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守护大国粮仓 打造粮食安全“深圳标准”

  “老百姓不知道我们做了什么,我们的工作才是成功的。”潘尧从事粮食安全检测工作已有十六年,在他看来,这份工作虽然默默无闻,但却是守护深圳广大市民群众“舌尖上的幸福”的第一道防线。

  粮食在进入仓储之前都要先进行检验检测,确定粮食是否存在有毒有害物质、判断粮食新陈情况,在经过抽丝剥茧般的检测工作后,小麦、大米、大豆、玉米这些粮食才得以一一进入深圳平湖粮库进行存储。

  在千年以前,人类就有了粮食存储的需求,在粮食面前,检验检测是随着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才出现的“新事物”。如何运用科技手段赋能粮食存储这个“古老”的行业,守护大国粮仓,打造粮食安全的“深圳标准”,来自深圳市深粮质量检测有限公司的潘尧自有一番他的体会和见解。

  

  深耕十六年 做好粮食安全保障“守门员”

  今年的10月16日是第42个世界粮食日,所在周是我国的粮食安全宣传周。事实上,长期以来,我国一直重视粮食安全保障工作,去年重新修订的《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和《广东省粮食安全保障条例》更近一步明确指出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责任意义。潘尧所做的工作,正是运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实现粮食安全的最有力保障之一。

  “当时我参加比赛的项目是检测稻谷中的脂肪酸值和小麦中脱氧血腐镰刀菌烯醇含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呕吐毒素。”去年,广东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公布了第二批广东省粮食行业省级技能拔尖人才名单,潘尧是深圳唯一入选的一位。接受记者采访时,他和团队刚刚完成了关于粮食入库安全的实验检测。

  

  粮食从田间地头到入库储存再到千家万户的餐桌需要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粮食的各项品质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变化。当被问及检测项目的重要性时,潘尧言简意赅地谈到,即使粮食已经被收割,但它里面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等元素还是会发生呼吸作用,期间会伴随着氧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就会产生一些脂肪酸之类的酸性物质,通过这样的检测,能判断粮食的储存性能,判断粮食的新鲜程度。

  “十六年来,我一直从事着粮食的检验检测工作,我就好像一个守门员一样,做好粮食品质和食品安全的把关者。市民感受不到我们的存在,才意味着我的工作做好了。”潘尧自豪地告诉记者,“有时新进的粮食表面看起来颗粒饱满,卖相十分不错,但实际上有可能存在重金属含量超标等情况,这时我们查出来了潜在的毒害物质,成功阻止这批粮食入库,其实就是在守护千家万户的生命健康,这样的工作给予了我成就感和满足感。”

  

  藏粮于技 为深圳粮食安全注入“新鲜血液”

  “粮食行业其实一个很古老的行业,科技是新鲜的东西,把科技带到粮食行业中,相当于给古老的行业注入一些新鲜的血液,这可以有助于提高我们粮食安全的这些营业综合保障能力。对于人民群众来说,这意味着能给他们带来品质更好、更安全的粮食产品。”在潘尧看来,让科技力量融入粮食行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融入”的过程并不总是一帆风顺。潘尧告诉记者,他们团队就曾在一个重金属检测的新项目开发屡屡碰壁。“每次做实验的结果都不稳定,大家都找不到原因,即使是从头开始一步一步重新进行检测,却还是找不到藏在其中的问题,那一个多月,我们的士气十分低落。”

  面对困难,潘尧和他的团队并没有气馁,只因心中的一团火和对保障粮食安全的责任担当, 他们始终执着地钻研,在多次失败后,他们终于锁定干扰实验成功的其实是一个并不重要的因素。“只要更换另一种材质的消化器皿就能避免干扰物析出,实验就有可能成功。”潘尧表示,做这个实验并不是期望得到嘉许或者奖励,实验成功的本身就足以让他们激动不已,因为这让他们守护粮食安全的步伐变得更加坚实,让百姓“舌尖上的幸福”更有了保障。

  

  事实上,记者了解到,深圳始终致力于打造高标准以满足粮食安全保障的需要,潘尧告诉记者,目前他需要对粮食进行日常检测的指标包括真菌毒素类:黄曲霉毒素、呕吐毒素、玉米赤霉烯酮,重金属类:铅、镉、汞、砷等。此外,深粮控股旗下质检公司获得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授牌“广东深圳国家粮食质量监测站”,年检测样品数量超过8000个,行业内首创的“数字化实验室”,更是广东省唯一入编全国粮食质检体系建设典型材料的粮油质监站。

  据悉,接下来,深圳将发力建设现代粮食产业体系,构建具有鲜明深圳特色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之路,打造推动行业发展的“深圳标准”,为我国粮食安全保障形成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深圳经验。

  记者:刘羚

  编辑:杜长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