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 | 这些新型毒品,青少年更易中招!详解如何防范
依法治国,从青少年抓起//
依法治国,从青少年抓起。在六一国际儿童节到来前夕,天津新闻广播《法治纵横》节目联合天津市高级人民法院、天津市人民检察院共同推出“法治副校长来了”特别策划,邀请活跃在全市青少年普法一线的优秀法官检察官录制法治教育微课,通过电波向广大青少年普及法律知识、传播法律精神,培养树立青少年知法学法懂法用法的素养和能力,为“八五”普法助力。
今天播出第五期“远离毒品 珍爱青春”,由天津市红桥小学法治副校长、红桥区人民检察院“蓝天工作室”未检检察官刘瑾主讲。
红桥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官 刘瑾
2022年4月,曾经参加国内某大热音乐节目的福禄寿乐队成员杜某某因走私毒品被判刑的消息冲上热搜话题。法院判决显示:杜某某走私的毒品是9张邮票状的“LSD”。
“LSD”是一种新型毒品,麦角酸二乙基酰胺是其主要的代表成份,它一种无色、无味的致幻剂,不到几微克的“LSD”,毒性就已经几倍于一整粒的摇头丸。因为这种毒品的毒性很大,所以吸毒者只能将非常小剂量的麦角酸二乙基酰胺吸附于纸片上来进行吸食,因这种毒品的外形类似邮票,所以“邮票”也就成为了“LSD”的俗称。
倘若大家不知情,在见到“LSD”的时候,非常容易被它伪装的外表所迷惑,放下自己的警惕心,进而沾染上毒品。除此之外,还有所谓的“阿拉伯茶”——恰特草、“蓝精灵”——氟硝西泮等等一系列迷惑性极强的毒品。
大家知道吗?毒品已经从第一代的阿片类毒品、第二代的苯丙胺类毒品发展到了第三代毒品,也就是新精神活性物质,例如刚才我们谈到的“蓝精灵”——氟硝西泮。伴随着毒品不断地更新换代,吸食毒品的方法越来越简单,也越来越多样。特别是第三代毒品,让毒品的列管、防控越来越难,毒品的外观迷惑性也越来越强。
什么是新精神活性物质呢?它是不法分子为逃避打击而对管制毒品进行化学结构修饰得到的毒品类似物,具有与管制毒品相似或者更强的兴奋、致幻、麻醉等效果。“绝命毒师”们一旦发现某品种的新精神活性物质被列入管制,就会在短时间内研制出新的非列管的新精神活性物质。因此,随着对这种毒品的监管不断增强的禁毒态势,不法分子逐渐用人工合成新类型精神活性物质的方式,来逃避法律打击。
这些新型毒品的猖獗,导致很多新型毒品吸食者对其危害认识不足,他们认为吸食新型毒品是一种时尚的消费行为,认为偶尔吸食不会上瘾,但结果确实如此吗?当然不是。
其实,新型毒品的危害不亚于传统毒品,而从调查数据中发现青少年又是吸食新型毒品的主力军,这是因为青少年对新型毒品危害的认识存在致命的误区,甚至认为新型化学合成毒品不是毒品,吸起来并不感到羞耻和害怕。
由于吸食化学合成毒品后吸食者往往精力旺盛,不容易感到疲劳,使吸毒者更能持续专注地做某一件事,所以使他们误认为新型毒品有利无害,比如我们刚才提到的案例中,这位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的硕士研究生,竟然以增加创作灵感作为自己吸食毒品的理由,用自己的无知断送了大好前途,令人扼腕;与此同时,由于吸食新型毒品前期症状不突出,也容易使吸食者错误认为吸食新型毒品对他们没有危害,甚至认为是一种很好的休闲放松方式。但其实新型毒品会直接作用于人体中枢神经系统,持续使用更容易使人产生依赖性,危害更具有隐蔽性和欺骗性,吸毒者在不知不觉中染上毒瘾,不自觉地身陷毒海。
更可怕的是除了具有传统毒品的危害性外,它还具有永久损害人体神经系统的危害,会给吸毒者造成不同程度和类型的精神障碍,如幻觉、妄想、躁狂、精神错乱,甚至引发精神分裂症等。
未成年人接触毒品通常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好奇心作祟。很多青少年在初次接触毒品的时候并不知道毒品为何物,但却没有远离,而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开始吸毒,走上了不归路。
二是价值观扭曲。有些青少年即使知道毒品的危害,但在挫折、空虚、失落的时候寄希望于来获得精神支持,有的人在骗子或是朋友的鼓吹下渐渐动摇了自己的立场和决心,认为吸食新型毒品很酷,更有甚者把吸毒当成炫耀的方式。
三是朋友圈异化。现实中,许多青少年把吸食新型毒品当作一种社交手段,由于吸食新型毒品一般在歌厅、酒吧、宾馆等以青少年为主要消费群体的娱乐场所内进行,而且多以群体吸食的形式出现,因此很多青少年误认为吸食新型毒品是一个合法的休闲娱乐方式。
我国《刑法》第347条规定,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无论数量多少,都应当追究刑事责任,都应被处以相应的刑事处罚,第348条规定,非法持有一定数量的毒品,也是要被定罪处刑的。单纯吸食毒品的行为虽然不构成犯罪,但是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会被处以相应的行政处罚,对吸毒成瘾者还需要实施强制戒毒。
未成年人要远离毒品,首先要了解毒品,主动通过上网、看书等方式充分了解毒品的特性以及危害,这样才能让自己时刻保持警惕,远离毒品;其次要抛弃贪图享乐、热衷炫耀等不良的价值观,要有自己独立的判断,形成自己独立的人格,不受他人的鼓吹,树立正确三观;同时要不断净化自己的朋友圈,切勿轻易效仿同辈群体的不良价值观及行为方式,要慎重地结交朋友,遇到吸毒的朋友必须坚定远离。
毒品之害由来已久,从百余年前林则徐虎门销烟,到如今国家严厉打击涉毒犯罪,不仅因为毒品摧毁我们的躯体、危害我们的健康、弱化我们的意志,更因为毒品经过一代代的演变,无孔不入地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极具隐蔽性、迷惑性和伤害性。
少年强则国强,未成年人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预防未成年人吸毒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和个人的共同努力,希望通过我们每个人的努力,可以让毒品远离青少年,让他们拥有一个绿色、健康、文明的成长环境!
//精彩节目早知道
明天的《法治副校长来了》栏目中,天津科技大学附属中学法治副校长、滨海新区人民法院干警王康将围绕“我们的法律年龄”在线普法,欢迎持续关注!
记者 | 赵巍 张歆编辑 | 马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