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十大网络流行语咬文嚼字编辑部(近日咬文嚼字杂志公布了2019年十大流行语
大家好今天来介绍网络流行语溯源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来看看吧。 1、《咬文嚼字》杂志 编辑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发布十大流行语的 2、流行词“给力”——时代的强音 3、koi是什么意思网络用语 4、网络流行语“给力”是什么意思 5、现在网络上有那些新新词汇急```` 《咬文嚼字》的流行语评选工作其实在每年的8月份就已陆续展开,要经过征集、筛选、专家审核、意见征求和最后审定等多个步骤,这项严谨的工作才算告终。
《咬文嚼字》执行主编黄安靖解释,“土豪”从字面上说就是“很土的富豪”,他们大多文化较低,品位不高,极其富有,有的还酷爱炫富。《咬文嚼字》专家在审定流行语时,有一个基本的态度就是,入选词语必须正面,极少贬义。虽然“土豪”有一种讽刺的意味在,但其实也包含了人们既排斥又羡慕的心态。一句“土豪,我们做朋友吧”的调侃语就足以说明这一点。而“女汉子”则完全是正面的,这已成为有个性、有主见、敢作敢为的现代女性的写照。上海文艺出版社旗下的《咬文嚼字》杂志,于2013年12月18日发布了2013年度十大流行语排行榜,“中国梦”、“光盘”、“倒逼”、“逆袭”、“微××”、“大V”、“女汉子”、“土豪”、“奇葩”、“点赞”入选。……从字面看,一些真正流行的网络流行语并没有入选,而个别闻所未闻的如”点赞“却入选了”十大“,诧异之极!
我想知道,《咬文嚼字》杂志评选”十大网络流行语“是不是好随意的?他们评选流行语的标准是什么?他们怎样评判某些”流行语“的特点和影响力的?
附:《咬文嚼字》评选的2013年十大流行语
1.中国梦
中国梦以其清新的理念和亲和的风格,为广大民众所认同,成为2013年度的全民流行语。
2.光盘
光盘就是吃光盘中饭菜的意思。2013年1月,北京一家民间公益组织发起“光盘行动”。随后,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号召大家节约粮食。“光盘”被捧为时尚新词,“今天你光盘了吗”成为流行语。
3.倒逼
倒逼,即逆向促使。倒逼来源于经济领域中货币供给的倒逼机制。如今扩大了使用范围,“由下而上”“由流溯源”“由果问因”等行为,都可以称“倒逼”。
4.逆袭
从日语引进的新词,意思是在逆境中反击成功。如今意义和用法拓展,新事物冲击旧事物、后浪推前浪等等,都可称逆袭。
5.微××
“微”本指小、细、轻、少、弱等,如今成了一个时尚语素,生活中出现了一批以“微”命名的新事物,如微博、微信、微新闻、微电影等等。“微××”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思维模式。
6.大V
指的是在微博上十分活跃并拥有众多粉丝的公众人物,通常把粉丝超过50万的微博用户称为网络大V。大V几乎都是网络上的意见领袖,有着不容小觑的号召力和影响力。
7.女汉子
“女汉子”指带有“纯爷们性格”的女性。
8.土豪
本是汉语中固有词语。在20世纪上半叶,特指有财有势横行乡里的地主恶霸。今日之“土豪”泛指现实社会中富而不贵的群体。
9.奇葩
本来指珍奇而美丽的花朵,常用来比喻不同寻常的优秀文艺作品。如今广为流行的“奇葩”,则来源于网络,常用来比喻某人某事或某物十分离奇古怪,世上少有。
10.点赞
起源于各大社交网站的“赞”功能。当下频频出现在报刊上的“点赞”,词义有了演变,它成了点评的一种。与点评不同的是,点赞只说好话。《咬文嚼字》编辑部透露,他们编制年度“十大流行语”是一项十分严肃的事,既要考虑到词语在当年的流行度,又要从语文伦理角度加以必要的考量,选优汰劣,力争通过“十大流行语”向社会传递正能量。
有一些没有入选的,比如 “屌丝”。这个词汇曾登陆过今年的《人民日报》,因此之前入选的呼声很高。
《咬文嚼字》相关负责人对本报记者解释说,他们为了这个词,曾几次组织专家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它的不雅、恶俗的趣味是很明显的,有违《咬文嚼字》收选“十大流行语”原则之一的“重视语词的文明度”。最后,《咬文嚼字》拒绝了“屌丝”。同理,“蛋疼”也不在此列。
至于“表叔”和“江南style”这些热词,《咬文嚼字》表示,他们评选流行语的另一条原则就是“重视语词的创新度,纯新闻性词语不选”,“表叔”和“江南style”都是纯新闻性的,会随着新闻变成旧闻而渐渐不再热门,所以不被收入。
《咬文嚼字》评选流行语还有一条原则是“重视语词的规范度,以谐音、游戏等手段创造出来的词语不选”。按此原则,“童鞋”和“大虾”等这些靠谐音取胜的词汇也就不在考虑之列。
从以往的事实来看,《咬文嚼字》的流行语评选一向是较为严谨和慎重的。去年“给力”红火一时,但《咬文嚼字》也没有将此列为2011年十大流行语,而今年“给力”势力衰减也证明了《咬文嚼字》当初判断的准确。
“给力”一词2010年5月起在网络流行,并迅速向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体蔓延,如今更是渗透到口语中。根据2011年5月有人所做的两项网络小调查,投票的结果,超过半数的人反映自己和周围的人在使用“给力”一词。不少商品还抢注“给力”为商标。“给力”的传播速度之快、流行范围之广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那么,“给力”是怎样一个词呢?
一、“给力”的含义和用法
综合大量用例,笔者认为绝大多数时候人们是把“给力”当作形容词使用的,很少当动词使用。
(一)作为形容词使用
“给力”用作形容词,大致相当于北方方言的“给劲、带劲”, 意思非常广泛,有形容事物“好、棒、精彩、过瘾、有意思、牛、酷、爽”等含义。总特征:使人精神振奋。例如:
(1)俄罗斯“海豚音王子”维塔斯、中国著名歌唱家宋祖英,这两位绝对大腕,加上《蓝色多瑙河》的原唱维也纳合唱团,这首批公布的演出嘉宾,真是太给力了!(《当代生活报》2010年9月10日)
(2)在所有时尚好看的校服中,许昌市三高的校服被网友认为最给力。(大河网2010年9月16日)
(3)中福在线25万大奖真给力,江苏彩民中102个大奖。(智慧彩票网2011年6月25日)
口语中:“这游戏真无聊,不给力呀!”;“这部动作片真精彩,实在太给力了!”
(二)作为动词使用
“给力”的表面意思可以解释为“给予力量”。“给力”作为动词使用有“加油、努力、使劲、卖劲、致力、支持、声援、有帮助、起作用”等多种意义。例如:
(4)这种化学物质很是给力,人们用他们来作脱漆剂甚至做警方用的胡椒喷雾。(人民网2010年8月27日)
(5)为青年法官成长“给力”(江苏法制报2010年11月12日)
(6)二七区佛岗垃圾清运不给力。(河南商都网2011年6月25日)
口语中:“大家给力啊”;“要给力啊 ,后面靠你了”。
二、“给力”的来源和爆红过程
关于“给力”的来源和出处,有多种不同的说法。有专业人士考证说此词古已有之,有人认为源于方言,但它的爆红却缘于网络。
(一)古词溯源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高海波博士考证,“给力”是中国古代官府给官员支付薪酬的一种方式,即以力役的形式向官员支付薪俸。具体而言,就是朝廷根据官员的等级,拨给数量不等的劳役,为官员免费耕种田地或提供家政服务。在刘国新编撰的由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制度辞典》(1990年版)中,就有“职官给力制度”词条。
秦汉以来,历代朝廷都制定法律规定,百姓除纳粮外,成年男子必须为朝廷服力役和兵役。服力役的百姓,有“力”、“事力”、“吏力”、“力人”等不同叫法。所以朝廷向官员供给劳役就叫做“给力”。即使在力役制度取消后,朝廷仍然按给力人数,折成钱粮后支付给官员,这笔费用往往超过官员的工资。
(二)方言觅迹
有人认为“给力”在网络上使用之前就一直存在于民间方言中,但究竟出自何处方言,却有多种不同说法。极可能是很多方言中都存在“给力”这个词或与“给力”相类似的词。
查《闽南话漳腔辞典》,可知“给力”的闽南话是“激力”,读为 [kik-làt]。“给力”是动词,也可做形容词,表示“凝神、用劲、发力”。例:在漳州,婴儿学上台阶,抬腿迈上时,大人会说“给力”;又如:某人尽其十分力气干完某事,人家会称赞“真给力”。
在海南省临高县,过年时大人们常劝阻打人的小孩说“你给力小弟弟了,你就长不大了!”据考证,“给力”在临高话中已使用七百余年。(《临高县志》1972年P37。)
北方方言的“给劲”一词,意思和构造跟“给力”相当,只是方言味、口语味浓了一些。
(三)网络追踪
若不是“给力”一词蹿红而经人挖掘,古词“给力”和方言词“给力”少有人知。不管“给力”起源何处,它的爆红却得力于网络。
1、局部使用
2004年到2009年,“给力”一直在网络上零零星星地出现。最早广泛使用“给力”一词的是成立于2009年12月的“雷人给力网”,当时是作为评判一篇文章精彩与否的标准使用的。例如:这篇文章太给力了,那篇文章一点都不给力,等等。因为该网站很受男性网友和年轻网友欢迎,“给力”开始流传开来,被很多男性网友使用在网络游戏中。
2、搞笑漫画推波助澜
cucn201配音组给日本动漫《搞笑漫画日和》做中文配音,其中最搞笑的一集《西游记:旅程的终点》的中文配音版是在2010年5月上传网络的,画面一开始,师徒三人(动画设定为八戒仙去了)历经磨难到达天竺后,却发现所谓的天竺只有一面小旗子,上书“天竺”二字,弄得师徒三人都愣了神。悟空不无抱怨地说:“这就是天竺吗?不给力啊老湿!”所谓“不给力”就是形容和自己预想的目标相差甚远,让人失望。
cucn201由中国传媒大学2006级语言传播系201宿舍的四个男生组成。他们并不完全按照原作品的台词配音,台词由他们改编,加入了很多时下大学生宿舍流通的令人捧腹的口头禅式词语,极富幽默感和感染力,诸如“我勒个擦、加勒个油、不给力啊、湿父”等。cucn201的作品在优酷首发,强大的专业配音以及爆笑的台词使得作品一周时间点击率便超过了一百万,成为优酷网最热门的视频。“给力”一词由此更加流行,得到了网民的热捧。
“话说跟着更新看《日和》的时候觉得给力这个词特别有意思,于是看动漫的朋友之间经常说,没过几天开始满大街的给力,顿时觉得这词儿俗了……”有位网友如是说。
3、南非世界杯后大范围流行
2010年南非世界杯决赛期间(2010年6月11日——7月11日),由于“给力”能很好地表达网友们看球赛的情绪,迅速受到广大网友的喜爱和使用,“给力”一词一夜爆红,开始大范围流行。“给力”或“不给力”,言简意赅而又传神,旋即风靡网络。
4、登峰造极:上了《人民日报》头版头条
2010年11月10日,“给力”出现在《人民日报》头版标题中(《江苏给力“文化强省”》),引发舆论强震。官方主动亲近网络,既彰显了网络民意之强大,也体现了社会的进步。
5、走向世界:登上了美国《纽约时报》
纽约时报介绍说,“给力”在中国网络中意味着“酷、真棒、爽”,在很多媒体报道和网络交谈中被频繁使用。更“给力”的是,这个词已经被别出心裁的中国网友音译成英语“gelivable”。还有网友根据“给力”造出一个新的英文单词——ungelivable(不给力)。
三、“给力”流行的原因
2011年7月16日,笔者百度搜索“给力”一词,相关结果约1亿,可见“给力”仍在频繁使用。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给力”一词如此流行呢?
(一)“给力”反映了我们的时代精神
这是一个给力的年代。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以来,勤劳的中国人越来越富有,日子越过越好,国家也越来越富强,中国的发展日新月异,令世界瞩目,这是一件很给力的事情。2010年南非世界杯决赛更是体现了一种向上的活力和竞技精神。日本动漫《西游记:旅程的终点》内容已是十分搞笑,cucn201配音组的中文配音“不给力呀老湿!”更是轻松俏皮,令人忍俊不禁。“给力”一词跟我们的时代精神吻合,并且是正面、积极的精神。此词深受活力四射的年轻人尤其是男性公民的青睐也正是这个原因。
我们的年代也需要给力。在这个向上发展的年代,我们听腻了“杯具、囧、雷人”等带有负面情绪的网络语言,我们需要“给力”来振奋我们的民族精神。人民日报让“给力”上了头版头条实质上也从正面引领了网络语言。
(二)“给力”一词生动形象,涵义丰富,好用好懂
“给力”具有现代汉语词汇的典型特点。我们知道,在现代汉语中,双音节词占优势,动宾型是复合词五大基本结构类型之一,“给力”正是动宾结构的双音节词。而“给力”的构成语素“给”和“力”又是现代汉语的常见基本语素,“给力”可以根据字面理解为“给予力量”,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可以根据具体语境有许多引申义,使得“给力”一词涵义丰富,很多场合都可以使用,有丰富的表现力,无论是词汇丰富还是语言贫乏的人,都可以拈来一用,受众也很容易意会。“给力”一词好用好懂,所以深受大众喜爱。
(三)“给力”有别于一般的网络词语
网络语言是网民们为了提高网络聊天的效率或某种特定的需要而使用的标准语的变体。网络语言大致有如下类别:
1、字母类:BT(变态), GG(哥哥), BF(boy firend的缩写)等。
2、符号图形类:用“:)”表示微笑,用“:D”表示大笑;QQ聊天中有丰富生动的动画图片,如一个挥动的手代表“再见”,冒气的杯子表示“喝茶”等。
3、数字类:55(呜呜),88(再见),7456(气死我了)等。
4、合音类:酱紫(这样子),表(不要)等。
5、谐音汉字类:神马(什么),肿么(怎么)、粉(很)等。
6、旧词新用:灌水(在网络论坛滥发没什么内容的文字),恐龙(丑女),青蛙(丑男),白骨精(白领+骨干+精英),还有、楼上、楼下、潜水等,赋予传统词语特殊的含义。
7、网络新词:菜鸟(网络新手)、见光死(网恋一见面就完蛋)、置顶、雷人、给力等。
上述第1-5类都有相应的原形词语,属标准语的网络变体,口语和正式的书面语中仍用原形词语,所以它们难以扩展到网络外的其他交际场合而流行开来,更不可能替代原形词语;第6类多在网络环境使用,为了取得形象诙谐的效果;第7类网络新词,许多也是只有网民们才懂,象“雷人、给力”等在口语中也可以说且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网络新词真是少之又少。从语言学的角度看,“给力”无论是在网络中,还是在口语中,都算是个涵义丰富、生动传神、没有其他词语可准确替代的词。
(四)各类媒体是“给力”流行的必不可少的媒介
中国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带来电视、网络的普及。“给力”的流行,首先得力于网络。接着,报纸、电视等媒体纷纷跟上。如果没有网络、电视、报刊等媒体的介入,“给力”一词无法流行开来。
“给力”作为网络新词,因上述多种原因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其使用至今仍有扩展之势。“给力”作为2010年、2011年最流行的词,反映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变化,是我们的时代奏出的一个强有力的音符。大多数网络语言的状况是:在短暂流行后被人们迅速淡忘。网络流行语“给力”到底能够被人们使用多久?它有可能在汉语语言系统中保留下来吗?这只能让时间去检验了,我们拭目以待。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有流行语存在,说明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充满生气,不是死水一潭,是值得大家庆幸的事情。
网络用语koi是“锦鲤”的意思。锦鲤是一种文化现象,锦鲤本是一种高档观赏鱼,富有观赏价值,深受人们喜爱,而现在的“锦鲤”代指一切跟好运相关的事物。
koi一词的流行与发展体现了当代年轻人焦虑求新求异、探本溯源、追逐自我等社会文化心理。关于锦鲤,年轻人应谨慎对待。在时代的快速发展下,人们渴望释放与认同。锦鲤的出现与流行受到大家认同,网络流行语也越来越能发映出社会文化心理,人们应理性对待。
koi多用于商业领域。它指的是商家一种营销策略,通过抽奖转发中奖的形式,借力网友进行推广产品。商家通过使用锦鲤,吸引年轻消费者注意力,迎合其求新求异心理,丰富了语言的多样性。 本意就是给予力量的意思。
用法如:“这课上得好枯燥,不给力呀!”、“这BOSS真给力啊!”、“这装备真给力啊!”……
又如:“这个动画太给力了!”。
尤其是当某个事件或某个现象给人以强烈的刺激,让人精神为之振奋,例如dota里队友的犀利操作,内涵的歌曲或视频, 我们就说:“太给力了!
“给力”的来源:
最早广泛使用给力一词的是一家叫做"给力网"(又名雷人给力网)的网站,该网站主要关注古今中外,人文历史,天文地理,热门新闻,图片,视频等等各方面的最雷最给力的资讯.在一些男性网友之间很受欢迎.给力一词开始慢慢流传开来.在世界杯期间由于给力网的网友的对给力一词的广泛运用,"给力"一词正好能很好的表达网友看球赛的绪,"给力"一词开始成为热门词汇,广泛流传.
世界杯期间,网友们说的最多的词是什么?不是越位,不是进了进了,而是给力。“西班牙太给力了。”“不给力啊,德国。”……类似于这样的感叹声不绝于耳。但是追根溯源,一些网友却又纳闷了,这“给力”一词究竟从哪来的呢?其实,秘密就在由“cucn201”配音组配的六集《搞笑漫画日和》中。
在《西游记——旅程的终点》一集中,画面一开始,师徒三人(动画设定为八戒仙去了)历经磨难到达天竺后,却发现所谓的天竺只有一面小旗子,上书“天竺”二字。弄得师徒三人都愣了神,悟空不无抱怨地说:“这就是天竺吗,不给力啊老湿。”悟空的这番话也成为后来“给力”一词的渊源。所谓“不给力”就是形容和自己预想的目标相差甚远。而“给力”自然就是有帮助,有作用,给面子的意思了。 PK其实punch&kick的缩写,源于TVgame的格斗游戏,直译为推&踢,意为拳(直拳)&脚也就是拳打&脚踢,引申为格斗和对战。 这两个词来源于体育术语,但把两个词结合到一起并简写为PK的则是在九十年代初,最早的P&K出现在当初的2维格斗游戏里,比如1987年的 《Street Fighter》就是街霸了,不过当时的出招是摇杆+按钮的方式例如→↓↘ + A,而且按钮习惯以ABCDEF命名的,所以虽然有P&K但仅限于书面文字,并未结合成为PK,何况哪个年代游戏文化游戏技术和媒体都不发达就算谁用了PK这个词也就谈不上流行。又过了5年硬件技术发展到了16位,游戏画质有了突破,同时经过这段时间培养出了最早的一批TVgame玩家,尤其是1993年世嘉推出三维格斗第一作《VIRTUA FIGHTER》之后PK作为完整的出招指令和新新动词真正流行起来,同时1993年国内第一本电子游戏杂志《电子游戏软件》的前身《GAME集中营》也在这个时候创刊,游戏文化连同这个“PK”才真正在国内流传开来,在1993年到1998年这个后次世代前互连网的年代,TVgame是王道! 也有人说PK是出于MUD或NETgame的Player Kill或是足球的penalty kick还有更无聊的PASS OR KEEP等等(我要吐血了)。 从年代上来说:MUD开始和流行的年代要比TVgame晚得多最早大概是95-96年吧,那时候PK已经是国内铁杆格斗玩家中的流行语了。至于能涉及player kill的NETgame就更晚了大概是99年以后吧,而且你也听说过“恶意PK”这个词吧,正是因为PK的含义并不是“杀死玩家”而是“格斗”,都已经是“杀死”了何谈恶意善意?足球的就别提了意思差的更远何况penalty kick都几十年了也没有演变为PK。其他的更懒得解释。 当然很多人最初理解和接受的PK解释可能真的是Player Kill或是penalty kick,但追根溯源PK最初是以pung&kick的含义开始流行的。 你可以从一个人对PK的解释来判断他的“出身”和“戏龄” TVgame玩家 or PCgame玩家 or NETgame玩家 or 球迷 认为PK出自暗黑、UO或MUD的看看这个事实: 94年开播的超级星期天(就是张小燕、庾澄庆主持的那个)应该很多人看过,里面有个单元叫佼亮公开赛(黄子佼和阿亮),以两人对抗的形式做游戏,节目大量出现PK一词。(更早期的资料也有,不过那些节目不为大陆观众知晓)至少说明,最迟94年,PK已经作为对战的代名词在华语世界流行开来,而当时UO、暗黑还仅仅是在开发者脑子里的源代码。 面通知 PIG KING 猪王的意思。 1.PK有两个“渊源”:一个是指网络游戏中的玩家之间彼此对打,源于英文Players Killing的缩写;另一个“渊源”是指足球里的罚点球,也就是penalty kick的缩写Е,引意为一对一单挑,只有一个人能赢。 惢瞇茫しê 回答时间 2007-09-30 18:20 检举 PK这个词虽跳脱出游戏和足球的范畴不久,但很多的时尚事件很是演绎了PK理念一番,如火如荼的“超级女声”,更是把PK之精神注入千万人心中,《超级女声终极PK》专辑热卖就是明证。 PK特点:1、PK把个体的优劣淋漓展现,高下立判;2、PK反对了传统的大牌沙龙,能够“人尽其才”,优秀便突出;3、PK真实、直观、明朗,是外界认识个体的优秀途径,从经济观出发,PK符合新消费观,突出了卖点。 2.PK这个词从MUD时代就广为流传,玩网游的人不知道PK是什么意思简直是不可思议的。PK是Players Killing的缩写,指得是玩家与玩家间的较量,以一方生命(游戏中)的终结为直接目的所进行的对抗。国内外的网游玩家普遍达成共识,中国玩家喜欢PK,可能与中国渊源久远的历史背景有关,在诸侯割据、战火纷飞的年代诞生出的英雄故事,总能流传百世,让后人回味无穷。网络游戏中恰恰能够提供一个相似的群雄崛起的大环境,让那些身在和平年代的玩家们过一把或英雄或枭雄的瘾。 也有俗称[player killer] 当然,网游中PK者的心态也是多样的。有的玩家把游戏和现实生活区分得很清楚,游戏中就是角色扮演,要么是扮演大侠除恶扬善,手刃败类,要么是遇佛杀佛、遇仙屠仙,扮个不折不扣的大魔头;还有的玩家似乎就没那么洒脱,把游戏和现实中的爱、恨、情、仇搅在一起,为一套好装备PK,为拥有游戏中至高无上的权力而PK,甚至为争风吃醋博得一个女孩ID的芳心而大开杀戒,林林总总不一而足;还有一类玩家说起来要算是无辜了,被杀总要还手吧,因为自卫而砍倒玩家的人,被称之为PPK。不过也有打着PPK的旗号而滥杀无辜的人,这类玩家在网游中被PK和PPK们亲切地称之为败类。 3.第一次听到伊妹儿的名字着实吓了一跳,某著名娱乐掮客神态暧昧地说要送我一个,真就以为要白捡个“伊人妹妹”,当时就有些耳热脸红,后才知道只是设个电子邮箱。“伊妹儿”刚使唤顺手了,人家又QQ了,又MSN了。看现在的娱乐新闻、跟新一代酷男魔女交谈,深感自己的落伍和白痴,有太多的洋文简称让我发瞢,不随身揣本外文辞典心里还真不踏实,其实真带本词典照样也是白搭,因为那些话大多已经简缩或“洋为中用”了,比如惊叹是“哇噻”、追星族是“粉丝”“盒饭”,即使把编词典的逼死,恐怕也来不及收进去。 本意 PK一词最正宗的渊源是来自10多年前的文字网络游戏MUD,MUD游戏以其开放性和互动性赢得了广大玩家的青睐,并因其文字的特点,给人了一个遐想的空间,在MUD的世界里,每个玩家眼里的世界都是不一样的,因为每个人对文字的理解都有不同;当时参与的玩家大多和睦相处,在虚拟的世界中忠实地扮演着自己的角色。在这种祥和的游戏世界中,难免会出现对和平世界的氛围不满足的玩家,因为在这些玩家的眼中,游戏世界和现实世界一样是残酷的,他们追求杀戮的快感,当在一个网络世界中到达了最高境界的时候,游戏本身所提供的NPC(网络游戏中的机器人)不能对他们造成威胁,不能让他们有过关斩将的成就感的时候,高手们就有了三种选择,一个是重新从头开始,体验不同的角色,另一个选择就是当PK(玩家杀手PLAYER KILLING),还有一个选择是当PKK,也就是专门猎杀玩家杀手的角色。在早期的MUD世界中,PK是被禁止或不提倡的,这是因为在那个年代,一个MUD游戏同时在线的玩家本身就不会特别多,当有一个级别很高的PK出现时,很多级别低的和平玩家会选择下线,对整个游戏的平衡很不好,所以当时的巫师(WIZ)或天神(ADMIN)就订制了禁止PK的规矩。(巫师相当于现在的GM,天神相当于现在游戏公司的老总吧,不过以前的MUD游戏不是赢利性的,所以,职位越高,负担越重。最轻松的是APP,见习巫师和小仙女,呵呵) 这个词流行起来的原因大上口(劈!劈!!劈!!劈K!!!多过瘾),而且众多玩家在玩MUD的时候,看到“本MUD禁止/不提倡PK”的时候,就已经以为这是一个动词了,于是就有了,“我把你PK了”,“我今天被PK了多少多少次”等等这些词汇;还有一个原因就 说了这么多,就是想说清楚其实而不是动词,现在众多媒体杂志的编辑主持乱用词,简直是太没水准了。呵呵,其实我也好不 以上答案素材来自遥远的《东方故事II之英雄传说6262站》在此感谢曾经参与本MUD的众多玩家及为MUD做出巨大贡献的众多玩家及不计辛劳的WIZ、ADMIN等等老朋 PK(Player Killing),“玩家杀手”,这一词最早出于著名网络游戏《UO》(国内译为“网络创世纪”),意为玩家杀手,后来逐渐由为动词,指代在游戏中玩家间的互相砍杀和竞技;近两年来随着中国的网络游戏市场的兴起该词条被引入到中国,多被滥用。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网络流行语溯源 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