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调整自己成为安全型依恋类型?
首先,成为安全型依恋,这是有可能,并且具有可操作性的
因为其实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安全型依恋和不安全型依恋,因为人是很复杂的,不是简单的通过四种依恋类型就能简单划分的,没有那么绝对。
换句话说,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各种依恋类型的一些潜质,也同样拥有安全型依恋的潜质。
也许你现在面对感情患得患失,提心吊胆,每次恋爱都肝脑涂地,最后总是落得两手空空,伤痕累累,也许你现在呈现出的是“焦虑型依恋类型”或者“回避型依恋类型”。
但你要相信一个事实:你的不安全型依恋(焦虑型、回避型、矛盾型),不是你天生的属性,是你后天形成的反应模式。当你的反映模式发生变化,你的依恋类型也会得到改变。
本篇文章,就来手把手地引导你:如何将自己从焦虑或回避型依恋的泥潭中,亲手解救出来。
我宁愿称其为“劣势”,因为当你是个典型的不安全依恋者,也就注定了你的恋爱起点比正常人更低。
因为你会:
1、 患得患失,敏感多疑,过分夸大感情中的负面成分,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会让你轻易直指分手。
2、 离别焦虑,依赖感强,你的焦虑程度随着双方的分别时间直线上升,分离的时间越久,你越无法集中专注,满脑子想得都是对方在干嘛,怎么还不找我?
3、 热衷试探,觉得试探来的才是真心:你不会相信表面文章,更热衷于通过不断和考验试探,进行推理,然后判断对方对你的投入程度。但往往采取的是自己的标准,所以经常产生误会,引起失望。
4、 怕被抛弃,你亲手将自己的姿态放低,给对方一种“廉价”的错觉,却时刻担心他抛弃“廉价”的你。于是,你的困惑永远都是:“他会不会出轨?”“他会不会讨厌我?”“我这样做他会不会更喜欢我?”
你的动机背后,是深深的不安全感:你只追求自己在他心中的位置,却没想过对方是否同样恐惧离开你。最后得出的结论往往是负面的:“他就是没那么喜欢我。”
5、 不会妥善处理问题,挫商很低,不懂如何正确处理感情中的矛盾。要么回避,要么威胁,一次次的争吵带来的只有对彼此的不满,但无法带来对彼此更深的了解和永不再犯。
当然,以上举例的,只是常见问题。不安全型依恋带来的痛苦,绝不是仅有表面表现出来的那么多。
作为当事人,不安全型依恋者本身就很难在恋爱中体会到“稳定、温情、圆满”的感受,有相当一部分都被他们自主消化了,表现出来的,永远只是无法承受的一小部分。
所以,都无需旁观者忍无可忍,我反而常听闻不安全型依恋者主动分手,主动拒绝一段感情:“我不适合谈恋爱”——这其中有多苦,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成人依恋大致可分为:安全型,焦虑型,回避型,混乱型,四种类型。
先看下接下来的图:
我们以回避亲密和焦虑被弃为两种维度,得到一个二维四项图,根据回避程度的不同,以及焦虑被弃的程度不同,成为依恋风格的四种类型分别对应了图中的四项。
1、安全类型的判断
首先,大方向的判断 —— 「安全型」及「不安全型」依恋的判断
安全型依恋是所有依恋类型当中最好判断的。
一个特别直观的感受 —— 这种人内心安全感和信任感都很高,与安全型依恋的人相处是最舒服的,这类人群具有良好的内在安全感。
在与他们的相处过程中,你能明显的感觉到对方总是能以较为合适的方式回应你,但要进行区分的是,这和“情商高”是不一样的。
安全型依恋的人不一定会用多么聪明,多么恰当的方式去回应对方,但对方总能感觉到“被回应”。
同时,他们具体典型的特点是:容易信任他人,可以适度的依赖他人,也可以很好的独处,不容易患得患失,也不担心被抛弃。
为什么安全型依恋的人会给你这样的感受呢?
因为他们在童年经历中就是被很好的“回应”的,所以他们也能很好的回应自己亲密关系当中的另一半。
2、不安全型依恋的判断
不安全型依恋中又分为:「焦虑型依恋」、「回避型依恋」以及「混乱型依恋」,在亲密关系中具体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但有一个共通的地方,那就是你总是会让对方感到这样或那样的压力——粘人、高频率的被指责、不被关心、冷淡、冷暴力、被动攻击、情绪的变化无常等等等等。
当你总是能带给你的另一半频繁的类似上诉不舒服体验时,那你很有可能是「不安全型依恋」类型。
(建议点赞+收藏以防止找不到)
心理学上,依恋类型的基本决定因素来源于两个方面:
第一, 焦虑维度;第二,回避维度。
这两个维度决定了你是哪种依恋类型:
高焦虑、高回避=矛盾型依恋;
高焦虑、低回避=焦虑型依恋;
低焦虑、高回避=回避型依恋;
低焦虑、低回避=安全型依恋。
所以,成为安全型依恋的思路就变得非常明确:只需降低自身在亲密关系中的焦虑水平和回避水平,就可以达到安全型依恋。
焦虑水平和回避水平,具体通过哪些方面表现?
简单来说,你想知道自己有多焦虑或有多回避,只需要从以下几个判断标准入手:
1) 情绪稳定度:你的情绪是容易被唤起的?还是不易被影响的?
2) 对爱人的需求度:你对对方是否需求过高?以至于离开他后无法正常生活?或大大影响心情和个人专注度?
3) 个人空间的需求:谈了恋爱后,你还需要个人空间和个人时间吗?还有基本边界感吗?
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来说,以上三点的判断标准,主要来源于个人早期成长经历,与抚养者之间的互动模式。
有了源头,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成年后,我们需要通过哪些方面,才能有效降低自己的焦虑和回避水平?
1、 客观自我评判
或许你内向寡言,被动自卑;或许你潜在自恋,过度自负。
但无论哪种情况,都只是你的主观自我认知——但请注意,你有智商,你有判断力,当你跳出来客观地从社会地位、个人价值、优缺弱点去评判自己的时候,才是真正客观的你。
所以,正视自己的缺点,但更要认同自己的优点。
你要清楚:两个人既然两情相悦,你身上必然存在吸引对方的闪光点,且对方必然觉得两人价值相当甚至自己攀了高枝——接受自己“足够优秀”这个事实,再来谈下文。
2、 接受童年的伤痕
通常情况下来讲,一个不安全型依恋者背后,总是有一个不够温暖的童年。
父母的怠慢、否认,不完整的家庭、冷漠的人情、畸形的教育,都是导致你目前惨状的主要原因。
而你面对这一切的解决办法很简单:
你无需刻意原谅。因为很多时候,强迫自己原谅反而会在失败中让自己更加受挫,更加自我厌恶。
你只需要接受:接受过去发生的一切。过去了就是过去了,伤疤就是伤疤。你无需替谁寻找借口,也无需将成长后的每一次不快都试图连线到童年时期的源头。
你需要跳出来,接受过去的伤痕,正视自己的不完美。然后告诉自己:我是来解决问题的,不是来抱怨问题的。
3、根据成年后的认知对自身行为进行矫正——觉知当下
焦虑是源于一些不具有适应性的习惯性思维模式。
比如“糟糕至极”,遇见问题就往最坏处想;
比如“过分概括化”,一次失败就全盘否定自己;
比如“绝对化要求”,期望事情必须严格按照自己的要求发展;
比如“扩大概率”,一些不好的事情只要有可能性,就会不自觉的认为很可能会发生。
比如“非黑即白的两点论”,不接受事物中间的程度和状态,要么有,要么无,比如恋爱中,要么对方就得很爱很爱自己,要么对方就是不爱自己,是渣男。
认知心理学认为,我们的焦虑情绪并不是源于让我们产生焦虑的事件本身,而是我们对事件的看法和评价。
这一部分,可以尝试使用ABC情绪矫正,可以好好看看我下面的视频讲解:
温尼科特(儿童精神分析师)曾提出过“安全基地”的概念:一个人的“安全基地”越丰富稳定,其依恋类型也就越健康安全。
而安全基地的本质,其实也就是人的内在安全感。换句话说,就是你的内在情绪为你提供安全感的心理结构。
受伤时,你可以回到基地调整;也随时可以从基地出发远航。
安全基地的建立,主要可以从实际情境中唤醒,这部分需要长时间的练习,需要一定的耐心,因为如你所知,这种改变绝非易事。
具体操作方法:找一张A4纸,横着使用,在中间画一条直线。直线的最左端,也就是0的位置,写上2020年1月1日,最右端写上2021年1月1日。(时间不固定,但间隔一年),也就是说,这条直线,是你最近一年的时间线。在这条直线上,均匀的画上刻度。(不需要太多,按照自己喜欢的密集程度即可,建议以月份为单位)
A. 回顾近一年内让自己感到舒服,尤其是体验到“安全”的事件。根据其发生的时间点,写在直线上方,标注时间。
B. 回顾近一年内让自己感到糟糕,尤其是体验到“不安全”的事件。根据其发生的时间点,写在直线下方,标注时间。
C. 对比两类事件的数量(写完后,看上去会非常直观,很容易对比)
D. 调转纸张,竖着使用,在中间画一条分割线,将舒服或“安全”事件写在一边,另一边写另一类事件。每一个事件写完后,下边要留出一部分空间(为下一步准备)
E. 在空白部分,根据空白部分上方的具体事件,写出你认为让你感到“好”或“不好”的元素。例如,被领导认可、被爱人理解支持,或,被人误会、被人否定等。
F. 拿出一张新的A4纸,将之前所罗列出来的元素誊写过来,分成两边
G. 这些元素,自我可控的,画上记号(用绿色);自我不可控,但可回避的,画上记号(黄色);自我不可控,且无法回避的,画上记号(红色)。
H. 重新审视G步骤中总结的元素,黄色与红色,是否真的无法转变为绿色?
I. 根据这些元素,安排自己接下来三个月发生的事件,观察自己的变化。
犹如上边所说,核心思路是:通过具体场景,唤醒个人内在的安全型依恋表征。
你只知道自己是焦虑型依恋,却不了解,其实在你的潜意识中,蕴藏着四种依恋类型的潜力。哪一种依恋类型的指数更高,就会倾向于展示出来某种依恋类型的更典型特征。
同理,当那些让你感到“安全”的元素,被不断体验时(这就是唤醒安全型依恋表征的意思),“安全基地”也就逐渐形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