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健康教育总结大全11篇
青春健康教育总结篇(1)
青少年的成长是一个充满着神秘感的过程,青春期是身心巨变,成长的关键期。到了这个时期,青少年生理的突变和心理的多变,使得他们有时情绪显得混乱无序、喜怒无常、甚至会有一种恐怖感。多疑、嫉妒、自卑他们的心理被轮番袭击。这个时期,身心变化给他们带来了很多烦恼。青春期健康的教育显的尤为重要。了解自己身体的生理变化,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是我校青春期健康教育的两条主线。下面是近年来我校在青春期健康教育方面几点做法小结:
一、学年初有计划,学年终有总结。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青春期健康教育工作。每学年初学校德育工作计划中青春期健康教育计划是重点内容之一,并且有明确的要求和安排,年级组青春期健康教育计划是以学校青春期健康教育计划为依据,结合年级学生实际情况制定相应计划,班级青春期健康教育计划则根据学校和年级组的有关要求,结合班级实际情况制定出具体计划。计划体现青春期健康教育的针对性,总结验证青春期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二、资源整合,家庭、学校、社会三联动。作为联合国卫生组织授予的健康促进金牌学校。我们充分利用健康教育所,疾病控制中心,社区街道等社会力量,为学校青春期健康教育收集更多宣传学习资料和学习参观培训机会。在各类健康主题日之际,积极与社会联合组织“青春期生殖健康图片展”、“防毒防艾主题教育”、“健康教育征文漫画活动”、“拒吸第一支烟做无烟下一代签名活动”等。通过短信平台,家访,校园网络,家长学校,家长会,家长委员会等渠道及时与家长沟通联系,家校联动共同关注孩子的健康成长。三、学校进行青春期健康教育多形式多渠道。充分利用晨会、午会广播、校园网络、校报校刊、校园网络、板报、宣传橱窗、班会、课堂等多渠道宣传教育。除此之外,每年一次的科技节和校园文化艺术节也注重穿插相关教育。多渠道的宣传也给多形式的教育创造了条件。校医的《健康知识》专题讲座,班主任组织设计开展的“如何看待早恋”、“男女生如何正常交往”、“爱情与友情”等主题班队课。专职心理老师《考而不死视为神》等考前焦虑心理辅导讲座。《青春期健康》讲座主题教育录像收看等。四、课堂渗透青春期健康教育。充分发挥和挖掘学科德育作用,课堂教学教育中渗透青春期健康教育,尤其是体育、音乐、美术、社会、语文、科学等课,提出了明确的教学目标要求,突出其青春期健康教育教学目标制定。这是我校在近年来及今后德育工作和学生健康教育工作主要开拓发展方向。也是学校德育工作提倡全员德育的切入口。结合学校德育工作的新形势,结合新课改标准,学科渗透德育,应该作为德育工作实效性体现的有效途径。我校坚持全员德育的理念,在全体教师的培训学习会上积极提倡和灌输这一理念,同时经常性向全体教师开展学生心理辅导的培训等讲座。促进学校青春期健康教育的稳步发展。五、心理健康教育是我校德育工作的一大亮点。在新的形势下,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老师掌握心理辅导的方法,及时走进学生的心灵,成为学生心灵的导师。已成为一名成功的老师必备的条件之一。心理健康教育一直备受学校重视,心理专职曾鹏老师本身也是一位钻研兢业型教师。作为在嘉兴已有一定知名度的曾老师,在校内多次为教师,学生,家长开展心理辅导方面的专题讲座。同时联合教科室、德育处一起利用课余时间研究课题,如《青春期叛逆心理和家庭教养方面的研究》,《住校生生活适应性问题的探讨研究》等。在心理专职老师的带领下,学校青春期健康教育中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应该是起步早,理念新,意识强,见实效。学校心理辅导室给很多青春期遇到困惑的学生,给家长教育孩子遇到迷茫,给老师遇到问题学生束手无策时给予及时的指导点播和帮助。曾鹏老师作为我校专职心理辅导老师,多次被电视台,兄弟学校等邀请给家长老师们做讲座辅导,得到大家的认可好评,也充分体现了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辐射作用。
青春健康教育总结篇(2)
在开展青春健康教育活动中,各学校都成立了由校长、分管德育的副校长为正、副组长,政教处、妇女主任、校医、级长、为组员的领导小组。同时,将“中学生青春期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校的德育工作计划和教学计划。
二、手段多样,内容丰富
江海区结合实际,认为中学生青春健康教育主要是从5个方面进行:一是青春期生理健康教育;二是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三是青春期正确的男女交往教育;四是艾滋病知识及艾滋病预防教育;五是禁毒教育。各中学围绕这5个主题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一是全校性的主题班会与专题报告会。内容涉及方方面面,包括健康与身体发展问题、学校教育与生活问题、社会与道德问题、家庭与亲属关系问题、人格问题、休闲生活问题、职业问题等等。
二是以级为单位的“中学生青春期健康教育”讲座。由医学专家和妇女主任讲解中学生青春期的相关知识,中学生青春期应注意的一些生理、心理问题。针对各年级(年龄阶段)的学生,进行“生殖与卫生”、“生殖与健康”、“生殖与性”、“青春期性心理”、“青春期疾病预防”、“ 艾滋病知识和怎样预防艾滋病”等专题报告或讲座,从生理方面,性知识方面、传染病方面,给学生讲解。
三是观看影视片、教育专题片和进行图片展览。教育片的内容集中在上面五个主题。学校政教和团委还从多种渠道收集一大批为关于“中学生青春期健康教育和预防艾滋病”的图片,通过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处理,保存到学校信息库中,每次活动根据计划,调出相关内容,进行全校性图片展览,分批组织全校学生观看,效果非常突出。
四是通过校园文学社、板报、宣传栏、班级学习园等进行宣传活动。各学校通过各种宣传阵地,张贴青春发育期图画、预防艾滋病知识宣传画和学生习作,使学生学习到青春保健知识,了解生殖健康知识和掌握艾滋病的预防等。使生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预防艾滋病、禁毒等各种主题在全校里进行广泛宣传。
五是通过自编教材和“手抄报”比赛、征文比赛等各种比赛进行青春期健康教育活动。为了使活动起到真正的宣传教育作用,每次开展大型的宣传活动后,学校还组织所有学生参与“手抄报”与作文形式的活动,然后选出优秀作品参加级、校比赛,并把优秀作品在校内公开展示。同时,结合大型宣传活动或“中学生青春期健康教育”等活动,学校广泛发动学生进行征文比赛。通过征文的写作与比赛,使这些教育内容真正地深入到学生心里。
六是定期举办教师青春期健康教育培训、课件比赛。定期举办青春期健康教育教师培训班,邀请专家进行授课,让教师不断学习到最新的青春期健康生理和心理知识,可以更好的教育学生。2010年4月,江海区举办教师青春健康教育课件制作比赛,并评出一、二、三等奖共6名,大大提高了教师的积极性。
七是开通心理热线电话,开设“知心姐姐信箱”和心理辅导室。学生若有什么青春期困惑,可以通过学校热线电话、“知心姐姐信箱”和心理辅导室,向老师倾诉。对于每次的电访、和面谈,辅导员都会认真做好记录和跟踪。
青春健康教育总结篇(3)
中国计生协国际合作部部长洪苹就《规划》实施三年来做出的工作总结报告表示,自2008年至今,各地计生协积极倡导,注重实效,各省市党政领导日益重视青春健康工作,多部门合作日趋紧密,经费投入不断加大。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地省、市、县(区)相关部门为保证《规划》的顺利实施,出台支持性文件200多份。仅2010年,全国各级协会为青春健康工作投入和动员的经费累计达5849.78万元。在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下,全国各级计生协积极开展师资培训,同伴教育等活动,惠及青少年300多万人。各地开发青春健康宣传品63类近3000万份,受到广大青少年的欢迎。
中国计生协作为中国在性与生殖健康领域最大的群众团体,有责任有义务为青少年提供性与生殖健康教育与服务。为了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实现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教育与服务工作的常态化、规范化和可持续发展,中国计生协于2008年制定了《生育关怀一青春健康工作五年规划》。青春健康工作是以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教育与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工作,是中国计生协基于十多年来与相关国际合作项目经验打造的一个优秀的公益品牌。
2011年,中国计生协聘请专家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了全面客观的评估。评估结果表明,《规划》实施三年来,青春健康工作已经在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全面铺开。仅去年一年,全国各级计生协为青春健康工作投入和动员的经费达5683.78万元。2008年至今,各地开展的青春健康同伴教育活动惠及青少年300多万人。中国计生协和各地计生协在宣传倡导、资源开发、机制探索、活动开展、人员培训、阵地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北京大学甄宏丽副教授做了《规划》实施情况中期评估报告,中国社科院郑真真教授、中国计生协洪苹部长、中国计生协青春健康专家组成员刘莹分别就“青春健康工作的挑战和对策”、“国际上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工作的做法和经验”、“青春健康师资队伍的建立和管理”做了专题报告。上海、浙江、广东、深圳等10多个省市就“青春健康工作可持续发展”、“管理机制和能力建设”、“校内外目标人群”等方面分别进行了交流发言。国家人口计生委人口文化发展中心书记、《青春期健康》杂志社社长王利民作了“加强人口文化建设从青少年抓起,努力打造社会主义主流文化”为题的专题讲座,受到与会代表的一致好评。
青年代表还就如何“推进青春健康工作可持续发展”和“加强青年人和成年人合作”为主题发言,并现场展示了青春健康培训工具包的使用。此外,来自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们专门展示了青春健康全国巡演的话剧之一《疯狂的性病王国》,用生动拟人的形式,别开生面地宣传了预防性病艾滋病的知识。
中国计生协常务副会长杨玉学充分肯定了《规划》实施三年来所取得的成绩,并对计生协下一步推进青春健康工作提出了重要指导意见。他在讲话中指出
青春健康工作是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措施之一,是中国计生协义不容辞的责任,各级计生协要将青春健康工作常态化,让青春健康工作成为协会开展创建幸福家庭工作和生育关怀行动的突破口。各地各级计生协应当在开展外部合作和内部协作的过程中树立青春健康工作的主体意识,做好项目,抓好典型,不断深化,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坚持、保护、发展青春健康工作这一优秀品牌。
青春健康教育总结篇(4)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education of adolescence sex knowledge path analysis
――Based on sexual health survey of grammatical knowledge in Sichuan thinking
WANG Yuxin, FENG Zhongyue
Sichuan Research 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Sciences, Sichuan 610225, China
【Abstract】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re in adolescence physical and mental rapid changes of period.At this time they are easy to go astray them because of confused, fear, curious tosex.So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classroom teaching, education, and companion thematic activities approaches can effectively help junior high effective master sexual health knowledge, to form the correct sexual awareness and good sexual morality.
【Key words】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dolescence; Sexual health; Path
青春期是童年向成年过渡的时期,是青少年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急剧变化的时期,也是人生观和世界观逐步形成的关键时期,尤其是青少年性生理和性心理的发育高峰,是性别身份和性取向的展示期。青春期一般从10岁开始,而初中生一般处于11~15岁这个年龄阶段,当面对日益开放的社会文化,各种“性”信息汹涌而来,他们还没有做好各种准备,很容易误入性错误的歧途。因此对处于青春期阶段的初中生开展适时、适度的性健康知识教育能优化其“性别化”过程,为其一生高质量的生活奠定基础。
1 初中生性健康知识教育的内涵及现状
1.1 性健康知识教育的界定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性健康是指具有的人在躯体上、感情上、知识上、信念上、行为上和社会交往上健康的总和,它表达为积极健全的人格,丰富和成熟的人际交往,坦诚与坚贞的爱情和夫妻关系。它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内容:即生殖健康,性心理健康,性生理健康。
针对青春期容易出现的一些困惑,如月经、,因身体发育带来的种种性困惑或性焦虑,同伴间的性尝试、无聊感、情绪波动等问题,本文所提及的性健康主要是指青春期的青少年具有健康的体魄、积极向上的性心理、科学的性知识和良好性道德。
1.2 四川省初中生性健康知识的现状
2010年6月,四川省教科所义教室对四川省1992名初中生进行了关于性知识与性病、艾滋病知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初中生对性知识和性病、艾滋病的了解比较少,总得分均分为19.67±7.52(满分39分)。对女性和男性第二性征包括那些现象,分别仅有14.5%的女生和20.3%的男生能够做出正确解答。关于性病艾滋病的知晓情况,有高达31.9%的学生完全不知道什么是性病,25.4%的学生完全不知道性病的传播途径有哪些。对于初中生早恋的问题,有53.4%的学生觉得虽不赞成,但能够理解。对初中生的看法,有18.9%、3.6%、7.1%的学生分别表达了能理解、赞成、无所谓的态度。经调查发现有30.62%的学生表示交往过异性朋友,在恋爱过程中41.9%发生过拥抱,23.3%有过接吻,27.6%有过轻抚,3.5%发生过。
如此令人堪忧的现状值得我们教育者去反思,我们究竟该如何将这些对他们终身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性健康知识传授给他们,让他们能够度过一个安全健康的青春期。
2 初中生性健康知识教育的路径探析
2.1 通过环境影响渗透性健康教育
环境是指围绕着某一事物(通常称其为主体)并对该事物会产生某些影响的所有外界事物(通常称其为客体),即环境是指某个主体周围的情况和条件。本文的主体是指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环境则是指在他们周围的能对他们产生影响的各种外界事物,如校园文化、社会意识形态、成人的认识、行为和言语等。环境可以对处于其中的主体产生潜移默化的隐性影响,因此可以通过环境影响对初中生进行性健康教育。
2.1.1 营造开放健康的校园环境 学生们每天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校园度过的,甚至有些住校学生24小时都生活在校园里。因此营造开放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性健康教育,形成积极的性意识。所谓开放是指学校不能谈“性”色变,完全回避“性”问题,而应该坦诚的通过校园广播、宣传栏、板报、壁报、咨询热线、青春信箱、咨询室、图书馆等途径大方的谈及性健康知识的话题。所谓健康是指宣传的内容要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尤其是涉及到一些关于早恋、过早引发的不良后果的案例时,学校要在批判的同时更多的进行正向引导,告知学生如何正确对待这些问题。例如在图书馆配置青春期性健康教育图书、开设青春期信箱和咨询热线等,通过显性的校园文化环境帮助学生摆脱性神秘、性龌龊的不良认识,以科学和人文的态度对待性健康教育[1]。同时学校隐性环境的影响也需要注意,如青春期信箱最好以网络匿名的形式开设,这样学生可以没有顾忌地说出自己的困惑;性健康教育图书可以包装一个精美的封皮,以消除学生借阅时怕别人看到而不好意思的心理,这样可以加强学生自我保护的教育。
2.1.2 营造轻松信任的家庭环境 家庭是每个孩子教育的启蒙地,也是他们感觉最有安全感的地方。因此温馨、轻松、信赖的家庭环境有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性意识,养成良好的性道德。父母亲最能够看到和感受到孩子的身心变化,所以应该适时适度地对孩子进行性健康知识的渗透。父母亲可以通过讲述自己的成长经历,或是通过评论一些青春期性教育的案例,来让孩子消除困惑,向他们传达一种对性的正确认识。例如有个男孩子发现自己遗精后,总是觉得害羞又困惑,结果父亲发现后不经意间以一种玩笑口吻说“哦,小伙子,你还没有超过老爸哦,我13岁就第一次遗精了”。一句轻松的话让孩子一下子就豁然开朗起来,不再为此烦恼。还有当看到关于早恋的评论时,家长可以针对某个案例发表自己的看法,表明自己对“性”的态度,这样通过言他人之事来传达一种态度、一种观点,而且也不会尴尬。家庭中的长辈能够营造一种轻松的交流环境,不仅有利于影响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而且可以培养亲子间的信任,让孩子心里感觉安全温暖,遇到问题会愿意与父母交流。
2.1.3 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环境 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这个大家庭中,社会对每个人的影响是必然的。尤其是现在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多而广,成人很难控制。社会上各种黄色图书、音像、网络、广播、电影已经在侵蚀学生们尚未发育完全的身心,而社会环境不是哪一个部门或是领导可以改变的,因此社会各界应该具有责任意识,宣传弘扬一种健康向上的性文化,例如社区、医院、共青团、妇联等可以定期搞一些性健康知识普及、性病的预防、艾滋病的预防等宣传活动,帮助青少年正确认识性健康。
2.2 通过课堂教学传授性健康知识
课堂教学途径可以分为三方面:一是专门的性健康知识教育课程;二是有相关教育内容的校本课程;三是学科渗透。
2.2.1 专门的性健康知识教育课程 “瑞典是世界上最早开设性教育课程的国家之一,从1942年开始对7岁以上的少年儿童进行性教育。性教育课程的内容是在小学传授妊娠与生育知识,中学讲授生理与身体机能知识,到大学则把重点放在恋爱、避孕与人际关系处理上。多年来,瑞典的性教育和咨询活动成效显著,在1991年~1996年的五年间,15~19 岁青年的艾滋病感染率下降了32.4% ,淋病和梅毒的感染也分别下降了65.8% 和55.9%。”[2]专门开设性健康知识教育课程可以科学地系统地实施教育内容,达成教育目标。同时可以使学生获得完整的、科学的性健康知识,避免了通过其他渠道获取不健康的性知识。开设专门的性健康知识教育课程应当注意以下问题,一是授课教师应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生物学、医学常识,因此教师的前期培训非常重要,一定要在教师具备了这些素养的前提下再开设课程,保证性健康知识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二是教学的方式应灵活多变,不能仅仅是讲授,还应根据内容增加一些活动、讨论、体验、阅读等教学手段;三是课下的观察很重要,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在课下的行为,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2.2 有相关教育内容的校本课程 相对于前面提及的专门的性健康知识教育课程,校本课程是比较容易开发和开展的。例如四川省开发的《生活、生命与安全》地方课程,就专门针对初中生开设了青春期健康教育、青春期人际交往教育、性病艾滋病的预防等内容,并且从生理到心理逐渐的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性健康,形成良好的性道德和正确的性意识,可以很好的帮助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消除困惑,获取科学系统的性健康知识。因此各地方或学校可以根据本校的实际,开发校本课程时增加关于性健康知识教育的内容,以完善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益的课程建设。
2.1.3 学科渗透 如果学校既没有开设专门的性教育课程,也没有开设包含性教育内容的校本课程,那么可以通过学科渗透对学生进行性健康知识教育。例如可以在生物、思想品德、历史与社会、体育与健康、心理健康等学科教学中融入一些关于性健康的知识。如初中生物课程中涉及了人的起源与发展、人的生殖、青春期、计划生育、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等内容,在讲解青春期时可以适当的加入青春期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恋爱、婚姻、性、责任的关系;在讲授人的生殖时可以适当适度的讲解一些关于避孕的常识等。再如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涉及青春期、健康安全的生活、男生女生交往等内容,学科教师可以在教学男生女生时加入一些异往的原则、如何认识早恋、法律常识等内容,在教学健康安全的生活时可以加入一些性病、艾滋病的预防知识。因此各学科教师可以统筹安排、整体布局,各有侧重的从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等方面开展性健康知识教育,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性健康知识,形成健康的性意识,提高对不良性信息的识别和抵制能力, 学会自我保护, 构建健康的生活方式。
课堂教学是青少年接受性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 课堂教学的教育效果具有高效性、系统性、层次性、知识性和综合性。学生可通过各科课堂学习, 从科学的、人文的、社会的多重角度有机地接受性知识教育[1]。
2.3 通过专题活动消除性健康困惑
专题活动是指针对某一方面开展的活动,一般都有一定的主题,有专业的人员指导。通过专题活动可以更深入、细致、科学、全面的了解某些方面的知识。
2.3.1 专题讲座 可以邀请医院、疾病预防中心、心理教育等部门的专业人士开展专题讲座,如疾病预防中心的专家讲解传染病的预防,包括性病、艾滋病,从传染病的病理特征、传播途径、预防措施等方面深入讲解;心理专家可以讲解异往问题,包括恋爱的真谛、责任感、自我保护、拒绝的方法、交往的原则等。专题讲座是针对某个问题开展的系统深入的分析,有助于性健康知识教育的深入开展。
2.3.2 主题活动 讲座更多的是给予学生视听觉刺激,这种刺激的持久性和强度不及活动体验。因此针对有些性健康内容可以通过主题活动让学生体验。如生命的由来,可以开展珍爱生命的体验活动,让学生通过模拟孕妇体验怀孕的艰辛,意识到生命的来之不易,进而懂得珍爱生命。
2.3.3 专题讨论 教师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专题讨论,首先确定讨论的主题,然后选择相关案例,进而展开讨论,最后得出正确的引导性结论。如针对一些关于过早引发的危害的案例,可以让学生对“过早”进行思考,然后出示一些案例,如17岁的学生因把悄悄生下的孩子扔到窗外而获罪,19岁的女孩因堕胎不当丧生等,让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讨论分析后得出积极导向的结论,让学生从他人的经历中得到启示。
2.4 通过同伴教育拓展性健康
同伴教育就是利用青少年的趋众倾向,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方式。同伴教育通常首先对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青少年(同伴教育者)进行有目的的培训,使其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巧,然后再由他们向周围的青少年传播知识和技能,甚至向更广泛的范围传播,以达到教育的目的。同伴教育是一些发达国家较为流行的一种性教育方式。同龄人讲述自身经历和体会,易唤起身边同伴的心灵共鸣。在提高青少年对性病、艾滋病的认识, 正确对待艾滋病病人, 在自我保护及安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同伴教育的实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首先,把班级任意分成若干组,每组由一名同伴教育者担当组长,每组由同伴教育者做组内主题发言,介绍性相关知识。小组展开讨论,同伴教育者回答、澄清组内学生不明白的性知识;其次,小组报告,组间分享;最后,教师总结。
同伴教育的效果比较好,但是对学生要求很高,在进行同伴教育过程中要注意对同伴教育者进行系统深入的培训,使同伴教育者真正领悟所要传递的知识,而不是机械地背诵知识,能够随机应变,对同组同学的提问进行科学的解答。
3 结语
总之,在初中学生中进行性健康教育,应该采取多种形式,其教育工作的重点应落实在认识与思考、咨询与调查、调整与适应、防止与预防、观点与态度几个方面。教育者必须以科学的态度,适时、适度、适量地开展初中学生的性健康教育,为初中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健康成长,走好青春之路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青春健康教育总结篇(5)
【关键词】青少年;性健康教育;计划生育
作为影响未来人口素质的重要因素,青少年性健康状况已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
1 青少年性健康教育进展状况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面向青少年开展性健康教育起步较晚。1985年7月在上海举办了全国首届性教育讲习班;1986年11月由吴阶平主持举行了全国首届性教育研讨会;1988年8月国家教委和国家计生委联合发出《关于在中学开展青春期教育的通知》。 此后,部分省市也相继开展了性健康教育工作试点。据报道,上海95%以上的学校开设了青春期教育课程;北京的中学为性健康教育课列出固定课时;深圳在中小学校开设了性健康教育选修课;重庆渝中区在63所中小学普及生殖健康知识,涉及学生6万余名;我省温州在初二以上年级和个别条件好的小学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2000年,中国计生协与国际组织合作,在14个试点地区开始了为期5年、旨在改善青少年与未婚青年性与生殖健康状况的青春期教育。海宁市在2002年被确定为中国计生协青少年青春健康教育项目拓展点,重点围绕校外青少年性/生殖健康教育方面的要求开展对目标人群的培训,通过提供科学知识,改变观念,提高青少年处理性/生殖健康问题的能力,增强青少年自尊、自信、积极的性别平等和基本权利意识,以及安全、健康、负责任的性/生殖健康行为能力,使青少年做到对性负责、对自己负责、对社会负责。迄今,试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2 青少年性教育存在问题
尽管已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存在不少问题。
2.1 性健康教育对象局限。性健康教育应该是一个终身教育的过程,国家规定的课程安排中,主要对象是青春期的中学生、大学生。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青少年的性成熟时间提早了近一岁,很多学生小学未毕业就出现了遗精和月经,小学高年级学生成了被忽略的对象。流动人口中的青少年更是成为被忽视的群体。
2.2 性健康教育教材少。中学课堂现有的性健康教育课本基本上只有《生理卫生》教科书,课本内容主要停留在健康教育的层次上,对怀孕、性生活等知识遮遮掩掩,无法满足青少年的需要。海宁各镇(街道)特设了“花季之友”热线及信箱、开设了“花季之友”门诊、制作“花季之友”宣传册,为广大青少年服务。
2.3 获取性知识的渠道不规范。青少年一方面缺乏性知识、避孕知识以及获得相关的指导,对性与生殖健康知识和服务的需求如果不能从正规的渠道得到满足,就会受到不科学的、不健康的信息误导;另一方面越来越多地认可婚前、初次低龄化,从而导致婚前、意外妊娠、性病与艾滋病病毒感染率呈上升趋势。尖山新区(黄湾镇)对近150名学生的调查显示,学生获取性知识的主要途径依次为通俗杂志、影视作品、网络、学校性教育课程、同学间交流以及其他非正规方式。中国人口宣教中心主任张建指出,目前我国10至24岁年龄段的青少年人数超过3亿,但针对这一人群的性健康教育仍处在“半地下”状态。这反映出社会对性健康教育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3 青少年性健康教育的对策
3.1 扩大性教育覆盖面。积极探索幼儿期、儿童期的生理健康教育。基层对外来青少年应该实行同宣传、同服务、同管理,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建立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
3.2 多出好教材。海宁市各镇(街道)根据不同情况,制作适合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口与青春健康教育活动方案。在实践中,我们引入国际通用的PLA培训方法――参与互动式培训方法,在教育中突出新的婚育观和人生观教育,传授科学、文明、健康的性/生殖健康知识和技能,倡导文明新风,提高青少年的行为素质。为总结推广青少年性健康教育的经验,2005、2009年分别组织两届了主持人大赛和教育活动方案评选活动。
3.3 充分发挥媒体、网络优势。利用电视、广播、报刊和网络等手段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教育,包括生殖健康知识、性安全与性健康、艾滋病预防知识、禁毒教育等内容,使青少年及时获得科学、健康的信息,适时、适度的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教育,为广大青少年创造良好的媒体网络氛围。
3.4 开展青少年性健康教育。尖山新区(黄湾镇)计生办联合计生协会结合本镇青少年的特点,精心策划教育方案,积极推荐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强的图书,让青少年在学习娱乐中受到科学知识的引导和先进思想文化的熏陶。据2009年黄湾镇计生办青春性健康知识调查及有关统计数据与2003年项目初期相比显示,在校中学生参与性与生殖健康教育活动的比例由50%提高到90%以上,校外青少年的参与比例由30%提高到60%,认知水平大幅度提高。
3.5 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互动的教育模式。充分利用学校课堂、镇村计生服务室的作用,营造温馨、和谐和人性化的教育环境。 进一步依托人口学校、会员之家、计划生育服务站(室)和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场所,为广大青少年家长提供性与生殖健康资料、讲座,为青少年提供科学准确的性与生殖健康知识,特别是从今年起将实施的《海宁市2010年学校人口与青春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方案》,统一开展初三毕业生青春健康教育活动,引导青少年树立起对性与生殖健康及相关问题的正确看法和态度,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恋爱观和婚育观打下基础。
青春健康教育总结篇(6)
为了适应农村人口居住分散的特点,解决学生上学不便的问题,保证农村适龄儿童顺利地完成义务教育,农村寄宿制学校应运而生。初中义务教育阶段属于学生青春期发育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处于逐步形成的阶段,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情绪调控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和问题。但农村地区许多家长文化程度低、观念滞后,对青春期学生,特别对青春期女生心理健康教育缺乏正确的认知引导,从而导致她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处于缺位状态。因此,对农村寄宿制初中女生青春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一、研究农村寄宿制初中女生青春期心理健康的意义和目标
1.现实意义
农村寄宿制初中女生青春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是关怀关爱女生健康成长,为终身健康奠定良好基础的重要举措。通过探索正确的方法和有效的手段,开展健康、科学、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帮助初中女生正确面对青春期生理、心理上出现的变化,养成正确、健康的生活方式,帮助她们正确对待男女生之间的友谊,从而保护并引导其健康成长。步入青春期的广大农村女生必将扮演未来育龄妇女的角色,对她们做好青春期心理健康宣传教育,也
是以后开展好计划生育工作的关键,是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环节。
2.预期目标
以学校女生为对象,研究农村寄宿制初中女生青春期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她们可能出现或已经出现的心理困惑和问题;探索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解决她们心理健康问题的途径;帮助她们正确地掌握青春期知识;引导她们加强青春期自我保护意识及与异性正常交往的能力;逐步形成农村寄宿制初中女生青春期心理健康疏导的新方法和新途径。
二、研究农村寄宿制初中女生青春期心理健康的方法
1.问卷调查法
对寄宿女生在校学习情况、生活自理能力、同学交往、青春期卫生健康认知度等状况进行问卷调查,记录和整理调查中发现的心理健康问题。
2.观察分析法
观察并记录所在班级女生上课时的表现,与师生交往时的表现,在宿舍生活自理能力的表现,与舍友相处方面的表现。对其中性格孤僻、不合群,缺乏自理能力的女生要多留心观察并及时分析归因。
3.走访调查法
走访部分女生家庭,特别是单亲和进城务工人员的家庭,了解家长对女生成长阶段的心理教育及采取的措施。
4.个案分析法
对调查阶段发现的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女生要进行针对性的心理辅导,跟踪记录其发展状况。
5.经验总结法
总结适合农村寄宿制初中女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形成成熟的教育资源;对研究过程中出现的不成熟、甚至失败的教训作为典型案例记录在册。
三、农村寄宿制初中女生青春期心理健康的疏导策略
1.开展心理健康咨询
建立心理辅导室,开展心理健康咨询活动,疏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心理问题。教师的疏导应建立在对学生关心和爱护的基础上,始终遵循爱的原则。谈话时不能有成见或偏见,要耐心地倾听,互换心理位置,设身处地地从青少年的处境去体察问题和感受,理解他们的思想和感情。
2.设立“知心姐姐信箱”
学校心理辅导老师同时担任知心姐姐的角色,为了避免有些不方便与学生面对面交谈的问题,或当面询问因紧张或其他原因说不清楚的情况,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烦恼、问题可以通过书信交流的方式,给予安慰或解答,进行健康平等的交流。
3.举办女生心理健康知识讲座
针对寄宿制女生对女性生理、心理知识基本处于不了解的认知程度,定期举办女生心理健康知识讲座。通过大量的典型事例,以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演示和老师的讲解,为女学生顺利度过青春期提供理论指导。
4.建立家校沟通协调机制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虽然寄宿制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度过,但双休日及寒暑假期学生与家长还是相处较多。学校应把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作为一种责任,以此让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有机整合,共同完成对学生的培养。我们可以通过在家长会上作心理健康的讲座、亲子对话等方式加深家长对心理健康的了解,使他们掌握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规律,增进家长与孩子的情感交流,促进家庭内部良好氛围的形成,让学校和家庭共同处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在提倡学生全面发展的今天,我们不能忽视农村寄宿制初中女生青春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了解和把握青春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健康问题,有助于收集、分析疏导策略和整理农村初中女生青春期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倾向,为她们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提供新的素材和经验,以便促进她们心理更平稳地发展。
青春健康教育总结篇(7)
基于此,探讨农村中学生的青春健康教育的方式和方法,有效实施青春健康教育,是改革和发展农村中学教育、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选择。为此,由我校2009年申报的“农村中学青春健康教育实施模式研究”被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批准为校园特色立项课题,学校被批准为实验项目学校。为较为准确的了解农村中学生性心理状况和对性生理常识掌握的实际情况,为课题研究寻求最佳切入点,我们对我校400名学生青春健康知识的现状开展了问卷调查,并做了统计分析,以便探索问题存在的原因,寻求较佳的解决对策。
2方法
2.1样本选取
选取沛县中学高一、高二学生400名,男女比例1∶1,分别为高一、高二男女生各100名。
2.2研究方法
采用调查问卷方法。所设计的《沛县农村中学青少年青春健康调查问卷》参考了青春健康国际合作项目对青少年的调查项目。问卷分5个部分,分别是自然情况、生殖保健知识、艾滋病性病知识、青春期的态度与行为、教育需求。依据统计学原理,对问卷进行数据分析。
3结果
随机发放400份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360份。其中女生162份,男生198份。360名学生中,19.7%的学生是独生子女,63.4%的学生父母文化程度在初中或初中以下,仅3.0%的学生家庭支持鼓励子女与异往,66.9%的学生父母对子女的生殖健康从不关心或偶尔问及,27.5%的学生没有受过青春健康教育,只有11.6%的学生是从学校教育中获得性与生殖健康知识,68.1%的学生在性心理上有误区,72.2%的学生在性生理知识上存在错误认识,70.1%的学生迫切需要学校开展青春健康教育。
4问题讨论
4.1问题分析
4.1.1部分学生缺乏最起码的青春期知识,尤其是性生理知识尽管有56.0%的学生知道女性怀孕的原因是“男女”,但仍有18.3%的学生回答“不知道”,11.3%的学生认为是“男女接吻和拥抱”,1.7%的学生认为是男女接吻。尽管有82.7%的学生知道胎儿在子宫里生长,但仍有13.6%的学生回答“不知道”,3.7%的学生认为是在“卵巢”。可见,学生的性生理知识拥有程度与他们正常的生理发育年龄极不相符。究其原因,这与学校及家庭教育中忽视青春期教育尤其是性知识教育有关。
4.1.2对学生缺乏应有的性知识辅导调查结果表明,学生性知识的来源不一。占前三位的是:29.1%的从报纸、书刊上获得;16.3%的从网络获得;15.1%的从音像材料中获得。对“问及父母对自己性现象的解释”这一问题,“作一些回答”者占46.6%,“圆满回答”者占17.9%,“避而不答”者占12.9%,“无能力回答”者占13.3%,“加以斥责”者占9.6%。这说明老师没有很好地承担起性知识教育的任务,父母也没有负责任地担当起孩子性教育的任务,学校和家庭都将性知识教育视为可有可无,甚至避而不谈,缺乏应有的性知识传授,导致学生性知识极度匮乏。
4.1.3学生迫切想知道的性知识恰是学校教育的盲点在对青春期性知识的问卷调查中,学生迫切想知道的性知识排列居前四位的分别是:①24.1%的学生想知道什么是安全;②19.5%的学生选择的是性道德伦理;③16.1%的学生选择的是性生理知识;④12.6%的学生选择的是性传播疾病的预防。而这几项恰恰都是学校生理卫生和生物课内容较少涉及到的。一些学校和教师认为,“性”是一个“雷区”,少涉及为好,造成了对青少年学生负责任的知识普及成为盲区。可见,学校要重点加强这些方面知识的教育和引导,以满足学生对性生理、性心理知识的需求,从源头上筑起倡导安全、避免艾滋病性病扩散的坚固长城,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强我中华,固我华夏。
4.2原因分析
尽管调查存在偏颇性,但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青少年学生的性生理知识相对匮乏、正逐渐增多、自我保护措施淡化、性心理健康程度有待加强的事实是不容质疑的。追根究源,尽管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社会、学校、家庭三个方面的教育缺失是不争的事实。
4.2.1社会教育缺失目前政府尚未建立对青少年生殖健康教育完备的政策体系,缺乏有效的倡导、教育和服务机制。正规的生殖健康教育开始太晚,多数青少年只能通过阅读书籍、电脑网络、交友传言等途径得到生殖健康知识。由于社会对书刊杂志、音像制品、网站网吧等文化传播市场的监管的欠缺,没有从源头上根本杜绝黄色信息的传播,让一些青少年受到一些不良的影响,造成了他们在性心理方面的错误认识,或偷尝禁果,或参与吸毒,或参加色情派对,走上一条邪恶的道路。
4.2.2学校教育的缺失在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的今天,仍有不少学校、一些教师受应试教育和传统思想的影响,只重视文化知识的教育,而忽视学生思想道德、法律、异往以及爱情婚姻等方面的教育,尤其缺乏对学生性生理、性心理方面的教育和引导。许多学校生殖健康教育专业师资几乎没有,传统的教育方式方法又不能使青少年完全接受,师生间、学生间的良性互动受到限制。许多学校的一些生物教师在讲到人的生殖发育知识时避而不讲,一带而过,只是让学生自学,学生未能受到应得到的正确教育,只能从非正规渠道获得一些错误的暗示或点拨,以至于造成学生性生理知识的贫乏和性心理的不健康。这是教育缺失、教育不到位产生的恶果。
4.2.3家庭教育的缺失当今不少父母只把眼光盯在孩子的学习成绩上,他们过多关注孩子文化课学习,对学生青春健康教育的认识不足,缺少或羞于对孩子性知识的教育和引导,总认为“树大自直,人大自知”,甚至一些家长面对孩子对“性”的疑问而斥之为“下流”、“不该问”!这些家长忽视孩子渴望获取性知识的需求,更忽视其心理健康,导致不少孩子误入歧途。报刊、网络上经常报道的发生在青少年学生身上的悲剧,还不足以引起我们的思考和警醒吗!
4.3对策及建议
4.3.1构建杜绝黄色污染的防火墙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中华民族振兴的基石,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保证。关注中学生的性健康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学生性知识的主要来源为书籍、报刊、网络,尤其网络信息更为便捷。他们渴望了解青春期性知识,迫切希望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当下,科技发达,学生大多拥有手机等信息工具,通过手机上网功能获得信息越来越便捷。手机上网能带来海量信息且相对电脑上网来说更为隐蔽。由于学校在青春期教育上的缺失和网络监管不力,以至于不少学生沉湎于手机上的黄色信息中,导致这些学生萎靡不振,心理扭曲,有的就走上了流氓犯罪的邪恶道路。因此,政府应加大互联网监管力度,净化网络环境,筑起一道坚实的“防火墙”,呈现“绿色”网面,实现安全上网,为青少年构建一道强大的安全屏障。
4.3.2学校应加强青春期健康知识的宣传与教育学校是教育青少年的主阵地,素质教育要求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应该是全面的、全方位的、全身心的。鉴于学校教育的缺失,学生应有的性生理知识也较为贫乏。例如,73.8%的学生否认有过的体验,35.8%的学生甚至不知道“”,35.8%的学生认为是不好行为,7.3%的学生认为是不得已的行为,只有21.2%的学生认为是正常行为。这与我们想象的学生已经接受的存在大相径庭,不是罪恶,不会引起疾病,只有时的恐惧心理才会引起疾病,当然过度也会引起不良后果,应适当引导。
又如,问及青少年首次来月经或遗精的心理反应时,15.2%的学生因对此事一无所知而惊恐万状,17.6%的学生对此事有负面的看法而感到羞耻、厌恶、自卑,有58.4%的学生认为是平常的事,只有8.8%的学生认为是开始走向成熟的标志而欣喜自豪。对于现在来月经或遗精,仍有6.6%的学生感到惊恐,5.0%的学生羞耻,12.4%的学生厌恶,12.4%的学生欣喜自信,63.6%的学生无所谓。再如性骚扰,14.5%的学生从没听说过,67.5%的学生知道一点,只有17.9%的学生知道较多。这都说明,对这些事关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关键问题,许多学生认识不清楚。其羞愧感、耻辱感、自卑感、惊恐感,成为了学生健康成长的绊脚石。这些问题表明:学校加强对学生青春期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任重而道远,不可等闲视之!
4.3.3对青春期学生要加强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教育正确的恋爱观、生育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调查发现,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异往愈加频繁,婚前呈递增趋势,造成了诸多社会问题。而在对该现象的认识上,8.7%的学生认为只要基于爱情就是可以的,19.6%的学生认为只要双方自愿就可以,13.0%的学生认为无所谓;而在与异性有无的调查中,4.0%的学生承认与异性经常有行为,8.0%的学生偶尔有。关于恋爱,36.5%的学生有时想,27.1%的学生希望更多地了解。有30.8%的学生认为性等于爱,这些数字都是肯定承认自己有过这样的想法或做法的,至于不肯承认的人有多少,由于涉及学生个人隐私,他们不会如实坦白说出来,恐怕我们是无法真正了解到的。所以,实际人数的比例还要高于这个调查结果。这说明,在广大青少年中,有着不正确的婚恋观、观的学生为数不少。
这一组数字也告诉我们,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正确认识婚前;在遇到犯、性骚扰时要采取对应措施,避免受到伤害。处理好学习和情感方面的关系,维护身心健康,是摆在学校、家庭、社会面前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4.3.4要大力加强艾滋病、性病的宣传教育当前,艾滋病、性病的发病率在全世界呈上升趋势,这也给我们敲响了防艾的警钟。调查发现,学生仅仅初步了解艾滋病、性病的常识,而对于如何正确预防则了解不多。例如,67.5%的学生认为被蚊虫叮咬可能感染艾滋病毒、艾滋病,64.4%的学生知道共用餐具不是艾滋病主要传播途径,但是还有35.6%的学生不知道。正确认识艾滋病是战胜艾滋病的必要前提,而一些学生对婚前的严重后果认识不足,对性病的认识更是少得可怜。因此,社会和学校要加强性病、艾滋病的宣传和教育,增强预防意识,避免给自己或他(她)人带来伤害,让中华民族世世代代越来越健康,越来越兴旺!
青春健康教育总结篇(8)
一、国内外性健康教育现状
(一)当前国外性健康教育现状
美国社会已经认识性健康教育比历史任何一个时期都重要,特别是对青少年更为重要。美国社会对学校是否应该对学生进行性教育大体有两种观点,一种是“安全”的综合性教育准则,一种是性和品德教育准则。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后一种观点,提倡以品德为基础的禁欲方式的性教育,即性教育课程应主要进行人格教育,促进学生保持童贞。
从 1982年起,日本中小学全面开设性教育课,强调性约束、性道德教育,认为性教育首先是性的文明教育、伦理教育和道德教育,贯彻尊重人的精神,讲究男女平等,其次是性的卫生教育。
国际教育基金会提出把人格教育与性教育结合起来,强调以伦理道德教育为核心的人格素质教育,倡导婚前恪守性纯洁是人格完善的标志之一。
(二) 国内性健康教育现状
1、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性健康教育工作
1975年原教育部和卫生部联合印发了《中小学卫生工作的暂行规定》,第一次以政府形式提出,“要加强青春期卫生教育”。1978年颁布的全日制十年制中学《生理卫生》大纲(试行草案)中指出:“必须重视青春期卫生、晚婚、计划生育的教育。”1981年6月,国家教委决定在高中开设《人口教育》课,对学生进行性生理知识和人口基础知识教育。1988年8月 24日,国家教委和计生委下达了《关于在中学开展青春期教育的通知》。1982年,吴阶平院士主持编译的《性医学))一书的出版,打破了性神秘的,1989年7月、1990年 10月、1992年8月国家教委先后召开了三次全国青年性教育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将我国的青春期性教育推向了新的阶段。1996年国家教委发出 《关于在普通中学进一步开展人口与青春期教育的通知)),通知要求“在普通初中开设18-24学时青春期教育课”,这标志着我国的中学性教育工作正开始向积极方面转变。
2、国内专家教授关注性健康教育
1982年原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中华医学学会会长、现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吴阶平教授主持编译的《性医学》一书的出版,标志着性学的打破和性教育的开展。
3、改革开放后部分高校开展性健康教育的实践与成果
1988年,中国人民大学开始开办性科学讲习班.把性教育和性研究引入校园。1989年,华南师大开始把《性科学与性教育》正式列入教学计划,作为文理各系的选修课,一方面向大学生进行性健康教育,另一方面为学生毕业后到中学开展性教育讲授性知识作准备。1996年我国第一个性健康辅修专业在首都师大诞生,1997年 l2月26日首都师大高德伟教授等人申报的《在高师开设性健康教育课程的探索与实践》,荣获部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二、性健康教育(知、信、行)研究现状
国内调查也显示出不同地区的人群对性知识的了解有所差异,特别是部分农村青年处于性无知状态,对女性性器官甚至对从阴道进行都无了解,从进行多年而未受孕;农村中学生中约有50%的女生和70%的男生不知道男女第二性征及月经和遗精的概念;还有相当比例的学生认为是病,是犯罪行为。其次,我国青年,尤其是中学生对于受孕、避孕知识了解更少;甚至有15.2%的学生认为男女拥抱、接吻、抚摸可导致怀孕。大多数青年和未婚年轻人的性知识首要来源为大众媒体、报刊杂志(30%~70%),其次为同学、朋友,学校教育或者父母、影视等途径。
青年时期的性知识的贫乏不仅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和身心健康,同时也增加了青春期妇科炎症的发生机会,而且使得他们过早地有,出现早孕、流产和性病等一系列危害性健康的问题。
青年性成熟期提前和初婚年龄推后已是世界性趋势,这成为婚前增加的重要原因。70年代以来,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变化是初次性经历年龄的降低和青年的大量增加。
我国近十年来婚前的发生也急剧增多,青年性活动的发生率已从1981的不足1%上升到现在的7%;对中学生的调查发现,分别有3.5%的男生和0.58%的女生曾发生过;在大学生中比例更高,对北京大学生的调查发现,分别有15%男生和13%女生承认有婚前性经历。
随着发生率的增高,首次年龄有下降趋势,但男女无差异。对北京市大学生的调查表明,男生首次发生的平均年龄为18.7±2.5岁,女生为19.0±2.8岁。对成都未婚青年调查发现,初次发生的年龄,男性平均19.78岁,女性平均为18.73岁,最早者12岁。不同地区稍有差异,但与1988年婚前体检的女青年首次平均年龄22.4岁相比,均呈下降趋势。
青年的直接后果就是少女妊娠。WHO把少女妊娠(teenager pregnancy)定义为10~19岁年龄阶段的妊娠。少女妊娠是一个全球性的社会问题。随着青年的大量增加,少女妊娠也呈现逐年上升和低龄化趋势。
90年代青年妊娠率明显下降,20%归因于性活动的减少,80%归因于有效避孕措施的应用。
国内青年学生中,也有非意愿妊娠的发生。一项对大学生的调查发现,在已发生的男生中有2.9%报告他们曾使某人怀孕过,在女生中,有3.1%回答她们曾怀孕1次或多次。1995~1996年对上海市婚检女青年的调查结果显示,有性经历的女青年中,39.8%至少有过一次妊娠。农村女青年及调查时年龄较小、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女青年婚前妊娠的比例更高。
三、青春期性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性教育不能满足青年成长之需。1993年,北京市妇幼保健所对北京市的部分小学及初中女生进行抽样调查,发现月经初潮的平均年龄为12.4岁,比10年前提前了1岁,第二性征的发育也比以前提前。南京市妇幼保健所对 13494例女中学生月经初潮情况的调查及广州市女中学生的调查资料亦证实女生月经初潮有提前趋势。女生月经初潮年龄呈现提前趋势已是普遍现象。
(二)性教育对象存在局限。世界卫生组织(WHO)将青春期的年龄界定为 10-20岁。我国规定的课程安排中,性教育从初中二年级开始,主要对象是青春期的中学生和大学生。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青年的性成熟时间比10年前提早了近一岁,不少学生小学未毕业就出现了遗精和月经,小学高年级学生和初一学生成了被性教育 “遗忘的角落”。校外青年和未婚青年的性与性健康教育处于关怀少、宣传教育滞后的状态。流动人口中的青年更是成为被忽视的群体。
(三)性教材快乏。专家们认为,完整的性教育应该包括性生理、性心理和性道德教育,尤其有必要在各地开设 “少男少女门诊”,用专业的人才和技术手段解决年轻人 “成长的烦恼”。
(四)获取性知识的渠道不规范。目前国内在校学生总体缺乏制度化的青春期性教育。据郑州市 34中960名中学生性知识、性健康现状的问卷调查中显示,学生 “从书上述两个途径合占76.7%,居首位;“来自同伴”为19.6%,居第二位;“来自老师”为9.1%,居第三位:“来自父母’,为5.9%,居第四位[33]o不良传媒在某些情况下是导致青年犯罪的直接诱因,而更为普遍的是作为潜在的影响因素。
四、青年性教育的发展趋势与教育原则
(一)青年性教育内容与发展趋势
由于性教育目的内在的丰富性,人的性健康发展是多种教育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性教育的内容也是非常丰富的:(1)性生理知识。性生理知识是性教育的基础,其中包括男女性器的构造与功能,第一性征、第二性征、女孩子的月经、男孩子的遗精、性反应的特点及性医学保健等。(2)性心理知识。性心理学是研究人在中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其中应包括性生理发育心理、性别角色心理、发展心理、择偶心理、恋爱心理、性变态心理、性犯罪心理等。(3)性伦理知识。伦理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准则与规范的总和,其中应包括性道德的原则 — 科学、进化、公平,具体包含恋爱道德、婚姻道德及家庭道德等。(4)性法律知识。要做到学法、知法、懂法、守法,运用法律武器来正确处理多种问题。其中包括:婚姻法、宪法中男女平等,婚姻、家庭、母亲和儿童应受到国家的保护等,刑法中对于妨碍家庭罪等问题。(5)性病防治知识。性病与艾滋病是威胁人们身心健康的严重疾病,其中应包括,性病与艾滋病的发病率、临床症状及处理,如何预防性病的相关知识。(6)人格教育。世界各国的性教育表明,单有性知识教育是不够的,因 “人的行为涉及到个人的价值选择,父母的态度、男女关系的社会规范、家庭的社会责任和个人在事业上所走的道路”。性教育要贯穿在整个的人格教育之中。正如国内外学者呼吁的那样,性教育应该是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性美学等全面系统的性教育,是素质教育和人格培养的重要内容。以帮助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恋爱观、爱情观,具有高尚的思想修养。
(二)青年性教育的教育原则
1、适时、适度、适当的可行性原则
根据青年的生理心理特点和变化规律,适时的开展这一教育活动,同时在讲解一般的生理知识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学生个体的身体发育程度和接受能力。要科学正确地传授基本的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知识,准确地把握这个 “度”,而且方法要适当。
2、正面启发教育为主的原则
对于学生在青春期由于性的萌动所表现出的种种偏离行为规范的现象,教师既不能视而不见、放任自流,也不要大肆宣扬、严厉批评,而要从关心学生、爱护学生的角度出发,及时地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采取正面教育和个别疏导相结合的方法,帮助他们解决困难,摆脱困境。
3、性生理、性心理、性伦理结合的教育原则
以性生理为基础,性道德为核心,性心理调试为手段的同步化与综合化教育的原则,这是性教育应坚持的最基本的原则,以达到较高的审美境界以及体验性带给人类美感的目的。学校青春期教育应将性生理、性心理、伦理道德、法制教育融为一体,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防止出现性越轨行为及性犯罪。
4、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三位一体原则
从一个人走向成年心理发展的过程和轨迹看,是由家庭到学校,再由学校到社会。所以性教育首先应从家庭开始,尤其是婴幼儿,父母是他们的第一任性教育老师。学校是性教育的又一个重要阵地。学校有计划地实施性教育要注意和家庭性教育的衔接,在青春期性教育中学校教育应起主导作用。社会的性教育作用巨大无比,会产生广泛而深刻的社会效果。社会性教育的任务,一是通过多种渠道手段正面宣传性教育,二是注意抵制消除黄色文化的污染。由于学校、家庭又是社会的一部分,三方面的教育是很难截然分开的。因此,成功的性教育应是三位一体的一致性的教育,其中的任何不协调和教育脱节都会对性教育带来严重的后果。
五、性教育的对策及建议
第一,青春期性教育既然是教育,就必须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抓,多个部门合作才能搞好。教育部门、卫生保健部门要联手合作,通过不断的调查研究和探讨,制定出一整套严谨、科学、实用的性教育教材,加紧培训出精通这方面教学的合格师资人才。
第二,教育工作者自身必须端正思想观念,充分认识到青春期性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保证师资人员多元化和专业化,培养一支热心青春期性教育工作的、有一定专业水平的、具有良好道德修养的教师队伍。
第三,在青春期性教育过程中,教育理念应该人性化和科学化,必须以尊重学生的人格为前提,做到以人为本的原则,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第四,在传授性知识的同时,应该把性道德、性伦理的教育和培养放在核心位置,教育目标同步化和内容系统化。
第五,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的性教育网络。促进家庭性教育是加强我国青年性教育的重要方面之一。
第六,借鉴国外教育经验,结合我们自己的国情有针对性的适时、适度地进行教育。教育形式要多样化和适宜化,在学校开展青春期性健康教育可以通过开设课程、举办讲座、组织活动、同伴教育和健康咨询等形式进行。
总之,世界各国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青年性健康教育问题都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严峻问题,需要全球的关注。关注青年性健康,转变观念,通过正规途径向青年提供适宜的性健康教育、信息、保健服务已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武俊青,仇丽霞 山上西和海医学生性KAPP及性教育研比较[J].中国公共卫生,1997,13(10):632-633.
[2]渠爱莲. 对学生青春期教育的一点思考[N].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1216(4):46-49.
青春健康教育总结篇(9)
Characteristics of hearing impaired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sexual attitudes and its related factors――taking a school for the deaf in Shanghai as a caseLI Fanglu1, YANG Fuyi2. 1.Department of Education Science, Lijiang Normal Specialist College, Lijiang 674100, Yunnan, China; 2.Department of Special Education, Faculty of Education,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 China
【Abstract】Objectives: To stud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earing impaired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ttitudes and related factors. Methods: With the “Questionnaire of Sexual Attitude of Hearing Impaired Senior High-School Students”,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79 hearing impaired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using statistical methods including descriptive analysis and ANOVA analysis. Results: The overall average score of the subjects was 3.12.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otal score and the average score was very significant. ANOVA analysis showed that hearing impaired high-school students of different gender and grade did not differ much in sexual attitudes. The factor whether the hearing impaired high-school student had accepted sexual education in family or not did not differ much in their sexual attitudes. The factor whether the parents had been divorced or not did not differ much in their sexual attitudes. The sexual attitude of hearing impaired high-school students had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ir depression, anxiety, social avoidance and social distress. It’s correlation with social avoidance was extremely significant. Conclusion: The deaf students’ sexual attitude is positive. Gender, grade, the degree of hearing loss, whether is the one-child, whether having accepted sex education at home, whether parents divorced or not and etc. has no obvious influence on subjects’ sexual attitudes.
【Key words】Hearing impaired senior high-school students; Sexual attitude; Case
【中图分类号】G479【文献标志码】A
聋生的青春期教育在特殊教育的领域中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对听障青少年的性态度进行研究,可以帮助学校和家庭了解和认识听障青少年的性态度状况,对于更好地开展听障青少年的青春期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1]。近年以来,学校青春期教育逐渐得到重视,特殊教育界也开始关注特殊学生的青春期心理与教育问题,我国对听障青少年性态度的研究在这个大背景下开展起来。1993年以来我国有关听障青少年性态度的研究主要是在青春期教育的大主题下进行的,内容主要涉及聋生对性知识的态度、对性生理发育的态度、对恋爱和异往的态度等,专门对听障青少年性态度的研究可以说凤毛麟角[2-4]。我国现阶段缺乏对听障青少年性态度内容实质的理论探讨,对听障青少年性态度的特点、影响因素和相关因素也缺乏事实支撑和深入分析,上述问题需要更多实证证据。国外研究显示性态度存在外显性态度和内隐性态度[5-7]。本研究通过自编的《听障高中生性态度问卷》来研究听障高中生外显性态度的总体情况和发展特点,并探讨听障高中生性态度与其他因素的关系。
1研究方法
1.1 研究工具
采用自编的《听障高中生性态度问卷》,包含认知维度、情感维度和行为意向维度三个维度,共有11个项目,其中8个项目为反向计分题,3个项目为正向计分题。经检验,该问卷的信、效度均符合心理计量学标准。除此之外,研究还采用了《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ADS)。
1.2 研究对象
参加本研究的被试来自上海一所聋校,年级分布为高一到高三,参与问卷的有效被试共计97名,其中高一34名,高二32名,高三31名;年龄16~23岁,平均年龄为18.47岁。
1.3 统计处理
采用SPSS17.0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听障高中生性态度的特点
2.1.1听障高中生性态度的总体特征
对《听障高中生性态度问卷》结果进行总体描述性统计分析,每个项目的得分在1到5之间,得分越高,表明听障高中生的外显性态度越健康、积极。因此对所有被试的性态度问卷得分进行描述性统计,计算被试在性态度认知、情感和行为维度上的平均得分,并与标准平均分作单一样本t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由表1可见,听障高中生性态度的总体平均分为3.12分,认知维度的平均分为2.91分,情感维度的平均分为3.18分,行为意向的平均分为3.16分。三个维度中,只有认知维度的平均分低于标准均分,情感维度显著高于标准均分,行为意向维度极其显著高于标准均分。三个维度中,情感维度的得分最高,其次为行为意向维度,最低为认知维度。采用单一样本t检验,将听障高中生性态度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意向维度及总体平均分与其标准平均分别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结果发现行为意向维度和总量表与标准平均分的差异极显著,情感维度与标准平均分3分的差异显著。
2.1.2不同性别、年级和听力损失程度的听障高中生性态度的比较
对不同性别、年级和听力损失水平的听障高中生的外显性态度进行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3。
2.1.3不同性别、是否为独生子女的听障高中生性态度的比较
对不同性别、是否为独生子女的听障高中生的性态度进行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5。
2.1.4不同性别、是否在家接受过性教育的听障高中生性态度的比较
对不同性别、是否在家接受过性教育的听障高中生的性态度进行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7。
由表8可以看出,是否在家接受性教育的听障高中生性态度的主效应不显著,性别和是否在家接受过性教育的交互效应也不显著。
2.1.5不同性别、父母是否离异的听障高中生外显性态度的比较
对不同性别、父母是否离异的听障高中生的性态度进行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9。
由表10可以看出,父母是否离异的听障高中生外显性态度主效应不显著,性别和父母是否离异的交互效应也不显著。
2.2听障高中生性态度与其他因素的相关
对听障高中生的性态度正式问卷的得分和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ADS)做相关分析,结果见表11。
从表11不难看出,听障高中生性态度和社交回避与性态度的得分存在极其显著的负相关。社交回避是一种逃避倾向的行为表现,社交回避的分数越低,表示个体表现正常,没有这方面问题。听障高中生性态度和社交回避呈非常显著的负相关,说明性态度越积极、越健康的听障高中生,越不容易出现社交回避,越容易和他人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听障高中生的外显性态度和焦虑、抑郁、社交回避、社交苦恼之间均存在一定负相关。
3结论
3.1听障高中生的外显性态度总体倾向积极
听障高中生的外显性态度总体倾向积极,不存在性别、年级和听力损失程度的差异。是否为独生子女、是否在家接受过性教育、父母是否离异的听障高中生的外显性态度不存在明显差异。
3.2听障高中生的性态度与社交回避呈极显著负相关
听障高中生的性态度与社交回避呈极显著负相关,听障高中生的性态度与焦虑、抑郁、社交苦恼呈负相关,但相关不显著。
4讨论
4.1听障高中生外显性态度的特点
使用《听障高中生性态度问卷》对听障高中生进行施测的结果发现,听障高中生的外显性态度总体偏向积极,这说明学校进行的青春期心理辅导、性教育取得了一定成绩。教育作为影响个体心理、社会发展的外在因素可以发挥极大的作用。对听障青少年进行青春期教育可以帮助他们顺利度过这一躁动的时期,青春期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发现不同性别、年级和听力损失程度的听障高中生在性态度的总问卷和认知、情感、行为意向上的得分非常接近,差异不明显。男女生的性态度差异不显著,这与之前的研究有所不一致。2010年,段梅玲使用性态度量表SOS对大学生进行施测,发现外显性态度分数存在性别的显著差异,男生的性态度较女生更开放,性别和年级交互作用显著。2005年,骆一[8]使用自编的青春期性心理健康问卷对11到21岁的青少年进行调查,发现性别的主效应显著,男性对性认识水平要高于女性,男性的性价值观比女性健康,男性的性适应要好于女性,男性的性心理健康状况要好于女生。本研究结果说明听障高中生的性态度与普通人群具有一定差异,可能是因为听障青少年自身的听觉障碍,他们的信息来源相对闭塞,性知识来源途径和积累量基本相似造成的。有关调查显示,听障青少年的性知识和健全青少年相比更为贫乏,他们的认知理解水平较低,使他们对许多性知识理解困难,但同时他们又羞于向家长、父母提出疑问和请教[9]。听障学生对性教育怀有一种羞涩心理,听障学生青春期获得性知识的主要途径为电视、同学或朋友、课外读物等,他们大多希望同学平时相互讲授和自己单独看书[10-12]。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家庭、聋校的春期教育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本研究结果显示,是否为独生子女的性态度差异为边际显著,分析各个维度和总问卷的得分,非独生子女均高于独生子女,其中,行为意向维度的得分两个群体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非独生子女的性态度比独生子女的性态度更倾向积极。研究表明非独生子女比独生子女有更强的独立性;他们的沟通渠道和得到的社会反馈更多;非独生子女在强迫、人际关系敏感、偏执方面的心理健康状况要优于独生子女。而独生子女受到来自家庭的关爱较多,一旦离开家庭,独立面对学校、同伴就会产生较多的困难[13]。因此青春期的教育应更加重视对独生子女引导和帮助。
本研究还发现,是否在家接受过性教育和父母是否离异的听障高中生性态度没有显著差异。前者说明听障青少年在家庭中所受的性教育不充分,听障青少年比健全青少年和父母的沟通有诸多障碍,有的聋生父母不会手语,与孩子的交流本来就存在问题,那么也就给性教育带来困难。
4.2听障高中生性态度与焦虑、抑郁、社交回避和社交苦恼的关系本研究的研究结果表明,听障高中生的性态度和社交回避极其显著,说明性态度越消极和不健康的听障高中生,会出现更多的社会回避。性态度水平较低的听障学生,他们社会交往水平可能也会更低,表现出较多的社交障碍,表现出回避和他人交往、异往退缩等不恰当的行为。听障青少年本来有和他人建立良好关系的意愿,渴望与异流,了解异性和建立交往关系,并希望和群体融合,但由于青春期的聋生自我意识急速发展,他们还存在自卑、自信心不足等心理问题,这使得他们在面临困难或需要无法满足时,便会采取消极、退缩的方式,显示出消极退缩的行为倾向[14,15]。本研究结果发现性态度越消极,听障青少年出现就会出现更多的社交回避,说明要改善听障青少年社会交往的问题,就应该重视良好性态度的培养。因此学校和家庭要重视听障青少年健康性态度的建立,以促进其人际交往的和谐,满足其希望与他人和集体融合的需要,减少退缩。本研究还发现听障高中生性态度和抑郁和焦虑、社交苦恼均存在负相关较弱,说明性态度本身对听障青少年的焦虑和抑郁、社交苦恼的影响较低。但必须看到,性态度和所有心理健康指标之间都呈负相关,说明听障学生的性态度的水平越高,心理健康问题和行为问题就会越少。
参考文献
[1]杜志强,支少瑞. 中国特殊教育研究的热点领域与前沿主题――基于近十年《中国特殊教育》刊载文献可视化分析. 教育学术月刊,2015(2):18-23.
[2]昝飞,刘青. 聋生性知识来源及青春期教育现状调查. 中国特殊教育,2005(3):9-13.
[3]毛荣建,栾涛. 听障学生青春期性心理现状调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1(1):12-15.
[4]朱业,昝飞. 聋哑青少年学生恋爱观的研究. 中国特殊教育,2001(3):30-34.
[5]Pasquale Anselmi, Alberto Voci, Michelangelo Vianello, et al. Implicit and explicit sexual attitudes across genders and sexual orientations. Journal of Bisexuality, 2015,15(1):40-56.
[6]Anselmi Pasquale, Vianello Michelangelo, Voci Alberto, et al. Implicit sexual attitude of heterosexual, gay and bisexual individuals: disentangling the contribution of specific associations to the overall measure. PloS One, 2013, 8 (11):e78990.
[7]Geer JH, Robertson GG. Implicit attitudes in sexuality: gender differences. Archives of Sexual Behavior, 2006, 34(6):671-677.
[8]骆一. 青春期性心理健康问卷的初步编制. 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5.
[9]代秀琴,岑琦,朱佩红,等. 聋生青春期焦虑的原因调查与对策研究.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残疾人心理卫生分会.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残疾人心理卫生分会第五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残疾人心理卫生分会,2004:6.
[10]昝飞,刘青. 聋生性知识来源及青春期教育现状调查.中国特殊教育,2005(3):9-13.
[11]刘青,昝飞. 聋生青春期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现状调查. 中国特殊教育,2005(2):86-89.
[12]何文明. 聋生性教育调查与思考――以湖南省株州聋校为例. 中国特殊教育,2005,06:32-34.
青春健康教育总结篇(10)
一、指导思想
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决定》为指导,按照充分/!/准备、先行试点、积累经验、逐步推开的原则,针对不同年龄段青少年的特点和需求,采取适时、适宜、适度和重在青少年参与的方法,在全市青少年中建立青年网络,进行青春健康知识教育。通过教育,使青少年掌握有关基本知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自尊、自信、自重、自爱,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二、青年网络教育内容和范围
(一)教育内容
青春期生理卫生、性生理健康、性心理、性道德、性法律、性健康自我防护(包括避孕药物的获得、安全套的使用)、艾滋病相关知识等。
(二)教育范围
10至24周岁在校学生、城区企事业单位青年、社会青年和流动人口中的青年。
三、具体步骤
分以下三个阶段进行:
(一)准备工作阶段(20__年7月以前)。由市教育局、计生局、计生协、团市委共同制定方案;选拔市级师资参加国家师资培训;确定试点单位;分年度培训50人的师资队伍,培养150名基层师资骨干等。
(二)试点阶段(20__年7月至20__年3月末)。召开青春期健康教育研讨会,确定教材,选择部分小学、中学和城市社区、企事业单位对青少年进行教育试点,组织青春期教育参观展览活动,并及时总结经验。
青春健康教育总结篇(11)
Knowledge and demand investigation on reproductive health among undergraduates from 2 comprehensive universities in Shanghai
XU Xiao-li, XIE Jing-bo, YOU Xiao-fang, PU Zhen-mei, WANG Ling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32, 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knowledge and demand for reproductive health among freshman and sophomore from 2 comprehensive universities in Shanghai and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reproductive health services.[Methods]An anonymous questionnaire was used to survey 871 students from 2 comprehensive universities in Shanghai who were selected by cluster sampling. [Results]The awareness rate of “the way to get condom” was 87.3%, “the organ that produces sperm” was 86.0%, “The transmission of AIDS” was 85.1%. The principal way to get reproductive health knowledge was from the internet. The top 3 knowledge that undergraduates expected was safe sex (72.1%), correct view of love (71.5%) and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of adolescent (50.4%). When the students had some doubt about reproductive health, they mostly relied on good friends and parents. [Conclusion]The awareness on reproductive health is incomplete among undergraduates from 2 comprehensive universities in Shanghai, but it shows great demands. Reproductive health education should be strengthened, taking students’ demands into consideration.
Key words: students; reproductive health; knowledge; demand
生殖健康,是指在生命的各个阶段生殖系统及其功能和生殖过程的体质、精神与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适[1]。目前大学生未婚同居和婚前现象越来越普遍,由于他们对医学知识的了解很少以及对婚前后果认识不足,意外妊娠、人工流产、生殖道感染等生殖健康问题日益突出[2]。大学生是我国未来人才发展战略的重要力量之一,处于人生发展过程中的特殊时期,而高校容易忽略大学生的生殖健康教育问题[3]。本调查通过了解上海市2所综合性大学低年级大学生的生殖健康相关知识知晓和需求情况,为提高大学生生殖健康教育提供依据,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生殖健康水平。
1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取整群抽样方法,选择上海市2所综合性大学作为研究现场,根据文理专业不同,在所有低年级(大一、大二) 班级中分别随机抽取8个班级,对班级内所有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880份,回收880份,剔除无效问卷9份,有效问卷871份,有效回收率为99.0%。其中男生437名,占50.2%;女生434名,占49.8%。平均年龄(19.2±0.9)岁;82.4%为独生子女;核心家庭(父母双方+子女)占76.6%,有4.2%来自单亲家庭。被调查学生父母亲的文化程度均以高中及以上为主,分别占88.8%和84.9%。
1.2 方法
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自行设计自填式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人口学特征,生殖健康相关知识、态度、行为及生殖健康服务需求情况。调查问卷中共包括20个生殖健康知识问题,分为4类:青春期发育知识5题,生理保健知识6题,妊娠与紧急避孕知识3题,安全知识6题。调查表由调查对象匿名独立完成,填写结束后由调查员当场收回。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EpiData 3.0软件进行数据录入,用SPSS 16.0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和统计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 生殖健康知识知晓率
4类生殖健康知识中,871名低年级大学生对生理保健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总体知晓率均在60%以上。其中,知晓率最高的是安全套的获得途径,为87.3%,其次是产生的器官和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分别为86.0%和85.1%。但有些知识知晓率很低,如青春期发育知识中男性青春期启动的体征的知晓率仅为28.4%,妊娠与避孕知识中知晓一种紧急避孕药的名称仅有28.9%,安全知识中安全套正确使用的知晓率仅为23.0%。生殖健康知识知晓率,男生高于女生的有:产生的器官,男性青春期启动的体征,产生卵子的器官,遗精对健康的影响,男性保持生殖器官卫生,男性不宜穿紧身裤,偶尔对健康的影响,安全套的正确使用,安全套要在接触之前带上,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女生高于男生的有:月经初潮的年龄,月经期的保健,青春期宜穿棉质内衣裤,容易怀孕的时期,安全套的获得途径。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2 生殖健康知识和技能获取途径
871名低年级大学生获取生殖健康知识的途径主要有网络、同伴,分别占74.6%和42.1%。女生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杂志、家长和学校获取的百分比高于男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2.3 生殖健康教育需求
871名低年级大学生最希望获得生殖健康知识和技能的途径主要是医生/专家和学校,分别占53.0%和47.0%。希望获得的生殖健康知识和技能依次是安全(72.1%)、正确的爱情观(71.5%)、青春期心理发育(50.4%)、妊娠和避孕(48.3%)、性病和艾滋病防治(41.2%)、优孕优生(40.9%)、青春期生理发育(40.5%)。在有青春期生殖健康方面的需要或疑问时,这些大学生最希望向同龄好朋友(61.4%)和家长(31.7%)寻求帮助。生殖健康教育需求性别差异中,希望通过网络获取生殖健康知识和技能的男生较女生多,希望通过家长,医生/专家获取生殖健康知识和技能的女生比男生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希望获得正确爱情观,妊娠和避孕以及优孕和优生方面知识技能的女生较男生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有生殖健康方面的需要和疑问时,希望向家长寻求帮助的女生较男生多,认为没人能提供帮助的男生较女生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3讨论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871名低年级大学生生殖健康知识掌握不够全面,在4类知识中,仅有生理保健知识4的知晓率较高,其他3类知识知晓率均较低。其中青春期发育知识中,知道男孩青春期启动的第一个体征是增大和阴囊增大,知晓率仅有28.4%。反映出男性青春期启动方面的知识特别匮乏,青春期启动的识别可能会被忽略,青春期保健可能也因此而被忽视,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提示在小学或者中学阶段就应该加强青春期健康教育,从而提高青少年的生殖健康知识和水平。此外,在这871名低年级大学生中知晓一种紧急避孕药名称的大学生仅有28.9%,只有23.0%的大学生知道如何正确使用安全套,这一结果与郭静等[4]对北京市6所高校大学生的调查结果相似。对于有性生活经历的大学生来说,紧急避孕和安全套正确使用方面知识缺乏,可能导致意外妊娠、人工流产等不良后果。因此,在妊娠和避孕方面的知识应该引起重视,增加这方面的教育,对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生殖健康水平和应对性生活不良结局很有必要。本次调查显示,生殖健康知识掌握不够全面另一方面表现在性别差异中,对自身性别方面的知识掌握情况比对异性方面的知识掌握得好,这可能与大学生更加关注自身生殖健康知识有关。
本次调查发现,获取生殖健康知识和技能的途径主要是网络和同伴,这一结果与张悦等[5]的研究结果一致。同时,调查结果显示,医生/专家以及学校才是这些大学生最希望获得生殖健康知识和技能的途径。大学生生殖健康知识也有可能受到网络上不科学和不规范信息的影响,从而产生错误的认识。这也可以反映出高校对大学生性与生殖健康教育方面的不足,大学生期望获通过更加权威和可靠的途径获取生殖健康知识和技能。学校可以通过系统的生殖健康教育,成为大学生获取生殖健康知识的重要途径。由于当前学校的性教育师资缺乏,学校可以考虑“医教结合”的模式,通过校外医学专业人员进入校园为在校大学生提供性与生殖健康教育服务[6]。此外,学校在生殖健康教育的形式上也可以考虑多样化,比如开设性与生殖健康教育的选修课,不同专题的知识讲座,依托学生社团开展生殖健康相关知识宣传活动,在学校设立咨询室。还可以考虑通过多媒体宣传生殖健康知识,比如通过微信和微博创建生殖健康专题进行相关知识宣传[7]。除了学校的重视,也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氛围,促进大学生获取正确的生殖健康知识和技能,提高生殖健康水平。
本次调查的871名低年级大学生希望获得的生殖健康知识和技能依次是安全、正确的爱情观、青春期心理发育、妊娠和避孕、性病和艾滋病防治、优孕优生、青春期生理发育。因此,生殖健康教育活动应该结合大学生的需求,更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宣传活动。在有青春期生殖健康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