瘤,一直被称为癌症中的“王中王”。主要原因一是黑色素瘤的进展速度非常快,恶性程度特别高;二是以前对黑色素瘤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传统的放化疗手段对于黑色素瘤效果不佳,恶性黑色素瘤很快就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一旦出现转移,患者的预后就很差,一般半年左右就会失去生命。黑色素瘤的发病率在国外相对高些,在欧洲和美国等地男性属于第5大肿瘤,女性属于第6大肿瘤。在中国排在前10位之后,算是一个发病率较低的恶性肿瘤,但由于中国人口众多,每年差不多有2万新发病人,所以黑色素瘤并不罕见,其死亡率也比较高。

  ??疑问2 黑色素瘤会遗传吗?

  ??黑色素瘤和遗传密切相关吗?如果家族里有人患此病,其他人是否需要特别注意?

  ??郭军表示,大家不用过度紧张,中国的黑色素瘤主要是一种散发性状态,不会传染,也没有发现明确的遗传倾向。不要认为只要家里有一个人得了黑色素瘤,其他人得的可能性就很大。

  ??疑问3 身上哪些黑痣需警惕?

  ??郭军表示,这个问题实际上来源于国外,因为欧美的黑色素瘤主要是皮肤型的黑色素瘤,它是由痣恶变的比较多。中国黑色素瘤由痣恶变的只占大概1/4,还有3/4是肢端黑色素瘤和粘膜黑色素瘤,这些并不是由痣恶变的。

  ??中国的黑色素瘤患者几乎占了亚洲一半,好发于肢端皮肤如足底、足趾、手指末端和甲下等部位,以及黏膜如鼻腔、口咽以及上下消化道等。所以凡是在手掌、脚掌、手指头、脚趾头、脚趾甲这些部位长的黑痣,要引起高度警惕,要定期观察。除了自己注意观察以外,还应该请专业的医生帮助诊断。

  ??对于黏膜黑色素瘤,它主要起源于比如鼻腔、口腔、食道、阴道、直肠等部委,比较隐秘,往往容易和直肠癌、食道癌、鼻腔鼻咽癌等混淆。一旦有症状,应该早点看医生。通过镜检或活检做出早期诊断,是非常重要的。

  ??疑问4 如何自己判别痣的“善恶”?

  ??对于身上包括足底、手掌、手指上的“可疑之痣”,自己也可以先做下判断。郭军教授教给大家一个简单的“ABCDE”判别法:

  ??A是看这个黑痣的对称性,恶变的一般外形都不对称,生长不均衡;

  ??B是看边缘是否模糊或不规则;

  ??C是颜色,一般黑色素瘤颜色都会变化,多呈污浊的黑色,也可能出现色素缺失;

  ??D是直径,如果超过5毫米就应该警惕;

  ??E是重点看变化,就是与以前相比,这个痣是不是在短期内快速增大或变厚,有出血、溃疡等也需要注意。

  ??“比如说破溃,比如说颜色不均,一旦这个痣形状不规整,就像墨汁滴在宣纸上,慢慢渗出那种深浅不一的状态,这种痣就要高度警惕,要找专业医生,特别是肿瘤专科的医生来看。黑色素瘤虽然长在皮肤上,但它属于恶性肿瘤,可不是普通的皮肤病,所以要找专科的肿瘤科大夫看。”郭军强调说。

  ??疑问5 黑色素瘤如何早诊早治?

  ??对于恶性肿瘤来说,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提高治疗效果的关键。郭军教授表示,对于自己身上特别是手掌、足底、手指、脚趾这些部位的痣,要提高警惕,除了用“ABCDE”原则去判断外,尽量找专科医生来判断。黑色素瘤更需要早诊早治,因为一期、二期的黑色素瘤通过规范治疗基本可以达到临床治愈。过去黑色素瘤一旦出现转移,生存期大概只有半年左右。近十年来,我国黑色素瘤的治疗水平突飞猛进,取得了全球瞩目的巨大进步。黑色素瘤成为一种引领性肿瘤,在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特别是免疫治疗取得了几个连续的大突破之后,将这些应用到其他类型的肿瘤治疗中,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这也使得一些晚期黑色素瘤的病人生存期从半年延长到接近5年。目前,全球对于黑色素瘤的研究和治疗进步的速度也非常快。

  ??疑问6 黑色素瘤规范化诊疗取得哪些进展?

  ??让黑色素瘤患者在治疗中少走弯路,推动黑色素瘤规范化诊疗“势在必行”。

  ??郭军教授表示,欧美的黑色素瘤与亚洲存在很大差异,在亚洲患者中,75%属于肢端黑色素瘤(占50%以上)和黏膜黑色素瘤(约25%),而这两种类型在欧美黑色素瘤中占比不到5%。近些年来中国对于黑色素瘤的防治研究,特别是在肢端和粘膜黑色素瘤方面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为国际黑色素瘤治疗提供了中国方案。目前,国际上公认的肢端和粘膜黑色素瘤一线治疗方案都来源于中国的贡献。

  ??“在努力攻坚黑色素瘤的这些年,我深刻感受到‘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句话的深刻内涵。由于我们中国或者说亚洲肢端和黏膜黑色素瘤占大多数,而欧美及其他国家非常少,也不知道怎么治,经过近20年的努力,既解决了中国这方面的疾病负担问题,也给世界这一类肿瘤提供了中国治疗方案,也是成为国际的标准治疗方案。目前我国黑色素瘤已有三个PD-1抑制剂获批上市,多个靶向药获批,包括免疫治疗的PD-1抑制剂也都进入了国家医保。”郭军教授说。

  ??作为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副理事长兼秘书长、CSCO黑色素瘤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郭军教授带领的专家团队每年都会到全国各地举行规范化诊疗学习班和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