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深夜动画碟片主要是成年人在买,为何主角却多为14~18岁?

  常看到一种说法,说"看动画/漫画的多为初高中年纪,所以主角设定为初高中生比较有代入感,若设为成人则初高中生会较难代入、较不爱看",然而日本深夜动画的主要收入来源——碟片,主要是成年人在消费,那为何主角却还是以初高中生居多?有可能是因为成年观众比较不需要用主角来满足代入感,更多是为了舔美少女而来,然而以成人为主角的动画较不易安插大量美少女角色吗?还是有其他更重要的原因?

  有两个主要原因。

  第一个题主自己已经说到了,因为女主角需要是美少女。如果男主角和女主角群年龄差异过大,一些主流背景会没法用——比如典型的校园背景,男主角和女主角年龄相近处理起来会比较容易。而男性年龄较小的话,那么年长的女性角色年龄也能压低。

  这也是以芳文社为代表的全女角日常系能成立的原因——男主角可以是纯功能性的角色,并不是必须的,其功能可以用其他方式来代替。

  第二个是深夜动画主要以改编作品为主,而原作品就是面向青少年的,青少年就是主要消费群体,成年人不是原目标。

  而现在多见的网络小说改编动画,原作的目标群体就是 20 到 30 岁的成年人,就可以明显看到主角的年龄多是成年人。然后通过穿越重生的方式处理肉体年龄的问题。

  你的提问偏向男性向动画一些,实际上这也是最大的毛病,忽略了很多因素

  1.深夜动画并不是一种严格的分级,实际上有一些非深夜的动画(如《名侦探柯南》)的分级显然要比大部分深夜动画都要高

  像一些主角为14岁左右女生的动画如曾经的《魔法少女奈叶As》,这几年的《魔法少女奈叶Vivid》《放学后的昴星团》《结城友奈是勇者》等等,其主要受众对象就是同年龄层次的观众(且以女生为主),不能一概而论地认为它们的观众和碟片制品的消费者都是(男性)成年人。

  虽然不排除一堆成年人男性也跑过来看,但我们不能通过这个反过来揣摩作者的意图,认为作者将角色设定为14岁萝莉是在吸引成年人男性,这就非常搞笑了。

  2.即使有很多成年人会去看主角为16-18岁的动画,那又如何呢?

  并不是“不需要代入感”,相反,这恰恰说明了成年人青少年(18-22岁左右)代入未成年青少年(15-18岁左右)的角色不会有任何的违和与不适,因为这两个人群从各个方面(兴趣、审美等等)都是非常相似的

  深夜动画的受众对象主要是青少年(包含部分成年与未成年),这个结论应该是十分自然的,为什么有人偏要从中制造一个“成年观众-未成年角色”的矛盾呢?

  反而是“深夜动画主要是成年人看”这句话其实没有表达任何信息。我还可以说“跳广场舞的大多数是成年人”呢,18-100岁都是成年人,毫无意义。

  一个19岁的成年人,是和17岁的未成年人的共性更加多,还是和一个30岁的成年人的共性更加多呢?

  3.主角18-20多岁的动画也并不在少数,就恋爱类来说就有现视研和金色时光,广受宅男群体好评的还有《命运石之门》和《无头骑士异闻录》等等

  尤其是我们暂时抛弃“男性观众代入男性角色舔女性角色”这类偏见,把视野投向更多类型的动画的时候,还会发现更多

  更别说那么多主角16岁的番里面那么多的20来岁的重要配角了,这类配角比年龄更小的配角多多了

  4.购买力因素,未成年青少年的购买力当然相对较低,而成年人的购买力高,所以统计规律上,成年人购买碟片多些,但这并不能得出“未成年人不是观看深夜动画的主力军,成年人才是”的结论

  所以真的不要再制造成年和未成年矛盾了

  首先明确一下深夜动画定义。

  虽说萌百也是人编辑的,但多少可以参考一下......

  Definition0:

  按照萌百的观点,深夜动画没有明确的定义,我们姑且可以认为和“死宅”一词有关的日本动画都算深夜动画吧。

  Observation0:

  萌百认为碟片的主要购买力来自于15-20+岁的高中生、年轻人,与题主的“成年人”的说法不大吻合。(不过谁对谁错还是挺难验证的,我个人更赞成萌百的观点)

  本人大致以10月番为样本统计了一下,又得到以下事实:

  Fact0:

  题主关于主角年龄的判断大体正确但略显偏颇,事实上,主角年龄大多是15-17岁的高中生,其次是大学毕业的社会人年龄,初中小学大学的都偏少。

  ————————————————

  以下正片:

  ①关于消费型死宅的“有效”年龄:

  以题主的观点,消费型死宅似乎多是大学生或社会人,所以为了消费型观众更有代入感,作品主角理应更多是大学生或成年人。

  这里的逻辑有三个漏洞:

  (i)日本的消费型死宅真的绝大多是成年人吗?

  消费型死宅这个群体实际上很微妙。年轻的学生时代没钱,消费能力低下;偶尔消费能力强的打工兼职者,多数也是热爱生活的现充;大学时代都忙着现充社交,否则会被排挤,更甚至可能找不到工作;年长的有工作、家庭的责任,也没时间宅,加班、居酒屋到深夜,回家倒头就睡,很难抽出时间看番,更别提消费;更年长了,生活负担减轻,基本也脱宅了。

  所以消费能力强的死宅基本只有:(a)高中大学生中的真爱党,消费欲望强烈,因此愿意不择手段(打工等手段)开源节流买碟片和周边;(b)家庭责任并不重的成年消费群体,可能家境颇不错且工作不忙,也可能一辈子/很久单身,快活自在。

  需要注意的是,既然限定在消费能力强上看,这两类人本身都应是深度宅,这些人单体会买很多碟(dd),但人群基数是不会太大。

  Lemma1:深度宅基数极小。■

  Lemma2:深度宅入宅大多在初高中。

  proof:考虑反证法。在日本那种萌文化兴盛的完蛋国家中,大学甚至社会人时期才入宅,也敢自称深度宅?证毕。■

  Theorem1:消费能力强的死宅中,未成年人数量不可忽略。

  proof:日本深夜动画真正步入亚文化领域大致在21世纪初(2002年),巅峰大致在2006-2012年。以此来看,一个高中入宅的人现在也不过30岁而已。

  我们认为一个深度宅平均在15岁入宅(由lemma2),根据上面的讨论,即得深度宅年龄在15-30岁。虽说有高龄入宅的,但同样有超低龄入宅的;虽说低龄有经济限制,但高龄也有家庭责任等脱宅风险。因此15-30是个不偏颇的数据。

  考虑到动漫存量只增不减,入宅者应该一年多似一年。又2002-2005佳作太少且是深夜动画发展初期,所以高龄深度宅(25以上的)比例应偏小。

  因此15-19(日本20岁成年)的深度宅占比应>>(19-15+1)/(30-15+1)=5/16≈30%。这只是一个下界,实际情况可能超过很多。但无论如何,其数量是不可忽略的。证毕。■

  (ii)日本碟片收入真的绝大部分来自消费型死宅吗?

  死肥宅自然消费能力强,但由Lemma1,其基数非常小。一个不错的动画nico放送也就数万人,但全日本的年轻人有几千万呢(虽然老龄化让年轻人比例降低)。

  一个对动画略有涉猎的现充可能只买一两部动画的碟片,但架不住人家人口基数大啊。

  数量上,显然有 现充:死宅>20;但消费能力上,死宅:现充>20吗?

  日本人看动画是常态,普通的现充/伪宅买小几部碟片再正常不过了。更何况现充掌握的话语权也更强,一个深夜动画一旦掌握了现充市场,会有巨大的爆发力。

  因此,有以下结论:

  Proposition1:对于碟片销量的贡献,非深度宅消费者不可忽略。■

  (iii)对于深度宅来说,真的是同龄主角更有代入感和吸引力吗?

  Theorem2:深度宅可能对15-17岁主角更有代入感。

  proof:由Lemma2,深度宅入宅大多在初高中,对于没有接触过社会生活性格又不成熟而过分自我的未成年宅,他们肯定倾向于看主角和自己同龄的作品。随着深度宅年龄的增长,他们如果兴趣不变或有惯性、怀旧情结、婆罗门情结,则证毕。

  否则,他们变得喜欢看年龄更大的主角了,那你**怎么不去看电视剧呢?好吧,你可能喜欢动画那种叙事模式和主题、故事,那你干嘛要介意主角年龄呢?

  对于幻想系作品,主角年龄并不影响代入感,只要便于叙事即可(符合主角心智的设定、符合背景设定),你拿头去代入一个异世界的骨头啊;对于写实性作品,主角年龄影响故事的背景——学校、职场。成年社畜/讨厌工作的neet会喜欢职场?

  更何况成年死宅也曾年轻过,且由Theorem1的证明,也就在不远的几年前,他们也是学生,他们对高中生代入感不会太差。

  说到底,许多死宅看番不就是为了yy嘛,拥有失败高中时代的成年死宅yy自己拥有开后宫的高中时代不是人之常情嘛。

  综上:证毕。■

  另外:

  (iv)成年死宅也会为高中时代追过的番继续烧钱的。

  没钱的时候忍气吞声,有钱之后买手办之类的也很正常。

  ②关于创作者与动画公司。

  (i)动画化的原作消费者年龄更低。

  与原创动画相比,游改轻改漫改是主流。所以讨论动画主角年龄逃不开讨论原作主角年龄。

  相比碟片,漫画小说看起来不怎么烧钱,因此消费者群体不是以有钱为主,而是以有闲为主(市场会自然发展潜在消费者)。显然初高中生最有闲。因此:

  Proposition2:动画原作消费群体初高中生较多。■

  由于越有人气的作品越可能动画化,初高中生喜欢的作品自然有很大可能动画化。

  (ii)亚文化发展的惯性。

  中国网文中,许多作品的设定为东方玄幻、武侠修仙。而这些作品很大程度与传统武侠、古代玄幻一脉相承。明明以西方魔法、超能力为设定,作品内核不会有太大差别,为什么偏偏是东方玄幻一枝独秀?

  说到底亚文化创作者专业度远不如真正的文学家,他们的创作大多始于模仿。就这样一代抄一代,作品就渐渐形成类似的标志性风格。

  日本的轻小说家或许有些专业作家比网文作者强不少,但平均来看也不过是网文水平,二次元也不过是亚文化。

  异世界超能力战斗、校园后宫、校园萌百合、乙女、基、萝卜、战斗热血......这些套路一代抄一代,自然而然形成惯性。由于早年,早至卖碟片的深夜动画还不盛行之时,动画、游戏、漫画、轻小说作品理所应当地以高中生大学生为受众,以至于形成惯性,使得高中校园设定、高中生主角设定变得理所应当,突然要人家写别的,一时间还真不知道福利怎么发、日常怎么展开了。

  因此:

  Proposition3:二次元创作者主观更倾向于创作主角为高中生的作品。■

  (iii)深夜动画的核心——萌要素,即美少女。

  这是深夜动画兴盛的主要原因啊。无论婆罗门再怎么吹上世纪老坟,媚宅才是深夜动画应该有的样子。

  这一点至少暂时还不会被取代,虽说近些年乱七八糟的缺乏美少女的作品确实也越来越多就是了_(:з」∠)_。

  嘛,反正美少女当然得是处女(ntr重口除外),是纯洁无暇、流的汗都是香的、不会去厕所的神圣之物,你舍得让圣洁的美少女被世俗的社会玷污?那她就得是初高中生。初中生太小,萝莉控以外的人不吃这套,所以高中生就占了主流。

  女主是高中生,男主不是高中生就比较难玩了。异世界玄幻自然无所谓,但为数众多的现实设定的番就很麻烦了。

  ③题主的观察偏误。

  由Theorem1的证明,深夜动画盛行从2002年才开始,高龄深度宅的产生其实也没几年。现在那些年龄很大的死宅很多是早年萝卜番、R18gal和像素点游戏的遗民,他们网络话语权也大,容易让你误以为这些死宅古既有之。不要主观认定现在的状态已经持续114514年了,其实从历史角度看,二次元文化才刚刚萌芽并经历一次巅峰,类似美股开盘后第一次小牛市结束。

  题主看着几年前的番迎合高中生觉得奇怪,殊不知几年前的高龄死宅甚至更少,迎合高中生是正常操作。

  综上,,,

  因为

  男人至死都是少年

  1.买碟的是成年人,但观看的和到处安利的可不见得是成年人。死宅要从娃娃抓起,选择初高中生为主角,能收获大量死忠粉(我看到这个问题时,脑子飘过的全是b站/一罐/扩列 里嗷嗷叫的二刺螈)

  2.学校套路太成熟了

  开学典礼(角色登场,年年有的转校生,二年级生还会有赏樱的小剧情)

  情人节/白色情人节(不用多说了吧,各种勾心斗角)

  学园文化祭(一般是大剧情,例子有《冰菓》的《库特利亚芙卡排序》和《白色相簿2》动画版,还有个奇葩的有着“篝火边一起跳舞的男女永不分离”传言的后夜祭,《我的青春恋爱物语果然有问题》的drama中,大老师好像直接翘了庆功会还是后夜祭)

  运动会(比较少?基本和学园祭混在一起,不过如果写国内校园的话,运动会就很合适)

  期中/期末考(……把你们平时搞对象的时间省下一半用来学习,也不会有这个剧情了)

  暑假(合宿,盂兰盆节/类似的庙会。。。。基本就是展示女主的浴衣吧。合宿还有经典的试胆大会)

  修学旅行(大剧情。。。)

  万圣节/圣诞节(。。。。)

  以上基本都是我随便回忆出来的。随便哪个世界观都能套进去。。。。

  3.在大学之前,绝大多数人的历程都是合流的。大学之后每个人的经历差异只会越来越多。举个简单的例子:假如某部动画描绘一个程序员如何学习奋斗的经历,请问有多少人会有共鸣?当然日本动画描绘专门领域的动画并不罕见,只不过绝对不可能有描绘初高中生的多,因为初高中每个人都经历过。

  4.与3类似,写小说的作家,画漫画的漫画家,他们有着真实可靠的初高中生活,但职场生活?不一定,渡航的《少女编号》反响一般可能也是如此

  5.掌控力,所谓的作家漫画家,许多也不过是普通人,甚至是社交比较差的宅。能构建出一个成年人世界的少之又少,初高中生则没有压力。(这都掌控不住就去写中国仙侠吧)

  6.初高中生的三观比较稚嫩,但又有了展现自我,发表意见的自我意识。这种情况下,再幼稚的成年人三观也不会显得突兀,而且许多剧情冲突都能很好表现。

  差不多了吧。其实也不用想这么多,在日本动画泛滥的现在,大部分作者没有你想象中的出色。他们不过是选择一个适合自己水准创作的群体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