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备怎样的科学素养才算合格?

  当然,这种情况是全球性的,但中国尤甚。2018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全球手机智能手机用户达到33亿人。截至2020年3月,中国的网民已经超过9亿人,达到9.04亿人。按照美国教授米勒对于科学素养的认识,这些人都应该是具备科学素养的人,因为,他们随时随地都可以学习,获得知识,了解自己暂时不懂的事物。按照美国对科学教育的研究,认为现在是移动学习、泛在教育时代,也同样印证了科学素养的理论。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虽然教育尤其是正规教育体系是科学素养的主要来源,但已经完全不是传统认识上的科学素养概念了。从其构成上看,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技与社会,如果说其作为构成科学素养的要素成立的话,也不可能是等权和不可替代的关系。直觉告诉我们,科学精神对于社会发展、对于一个时代,比科学方法重要,而科学方法又比单纯的知识重要得多。

  

  2018年9月,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在北京召开(图片来源:news.179e.com)

  正如上述,20世纪是人类社会发展最快的世纪,即使是最发达的美国,也一跃从工业时代、后工业时代、知识经济时代,跨入信息时代。米勒的科学素养测评始于1970年代,目的也很明确,是为了测度公民参与科学技术相关事务决策的能力。从其测试题的构成也可以看出,主要适用于工业社会。

  从美国《科工指标》中我们知道,其科学素养测度主要反映在第七章的公民对科学技术的态度。中国的社会实际情况更加复杂,可以说中国在短短的半个世纪中,经历了从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在这种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公民在不同时期的社会对科学素养的要求,以及适应社会变化和发展所需要或应该具备的素质,是差别很大的。

  科学素养是一个动态概念。因为我们的社会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现在的测度无异于中国教育体系中的考试。中国公民最擅长考试,即便不做任何工作,只要把科学素养的重要性抬高到一定程度,比如说,不具备科学素养的人招聘单位不予录用。那么,不久的将来就会人人具备科学素养。

  因此,关键在于正确认识什么是科学素养,怎样获得科学素养?不同时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科学素养?只有这样,才能使公民适应不同时代对素养的要求,才能使公民能够很好地享受社会资源、享受社会生活。

  当今社会,思想和精神比方法重要,方法比知识重要。这是因为,当今社会比以往任何时代都需要一种认知判断选择的能力,只有这样,才不会迷失在信息和知识的海洋中。这种判断和选择,不再是单纯的知识,而首先需要的是科学思维。可见,思维与选择对于一个人立足社会更为重要。只有具备怀疑和批判思维,才能不被欺骗,不被忽悠。

  

  (图片来源:www.jiemodui.com)

  科学素养作为衡量群体的特质指标,不同群体的科学素养水平,对于社会整体的重要性有很大的差别。当今中国,由于政体国体体制的特色,不同人群的素养对社会的影响不同。

  影响最大的是领导干部和传媒人员的素养。原因很简单,领导干部是领头羊,具备决策功能,如果这个群体不具备科学素养,那么,影响的可能是一个县、一个省,甚至是给整个民族和国家带来灾难。

  传媒人员既掌握了传播阵地,又掌握了话语权,他们的言论也是影响巨大。如果这部分人员没有基本的科学素养,本身就难以分清科技信息的真假,就有可能传播伪科学和迷信,给社会带来危害。如果不具备科学精神,则自己不懂,又不去怀疑,不去求证,不去向专家证实,就会自以为是地帮助一些骗子和伪科学的忙。

  现在网络上流传的信息,存在“四多”现象,指道听途说的八卦谣言太多,缺乏理性的极端情绪宣泄太多,故作高深或假托名人的心灵鸡汤太多,违背科学原理的生活常识尤其是似是而非的养生保健知识太多。原因与此不无关系。

  当今中国处于创新创业的“双创”时代,这个时代对成人公民的科学素养要求更高。从世界科学中心转移的情况看,从世界大国兴起的历史来看,科学中心的形成是与制度、文化的形成,人才、技术的流动密切相关的;而与科学中心相应的大国兴起,则不仅需要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需要科学教育发展和公民素质的提高,还要充分重视科学技术传播、普及和应用,要通过知识生产与应用、对科技带来利益(知识产权)的保护、创新创业的环境建设等,形成创新创业的文化环境。

  所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衡量一个成人劳动力的科学素养,不仅要衡量其知识、认识水平,还要衡量其运用知识的能力,也就是要达到学、知、行的统一。对于社会群体,还要有一个全社会崇尚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鼓励和保护创新创业的环境,这种环境通常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科学文化、创新文化。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在大力提高公民科学素养的同时,更应该大力建设科学文化,尤其是在草根文化中,融入科学文化元素,使之更加有活力,为创新创业提供坚实的基础。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欢迎个人转发

  媒体转载授权请联系

  kpsbsh2017@163.com

  征稿启示

  中国科学探索中心微信公众号欢迎赐稿!

  稿件内容以反伪破迷为核心思想,科学普及、科学文化、科技哲学、科学与公众、世俗人文主义、科技伦理等领域均可涉及,旨在将科学探索结果无偏见地告知公众,避免公众上当受骗。

  稿件一经采用,将奉上稿酬。

  投稿邮箱:

  kpsbsh2017@163.com

  中国科学探索中心

  崇尚科学 反伪破迷

  爱我请给我“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