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又没杀别人,我杀的是我妈!”12岁少年弑母,法律真的在保护未成年人吗?

  “你把你妈妈杀了,你认为错了没有?” “错了……但是我又没杀别人,我杀的是我妈妈。”

  ——吴某

  (一)

  继上一起24岁的大学生弑母案过去才10多天,

  12月2日晚,

  湖南沅江一位12岁男孩吴某康,

  因不满母亲管教太严,被打后心生怨恨,

  而将母亲用刀杀死,20多刀,面目全非。

  两起弑母案,两位让人印象深刻的母亲。

  上一位被捅的母亲,

  临死也没呼救,似还在为儿子着想;

  而这位34岁的母亲,

  身上尽是被12岁的儿子捅的20多刀。

  前一起,众人感慨母亲对儿子深沉的爱;

  这一起,则让人想问:

  20多刀,那该是多大的怨恨呢?

  12岁,本该是天真烂漫的年纪,

  这个孩子,却冷漠地对母亲举起了菜刀。

  起因?据说很常见。

  爷爷奶奶娇惯溺爱孙子,

  父亲母亲常年外出打工,

  直到2年前,

  母亲因为生育了二胎,

  才回家全职照顾两个孩子。

  两年时光的相处,

  没有换来孩子的倾心孺慕

  母亲的严厉管教,再三约束,

  反而成了她一辈子都没有想到的催命符。

  下葬当日,是这位年轻母亲的34岁生日。

  就在人们讨论该如何严惩这个不肖子时,

  吴某毫发无伤的被释放了,

  相关部门表示,吴某没满14岁,

  不能进行拘留或进少管所,

  所以被警方释放,由家长接回监管。

  舆论哗然。

  其实,这种事诟病已久。

  2018年11月19日,

  神木市警方侦破一起故意杀人案,

  一名15岁初中女生遇害,

  六名嫌疑人全部抓获到案。 然而,这六名嫌疑人均为未成年人。

  还未走上法庭,法理上就已表明可能要轻判。

  2013年11月25日,

  重庆一个年仅10岁的女孩,

  在电梯摔打1岁婴儿并将他从25楼扔落,

  女孩李某因未成年不予刑事立案侦查。2006年,

  黑龙江一名13岁的男孩强奸了同村14岁女孩,

  事后没有承担刑责。

  ……

  回到本案中,

  吴某只有12岁,

  尽管这个“一刀切式”的年龄界定一直以来备受争议,

  但既然法律有明文规定,

  因此而被释放,倒也说得过去。然而—— “你把你妈妈杀了,你认为错了没有?” “错了……但是我又没杀别人,我杀的是我妈妈。”

  从公开报道来看,

  吴某没有丝毫的悔意,他甚至反问媒体:

  “学校不可能不让我上学吧?”  一语成谶,

  短短一周时间,

  吴某就成了没事儿人一样,

  马上要背起书包重返学校了。

  而这,引发了家长们的恐慌和强烈反对:

  “我孩子学校,来了个‘杀人犯’!”情理之中。 他“无罪”了,回来了,

  其他同学的安全,谁来保障?

  更重要的是,

  家长们要如何给孩子解释清楚

  “杀人要不要负责任”这个疑问?

  人们常常用木桶定律,来讲社会的短板效应。

  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

  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

  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

  有效讨论多达10万条,

  这些数据的快速增长,

  不仅仅折射出了人们对这桩骇人听闻案件的难以置信,

  更反映了人们对背后代表的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深切焦虑——

  14岁以下的未成年人不负刑责,

  是否真的实现了法律威慑与儿童保护之间的平衡点?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研究和法院统计都表明,

  未成年人犯罪正在越来越低龄化。

  我们不能否认,凡事都有因果。

  以本案为例,

  弑母只是一个结果,背后当然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

  比如,两年的相处时间,孩子与母亲的感情基础太薄弱;

  比如,爷爷奶奶溺爱的环境骤然换到了母亲严加管束的生活;

  再比如,母亲管教孩子的方式太过粗暴简单……

  原因总有万千。

  然而,

  如果没有人在一开始告诉他们:

  “事情的对错并不会根据年纪来判断”

  “你们做了错事,我们不会容忍”,

  没有人在某些行为刚刚冒出苗头的时候,

  告诉他们事情有多严重

  那么,当孩子真的做出了耸人听闻的恶行时,

  他们会不会还觉得:

  我是孩子,我所做的一切都可以被原谅。

  这个社会不是对未成年人不够温柔,

  恰恰是太温柔了,

  所以让他们肆无忌惮。

  法律应该被尊重,被维护。但同时,也有必要与时俱进。现在的孩子14岁,

  早已经不是过去那个年代的14岁了。

  (三)

  少年弑母案还是在沸沸扬扬,

  我们不知道,这个少年未来的路在哪里,

  也许会返回原校,然后遭受家长们的齐力声讨,

  也许会转入陌生的学校,时刻面临暴露的情况,

  但是肯定的是,如果不进行专门专业的辅导,

  少年的日后,隐忧重重。

  这些年,因为职场与家庭的冲突,

  因为网络环境发展的使然,

  很多父母困惑不知该如何教育孩子。

  在公交上听过一个母亲对同伴倾诉:

  我哪里还敢管,不惹事就好了;

  也曾见过半夜发博问该怎么教育孩子的焦虑母亲;

  更听闻过报道中很多因为教育不当,引发孩子跳楼的悲剧故事。

  父母对孩子,孩子对父母,

  教育的两端,相互交缠又影响,

  我们不知道哪里出了错,

  出了错之后,我们又能做什么,

  然而有一点,

  我们希望,

  法律不是为了保护那些加害者的,

  法律是为了保护所有人不被伤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