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中的孤独迷宫》并《诗人的迟缓》读书笔记

  买《孤独迷宫》这本书是因为在读诗人的迟缓的时候,偶然看到范晔老师翻译的一段鲁文达里奥的《蓝鸟》(中间省略了一些同样精彩的段落):年轻人中最有天分的一个叫加尔忻的年轻人,蓝鸟是他的绰号,因为他相信自己脑袋里有只蓝色的鸟。他常去原野,带回来紫罗兰和写满诗的本子,(紫罗兰给邻居妮妮,她的眼睛是蓝色的)朋友们坚信蓝鸟是天才,但蓝鸟自己却越来越忧郁,因为囚于头中的蓝鸟不得自由……他开始写一首蓝鸟的诗,又一天妮妮走了,他子承父业,也不再去田野了。 诗的最后一幕,诗人逐个和朋友拥抱,大家都说浪子回头。第二天他用一颗子弹打碎了自己的头,一地血花白。印象最深的是《蓝鸟》中一句话:当妮妮死在春天,诗人不再去原野,他说,我为原野省下了许多紫罗兰。

  我震慑于2021年依然能看到这种悠长的、舒缓的叙事方式(写不好就是青春疼痛文学了),当时翻过几十页也会突然怔住,再回去读一遍蓝鸟这一段,所以索性就想读一下达里奥的其他作品,正好迷宫是范晔老师译的,所以就买了,虽然豆瓣只有两百多个“已读过”。后来发现其实是达里奥等著,范晔等译,书中只选录了两三篇,后面也有一些其他作家很精彩的文章,让我又深入了南美一些,真的能逐渐体会到魔幻血腥又奇美瑰丽是怎样一种文学风格体系,但翻译的质量确实是参差不齐,在这里简单的挑几篇做做笔记。

  卷心菜的诞生

  很经典的一篇文章,我有印象是被选入过一些心灵鸡汤读物的,玫瑰娇艳欲滴,听了魔鬼的话向上帝祈求变得有用,于是世界上就有了第一颗卷心菜。读下来会哑然失笑的觉得“真是一个自降身价的玫瑰”,而中间有句“此后玫瑰——像女人一样受了诱惑,开始想变得有用”虽然在阅读过程中会尽力择清立场,又不禁带入女性读者的身份想要为它辩驳,这样看来玫瑰的蜕变是不是也是一种觉醒呢?(笑

  一只蝴蝶、火雨

  卢贡内斯的这两篇都让我想到了大洋彼岸毫无交集的菲利普迪克的那种未来式幻想的小说。一只蝴蝶,和表妹丽拉分别后的阿伯特沉迷于捕蝴蝶来忘记悲伤,一只蓝色的带有白色奇异斑点的蝴蝶飞过他的窗前,从此他日思夜想,终于一个早晨他费尽力气捕到了这只蝴蝶,镜头一转,丽拉突然请假,本来活蹦乱跳次日突然卧床,阿伯特用两枚银针把蝴蝶订到收藏板上,丽拉奄奄一息,医生只在她胸前发现两个刺痕。交替的镜头感让人对丽拉的身份有了更多未来式的仿生的诡谲想象,技法上又很像简易版的《万火归一》,两根线在此交汇,诧异而不知所措的结局。

  火雨大概是说了一个虚构城市突然降临火雨,“我”作为看客,自如于家中诸多食物水储备,到逐渐慌张,最后服毒自杀的故事。非常荒谬的,为什么会有铜屑雨,相比小孩充满想象的第三人称描述,身在紧迫环境中的第一人称身份“我”将这种灾难的描述更加细致,除了单线条的描写,印象深刻的是“我”同时也感慨于这种自然铜雨的壮丽,算是能还原了一些作为人类面临灾难的复杂感情。

  奥尔滕西亚、水中屋

  埃尔南德斯非常有意思,但也能看出来翻译真的欠火候,尤其是第二篇水中屋,提起兴致看了两次都没有读进去,两篇都很长,奥尔滕西娅可能占了全书的五分之一。奥尔滕西娅很有电影感,开头就是奥拉西拉从梦中醒来,开始筹划自己收藏娃娃的展柜布置——是仿人型的玩偶,后面将会以奥尔滕西娅的名字出场,他和妻子和这个和妻子一模一样的娃娃一起生活。后来奥拉西拉不断找人去提升娃娃工业技艺,使之成为真正仿人的玩具,最后经历了出轨、争吵、肢解娃娃、不断寻求替代品、妻子离家出走,文章提出了和仿生人中一样的问题,伦理的界限在哪里,欲望有没有尽头。故事最后奥拉米拉已经对情欲本身失去欲望,麻木地走向机器的轰鸣声中去——机器被看做是制造娃娃声音的东西,用来表现娃娃对一件事情的感情。

  埃尔南德斯的作品很有意思,之所以说他很有电影感、舞台性很强,其一是因为他的场景刻画非常细致真实,初读就感觉被拉到了戏院并且演出已过半,需要花点时间才能进入到他的情节中,知道主人公谁是谁。奥拉西拉因为道德感低,所以人物形象相对简单很多,但反过来他的行为就更进一步突出了作者想问的两个问题。其二是其实作者并没有交代这一对夫妻的更多背景,只是在说明为什么两人和奥尔滕西娅三人会凑成这么诡异的“家庭”的时候,暗示了妻子存在生育问题,为了弥补愧疚找来了这个娃娃。当然了,还有更多猜想:街中早已传开了闲话,说这对夫妇任玛利亚的妹妹死去,两人继承他的财富。两人为了赎罪找了和妹妹一模一样的玩偶三人一起生活下去。

  也没有更多的话语解释这是不是真的,埃尔南德斯好像并不在意读者是不是真正明白所有人之间是什么关系,他只给出这样一种相处模型摆在那里,就像奥拉西拉布展中展柜的一个一个有精彩故事背景的娃娃。

  利娜的眼睛、端坐着的姑娘和痨病女

  我愿称之为拉美恐怖故事三连。利娜的眼睛也是最初在诗人的迟缓中读到的一个概括性的小文,大概还原一下:

  利娜16岁,男友爱的她发狂,利娜有黝黑的皮肤和黑色的头发,但唯独一双眼睛男孩说不清是什么颜色。接着就是一段抽象的比喻句“好像刚从冰冷的浴池中爬出来,好像用手指肚划过刀刃,好像丝绸暗中撕扯的声音,好像向一座深渊探身”。求婚那天他终于无法忍耐,坦白了自己痛苦的原因。利娜沉默了,几天后,利娜送了一副猩红平绒的玻璃匣给他,“拿到光下去看吧”,利娜回过头,一双乌黑的眼睛发亮。他颤抖的打开玻璃匣,红色的眼睛从盒子里依然用往常逼人的目光打量着他。

  端坐着的姑娘我完全不想再读一遍了,是一个即将嫁给教父的小女孩因为结婚前夜失贞而被插到削尖木桩的故事,读书我一般都会脑补一些片段和场景,读完这篇我脑子里剩下的是萧红的夜风,黑天里萧瑟的风,压抑的环境,临盆的女人死了。她们都这样为别人死了。

  痨病女没什么特别的,拥有杀死别人魔法(?)的女人,常常能在影视剧也好、文学作品也好中读到。三篇连在一起读下来真的冷气倒灌,他们讲述的语气是那样的平静,就像在说刚刚吃完了早餐。

  后面是连着几篇俳句,塞萨尔巴列霍的否定之于否定有段很有意思,有点像屁话文学博主。范晔翻译的一篇李白形式上也好有意思,写完这句话我才发现两篇都是他翻译的(尴尬

  

  

  塞萨尔巴列霍其他几篇短诗也是有一种很暴发的美,比如相信望远镜不相信眼睛、白石头上的黑石头,“我将死于暴雨的巴黎”真的很美,有一种史诗般的,舞台剧一样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