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理论流派:文化与人格学派简介

  文化与人格学派又叫心理人类学。该学派强调文化因素与个人,因素或有个人产生的心理时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重点研究的是依文化而变化的个人。

  对文化与人格相互关系的研究与博厄斯的观点分不开。他坚信文化法则及其在人们心灵中的基础是可以被发现的,文化对人格的影响要大于生物因素对人格的影响。但是为该学派贡献理论基础和方法技术的却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以及其他有关的心理学研究。20世纪20世纪30年代,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的影响下,美国一部分人类学转向文化与个人心理关系的研究。在文化人类学领域应用心理分析来研究个体人格具有四个特点:(1)心理分析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分析模式,借助这一理论模式,可以解决人类行为及其创造的那些不甚明显的意义。这种理论的潜力植根于心理分析对象征及其解释的关注。(2)心理分析可以适合对人做两方面的研究,从而认识人身体所遇到的经历或对人格的影响和人格通过社会制度表现自己的方式。(3)在人类学中利用心理分析要求人们认识到,文化研究中的心理分析强化了研究中个人因素的重要性,这一因素必然限制通过对同类现象的观察和研究来客观地验证其资料和结论。(4)这种研究也部分地纠正了一种流传甚广的观点,即认为个人对于社会的影响完全是被动的,或个人是一张白纸,文化可以在其上书写长久的程序。

  心理与人格学派认为文化是一种信仰和价值观念体系,文化有别于社会但是作用与社会,社会不过是文化价值的体现。一个社会所具有的文化会反映在社会成员的基本人格上;基本人格即是一个社会成员所具有的,表现出来的大致相似的性格,做人和是非判断的标准;一个社会的整合、团结需要以基本人格为基础,基本人格是社会整合得以进行的基础和条件;文化塑造了各民族的基本人格,而基本人格又决定了这个民族文化的命运,各民族文化的差异正是由于基本人格的差异造成的。文化是抽象的东西,而个人才是真正的客观现实,因此,研究每个民族的文化必须从研究该民族的个人开始;一个社会的基本人格是通过他幼年时期被教养的方式形成的,儿童是成年之父,理解一个社会的育儿方式是理解社会基本人格的重要途径。心理与人格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卡迪纳、林顿、本尼迪克特、米德、克拉克洪等。

  资料来源:

  [1]夏建中.文化人类学理论流派:文化研究的历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参考资料:

  [1]宋蜀华,白振声.民族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04.

  [2][美]弗兰兹·博厄斯.原始人的心智[M].项龙,王星(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

  [3][奥地利]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心理哲学.杨韶刚(译).九洲图书出版社.2003-07.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