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友情的感悟

  昨天看了一篇文章,关于朋友的,看完了晚上回去觉得挺孤单。 我复制过来

  1. 新的身份改变了生活结构和社会经济地位,也影响了友情。

  成年前,在学校和家庭中的位置,带给我们单一且明确的社会身份。

  成年后,一方面,每个人自身生活内部结构发生了改变,Carbery(1998)提出,成年后,人们越多参与在其他关系角色中,对友情投入的时间和情感就越少。

  比如,白天作为一个“社会人”太忙、下班后可能要陪另一半和孩子等等,生活中能留给友情的时间和精力都所剩无几。

  另一方面,新的社会身份给朋友们的社会经济地位造成了差距,给友情增加了同辈压力,朋友们会不可避免地比较谁混得更好、谁的婚姻更幸福。

  2. 失去共同的生活,共同话题随之减少。

  新身份的转变决定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这就意味着,我们与朋友失去了共同的生活。

  成年前,由于物理空间和生活的接近性(proximity),我们经常与同学、住得近的邻居成为朋友,和朋友很多的聊天话题都是从共同生活中而来。以往我们的友谊,都是从共同的生活中自然发生的,建立和维持友情的成本都较小。不需要付出特别的努力去经营友谊。

  成年后,每个人的生活各异,我们和朋友的共同话题越来越少,友情陷入“没话聊”、“聊不下去”的窘境。

  3. 三观发展的变化,动摇了友情。

  成年前,我们和朋友在很多事情上都保持一致的观点,拥有更多的相似性能够减少朋友之间互动的不确定性,从而享受更舒适和成功的互动(Kets & Sandroni,2016)。

  然而,进入成年,每个人的三观也在发展和改变,我们和朋友在很多事情上都产生了分歧。我们开始对朋友观念上的变化感到犹豫,也感受到彼此的互动不如从前自在。

  1,识了一个豆友后不在主动找生活中的朋友聊天了,还是那句话,猪队友不如没队友,好队友还是比没队友强的~我周围的朋友吧,都符合上面说的三种情况,结婚的有伴侣的,自己的重心都在伴侣身上,那些嘴上喊着要有自我的人,,慢慢没有了自我,我还不能说,不然准会:那是你没对象 来怼我。

  2没有共同生活,体会不到我的生活工作环境,就很难理解一些事情,之前我说我搬到了塘沽来住,我本来以为她们会说恭喜你可以自己去住了,可以自己开启新生活了,结果她们一水的 ,妈也那地方多破啊,有楼房吗?哈???也就不想多废话了。还有说啥你房子真小巴拉巴拉的。再小,这是我自己努力的最好的状态了。比你们就知道啃老强多了。当然!!有老可啃挺幸福的,真的。也不能多说,说多了全都是,你嫉妒我们,我啥都嫉妒她们。真没有,我不是你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先天的起跑线,

  3,因为每个人的出生条件、父母支持力度、见识阅历、对自由的渴望程度、对物质的要求、对成就感的追求等等,都不在一个线上。所以朋友也勉强不来,我对朋友的概念就是每天聊天一起分享废话,就这样,那种,平时别跟我说话,有事你找我我会帮你的人。我真的觉得叫朋友吗?也许有人认为是,但是我不这么认为。

  4,我感觉自己很久没有张嘴说话了,真的是没人说话,同事都很好,但都是男生也不太能交到朋友,摒弃了一帮猪队友以后,自己生活是孤单了些,但是少了很多很多烦恼,说也说不过她们,算了吧。

  【说一个自己的缺点】

  情绪化严重,很容易被情绪左右,这个的根源就是那种酸了吧唧的猪队友们对我的冷嘲热风,我周围有这样的人跟我自己也有关系吧,我长期的状态就是,自己好的不喜欢去说,我总觉得好的幸福的说出来了,上天看见我得瑟就会惩罚我~~三观不符她们说我也懒得怼回去,怪累的,不是那种咄咄逼人的人。所以可能她们在我身上找到了存在感,后来我改变了自己的思想之后,她们那些酸角们就不太会主动招惹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