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苦情的人,连“缪斯”都是苦的!

  如果有人问在西方艺术史中

  最悲剧与苦情的艺术家是谁?

  “梵高”的名号一定位居榜首!

  不可否认,

  梵高一生命运多舛,

  他天生偏执的性格,

  他对艺术疯狂的热爱,

  让他成为学者研究的焦点,

  成为作家笔下耀眼的明星,

  成为各种媒体追捧造势的话题。

  梵高短短37年的人生却被后人

  无数次地“消费”了百余年,热度未减,

  虽然在梵高生前,只有寥寥数人

  愿意为他信奉引以为傲的艺术买单。

  我不禁要问一句,

  到底大家对梵高的人生与艺术

  了解有多少呢?

  大家除了对他的遭遇报以同情,

  对他的艺术报以崇敬,

  我想大多数人都只会如数家珍地报出

  梵高那几幅“红透全宇宙”的

  旷世之作的鼎鼎大名。

  “这就是梵高!全宇宙都知道他!”

  对于一个被我们尽情“消费”的艺术家,

  我想我们还是应该尝试着

  走进他的世界,

  走进他的内心,

  去看看在梵高身上

  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

  他的艺术信仰到底是什么?

  所以在接下来的日子,

  我会分若干个小专题,

  从一些很细小的事物或是

  很具体的事情出发,

  带大家“再”认识一遍

  这个平凡却又伟大的画家!

  ▼

  梵高的女人缘并不是太好,

  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不曾拥有过爱情。

  事实上,梵高的爱情绝大多数

  都属于暗恋,单恋,

  这样的遭遇加上他偏执的性格

  难免让他陷入内心的挣扎与痛苦。

  我今天并不打算细数展开

  梵高的那些恋爱史,

  而只想对其中的一段经历进行剖析,

  那就是他与妓女

  克里斯蒂娜西恩之间的故事。

  沉思中的西恩 1882.5月

  这段经历其实对于大部分人都不陌生,

  它是梵高过往情史中最完整,

  从相识到同情,

  从爱情到亲情,

  从分歧到决裂,

  真正走入梵高生活的一段经历。

  很多人认为,梵高与西恩

  之间的感情不是爱情,

  梵高并不爱西恩,只是同情她,

  只是因为两个悲苦的人

  能够相互依偎有所慰藉,

  甚至还有人说他俩的感情

  充其量算是“姐妹情”。

  我觉得到底是不是爱情,

  得由梵高自己说了算,

  最起码透过梵高写给弟弟提奥的信中,

  我们能读出梵高

  内心的情感独白,他的情感变化。

  女人体

  她是谁

  西恩,原名克里斯蒂娜,

  西恩只是梵高给她起的名字,

  意为“属于别人的人”。

  她比梵高大两岁,她是家里的长女。

  父亲死后,她和母亲

  靠打零工和社会救济过活。

  为了增加收入,她成为了

  一名妓女,从未婚配。

  1882年初,梵高与西恩在海牙初遇,

  当时西恩腹中正怀有一个胎儿,

  梵高的轻描淡写

  “她被一个使她怀孕的男人遗弃了”

  让我们无从得知孩子的父亲是何人。

  当然,知道真相

  对我们来说毫无意义,

  除了增添几分西恩的悲剧色彩别无他意。

  除了肚子里的孩子,

  西恩还带着一个五岁的女儿,

  之前还有两个孩子不幸死去。

  出于对西恩的同情,

  梵高雇她做模特。

  1882年的那个冬天,

  西恩是他画布上的主角,

  成为了梵高的“缪斯”。

  梵高想尽可能地帮助她,

  虽然他无法付给西恩

  作为模特应有的全部工资,

  但还是替她付了房租,

  保护着她与她的孩子

  不挨饿,不挨冻,

  甚至把自己的饭分给她们吃。

  孤寡老人与女人(西恩)的攀谈 1883.1-2月

  梵高在遇到西恩之前,

  刚被一段与表姐凯沃斯的单恋

  折磨得心灰意冷。

  而西恩的出现正好

  满足了梵高悲天悯人的情怀,

  填补了梵高内心的空虚,

  他的生活因为西恩而变得有意义,

  他坚信照顾西恩是自己的一份使命,

  虽然孩子与她无关,

  但却成为了他无法推卸的责任。

  梵高守寡的表姐凯沃斯Kee Vos-Stricker

  悲伤 1882.11.11

  这幅画是梵高绘画中关于“西恩”题材

  最著名的一张,有三个版本。

  除了背景不同,

  主体人物与构图都是一样的。

  一个孤独悲伤的灵魂,

  一副残破不堪的皮囊,

  即便我们看不到女人的面部表情,

  却丝毫不影响这份动人却又真实的悲伤

  扎透我们的内心,

  让我们为之动情。

  我个人很喜欢那几缕

  散落在女人肩背上的发丝,

  自然凌乱,让人有想去

  “轻轻抚开,拍拍她肩膀”的冲动。

  这种无奈与心疼,

  我想梵高应该最能体会。

  与其说这是西恩独自一人的悲伤,

  倒不如说这是梵高

  将自己的“悲伤”融入西恩体内的一种共情。

  握着烟的西恩坐在炉边的地上 1882.4

  如果说上一幅画叫作“悲伤”,

  那这幅画就是“绝望”。

  西恩双眼中空无一物,

  没有哀愁,也没有希望,

  就是那种什么都不存在的“放空”。

  她面部表情冷漠麻木,心如止水,

  空寂得甚至让人感觉不到她的气息。

  要不是她手中正在燃烧的那半根烟,

  否则没有人会注意到她的存在。

  到底爱不爱?

  关于“梵高到底爱不爱西恩”这个问题,

  实在不是三言两句就能说明白的。

  但是当事人在信件中不止一次,

  甚至多次提到

  “我爱她,她爱我”,

  但紧跟着又会出现这样的字句,

  “我想娶这个女人,

  我要尝一尝家庭生活的苦乐,

  以便按照我自己的经验去画它!”

  难道是为了他的艺术信仰?

  怀孕的西恩,与一个老妇人散步 1882.5月

  “她才是我需要的人。”

  需要!

  也许这跟我们常言道的“爱情”

  确实有所出入,

  至少不像梵高对之前凯沃斯表姐的表白,

  很明显,梵高很清楚地明白什么是爱情,

  那种电光火石,掏心掏肺的爱情,

  但比起对表姐的爱,

  也许梵高对西恩的感觉更多的是“需要”。

  西恩并不漂亮,

  但梵高却在她身上

  挖掘出了一种独特的美。

  “她的头,她的侧面轮廓,

  像是兰德尔的画《耶稣受难的天使》,

  所以与一般人不同,

  非常得高贵,

  但往往不是马上能引人注目。”

  当然,梵高也知道她不再年轻貌美,

  弗兰克.霍尔的《被遗弃的人》

  梵高心目中的西恩正是那个怀抱婴儿的妇女

  这幅画绘于1882年5月,

  我认为是梵高画的西恩最美的一幅。

  正如梵高形容的,

  这个女人的面部轮廓

  十分硬挺,并不柔和。

  深深的眼眶,浓黑的睫毛,

  穿着较为体面的黑色merino羊毛裙,

  沉稳庄重,虽然不是什么十八少艾,

  但最起码与她此时32岁的年龄比较吻合。

  要知道梵高笔下的西恩

  大多都是病态苍老,

  看上去五十多岁的模样,

  不知道的还以为是西恩的母亲。

  譬如下面这幅画中的西恩,

  令人感慨........

  仅仅相差一年不到的时间,

  传说中的那把“杀猪刀”

  竟然可以对西恩如此残酷!

  缝衣的西恩 1883.3.31

  梵高眼中的西恩

  一个勤劳朴素的家庭妇女

  一个能与自己同甘共苦的贤妻良母

  言外之意,

  梵高与西恩的感情是

  踏着苦难一路走过,

  所谓患难见真情。

  一个懂得自己追求、支撑自己事业的好搭档。

  当西恩刚生下孩子,

  见到梵高后的第一句话竟然是,

  “她忘掉了一切,她甚至告诉我,

  我应该马上重新开始画画。”

  此时的梵高一定觉得如果错过了西恩,

  就错过了一百个亿!!!

  事实上,

  这些西恩身上美好的品格,

  正是梵高迫切需要的,

  无论是为了满足

  他对家庭生活的渴望,

  还是为了有助于他事业上的

  进步与突破。

  我不能说,梵高在西恩身上

  ‘挖掘’出的闪光点

  都是他刻意“打造”的,

  将西恩“塑造”成他心中

  渴望的女人应有的样子,

  而并非西恩本来的真实面目。

  这样的说法过去粗暴与武断,

  但不可否认的是,

  在西恩“理想女人”的模板中,

  梵高可能确实掺杂了

  一些自己的私心与幻想。

  我们可以从梵高与西恩

  后续的故事中逐渐窥出一二,

  此处不多解释,留着一会说。

  我们透过梵高画中的西恩

  深深感到一种

  亲切、温暖、朴素的家庭生活氛围。

  一个抱着婴儿的母亲

  女人(西恩)与婴儿 1882.9月

  母亲目光落在小婴的面颊,

  虽然略显疲惫与无助,

  却十分柔软与专注。

  哺乳中的西恩 1882.9月

  一个做针线活的“老”母亲

  坐在篮子上的西恩,与一个女孩 1883.3月

  西恩5岁的大女儿

  经常出现在梵高的画中,

  而她永远是低着头,孤独无助,

  挥之不去的忧伤如影随形。

  缝衣的西恩 1883.3.31

  一位朴素却十分得体的女人

  伞下的西恩与小女孩 1882.2月

  外人眼中,西恩的不堪,

  主要源于她妓女的身份,

  这也是梵高家人与朋友

  极力轻视与反对二人关系的主要原因。

  梵高的朋友,

  一位靠水彩画发家的商人曾言,

  “你怎么会和这样一个廉价的女人

  与孩子住在一起?

  这不好像一个人驾驭着四马马车

  通过城市一样可笑吗?”

  梵高的弟弟提奥

  梵高的父亲

  有趣的是,在梵高的画中,

  西恩却清心寡欲、平稳持重,

  严肃地像一个忠诚的天主教信徒。

  拿着雨伞与祈祷书的西恩 1882.2月

  街景中的西恩,一手握着雨伞,

  一手夹着厚厚的一本有关宗教的书。

  而事实上,

  基督教新教对西恩这样的女人

  是无法容忍的,

  甚至认为她罪孽深重,

  这也是梵高家庭

  坚决反对的主要原因。

  梵高出生在一个

  宗教氛围强烈的家庭,

  父亲身为牧师,

  从小对他的宗教渗透从未停止。

  虽然,梵高从未带着

  有色眼镜对西恩另眼相待,

  从未以她的过去为耻,

  甚至对她尊重,赞美有加,

  但在画中却一点一点透露出

  他对西恩的“渴望”与“厚望”。

  梵高想与西恩组成家庭的

  另一个重要原因,常常被人忽视。

  那就是他想打破惯有的阶级,

  想脱离他自己的阶级。

  生在一个中产阶级家庭,

  却几乎从未享受过中产阶级的待遇。

  他打破阶级的方式很独特,

  那就是要“降低”自己的阶级,

  要活得像一个工人,

  一个农民一样,

  置身于工人阶级。

  事实上,从梵高早期的经历

  与他所敬佩的人与事中,

  我们可以强烈感受到

  他对自己“新身份”的渴望。

  而与西恩的结合,

  正是他破除阶级的一个很好的方式,

  在与西恩组成的小家庭中,

  让梵高深信自己已经

  生活在一个工人阶级家庭,

  那是他以前渴望却不渴及的事情,

  现在却实现了。

  意料之中的结局

  梵高与西恩最终还是分道扬镳了,

  让梵高痛苦的,

  我想并非是西恩的离去,

  而是他美好家庭的梦想破碎了,

  一个支离破碎的心灵又要

  在炎凉的风浪中踉跄而行了。

  正如我前面提到的,

  所有西恩身上

  被梵高“挖掘”出来的美好品格,

  都随着苦难生活一点一滴的浸入,

  而消失得无影无踪。

  梵高开始抱怨西恩的目不识丁,

  不懂艺术,从未受到良好的教育;

  开始抱怨她的歇斯底里,暴躁胡闹;

  开始抱怨她做事稀里糊涂,

  懒惰,毫无积极性;

  最让梵高无法忍受的,

  是西恩的母亲。

  西恩的妈妈,头戴黑帽的女人 1882.12月

  西恩的妈妈,穿黑裙的女人 1882.4月

  当然,

  梵高与西恩不欢而散的

  最重要的原因,

  还是由于经济上的断裂。

  弟弟提奥对他二人的结合本就不赞同,

  我觉得梵高之所以在信中

  对西恩大加赞赏,毫无保留地描绘

  二人结合后的美好幻景,

  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说服提奥,

  不能断了自己的“粮票”,

  毕竟维持梵高温暖小家得以存在的

  主要经济支柱是提奥!

  可惜的是,

  最终“粮”断了!

  “家”散了!

  -end-

  五位艺术家一起办展是什么感受?

  8月13日,北京798

  《你,我的缪斯》

  购票请戳“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