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学》学习笔记十四——艾里克森的人格理论(下)

  纯我流自学笔记,搭配《人格心理学》(许燕著)。

  欢迎讨论,请勿掐架。

  第三编 新精神分析学派

  第四章 艾里克森的人格理论

  第二节 理论观点

  三、人格发展

  1、口唇期:基本信任——基本不信任。

  这一阶段大概从出生到一岁。婴儿通过与母亲的互动,对自己所处的世界,产生一种基本态度。

  如果母亲对婴儿的照料总是充满关爱,让婴儿的各种需要都能得到适时、适量的满足,婴儿就能获得基本信任感,认识到在他的需要和外界之间,存在着一种可靠的联系。即使妈妈从他的身边离开,他也不会哭闹,因为他知道妈妈一定还会回来。这种信任感,还会扩展到自己和周围的人,使婴儿感到人和世界都是可靠的。

  如果母亲经常忽略婴儿的需要,或者自己本身就充满焦虑,无法有效地照料婴儿,婴儿就会感到害怕、怀疑,甚至觉得自己处于危险中,没有人可以依靠,这就是基本的不信任感。长大后还一直持有基本不信任感的人,会与人不和、孤僻退缩、拒绝友谊、封闭自己。

  基本信任感和基本不信任感是可以同时存在并互相转化的,因为即便是最优秀的父母也不可能表现得绝对完美,所以每一个人的人格都包含着某种程度的信任和不信任。

  如果不信任占了上风,自我就会遭到破坏,继而影响之后的人生阶段。如果信任占据主导地位,人格中就能形成一种品质:希望。

  获得希望品质的人,敢于冒险,不怕挫折和失败。具有信任感的人,不害怕自己的需要能否现在就被满足,因而能够脱离眼前的局限性,放眼未来。

  2、肛门期:自主——羞耻和怀疑。

  这一阶段大概从一岁到三岁。要求父母在不打击孩子刚刚萌生的自主性的同时,坚定地改正孩子的不良行为,此外也要合理地容忍孩子所犯的错误。

  如果父母很有耐心,能够体会孩子的处境,并且允许孩子用他自己的方式,在属于他自己的时间里,做他力所能及的事情,那么孩子就能感觉到,他是有能力控制自己和环境的。这就是自主感。

  如果父母缺乏耐心,只要孩子做错就大声呵斥,或者过于保护、凡事亲力亲为,不让孩子独立尝试,久而久之,孩子就会产生羞耻感,觉得自己经常犯错误,什么都干不了,也不敢有所作为了。羞耻感如果发展下去,超过信任感,就会导致个体产生对人和事的怀疑,觉得自己并不是独立的,对别人都充满了敌意。

  每个人的人格中,都有自主和羞愧两方面。自主占主导地位,意味着这一阶段的危机成功解决,从而产生一种自由实践、自主选择、和自我控制的决心,即意志。

  3、X器期:主动自发——罪恶感。

  这一阶段大概是三岁到六岁。儿童拥有了自己的思维和逐渐,开始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愿望,开始以无穷无尽的好奇心和创造性去探索世界。

  通达开明的父母,会积极给予儿童表达自己的机会,保护孩子的求知欲,给他们充分的自由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同时也为他们提供必要的看护,避免孩子受到不迷要的挫折和打击。这样儿童就会勇于尝试,去学习、去实践,为自己的目标努力,从而获得主动感。

  如果父母不能体会儿童的需要,对儿童的自主行为持一种否定态度,不但不愿意回答他们的“为什么”,甚至还以轻蔑、挖苦的态度对待儿童,嘲笑孩子的想法是荒谬幼稚的,那么儿童的自信心就会受到打击,并且当他回想自己被父母嘲笑的行为时,会有一种罪恶感,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从而唯唯诺诺、不敢越雷池一步,过着循规蹈矩的生活。

  如果主动自发感超越了罪恶感,个体又能获得一个适应性的自我品质:决心。这是一种敢于正视和追求有价值目标的勇气,个体在这个过程中,即使受到了惩罚和挫败,也不会放弃。

  4、潜伏期:勤奋——自卑。

  这一阶段大概是六岁到十二岁。这是儿童开始需要认真学习的时候,他们需要接受系统的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为适应社会做准备,同时通过学业成就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如果儿童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受到老师和父母的支持和鼓励,让他明白勤奋的结果是成功和奖励,他们就会把兴趣从玩耍转移到学习上来,去追求完成学习之后获得的愉悦,并产生勤奋感。

  如果老师和父母一味打压儿童的信心,或者对他们取得的成绩不闻不问,又或者对他们期望过高,致使他们压力太大,就会导致儿童产生自卑感,令他们对于自己能否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信心不足。

  除了要避免儿童自卑之外,还需要防止走向另一个极端,那就是勤奋感过度发展,导致儿童过高估计学习和工作的意义,甚至把生活等同于学习和工作,只是他们成人以后沦为工作的奴隶,只知服从、不会思考。因此老师和父母要注意多多激发儿童的创造性,培养全面发展的兴趣。

  勤奋感占优势的儿童,会发展出“胜任”这一品质,能够在工作中灵活地运用自己的才智和技巧。

  5、两性期:同一性——角色混乱。

  这一时期大概是十二岁到二十岁。青少年需要把前四个阶段不断变化的经历和体验统合起来,把自己眼中的“我”和他人眼中的“我”统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且健康的自我同一性。

  个体必须将过去所获得有关自己的资料,自己所学到的各种知识,连同父母、老师、朋友对自己的评价,一起综合起来,建立一个自我认同的形象,然后以此为基准来判断自己能做些什么、将成为什么样的人,从而引导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

  如果个体在儿童时期正确地认识和了解自己,周围的人对他的评价都客观公正,且符合他的实际经验,同时他也能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那么他就比较容易建立自我同一性,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并充满信心地向着目标努力。

  如果个体有着不幸的童年,生活困苦,找不到充分可靠的信息来认识自己,不知道自己是谁,来自何方,去向何处,应该扮演哪一个角色,那么他就会陷入一种混乱不明的状态,即“角色混乱”。

  被严重角色混乱困扰的青少年,会感到孤独、空虚,好似迷失了方向。其中一些人可能会远离他人和社会,通过排斥社会的常规和价值观来获得自尊,或者沉湎于歪曲的生活方式之中,然后很自然地拉帮结派。

  由于从别人哪里听到的评语都是负面的,使得一些青少年不能很好的悦纳自己。另一方面,他们又不愿意承认自己真的有那么不堪,于是他们采取投射的方式,把这些缺点全部投射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不好,而不是自己不好,这就是艾里克森说的“消极认同”。消极认同会使个体疏远和敌视别人,还可能引起偏见、犯罪、种族歧视等。

  如果成功获得了积极的自我同一性,人格中就会获得“忠诚”这一新的品质。忠诚是一种能力,尽管价值系统之间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矛盾,但仍然能够忠于内心誓言的能力。它是形成连续不断地同一性的基础,其本质是对真理、对同伴的一种确认和坚持。

  6、青年期:亲密——疏离。

  这一阶段大概是二十岁到二十五岁。个体步入成人社会,拥有自己的工作,并且开始寻找人生的伴侣,社会角色的需要使他们承担越来越多的责任。为了与他人建立亲密的关系,个体就必须牺牲自己的一部分同一性,从而与他人的同一性融为一体。

  如果个体之前获得的同一性相当坚定,个体就会敢于冒这样的风险,因为他不用担心会失去自我,反而能够享受以此带来的亲密感。亲密是一种关系别人、与别人分享的能力,包括爱情、友情、无条件对他人利益的真诚关怀。拥有亲密感的人,愿意主动接近别人、与人合作、寻找友谊,他不怕暴露自己的弱点,相信自己终会被对方接纳。

  如果个体的同一性脆弱,就会不愿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甚至退回到自己的小圈子里,陷入深深地孤独感之中,觉得没有人关心自己,只维系一些泛泛之交。

  如果亲密感超越了疏离感,就说明成功度过了青年期的危机,随之发展出“爱”这种心理品质。爱能够消除人与人之间自然的相互分离,使心灵交汇。

  7、成年期:生产——迟滞。

  这一时期大概是二十五岁到六十五岁。个体成了父母,发展了自己的事业,关心社会、关心年轻人的成长,希望把幸福充实的生活创给下一代,为孩子建立良好的成长环境。

  生产就是具有创造力和建设性,不一定要有子孙。与生产相对应的是迟滞,迟滞源于无所事事和枯燥乏味的生活。这种人极度自我中心,总是优先考虑自我,可是又没能力来满足自我的需要,因而意志消沉,觉得生命没有意义。

  如果生产战胜了迟滞,就会产生“关心”这种品质。关心表现为对他人的照顾,以及与他人共享知识与经验,真正关心他人疾苦,给人以温暖和爱,而且这一切都是自觉自愿的。

  8、成熟期:自我统整——失望。

  这一时期大概是六十五岁以后。

  如果前七个阶段的危机都顺利解决,个体回顾这一生时,会觉得大部分经历还是比较满意,事业小有成就,家庭还算幸福,对人类和社会也做出了一些贡献,虽然谈不上流芳百世,但也相当充实、有意义,没有太多后悔和遗憾。这样个体就能获得统整的感觉,心平气和地安度晚年,即便不久就要告别这个世界,也觉得不枉此生,可以从容面对死亡。

  如果个体在之前的阶段中,遭受了许多挫折,在回顾过去时,看到的只是一连串的不幸,总结自己的一生,感觉一事无成,不仅对社会贡献有限,自己的收获也很少,个体就会陷入深深地失望之中,恨不得有机会将生命重来一次。他们会非常惧怕死亡,最后只能带着悲伤和恐惧走向生命的重点。

  如果一个人的自我统整胜过失望,他就能具有智慧。这是一种直面生活和死亡的超脱态度,能对后辈产生积极的影响。如果家中老人不惧怕死亡,孩子也就不会害怕人生,从而很可能获得基本信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