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发生的历史】全球气候变化下核不扩散伦理的崩溃与重建
作者:赫广达
最近几年,特别是从2020年疫情以来,整个世界的风向都在变化。全世界所有的各种势力,都开始重新凝聚在“国家”的概念下进行重新构建。这其中的过程当然很艰难。在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的时候,国家的概念本身也在被重新强化,重新塑造。
在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对立越来越严重的的时候,也是国家的概念越来越能够对其他概念形成压制的时候。
国之大事,唯戎与祀。
国家的概念的强化,必然带来军事力量的强化。以及军事力量在今天世界政治、经济、安全格局中的话语权权重的问题。
今天世界安全是由一系列的条约来明确的。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不扩散核武器条约》。
联合国大会于1968年6月12日通过的关于禁止核武器扩散的条约。又称《防止核武器扩散条约》。7月1日在莫斯科、伦敦和华盛顿开放签署。1970年3月5日生效,有效期为25年。1995年5月11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审议与延期大会决定条约无限期延长。2000、2005、2010年先后举行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审议大会。截至2011年12月,共有190个国家批准或加入。美国、苏联(俄罗斯)、英国、法国、中国成为条约正式承认的有核武器国家。
但是印度、巴基斯坦与以色列三国皆不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于1985年12月12日正式加入,于1993年3月12日宣布退出意向,但后又撤回。于2003年1月10日宣布退出意向,于2003年4月10日正式退出。
在2020年3月,中国、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五个国家联合发布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联合声明。
但是按照如今的世界的技术扩散速度,中等工业实力的国家就拥有核武器,这个仅仅是个时间问题。
除了联合国安理会五个理事国之外的其他国家,拥有核武器是一个时间的问题,甚至可以说这种扩散的趋势是不可能被一纸条约,以及联合国安理会的五个常任理事国联合起来所能控制的。
核不扩散的世界安全伦理,以及核战争的常态化,将会是无法遏制的浪潮。
这种趋势,看看下面这几张电影的截图:










爱看电影的人对笔者的这几个截图,应该有所了解,这是电影《战争之王》里的一个片段。
这个和核不扩散伦理的崩溃有什么关系呢?
今天全世界普通民众对核武器的认识还停留在一代核武器,也就是原子弹;二代核武器,也就是氢弹的基础上。
冷战期间,核战争的恐怖阴云笼罩在全世界人民的头上几十年。在学术界,出现了一个理论叫做核冬天理论。
1983年12月,美国《科学》杂志载文,对“核冬天”理论进行了详细的阐释。
核冬天假说是一个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理论,它预测了一场大规模核战争可能产生的气候灾难。核冬天理论认为:当使用大量的核武器,特别是对城市这样的易燃目标使用核武器,会让大量的烟和煤烟进入地球的大气层,这将可能导致非常寒冷的天气。当核爆炸时,巨大的能量将大量的烟尘注入大气,有的还高达12公里以上进入平流层。由于核爆炸所产生的烟尘微粒有相当大部分直径小于1微米,它们能在高空停留数天乃至一年以上,因为它们的平均直径小于红外波长(约10微米),它们对从太阳来的可见光辐射有较强吸收力,而对地面向外的红外光辐射的吸收力较弱,导致高层大气升温,地表温度下降,产生了与温室效应相反的作用,使地表呈现出如严寒冬天般的景观,称为核冬天。
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主张核冬天理论最有利的人士,是卡尔·萨根为首的一票科学家。
卡尔·萨根这个人,美国天文学家、天体物理学家、宇宙学家、科幻作家,和非常成功的天文学、天体物理学等自然科学方面的科普作家,行星学会的创立者。但是在他学术生涯的后期,基本上是以社会活动家的身份存在的。
他和一票美国其他学者创立的核冬天理论的目的。希望用这样惊世骇俗的理论吓阻核战争,虽然在政治上,并没有对美苏的核武装产生任何的正面影响,但是在整个社会领域里,掀起来了对核武器和核战争的极度恐惧,并且间接的影响到了美苏两个国家在核军备竞赛中的心态。
也间接的影响到了苏联的解体过程。
但是在美国2006年的一项研究里显示,核冬天理论有致命缺陷,核武器的威力被夸大了。不仅如此,核武器对地球物理和地球大气层的影响也被严重的夸大。
这种地球物理模型研究模型上的全新认识,与现在核大国普遍已经存在的第三代核武器以及正在研发的第四代核武器的研究进展结合,就产生了军事逻辑上奇妙的化学反应。
第三代核武器有电磁脉冲弹、冲击波弹、X射线镭射武器、等离子体武器、中子弹等几种,美俄两国都进行过相关实验。这些武器的特点是,威力大小可以精确调控,核爆后辐射残留小,核装药利用率高。
第四代核武器就是核定向能武器:因为这些核弹不产生核辐射,因此可作为“常规武器”使用,主要种类有:粒子束武器、激光引爆核炸弹、干净的聚变弹、同质异能素武器等。
另外一个方面来考虑,那就是工业技术的扩散,让核武器的门槛越来越低了。核武器的难处在于,搞核武器绝对不是说你搞出来个原子弹,暴一下就好了的事儿。
核武器的背后,需要一个庞大的核工业的支持。
现在,伴随着工业技术的不断进步,核工业的门槛相对也越来越低了。美国国防部做过调查,实际上现在一个普通的中等工业国搞出来核武器的是毫无难度和压力的。
举例来说,就是二战的时候,无缝钢管都是战略物资,整个世界范围内能够生产无缝钢管的国家都寥寥无几,因为只要你拥有了生产无缝钢管的技术能力,实际上就等于你拥有了制造枪炮身管的能力。在当时能够生产无缝钢管的设备是绝对的高科技。
到了今天,无缝钢管生产设备在阿里巴巴上一搜一大把。
而且核武器带来的经济性,会驱使越来越多的国家迈过核门槛,成为核国家。
大部分人都认为核武器、核武库是非常的昂贵的,但是在一个核势力拥有碾压性力量的星球上,维持核武器的存在、保持一定的核武库的存在在经济上是相对划算的一种安全保障方式。
在中国解放之后,中国下定决心要搞核武器的原因之一,就是保障国家安全的经济利益驱动:按照当时的中国人的计算,要保证当时的中国的国家安全,所需要的常规军事力量开支,远远的超过研发、装备核武器的开支。
换句话说,使用核武器来保障国家安全的花费,要远远的低于在常规军事力量上的花费。
这是核武器研发从战略上考虑的重要的一个出发点。
与此相对的,就是在二战结束之后,美苏对峙。而美国有原子弹的情况下,苏联在军事上处于绝对弱势,苏联就被迫保持了对欧洲的强大的常规军事力量压制。
直到1949年苏联进行了第一次原子弹的爆炸之后,苏联开始削减全国的常规军事力量。
还有一个因素,就是核武器的战术性开发,已经到达了一个临界点。
现在全世界范围内对核武器的战术运用研究最深的是俄罗斯军队。俄罗斯军队现在的核武器运用标准是:只要遇到师一级部队无法解决的战术问题,师级指挥官就可以毫不犹豫的使用战术核武器。
包括核炮弹,战术地对地导弹等等这样的核武器。
冷战期间,苏军进攻西欧的陆地突击战术,就是核坦协同。而在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军队面临庞大的地缘军事压力的情况下,进一步的加强了核武器在国家安全领域内的作用。强调了核打击力量在国家安全体系内的地位。
其中战术核武器的运用权限下放到了师一级指挥官的手里,这是前所未有的局面。
更进一步的说,在现代地区性质的军事冲突中,使用常规武器的成本越来越高,无论是军事装备的成本,还是鲜血的成本都越来越高。只要战术核武器的战场成本低于常规军事装备冲突的成本。那么使用战术核武器来达到军事目的的冲动就无法遏制。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成功的跨过了核门槛的国家,有朝鲜、巴基斯坦、印度。
朝鲜一门心思搞核武器的原因,就是解决安全问题。朝鲜半岛无核化,实际上朝鲜也从来没有放弃过,但是美国第八集团军,在朝鲜半岛上是常年配置核武器的。所以朝鲜在面对装备了核武器的美韩联军面前,是非常缺乏底气的,更不用说身后这个老大哥也并不靠得住。(这种心态缘起于1992年中韩建交,这个事儿这里不多说)
实际上朝鲜现在也敢签署这个朝鲜半岛无核化的协议的根本原因,就是朝鲜不仅仅有核武器,而且还有了一套核工业体系,需要的时候生产了就是。另外一个有这种能力的就是日本。
与朝鲜相反的例子,则是乌克兰。
乌克兰在苏联解体之后,乌克突然成为了世界上拥有核武器数量排行第三的拥核大国。乌克兰继承的核武器保守估计有洲际弹道导弹核弹头超过1000枚,还很多战术核武器。另外还有图-160轰炸机,这种飞机能实现远距离精确核打击的战略轰炸机。
因此,乌克兰当时是世界上名副其实的核大国,而且实力很强。
随后的1994美国、英国和俄罗斯及乌克兰在匈牙利布达佩斯签署了《布达佩斯备忘录》,当时美国和英国及俄罗斯都向乌克兰提供安全保证,但前提是乌克兰必须销毁核武器,成为一个无核国家。
后来的结果就是乌克兰政府在国内成为一个弱势政府,被美国资本所控制。整个国家的凝聚力严重下降。随后在2014年的克里米亚争端里,乌克兰丢掉了克里米亚后,乌克兰政府进一步的弱势。
2015年,据乌克兰时任国家安全和国防委员会主席图尔奇诺夫谈起《布达佩斯备忘录》时说道:“ 1994年,乌克兰认为不需要核武器,而且对不拥核后深信乌克兰的主权、独立和边界不会被侵犯,而且有大国担保。当时乌克兰领导层也相信这份备忘录有国际保障,但20年后事实证明,这就一张空头支票,没有任何用处,虽然由高级官员签署过。”
在乌克兰这个反面例子出现之后,类似乌克兰这种中等体型工业国家,对核武器的追求只可能加紧。而让他们放弃自身核能力的可能被大大的缩小了。
而伴随着工业技术的扩张,核技术的门槛也在不断的降低的情况下,今天的核大国对于战略核武器的垄断地位越来越脆弱了。而伴随着核冬天的理论的破产。人类对于核武器的运用的心理门槛越来越降低。
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大国内部政治斗争,以及大国之间博弈的需要,核不扩散条约的适用范围只可能越来越窄。
更不要提,以色列在2015年5月20日,真的是在也门战场上真的使用过中子弹这样的核武器。虽然以色列从来没有正式承认过这一点。
朝鲜、巴基斯坦、印度都、以色列这几个在全球地缘政治体系的重要地区都拥有核武器。核不扩散条约的漏洞也越来越大了。
核武器的真正可怕的未来,并不在于核恐怖,核冬天这种战略意义上的作用。
核武器在人类生活中的真正的可怕未来,是廉价化、AK-47化。正如笔者在这篇文章开头所截图所说的那样:“那些核导弹,它们还在发射筒里坐着呢,你的AK-47才是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另外一个惨痛的事实就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一直到90年代中期,全世界范围内死于各种地区冲突,种族冲突,民族纷争的人口,就已经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参战国家的总伤亡人数持平了。
换句话说,战争在人类生活里是常态的,而不是非常态的。
对于大多数的大国的人民而言,战争是被隔离在电视机屏幕那一边的另外一个世界里发生的事情。
今天的绝大多数的人类,对于核武器的认识停留在第一代的广岛和长崎投下的两枚原子弹。
再有就是冷战时期的苏联研发的“大伊万”的氢弹——热核武器。
对于第三代核武器的认识是很少的。对于第四代核武器的消息,基本上仅仅限于非常少的一些人知道。
而对于五个核武器大国来说,仅仅使用技术门槛,工业门槛来对其他国家的核工业发展进行控制,很显然是不够的。
除了用军事力量、经济力量对于潜在的核武国家进行压制之外,大国还很有可能采用法权力量来压制潜在的核武器国家对核武器的发展:重新构建核不扩散条约的伦理,进而构建全球性的核不扩散的法权体系。
前面笔者所提到的核冬天理论,实际上成为了世界范围内的核不扩散条约的伦理组成部分之一。这个伦理很显然是有国际性的,和道德强迫色彩的:所有研发核武器的国家和势力,都必然对整个人类的生存产生巨大的的负面作用。从而为五个核大国控制核技术的扩散提供道德依据。
第一代和第二代的核武器的一大杀伤作用就是其持续性的污染。这种污染过去仅仅限于放射性的污染,而在现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以及全球主要工业国家,就全球气候变化做做出的共识来看,放热也会是一种污染。
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的核武器,最重要的杀伤手段之一的就是高温,高辐射。
在2021年全球气候变化首脑峰会之后,向大气层内大举释放热量,完全可以被看成是一种制造热污染的行为。
热污染会造成全球气候变化的高度不确定性。制造各种气候变化不确定性;引发或者加剧更多的水旱灾害。
将会是对已经达成全球主要国家的”全球气候变化“共识的直接挑战。也就是说,进行传统意义上的核试验,以及核战争的话,从伦理上,将会是对全人类生存的重大挑战。
这并不是简单的在书斋里进行简单的预言。而是五个主要的核国家,必然会为自己的核武器以及核技术的垄断,进行法理以及道德上的维护。对于这种技术垄断和战争能力上的维护,绝对不会仅仅依靠道德、舆论之类的软实力,必然还会有核技术上的硬实力来进行配套。
这种核技术上的硬实力就是第四代核武器:粒子束武器、激光引爆核炸弹、干净的聚变弹、同质异能素武器等。
第四代核武器它不仅威力巨大,而且非常干净,不产生核辐射污染,并且可以精确的控制威力,控制放热量,几乎可以当做常规武器来使用。彻底的摆脱了核不扩散伦理的束缚。
而五个核大国之外的其他国家要彻底解决安全问题,即便是在今天技术扩散无比迅速的时候,也不可能一下迈过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核武器的门槛,直接达到第四代核武器的技术水平。饭总是要一口一口吃的,谁也不可能一口就吃个胖子。
于是,在人类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威胁的共识的软压力,以及第四代核武器的硬压力的双重作用下,核不扩散条约的伦理限制可以形成大多数的国家的共识,形成新时代的核技术、核武装的政治正确。
有敢违背之,全世界共讨之。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就不会有某些国家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继续进行核试验以及核武装的进程。毕竟,在我们这个世界,安全利益与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是高度相关的。
所谓的和平崛起,不过是一句空话而已。
事实上,真正的危险来自于今天世界五个核大国之间的博弈。
曾经有人说中国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正式加入核俱乐部之后,就等于是乘上了末班车。但是这个核俱乐部的末班车的座位并非永久和固定的。核俱乐部里的所有的成员,都要不断的在与其他的成员进行博弈的情况下才能维持其地位。
某某同志指出:“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但是这种有重要影响力的大国,国际地位绝不是一劳永逸的。
同样,在已经到来的全球气候变化的时代,核不扩散伦理马上就要全面调整的时代里,不能掌握第四代核武器的技术硬实力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碳排放的软实力,被踢出核俱乐部的列车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而某些国家在试图谋求从地区性大国,向地区性强国,甚至全球性强国的地位转变的时候,只要能够充分利用五个核大国之间在地缘政治、经济利益、意识形态上的巨大矛盾,是有可能完成逆袭的。在历史上,中国和法国的核打击体系,就是中法两国领导人在充分利用了美苏两大超级强权之间的矛盾的情况下构建起来的。
今天在核不扩散条约上没有签字的几个国家:巴基斯坦、以色列、朝鲜、印度,实际上就是已经做到了这一点。在未来,不能排除依然会有在背后大国的支持和怂恿下,对中国的地缘政治地位发起挑战,意图取代中国在国际政治、经济、安全体系里的位置。
到了那个时候核大国之间建立在技术硬实力上的的恐怖平衡很容易就会被打破,核武器的AK-47化,核战争的常态化就不可避免。
还没有在核不扩散条约上签字的几个国家,最有意图、并且最有实力冲击核俱乐部门槛的是印度,因为其在印度洋上的地缘优势,以及印度国家的统治者的野心,在政治上、安全上、经济上都缺乏对其核武装的束缚力量。
其次就是巴基斯坦。巴基斯坦的核力量是几个大国用来平衡印度核力量的一个工具。但是最近美国从阿富汗撤军,塔利班夺取了阿富汗的政权。塔利班作为一个以伊斯兰教为纽带,在南亚、中亚有广泛影响的跨国组织,会不会对巴基斯坦的核武装、核战略产生影响,将会是未知数。
巴基斯坦虽然与美国做了几十年的盟友,但是自从本拉登在巴基斯坦境内被击毙之后,美国内部与巴基斯坦之间的关系开始恶化。在美国势力从巴基斯坦撤出之后,巴基斯坦塔利班与阿富汗塔利班内部的关系也开始微妙了起来。
但是从人类过往的历史来看,所有的政治正确都是在战场上大量流血之后才能形成的。死亡和流血是构成一切政治正确的基础。
比如虽然今天人们谈论二战比谈论一战要多的多,但是今天世界通行的大部分规则——政治正确——都是在一战后形成的,比如民主主义等等。
美国的政治正确里,女权的政治正确是在二战形成的:二战的时候美国征召了超过一千万男子从军,工业生产大量的招募女性来支持,形成了美国女权的政治正确。
黑人民权是在越战期间形成的,美国政府大量的征召黑人加入侵略越南的军队。以及中国的输出意识形态导致的美国内部的黑人民权运动。
可以想象,新时代的政治正确,也避免不了人类历史的老套路——经过战争流血之后形成新的政治正确。
今天就写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