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6个学习秘籍:人生路漫漫,走得快不是本事!

  

  曾国藩像

  一个人为什么要终身学习?

  作家九边说,学习让人「精神富足」,不会在瞬息变幻的时代迷失自己。

  李笑来说,成长的方法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学习。

  岁数越大你就会越发现,能持续学习,是一个成年人最好的能力。那些到了“三十岁之后就死了”的人,并非缺少梦想,而是缺少可持续学习的能力。

  曾国藩,一个被章太炎评为“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的人,多年来无论正以观之还是侧以观之,都时时充满争议。然而有关他的学习、教子、自省之道,却流传甚广,赞誉多多,至今都非常值得借鉴。譬如以下这些他对儿孙的谆谆教导,至今仍不过时。

  学习能不能改变命运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学习却能改变当下的你。

  笨功夫 做笨事

  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曾国藩被人们称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理学大师”,是晚清一代“儒学藩镇”。

  他之所以能有渊博的知识,完全因为他肯做“笨功夫”。

  曾国藩从16岁开始参加科考,考了七次才中秀才,还是倒数第二名。

  但曾国藩中秀才的第二年,就中了举人;中了举人又四年,他就高中进士。而他那些早早考中秀才的同学,后来却连举人也没出来一个。

  曾国藩一路走过来,靠的全是笨劲。

  因为笨拙,所以不懂得取巧。遇到问题也只知道死磕硬钻,才能不留死角。

  所以曾国藩说:拙看似慢,实则最快。

  读书做事也是如此,与其急于求成,不如打好基础,勤奋比天资更重要。人生路漫漫,走得快不是本事,走得稳,走得远才是真能耐。

  曾国藩长子曾纪泽像

  用功譬若掘井

  用功譬若掘井,与其多掘数井而皆不及泉,

  何若老守一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乎?

  --《致诸弟·述修业以卫身》

  用功就好比掘井,与其心猿意马到处去掘数口井而掘不到水,还不如专心专一掘一口井,力求掘到水,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难免会出现知识量太大让人应接不暇的情况。

  有一个概念叫作“达·芬奇诅咒”。

  众所周知,达·芬奇是一位画家、建筑师、在科学和技术领域上也有许多伟大的成就,可以说,达·芬奇是个普世意义上的「全才」。

  然而在现代,具有“达·芬奇人格”的人,他们看什么都有强烈的好奇心,总是会被更新奇的事物所吸引,以至于根本没办法静下心来专注于一个领域。于是那些看似努力的行为却始终无法成就自己。

  曾国藩书法“劳谦”

  这就是所谓的聪明人最容易犯的一种思维错误:不够专注。

  曾国藩的学识,也源于他先是“老守一井”把基本功打好,然后才有了扬名立万的机会。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讲更应如此,专注做好当下的事,避免沉迷那种“什么都会一点,什么都懂一点”的多元优越感。

  日月既往

  不可复追

  天可补,海可填,南山可移。

  日月既往,不可复追。

  高尔基曾说,时间是公平合理的,它从不多给谁一份。

  曾有人说,真正拉开人与人之间差距的,是下班后的8小时。有人在8小时之外沉迷玩乐,而有人则抓紧时间提升自我。

  同样的时间,不同的人生。

  那么该如何调整自己的状态呢?不妨学习曾国藩的方式,给自己列计划。

  成年后,曾国藩觉得自己的自制力不够,特意给自己制订了一个课程表,将每日必做的内容写在上面,就这样坚持了几十年:

  

  主敬 整齐严肃,无时不惧。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

  静坐 每日不拘何时,静坐一会,体验静极生阳来复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早起 黎明即起,醒后勿沾恋。

  读书不二 一书未点完,断不看他书。东翻西阅,都是徇外为人。

  读史 二十三史每日读十页,虽有事不间断。

  写日记 须端楷,凡日间过恶,身过、心过、口过,皆记出,终身不间断。

  日知其所亡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分德行门、学问门、经济门、艺术门。

  月无忘所能 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之多寡,养气之盛否。

  谨言 刻刻留心。

  养气 无不可对人言之事,气藏丹田。

  保身 谨遵大人手谕:节欲,节劳,节饮食。

  作字 早饭后作字,凡笔墨应酬,当作自己功课。夜不出门 旷功疲神,切戒切戒。

  有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每拿出一分钟制订计划,在行动时将会节省出相当于制订计划10倍的时间。所以,如果你每天拿出10~12分钟来制订计划,就能节省出将近两小时的时间(约为100~120分钟)。

  时间就是这样被扩大化了。

  也正是在这日复一日的积累中,曾国藩不断精进,被后世称为“半个完人”。

  对于成年人来讲,要有珍惜时间的意识,更要拥有管理时间的技能。

  做事宜有始有终

  凡作一事,无论大小难易,皆宜有始有终。

  --《与纪泽书·作诗宜讲究声调》

  一时兴起是人的天性,半途而废也是人之常情。

  仔细回想一下,曾经你立下的豪言壮语到如今有多少实现了?又有多少半途而废了?

  通往成功的路上从来都不拥挤,因为坚持的人并不多。

  项羽小时候,读书不成,转而学习剑术,可惜又不成。项梁便发怒训斥他,没想到他却说:读书不过记姓名而已,剑术不过能敌一人而已,都不值得学习。值得学习的是可以敌万人的学问。

  项梁听后觉得很有道理,便教他兵法。

  《鸿门宴》电影剧照

  项羽对于兵法很感兴趣,但是只略知兵法的大意,不肯钻研到底,虽然勇猛,但为人却刚愎自用。

  所以楚汉之争中,他明明占有了很大的优势,却依然败给了草根出身的刘邦。

  我们的一生都处于成长的阶段,尤其人的认知决定着一个人的终点在哪里。当他内心信奉“做事有始有终”时,便不会因为一些失败而退缩,反而会为了这个终点去想办法。

  这世界上很多人失败,不是因为智商不高,不是因为能力太低,也不是因为努力不够,而是因为缺少有始有终的精神。

  成败不复记

  苍苍者究竟未知何若,吾辈竭力为之,

  成败不复计耳。

  很多事我们只需要尽人事,至于成败大可不必计较,因为“善胜不败,善败不亡”。

  曾国藩讨伐太平军初期,一败再败,以致信心崩塌,万念俱灰,甚至差点跳河轻生,打算一死了之。

  后来左宗棠安慰他:这一次的失败算什么,孙子云‘善胜不败,善败不亡’,经得起失败才会有胜利,失败不可怕,怕的是自己一蹶不振,缺乏了不屈不挠的精神。

  曾国藩深受触动,渐渐意识到“内在修心”的重要性,体悟了“竭力为之,不计成败”的道理,最终挺过难关,名留青史。

  大部分人都渴望成功,拒绝失败。殊不知,经历失败才能更走近成功。

  凡事“量力而行”,但一定要“竭力为之。

  人而无恒

  终身一无所成

  凡人做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

  --《致九弟·述无恒的弊病及带勇之法》

  早前的曾国藩其实也很浮躁,不能专心致志,甚至做事情虎头蛇尾。就如他在家书中所说:

  我生平犯没有恒心的毛病,实在受害不小。当翰林时,本应该留心诗字,却喜欢涉猎其他书籍,分散了心志。读性理方面的书时,又杂以诗文各集,使学习的路子歧异。在六部当官的时候,又不太用实劲去办好公事。在外带兵,又不能竭力专心治理军事,或者读书写字,乱了意志。这样,人垂老了,百事无一成功。弟弟应当以我为鉴戒。

  于是在《曾国藩家书》中,他对家中子弟最多的嘱咐便是:勤和恒。

  

  曾国藩写给九弟曾国荃、季弟曾国葆的家书

  他还以高标准严要求的方式将“无恒”视为自己的一耻:余生平坐无恒之弊,万事无成。德无成,业无成,已可深耻矣。逮办理军事,自矢靡他,中间本志变化,尤无恒之大者,用为内耻。尔欲稍有成就,须从有恒二字下手。

  任何成功都离不开日复一日的努力,而你所做的努力,也会以另一种形式回馈你。

  日拱一卒无有尽,功不唐捐终入海。

  《曾国藩家书》

  值得每个人反复翻阅

  在知乎中有人问:看《曾国藩家书》有用吗?

  有人回答:想要大智慧——有用,想要小聪明——没用。学文正公,以当下利己主义的思维看,宛若智障,但从长久发展或者子孙后代来看,大有裨益。

  的确如此,《曾国藩家书》中包含着大量的人生哲理,处世智慧,以及教育子弟成才的经验。值得每个成年人、家长阅读。

  

  这本广陵书社出版的《曾国藩家书》是从曾国藩授翰林院检讨(1840)到去世前一年(1871)所写1000多封家书中精选的507封,分为《禀祖父母》《禀父母》《禀叔父母》《致诸弟》和《与二子书》五部分,展示了曾国藩在修身、处世、齐家、治学、交友、教子、职场、识人、用人等方方面面的实战经验与心得体会,是现代人修身养性、读书治学、为人处世、打拼事业、教育子女、建设家风的绝佳指南。

  本书为精装双封,绿色印刷,用纸考究,全书640页,约40万字,性价比极高。

  翻阅《曾国藩家书》,犹如拜强者为师,是提升自我的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