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糯山是我心中永远的家 文/朱建锋
南糯山是我心中永远的家——论杨华的诗文集《南糯淡墨》
景洪市教育体育局工作人员 朱建锋
南糯山位于西双版纳勐海县境内,自古以来就是澜沧江下游西岸最著名的古茶山,是闻名中外的优质普洱茶重要原料产地,是西双版纳普洱茶的故乡。在南糯山这片一千多年来世居着哈尼族的诗性土地上,杨华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回报故土和母族,多年来他在这片土地上以脚步丈量山河,以诗歌替故土同胞赖以生存的茶园作传,将生活体验转化为审美经验。由于思想的成熟性与语言的艺术性高度统一,构成了《南糯淡墨》诗文集审美趣味性强的重要元素。杨华不仅写故土茶园的诗意人生,更写茶园背后付出血汗却默默无闻的哈尼劳动人民;不仅为茶园赋形,更为烙印在内心深处的世代南糯山哈尼人民谋福祉。从这个角度分析,诗集并非一般意义上的简单记述与一味歌颂,更多是带着体温对整个民族、地域、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进行探索与深层次思考,具有深刻的主题思想及带有鲜明的文学地理学意义。
一、回望故土:深情拥抱诗性的土地
哈尼族有着丰富的民间神话故事和历史悠久的茶文化,形成源远流长的民间文化传统。《神农本草经》一书中,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记载,说明先民早就认识到野生茶树的药用价值,实际茶起初确实是作为药用价值存在。南糯山哈尼族民间流传着一个传说,据传当年诸葛亮南征路过南糯山,士兵因水土不服生了眼病,诸葛亮将手杖插地化为茶树,士兵摘叶煮水饮之病愈,南糯山因而也被称为孔明山。据考证,诸葛亮南征实际没到达滇南,植茶一说只是一种愿景,却体现了南糯山哈尼祖先的智慧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被称为哈尼族现代文学第一人的朗确先生在序言中有记录,该书分为《点滴心语》《诗心永恒》《任我评说》三部分,共收录51首古诗,113首现代诗歌及12篇杂文,其中有20多篇是专写南糯山或与南糯山经脉相连的,可见杨华对故土的用情至深。杨华笔下的南糯山仿佛人间一片净土,连夜都那么迷人:“南糯的夜深沉含蓄/年迈的古茶树/依旧站成了忠诚的卫士/守护着南糯的山山水水/缕缕轻风与竹叶呢喃着/讲述着南糯精彩的故事/在这别样的夜里/把雄心壮志扔远方/让功名利禄见鬼去/把心安在自己身上/和家人一起感受/火塘边一抹抹红的温暖/倾听年迈的父亲讲述南糯苍老的故事/和慈祥的母亲一起在月光下/共饮一杯沁满爱的大缸茶/研好磨蘸上火苗的颜色/为南糯写一首赞美的诗”南糯的夜之所以迷人,除了山清水秀以茶为生的原生态自然风光外,恐怕与诗人淡然的心态休戚相关,宁静致远便是南糯的夜,诗人的夜。此刻,诗人是父母的儿子,一家人守着火塘里的火苗取暖;此刻,诗人是隐士,只因有南糯这样一片人间净土。
南糯山镶嵌在与老挝、缅甸相邻的横断山脉最南端,历经800年风雨的茶王静静矗立在这片净土上吸收阳光雨露。800年来,它见证了云南高原西南边陲的天有多蓝,见证了南糯山这片古茶园究竟如何展示着她的苍翠和勃勃生机,亦见证着一代代的哈尼人如何经受住并克服了自然界给予的生存考验,劳动人民在这片净土之上缔造了尘封着普洱茶厚重的历史和久远的茶文化。杨华笔下的南糯山正具有这种沧桑气质,如同历经百年的古茶树一样,一半沧桑一半通透明媚,总是在岁月的洗礼中愈发光华璀璨。在南糯山历经百年一遇的冰冻后,杨华笔下的南糯山愈发清矍有力,更加迷人:“沧桑寒夜/满头斑白/古老的南糯讲起了自己的故事/故事里凝结了茶王的心事/固化了饱经风霜的美/惊叹了世人困惑的双眸/期待炼狱后的重生/必将摧开梦想之花/不用施舍时间和情感/南糯依旧/美在当下/不羞过往”诗人心底那片云遮雾罩的南糯似乎又回来了,当然从客观存在的自然风光来讲南糯山固然美,然而可以感受到杨华笔下南糯的美是带着浓浓情愫的主观意识,能描绘出这样大美的诗人,内心一定对这片故土爱得深沉。
故乡是文学永恒的主题,在哈尼族诗人杨华的笔下,这种对故土的溢美之词始终穿插在他的诗篇里。《你与南糯山》表达了诗人迫切召唤人们认识南糯山、亲近南糯山的愿望:“如果你要去南糯山/请你不仅带上照相机/更要带上灿烂的笑脸/因为你在欣赏如诗如画的风景/别人则在斑驳陆离的美景中欣赏你/如果你到了南糯山/请你不仅要迈开步子登茶山/更要静下心来喝杯老茶/因为杯中每一片舒展的茶叶/都会告诉你什么是人生/如果你要了解南糯山/请你不仅要去拜访唱着‘阿气古’的阿皮阿波/更要去走近跳着‘小苹果’的阿里阿布/因为‘阿气古’是南糯山灿烂的过去/‘小苹果’是南糯山美好的未来/如果你要融入南糯山/请你不仅要走村串寨去看新面貌/更要学会用心去倾听悠扬的古羌调/因为南糯山的现实很生动/南糯山的历史很厚实/如果你要离开南糯山/请你不仅带走阿卡同胞的热情/更要带走一份好的心情/因为灵山秀水已为你洗去了尘埃/还你一个本真的自己/如果你还没来南糯山/请你不仅要来而且要常来/因为南糯山因你而更加美丽/你因南糯山而更加幸福/南糯山永远等你”这是诗人建构的一个安详而静谧的世界,是理想中的世外桃源。诗人赋予了这片土地以诗意,虽然平日里公务缠身,却从来不忘回望故土,并致以深情拥抱。他的另一首《南糯之秋》,将目光从肉眼可见的秋天转向心灵之秋,自然物象没有了“凋零萧瑟”“哀怨伤感”,只有内心中茶花一样羞涩的“待嫁闺女”,那“静候”“张望”的爱,正是诱惑着“采蜜人”去俘获的那颗芳心。结局是“在蜜罐里甜蜜一生”,此时诗人独坐深秋月下,等茶凉透,叶落尽,在祝福与恭贺独白中盛赞了这“南糯之秋”。其实这首诗没有一个生僻字眼出现,更不故弄玄虚,诗人只是心怀至诚之心娓娓道来,却表达得极为隐晦,这体现了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与高明的创作技巧,阅读数遍仍可回味,正如这南糯之秋若非细品慢啜不得其味。
二、感悟自然:感恩自然赐予的美好
《南糯淡墨》确实有不少篇目赞誉了南糯山秀美的自然风光及精神文化内涵,但把整本书细读合上后,发现“淡墨”却是诗人的自谦,全书描写亲情的篇幅不亚于南糯山,简直就是浓墨重彩的一笔。《父亲》《母爱》《爱妻炒菜》《父亲的亏欠》《致父母》《寄语女儿》《不想说什么千言万语》《拐杖》《感恩》《怀念“阿皮”》《家书》《亲人篇》……每一篇都饱含着诗人的深情和感恩之心,触动力极强的是《怀念“阿皮”》一诗,也许是哈尼族和彝族的祖先支系上有什么密切关联,也许只是偶然,笔者只是个对文学有足够热情的痴人,对民族历史谈不上了解。哈尼语对“奶奶”的称呼“阿皮”跟彝族一样,而奶奶在每个人的记忆深处始终是以一个温暖和蔼的形象存在,读之不免使人产生强烈共鸣:“不常挂在嘴上/但心的左边和右边/都篆刻着你的名字/不常写在脸上/但每一丝幸福的微笑中/都有你的身影/不常显在眼里/但每一滴泪珠都能感受到我对你的思念/不常失眠在夜里/但为了写你/我决定今晚与漫长的夜告个事假/我把情蘸上月亮的颜色/注入相思的墨囊/笔下涌出我鲜红的血和滚烫的泪/但贫乏的语言和笨拙的笔/怎么也写不尽对你的思念和感恩/我心中汹涌的爱/如江河水奔流不息/如野草根生生不息/我决定再与白天请个事假”这样的诗句读起来是要泪目的。同为边疆地区少数民族文字爱好者,笔者深切感受到故乡永远是诗人灵感的策源地,尤其对出生于高山或峡谷之地的少数民族诗人来说,天生所处的自然环境决定了他们与土地及土地上的作物之间的紧密联系,对故土的依恋,对亲人的感怀,相比较出生于城市的人群来说,更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结。杨华的诗歌写故土、写茶树、写亲人,笔端流露的无不是对自然所赐予的一切心怀感恩、敬仰之情。在《致父母》一诗中,所表现出的正是人与自然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抬头看见的是火辣辣的烈日/低头瞅见的是硬邦邦的厚土/抬头与低头间/汗水和泪水/连接着天和地/腰杆弯了又直/直了又弯/锄头抬了又落/落了又抬/腰杆与锄头/挖出的是杂草/锄下的是梦想/玉米种了又收/收了又种/茶叶采了又长/长了又采/玉米和茶叶/父母的父母/儿孙的希望/父母 儿子 孙女/从农村在城市/环境变了又变/条件好了又好/穷乡僻壤到车水马龙/但我永远铭记/我的根在哪里/我知道我的根/布满着父母一道又一道的皱纹/流淌着父母一串又一串的汗水”诗人对亲人赖以生存的这片土地如此用情,若非具有一颗赤子之心且生于斯长于斯是不可能体悟得如此透彻的。
杨华的诗文集“爱”是一以贯之的思想主题,从对身边亲人的爱推广到对自然万物的大爱。写到爱女时,诗人的爱是浪漫的:“陪你去观赏遍野的绚烂/陪你去聆听岁月的静美/陪你去感悟生命的真谛”同时也是具体的:“细数你那不断增多的乳牙/测量你那不断增高的身体”诗人爱诗,当成朋友:“一行行诗/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朋友……一行行诗/我生命中不离不弃的朋友……一行行诗/我生命中最真诚的朋友”诗人爱歌,所以写下《阿里张波》时尽情赞扬:“你是哈尼人的骄傲/你是哈尼人的雄鹰/你是哈尼人的歌王”对于一个把生命献给民族音乐事业的歌手而言,这样的赞扬比任何奖杯都要来得痛快、酣畅淋漓,在深情缅怀歌王时,诗人用肺腑之言写下:“活在每个哈尼族村寨/活在每个哈尼人心里/活在每首哈尼歌曲中”诗人如果不是深爱自己的民族文化,只是简单地热爱音乐是不会达到这个高度的,实际杨华对哈尼族文化是爱到骨子里血液里的,否则也不会读杨忠明老师《西双版纳哈尼族简史》这本书后,满怀激情写下《悠悠哈尼史 浓浓哈尼情》这篇浓墨重彩的读后感。杨华的诗文集涉及到钟爱的足球,涉及到深爱的景洪共青团,还涉及到了农村喜剧演员赵本山的春晚小品,尤其在《我是共青团干部》中写道:“我是共青团干部/坚定的信念引领着我/让我仰望星空/寻找人生中最虔诚的信仰”若非对工作和生活的大爱,不可能写出这样思想有高度的诗句。在《仰望生活》这首诗中写到春夏秋冬时,先写道“是个扯谎的主……是个严酷的主……是个绝情的主……是个武断的主”尽管如此,诗人终究还是在诗节之末以大爱的文字来对应:“但我甘愿被欺骗/但我愿意被晒得黝黑/但我相信落叶自始至终对大树的眷恋/不散的温情依旧在它的内心蕴含”此诗最后写下:“仰望生活/每一秒都是催人奋进的当下”杨华的诗文集每一篇都是有血有肉有体温有大爱的,读其诗解其味,和泰戈尔“世界以痛吻我,我要报之以歌”有异曲同工之妙。每个人降生到这个世界,在被赋予最宝贵的生命同时,也带来无尽磨砺,但如果把苦难当成历练成长的机会,相信“每一秒都是催人奋进的当下”。诗中有大爱,无非胸怀一颗感恩之心。《感恩》写道:“感恩无限/心与心之间的感动……无限感恩/让爱与感动常在你和我的身旁”在杨华笔下一片茶叶带着感恩,一粒泥土亦带着感恩。
三、固守家园:寄托情感精神的家园
研究杨华的诗歌,不能脱离他的出生地南糯山。那不但是一块生产普洱茶的宝地,也是产生诗歌的沃土,青山绿水衬托着淳朴民风。在这里,哈尼文化荟萃,诗歌是人们呼唤自然,放飞审美想象的方式。家园是孕育诗人灵魂的温室,对其歌咏成为诗歌创作的永恒主题。受寓居环境影响,少数民族作家对生态及家园的关注、依赖似乎要更强些,当然更多是属于精神层面潜意识的关注及依赖。因特殊的历史和地里背景,哈尼族诗人童年时期多半是在高山峡谷度过,大自然这片保留了最大原貌的家园,为其提供了蓬勃葳蕤的万物生命,对自然的敬畏而崇尚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链。杨华诗歌中的意象和抒情载体,都是随手采撷山河自然之物,无论南糯这块故土还是故土上的一叶茶,无论是牵挂的亲人还是至诚的朋友,都有可能瞬间富有诗意,成为一首生命赞歌。杨华总是挥动着蕴藏感恩和大爱的笔墨写下一首首美好的诗,他对家园、族人、亲人、友人的感念和对世界万物的感知,似乎永远写不完。诗人与土地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诗歌根植于厚实的土壤,有着大地一般宽阔的特征和美好的家园情怀。如在《南糯山 你是我心中永远的家》中,诗人面对民族历史、茶树及脚下坚实的土地时写道:“灿烂的历史/古老的茶王/沉淀着岁月/守护着让人眷恋的家园”这是一种深沉的眷恋,是一种与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之间割舍不断的情缘。此诗开篇“美丽的传说/镌刻在神圣的寨门/悠扬的阿气古/讲述着阿卡人”一缕纯纯的哈尼文化气息迎面扑来,不禁思忖:“阿气古”是不是唱山歌之意?阿卡人是不是哈尼族同胞自称?厚重的哈尼历史文化,裹挟着“感人的故事流传在神奇的净土”,于是“纵情的竹筒声倾诉着阿卡人”。灿烂的文明之花开启哈尼族历史的华章,普洱茶氤氲开一条细长的茶马古道。从此,南糯山成了“让人如痴如醉的地方”成了“阿卡人幸福的家园”成了“让人流连忘返的地方”成了“阿卡人快乐的天堂”。诗人始终固守着家园,坚守着这片精神领地,于是才有了诗人纵情的吟唱:“格朗和/角洒多/茶香飘万里的南糯/你是我心中永远的爱……盛名播远方的南糯/你是我心中永远的家”。
《南糯淡墨》这本诗文集还有一大亮点,便是作者时刻在作品中透露出哲思,虽无批判却很有一股鲁迅先生的思辨能力。以《打虎未必真英雄》中分析武松形象一文为例,梁山好汉几乎是每个男孩儿时的英雄梦,而众所周知武松是梁山好汉中的头等大英雄,这是很难颠覆的一个经典形象。然而在作者罗列出的论据中,一是武松打虎纯属被逼无奈。二是武松在千夫所指的潘金莲不顾伦理向他示好后处理矛盾不妥当,间接导致惨剧发生。三是武松醉打蒋门神纯属利益驱使。四是武松大闹飞云浦后滥杀无辜。这样的哲思在文章中还有很多,总之这样的“英雄”壮举经不起推敲。作者发出诘问武松的“英雄”事迹哪一件是扶危济困、见义勇为、行侠仗义?于是“打虎未必真英雄”的观点就稳站住了脚。此类感悟、哲思的诗文还有很多,比如《洋葱》具有紫红的“嫁衣”,水嫩的“肌肤”,洁白如玉的“心”,到头来情到深处却是泪已成河,只因那火辣辣的“味”。无论从外形还是内涵,都形成了高度统一的大格局,这样巧妙的哲思实在是妙!比如《足球赛》《篮球》《包子》《钓鱼》《电梯》《打鼾》《牙刷》等诗歌,或情真意切地反思总结,或自嘲式的顿悟,给人以启迪的同时妙趣横生。
纵观杨华的诗文集写作,他采撷到了母族文化最光辉灿烂的部分,在回望扎根故土的同时,又善于糅合外来文化的先进因子,感悟人生之道,形成以有体温、有见解、有大爱及崇尚感恩的核心思想内涵为指引,以明朗干净的叙事基调自成风格。在诗文集的精神旨意上,自觉承续起优秀文化传统,以现代意识反思历史、当下、未来,体现出民族性、地域性与现代性相互交融的诗歌美学。如果诗人非公务人员而是个专职写作者,我想将来一定在西双版纳哈尼族文学史上添上不可或缺的一笔。当然,据我所知杨华从来没有为西双版纳哈尼族文化发展停止过努力。哈尼族文化源远流长,南糯山普洱茶香飘万里,相信作者在诗文里多次透露的“哈尼文化何去何从”问题将在更多年轻的哈尼族作家或传播哈尼族文化的年轻写作者身上得到回应。
END
审 核 | 许 莹 魏 伟初 审 | 付红兴编 辑 | 杨海依图 片 | 来自网络(侵删)校 对 | 毛恒涛 杨 靖 扫码关注我们投稿渠道:jhdz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