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3个成年人就有1个糖尿病前期,会是你吗?︱健康日历
这届年轻人们可能都觉得
糖尿病是中老年人才得的病
离自己很远
直到
再一次为大家敲响警钟
糖尿病,其实近得可怕
每 10 个中国成年人
就有 1 个糖尿病人
每 3 个中国成年人
就有 1 个糖尿病前期患者
现在,糖尿病砸到 80、90 后身上了
你还觉得年轻无所畏吗
首先,来回答一个大家比较关注的点:
奶茶,是糖尿病的「原罪」吗
新闻里说,“医生称,她入院前几天曾喝十几支甜饮料,平日常喝奶茶。”
所以沉迷搬砖需要奶茶「护体」的打工人:天天喝奶茶,真的会得糖尿病吗?
把问题中的奶茶换成各种肥宅快乐水,答案也是一样的:
可能会。
但过程可能没有你想的那么直接,而是有点迂回:长期喝甜饮料→热量摄入过多→肥胖→胰岛素敏感性下降→糖尿病。
导致糖尿病的因素很复杂,不仅仅是糖吃多了那么简单,而是因为身体胰岛素代谢出现问题,无法利用吃下去的糖。
而且,一般「好喝」的奶茶都会使用大量奶精,让口感更加顺滑。奶精主要成分氢化植物油,是一种反式脂肪酸→了解一下它。
过量摄入会增加患心肌梗塞、动脉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癌症,老年痴呆、糖尿病、肝功能损害、肥胖和不育的风险。
那么问题又来了,
下一个被糖尿病「盯」上的人
会不会是你
无论男女老少,都容易成为 2 型糖尿病的下一个目标,特别是有下面这些征兆,就更得小心。
1. 直系亲属,比如爸爸妈妈、亲兄弟姐妹中有 2 型糖尿病患者;
2. 有脂肪肝和血脂异常问题;
3. 腰上有很多赘肉,甚至已经有了很大的「游泳圈」;
4. 虽然不超重,但四肢松软,同样的体重显得比别人胖;
5. 不喜欢运动,日常活动量很小,体能比较差,上楼都觉得累;
6. 有过多次节食减肥之后体重又反弹的经历;
7. 饭后特别容易觉得困倦;
8. 饿了就觉得特别难受,容易低血糖;
9. 主食只有白米饭、白馒头、白面包,从不吃杂粮;
10. 主食吃得比蔬菜多;
11. 喜欢用有油的香浓菜汤拌饭吃;
12. 喜欢收盘子,饱了也要把剩下的两口饭吃掉;
13. 喜欢喝甜饮料,或喜欢吃甜食、西点;
14. 有过妊娠糖尿病或巨大儿生产史(出生体重 ≥ 4 kg);
15. 长期睡眠时间不足 6 小时,或长期倒班工作;
16. 长期接受抗精神病药物或抗抑郁药物治疗;
如果有 3 条说「是」,就需要引起重视了。如果发现自己有 5 条以上说「是」,就真得要高度警惕啦。
因为出现这些情况,可能意味着你的血糖控制能力比别人差,很有可能成为糖尿病后备军中的一员。
如何判断自己患病了
●?典型症状
吃得多、喝得多、小便多,体重反而减少,俗称「三多一少」。
如果已经明显出现「三多一少」症状齐全的朋友,就该赶紧上医院检查。
●?可疑症状
反复尿路感染、容易牙齿发炎、手脚发麻、看东西不清楚等;
其实大多数人在被诊断出 2 型糖尿病之前,是没有任何症状的。
这么做,远离糖尿病
就现在的医学水平
也还没有治愈糖尿病的手段
「一旦得病,终身治疗」
所以糖尿病重在预防
● 23点前入睡,熬夜别超2点
熬夜是年轻人患糖尿病与老年人明显不同的诱因之一。
强行打断生理规律,时间一长会令内分泌系统受损,患病几率就会增加。
每晚睡眠时间。
●?每天来点全谷物,每餐只吃7分饱
建议一般成年人每天摄入50-150克全谷物,如燕麦、大麦、糙米、玉米等。
减少白米白面主食,适量蛋白质,大量蔬菜。
适当的饥饿感,会刺激下丘脑,对内分泌、免疫系统都有好处。
●除了少吃甜,还要少吃盐
过多的盐,会使体内一种叫「饥饿素」的物质增多,抑制胰岛素分泌。
日常饮食中,要尽量少吃腌制产品,善用风味食物(青椒、蕃茄、洋葱、香菇等)和调味料(醋、柠檬汁、番茄汁,不包括酱油和耗油)来代替盐。
●?保持体重稳定,每周运动150分钟
超重肥胖的人,体内的脂肪细胞比较多,会导致胰岛素对血糖的敏感度降低。
保持每周至少 5 天、每天至少 30 分钟的有氧运动,快走、慢跑、游泳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拒绝忽胖忽瘦,不久坐,不向喝酒、抽烟等坏习惯低头。
●按时吃早餐,晚上不恶补
每周吃早餐少于2次,胰岛素抵抗发生率增高50%。
三餐如果不规律,血糖波动,容易出现糖代谢紊乱,久而久之形成胰岛素抵抗。
●?拒绝加工食品,控制总能量
预防糖尿病要限制总热量的摄入。
限制高糖食品、高油食品、方便食品、快餐食品等加工食品。
总监制/郑波辉
监制/胡秀娟
主编/华婉婷
编辑/姚慧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