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观博物之我见
达观博物,语出东晋郭璞《注山海经叙》,原文为:“非天下之至通,难与言山海之义矣。呜呼!达观博物之客,其鉴之哉。”
作为河北地质大学校训,其含义主要是勉励师生:为学要高瞻远瞩,广智博识,见解通达,学伴终身;为人要胸怀博大,虚怀若谷,深明德义,淡泊名利。
——摘自河北地质大学网站
一、达观博物的由来
“达观博物”出自东晋郭璞《注山海经叙》。《山海经》是中国先秦重要古籍,也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奇书。传说《山海经》是由禹和伯益著述,经西汉刘向和刘歆(读音xīn)编校而成的一本奇书。
禹,姒(读音sì)姓,夏后氏,名文命,字高密,号禹,后世尊称大禹。禹是夏后氏首领,传说为轩辕氏黄帝第六代玄孙,帝颛顼(读音zhuān xū)的曾孙。
禹是中国古代传说中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绩是治理黄河水患,又划定中国版图为九州。
大禹在治水期间,离开家乡,离开亲人13年,曾经三次路过家门,可是他一次也没有进家里去看一下。可以说,大禹踏遍了九州的山山水水,对山海之性有很深的认识与感悟,采取了疏导的方法,才成功地治理了洪水。
大禹的身上有山海大情怀。他对山海的认识及言谈,恐怕就是《山海经》成书最原始的思想与资料之一。伯益,又名伯翳(读音yì),也称大费。因协助大禹治水有功,故受舜赐姓嬴(读音yíng),并将姚姓之女许配他为妻。帝舜禅位于禹后,伯益被任命为执政官,总理朝政。可以说,伯益作为协助禹治水之重臣,不仅能够体会大禹的山海情怀,也便于记录大禹关于山海的言行。因此,古人认为《山海经》由大禹和伯益著述是颇有道理的。
刘向为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他的曾祖父刘交(楚元王)是刘邦同父异母的弟弟。刘歆是经学家刘向的儿子,他也是经学家。
刘向、刘歆父子编校了《山海经》。郭璞是两晋时期著名文学家、训诂学家、风水学者,建平太守郭瑗(读音yuàn)之子。在郭璞批注《山海经》之前,《山海经》虽已成书数百年,但学者文人对这本书关注度很低,可以说是默默无闻。
经郭璞批注以后,《山海经》才受到历代学者文人的关注。明代三大才子之一杨慎对《山海经》进行了补注。《注山海经叙》是郭璞批注《山海经》的一个序言。
“非天下之至通,难与言山海之义矣。呜呼!达观博物之客,其鉴之哉。”
这句话翻译成白话文:“如果不是至通天下之人,很难与其谈《山海经》所蕴含的意义。可悲可叹啊!世上总有达观博物之客吧,他们定能鉴明我的本意。”
“至”有“极”和“最”的意思,“通”是“通达”的意思。“至通”二字,不可言传,只可意会也!
这是郭璞《注山海经叙》的结尾之语。这句话,体现了郭璞“达观博物”之信念,彰显了郭璞“达观博物”之大情怀!
二、达观博物释义
(一)“达”字释义
“达”的繁体字为“達”。有人也写成“逹”,“逹”是達的讹字。
达,表示人来人往,四通无阻。
《广雅》上说:“达,通也。”
《说文解字》上说:“达,行不相遇也。从辵羍声。”辵,读音chuò。
《说文解字》上说:“辵,乍行乍止也。”
《广雅》上说:“辵,犇也。”羊子初生名羍。羍,读音dá,看见刚出生的小羊,肯定要追上逮住。达的本义为通达无阻。
《礼记·中庸》上说:“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达德”是指通行不变的道德,也是至善至美之道德。
《礼记·中庸》上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达道”是公认的道理与准则,也是天地宇宙中通达之道。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读音pì),可谓仁之方也已。”鄙人认为,孔子所谓的“立”,小则立身立命,大则立德立功立言。孔子所谓的“达”,恐怕不是简单的通达,更不是庸俗的发达,而是通达天道,通达地理,通达人德!
(二)“观”字释义
“观”的繁体字为“觀”。
“观”一般认为是形声字。其中,“见”是形符,表示看见;“雚”(读音guàn)作声符。雚是一种鸟,两只眼睛又大又圆,类似猫头鹰,俗称夜猫子。
《广雅》上说:“观,视也。”
《说文解字》上说:“观,谛视也。”在这里,谛是详细、仔细的意思。
《易·观》上有:“大观在上,顺而巽。中正以观天下。”
巽(读音xùn)卦为《周易》第五十七卦。巽为风,万物随风而动。巽,随风而动,自然随顺。巽,可引申为谦逊。谦逊,则和顺,和顺则诸事顺遂。中,合乎天道,合乎地道,合乎人道。正,合乎天地阴阳,外合五行,内合五常。
俗话说:“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六路,也是《周易》之六爻:下、前、右、后、左、上,共六个方位。八方,也是八卦所居八个方位,即:东、南、西、北四个正方向和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偏方向。
观,不仅用眼,还可用耳,更须用心。不用心,看不到山之壮观;不用心,看不到水之美观;不用心,看不到天地之大观!
(三)“博”字释义
《说文解字》上说:“博,大通也。”博,左偏旁为“十”。数始于一而终于十。上下八方为十。十的意思是上下八方中央齐备。博,右部为“尃”。尃,读音fū,从甫从寸,“甫”意为“奇花异草”。“寸”即“尺寸”或“方寸”,故尃有分布、散布之义,亦即花草分布的疏密程度。
《礼记·学记》上说:“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缦,读音màn。操缦是指操弄琴瑟之弦。这句话大致的意思为:不先学习调弦杂弄,就指头不活,弹不好琴。不先学习广泛地打比喻,就学不好诗。在此,博是广泛的意思,依是打比喻。博依就是:广泛地打比喻,这是一种比兴手法。
(四)“物”字释义
物,从牛,勿声。“勿”乃杂色旗,表示杂色。物指万物也。
《说文解字》上说:“物,万物也。牛为大物,天地之数起于牵牛,故从牛。”
天上有牵牛星,还有织女星,一阳一阴,阴阳相交,生生不息,其子子孙孙众多,号称银河系。天地日月星辰,皆为浩瀚宇宙也。
《周易·系辞上》:“方以类聚,物以群分。”
《荀子·正名篇》:“物也者,大共名也。推而共之,共则有共,至于无共然后止。”
荀子这段话的意思为:“物”这个名称,是个最大的共用名称。依此推求而给事物制定共用的名称,那么共用的名称之中又有共用的名称,直到不再有共用的名称,然后才终止。
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老子所言“物”乃天地宇宙自然之道也。
万事万物皆在天地阴阳乾坤之中!
不寻常华北龙(河北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博物馆镇馆之宝)
三、达观博物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信念
我国古代诸位圣贤在诸多言谈话语中,皆提到这个“达”字,难道“达”仅仅是道路通达吗?形而下的道路通达,此其一也。
打开心扉,求真笃正,正真合一,思想能达到较高的境界,可谓心路通达。心路通达,此其二也。
明心见性,人我一体,生命与共,已达至高至善之境,而又能从心所欲地付诸于行动,知行合一,相得益彰,忠恕于人群,慈悲于众生,结缘于自然,造福于社会,可谓心境通达。心境通达,此其三也。
达,在足下;达,在心中;达,在知行合一的过程之中;达,在“出生入死”的生命历程之中;达,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天地阴阳乾坤之中!
中道、中和、中庸,皆天地人之大道大德也。晴也好,阴也罢;风也好,雨也罢;观乎阴晴,观乎风雨,观乎人情,观乎天地,凡事皆合中道,致中和,行中庸,此乃天地人之达道达德也。
观,需要眼界;观,需要高台;观,需要内心敞亮;观,需要登高而上!
人生有乐观,人生有悲观;人生不论是顺境,还是逆境,皆要达观!
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既不是悲观,也不是乐观,而是一种达观!范仲淹的达观,在古代,就非常难能可贵;在当今,这种达观精神,就愈加弥足珍贵!
达观之境,皆在道中!达观之善,皆在德中!达观之美,皆在心中!
一个人,若能看得开,想得通,咽得下;拿得起,放得下;……则渐近达观矣!
不论学习哪一个学科,皆须博学;不论涉足哪个行业,皆须探究;不论从事哪个职业,皆须实行。通过博学、探究、实行,才能渐入博大精深之门,渐至博大精深之境。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万物丛生。一万,数得清,万物数不清!
博物乃广博之万物,物之品,物之类,物之性,物之名,共生之道也,共名之德也,其大其小,无穷至极。
达观博物乃天地之理,人生之念。人悟理,理理相通;心生念,念念相感。“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乃阳明心法。物由心,理由心,物理皆由心;穷物究理,念念不忘,可谓理念。理念入心,坚信不疑,可谓信念。
达观博物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信念!
河北地质大学校长有“达观博物”之理念,二级学院的院长有“达观博物”之理念,教职员工有“达观博物”之理念,每届学子有“达观博物”之理念,广大众多的校友们有“达观博物”之理念,坚定信心,久而久之,行久致远,渐成河北地质大学之信念!
四、达观博物是一种胸怀,更是一种境界
胸是指胸膛。胸膛保护体内五脏,肝脏对应五行之木、五常之仁;心脏对应五行之火、五常之礼;脾脏对应五行之土、五常之信;肺脏对应五行之金、五常之义;肾脏对应五行之水、五常之智。五脏运行,自生活力;五行运转,自有生机;五常推行,自成伦理。
《说文解字》上说:“怀,思念也”。《书·尧典》:“荡荡怀山襄陵。” 怀山襄陵的意思是大水包围山岳,漫过丘陵。《淮南子·览冥》:“故圣人在位,怀道而不言,泽及万民。”这句话,贵在怀道,贵在不言,贵在泽及万民。
人,贵在尊道立德,贵在不言而行。一个人的胸怀,贵在敬天地,行人伦,重教化,育良善,致良知。有大胸怀,才可能有高境界,而随着境界的提升,胸怀和格局也就不断地扩大了。
大禹心怀天下苍生,有包容山海的大胸怀,有“达观博物”的大境界,故能成其大,故能治理水患,泽及万民,造福苍生!
若无“达观博物”之胸怀与境界,大禹难以取得治水之大成!若无“达观博物”之胸怀与境界,大禹和伯益君臣也难以著述《山海经》;若无“达观博物”之胸怀与境界,刘向和刘歆父子也难以编校《山海经》;若无“达观博物”之胸怀与境界,郭璞和杨慎等才子,也难以详细注解《山海经》。
达观博物不仅是一种胸怀,也是一种格局,更是一种境界!
河北地质大学的师生校友要有包容山海的胸怀,才能仰山慕水,仰山之高,慕水之善;有山海的大格局,才能知山知水,才能治山治水,才能再现青山绿水;有山海的高大境界,才能真正地乐山乐水!正像孔夫子说的那样:“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河北地质大学校园孔子像(苗泽华/摄影)
五、达观博物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精神
山火贲(读音bì)是周易第二十二卦,主卦为离,客卦为艮。离为火为明,艮为山为止。文明而有节制。贲卦描绘了生动的婚嫁场面。娶亲的男方穿戴修饰整齐,有车不坐,一路奔跑到女方家,献上结婚的礼物,迎娶新娘,结成一桩美满的姻缘。
贲卦彖(tuàn)辞:“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通过观察天地运行的规律,以认知时节的变化;通过注重伦理道德,使人们的行为合乎文明礼仪。天文指天道自然,人文指家国人伦。天文孕育人文,人文化成家庭,家庭文质兼备,又自然而然地化成天下。
《易·系辞下》上说:“物相杂,故曰文。”《尚书·舜典》疏曰:“经纬天地曰文。”《礼记·乐记》上说:“五色成文而不乱。”《说文解字》上说:“文,错画也,象交文。凡文之属皆从文。”“文”是“玄”字的上部和“爻”字的一半上下结合而构成。“文”不仅代表“玄”,也代表“爻”。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关键正是这个“化”字。“化”是会意字,“化”字之古字为“匕”。《说文解字》上说:“匕,变也。”“化”字的本义为:改变、变易、生成、造化等。如《易·系辞下》上说:“男女构精,万物化生。”《黄帝内经·素问》上说:“化不可代,时不可违。”《礼记·中庸》上说:“可以赞天地之化育”。《说文解字》上说:“化,教行也。”意思是说,“化”贵在“教”和“行”。先教后行,不教不行,教化而行。“化”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化”还引申出“教行迁善之义”。文化重在感化,先感化自己,才能感化他人,从而感化天下之人。
原校长王凤鸣教授提倡的“仰山慕水”校园文化所体现的正是“达观博物”之道也!达观博物作为校训必然转化为生生不息的文明,从而在校内师生和校外广大校友中养成“仰山慕水”的河北地质大学文化,激发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上善若水,达观博物,艰苦奋斗,守正创新”的精神!
“达观博物”是我校校训,也是一种文化,还是一种文明,更是一种催人奋发向上、艰苦奋斗、经世济民、爱家爱国的精神!
我校曾拥有德高望重的郭思敬老校长,还曾拥有德高望重的张人鉴先生、刘路教授、杜汝霖教授、邵克忠教授、才金城教授、苏伯苓教授,……。尽管郭思敬老校长和张人鉴、刘路、杜汝霖等老先生,已经离开了我们,但“达观博物”的文化与精神却滋养着学校这片热土。办学六十九年来,我校为国家培养了徐德明、郑立中、毛景文、侯增谦、武强、成秋明、谢玉洪、李院生、张宏、胡军、许再良、张金昌、王光远、石昆山、申旭辉等一大批优秀人才!其中,徐德明曾担任国土资源部副部长;郑立中曾担任全国政协常委、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侯增谦、武强、毛景文、成秋明、谢玉洪当选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这五位院士本科均毕业于河北地质学院。如今,“达观博物”已经融入到两万在校师生和十几万校友的血脉骨髓之中,形成了强大的生命力,向世人也向全世界彰显着我校“达观博物”的文化与精神!
【附记一】:
河北地质大学“达观博物”校训的形成,得益于历届校领导的智慧,以及广大师生和校友的集思广益。
我校先后由宣化地质学校(1953年建校)升格为河北地质学院(1971年);由河北地质学院更名为石家庄经济学院(1996年);由石家庄经济学院更名为河北地质大学(2016年)。更名河北地质大学以后,学校领导非常重视校训的确立与校园文化建设。
2016年,我和侯万福教授、杨智杰教授、焦董瑞处长等,曾多次参加王凤鸣校长主持的校训、校徽、校歌及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的研讨会。我记得,学校曾在校内外广泛征集校训方案及建议,我校师生及广大校友提出的校训与相关建议就多达近百条。“达观博物”是王凤鸣校长委托郭有献教授在《山海经》一书中查找的。我记得,王凤鸣校长等校领导比较倾向“达观博物”这四个字。王凤鸣校长等校领导还征求了河北地质大学名誉校长李廷栋院士的意见。学校还组织校内外专家反复研讨,“达观博物”作为校训才确立下来。此后,王凤鸣校长等校领导及全院师生、校友在 “达观博物”校训宣传和“仰山慕水”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此文在我进校做“抗疫志愿者”之前,就反复琢磨,精心构思,并撰写了1500余字;进校做“抗疫志愿者”之后,我又充分利用空余时间,尤其是晚上的时间,一写就写到深夜,断断续续又写了4500余字,才得以成稿。稿子曾多次发给原校长王凤鸣教授,他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在此,特以致谢!
唐代杜甫的《杜工部诗·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在古代,人活七十岁就非常稀少,也很不容易!2023年,我校将迎来七十年校庆。特作此文为我校七十周年献礼,祝愿我校地久天长,祝愿师生校友福运绵长!
2022年11月13日(岁次壬寅十月二十)
写于河北地质大学综合楼817办公室
【附记二】:
《达观博物之我见》一文的校内外反响
编辑整理:苗泽华
该文发在我校达观博物文学公众号之后,在我校师生与校友中产生了较大反响。在此,鄙人特作记录。
2022年11月14日,我将该文首发给我校校友创办的“达观博物文学公众号编辑部”,我校劳资98级刘琼芬和水工88级校友张述强等校友对该文进行了认真的编排,编辑部的其他几个校友也尽心尽力做好工作。编辑部的十余个校友都是尽义务,没有任何报酬,纯粹是奉献。他们热爱母校,对文学热情执着,实属不易。没有他们,这篇文章不一定这么快发出来。在此,我衷心感谢编辑部的诸位校友!
该文发出来之后,在广大师生校友中产生了较大反响,鄙人特摘录如下:
(一)河北地质大学领导和老师的留言
1、王凤鸣,河北地质大学校原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原校长王凤鸣教授非常关心“达观博物”校训的探究与宣传,他的微信留言:“谢谢苗老师!这是对“达观博物”校训最深刻、最详细的解读!”“谢谢苗老师!您真下功夫了,能看出不是这几天的笔力,是经过长时间思考了。您辛苦了!”王校长的留言,对我是莫大的鼓励,弘扬学校校训及文化精神,我义不容辞。我们盼望着更多的师生校友关心母校,研读、探究、弘扬咱们的校训。把校训转化为理念、信念、文化和精神,为家为国做出更大贡献!
2、冯鸿雁,河北地质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
他的微信留言:“刚刚拜读了您的释义和高见,非常高兴,也受益匪浅。这确实是最权威、最深刻的解释。特别是在学校抗疫一线撰写出来,真正诠释了地大校训。”冯鸿雁副校长为学校发展尽心尽力!每次与他交谈,都受益匪浅!他的留言对我是莫大的鼓励!
3、都沁军,河北地质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他在微信里点了赞。
4、侯万福,河北地质大学人文社科学院原院长,教授。
他在微信留言:“泽华老弟,我看了你写的这篇文章,文章信息量大,知识点多。没有深厚的文化历史功力是写不出来的。文中有的内容我做了些摘记。写得好,为你点赞!看到后面知你还当志愿者,真是可敬可佩!这段时间要多注意防护,保重身体!”侯万福教授是咱们学校的老教授,年近七十岁。他是学校的知名文人之一,能诗能文,双手写毛笔字,很有功力。能得到侯先生的赞扬,我非常高兴,也非常感激!他给我增添了信心与力量!
5、郭有献,河北地质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原院长,教授。
他在微信留言:“苗教授您好,认真拜读了您的大作,文中旁征博引、引经据典,很有学术性,学习了!”郭有献教授是河北地质学院78级,毕业留校任教,他有情怀,又有文才。郭教授在学校更名的前一年就给学校提出了“至通天下,达观博物”的校训建议,学校后经论证,采纳了“达观博物”四字。他跟我说:“您的文章让我感觉自己有一份责任,有必要把校训提出的过程记录下来,以弥补校训历史资料背景的空缺,这也是对学校的历史负责。”我们期待郭教授的佳作。
6、杨智杰,河北地质大学原传播中心主任、图书馆馆长教授,博士、博士后。
杨教授不仅将该文发了朋友群,还在微信留了言:“拜读仁兄文章,一个结论,老兄是大家!已转发多个群学习推广!”“拜读泽华兄文章,深刻认识到学养渊懿,堪称大家!”“文章深解达观博物之诚意,鼓舞吾人团结抗疫克时艰,奋发地大优良之传统,期许母校美好之明天。体志气韵恢宏广大,堪称一代之佳作。”“?仁兄文章确实写得好!正知正见,正大光明!”杨智杰教授通古博今,是很有才气的学者。现任绍兴文理学院教授,中国会计学会会计史专业委员会委员。杨智杰教授还协助导师郭道扬先生筹建中国会计博物馆。杨智杰教授的一条条微信留言,给我增添了信心与能量!
7、焦董瑞,河北地质大学发展规划处处长,副教授。
他的微信留言:“苗院长博学强识,见解深远!”焦董瑞是会计专业毕业并留校任教。他在他担任宣传部部长期间,对河北地质大学校训、校徽、校歌及校园文化建设出谋划策,出力甚多。目前,他正负责编撰学校七十年校史。编撰校史是个艰巨任务,但他赤子忠心,认真负责,精心构思,全力以赴。令人感佩!
8、杨武岐,河北地质大学财务处处长,教授。
他的微信留言:“苗老师用心解读校训,好文,学习了!”
9、郭雅洁,河北地质大学团委书记。她不仅点了赞,还转发了朋友圈,以便让更多的师生校友增强对“达观博物”校训的认识。
10、冯丽丽,河北地质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
她的微信留言:“您追古抚今,引经据典,洋洋洒洒的阐明咱们校训的由来,而且还引申到当代精神,太好啦!嗯嗯,这就转给学生。”因学校防疫需要,她带队随车到邢台沙河市,负责200名学生的管理。她把这篇校训文章转发给了学生。学生中也不乏有好文才之人。她把赵伟铭同学写的《谢沙河市委序》发给我看,学生写的感谢信真是用心,富有文采!
(二)河北地质大学校友的留言
1、赵燕生,河北地质学院物探77级校友,南开大学经济学硕士,地质经济研究员,教授级高工,有大情怀,也特别有文才。燕生兄对《达观博物之我见》大加赞赏。
2、安海忠,河北地质学院物探79级校友,中国地质大学人文经管学院原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安海忠教授曾在母校工作多年,后来才调到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他赞赏我的文章,并转发了朋友微信群。
3、苏美霞,河北地质学院物探79级校友,内蒙古地调院,教授级高工(二级),当选内蒙古最美科技工作者。她的微信留言:“苗老师大学问,学习、转发并收藏了!”
4、赵腊平,河北地质学院经管82级校友,笔名“小屋清风”,新闻记者,知名学者,著名作家,现任某报纸副总编辑。他的微信留言:“苗院长好文!学习了。”
5、郭林霞,河北地质学院经管82级校友,雄安智库首批专家,国土资源部经济研究员,管理学博士,现任瀚林国际执行董事。她的微信留言:“感谢苗老师的深度好文!让我第一次深刻理解了达观博物校训的由来,这就是文化的传承和力量!我们将把您的佳文宣传给更多的校友,学习理解校训,并践行达观博物的文化理念,同时,将佳文推荐给业界,让更多的读者了解河北地大,了解达观博物的精髓!谢谢您的精彩文章!”
6、艾立志,河北地质学院地质83级校友,张家口学院党委委员,教授,机关党总支书记。他的微信留言:“苗老师缜密构思,博览达成。学习了。”
7、韵红,河北地质学院经管84级校友,从事石油勘探和新能源项目管理工作,喜书喜文喜摄影。她的微信留言:“苗老师,长知识的文章,收藏学习。”
8、齐震,河北地质学院经管84级校友,爱好文史,在山东潍坊工作。他的微信留言:“多才博识,情真意切,学习了!”
9、刘会刚,河北地质学院劳经86级校友。他的微信留言:“引经据典,解读己见,知识渊博,必于博览群书,了得了得!”
10、祝振华,河北地质学院水工94级校友。他的微信留言:“苗院长这是对达观博物最全面最深刻的阐述,拜读学习了!”
11、海韵,河北地质学院水工94级校友。他的微信留言:“全面,深刻,拜读学习了!”
12、刘琼芬,河北地质学院劳经98级校友。她的微信留言:“仰山慕水,达观博物。感谢苗院长给我们分享系统、详细、深刻的文章,谢谢苗院长!”
13、胡振波,石家庄经济学院电商02级校友。他在微信里点了赞。
14、朱静,河北地质大学2021级MBA。她的微信留言:“苗老师好有学问!我分享到朋友圈啦!”
15、周名洋,河北地质大学2021级MBA。他的微信留言:“这篇文章很考究,我们一定好好学习。已发给大家。”“我们要感谢苗老师,给我们这个学习好文章的机会!”
2022年11月15日(岁次壬寅十月二十二)
整理信息于正定新区众美凤凰府
因为我是瀚林管理智库专家,特授权将我在“达观博物文学”公众号首发的《达观博物之我见》及三天来该文的校内外反响,收录于瀚林智库《泽被中华思想文集》。
2022年11月15日(岁次壬寅十月二十二)
【作者简介】
苗泽华教授,瀚林管理智库专家。1964年2月出生,河北省巨鹿县人。中共党员,管理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曾担任河北地质大学党委委员和商学院院长,河北省教学名师,河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石家庄市劳动模范和石家庄市师德标兵。喜爱书法、篆刻、诗词和梅花拳。书法别号“漳河迂士”。
编辑: 千然
【版权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及本网。摄影:张振凯。欢迎转载。非商业转载请注明本网出处。商业转载请获得本网(service@hanlinglobal.com)授权后合法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