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电影院 | 生活与幻想,现实与旧往

  时隔33年,《天堂电影院》首次引进内地公映。这部耳熟能详的名作创作于1988,当年被视为意大利的电影业复兴之作。

  国际公映版(124分钟)斩获荣誉满身,戛纳评委会大奖,金球奖和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导演朱塞佩·托纳多雷以他擅长的方式,将年代久远的故事娓娓道来,我们恍忽间不再是听故事的人,与人物共情,一同揪心或欢喜。2小时或3小时短暂时长里,走过她/他的一段生命。

  这部影史经典之作在上映初期并不顺利。当年,托纳多雷先携片参加欧洲电影节,放出的导演剪辑版(173分钟)备受好评,在场的观众起立鼓掌。

  这给了他极大的鼓舞,之后回意大利公映,缩减时长至155分钟,仅仅上映两天便因为惨淡的票房紧急撤回。

  托纳多雷紧接着大刀阔斧地将影片删减至国际公映版本(124分钟),却因为票房不佳的余波被柏林电影节拒之门外。好在戛纳慧眼识珠,才有了之后世界范围的巨大成功。

  托纳多雷感慨:“这部电影给了我一切。在一年的时间里,导演生涯中可能发生的一切都发生在我身上。从最黑暗、最绝望的失败到最美好、最快乐的成功,这就像一起拍十部电影。”

  14年后,托纳多雷再次发行最初长达173分钟的导演剪辑版,补全当年让影片备受争议的情节,将故事完善,给出自己的诠释注解。

  对于公映版和导演剪辑版的评价见仁见智,两个版本各有其优秀之处。或许著名影评人罗杰·艾伯特的态度能典型地展现影迷们的态度。他给了导演剪辑版更高的评分,却给了公映版更高的评价。

  两个版本最大的不同在于,公映版有一段悬而未决的往事,观众无从得知原因,这一留白,给了观众想象填补的空间。而导演剪辑版给出了这段往事的前因后果。

  很多人对导演剪辑版的批评出于这一答案破坏了观众对剧中人物的观感,更是抹杀了自己对那段往事的补足想象。

  我们先从电影的主体讲起,二战时期,托托的父亲奔赴遥远的俄罗斯参战,留下他和妈妈、妹妹相依为命。

  年幼的托托活泼机灵,对当时镇上新兴的电影娱乐充满好奇和喜爱。

  镇上唯一的电影放映员艾费多很喜欢托托,他没有子嗣,在长久的相处中,两人情同父子。

  艾费多是托托的良师益友,教会了托托放映电影,也以电影中和自己感悟的智慧开启他的心智,在人生关口指引他前进。

  艾费多一生被两次世界大战耽搁,他同样热爱电影却没有机会走出小镇,他希望托托能走出小镇完成他未竟的梦想。

  长大后,托托对富家千金埃琳娜一见钟情,在持之以久的追求下,两人陷入甜蜜热恋。

  可穷小子托托不受埃琳娜父母的喜爱,他们百般阻挠两人相见。

  不久后,埃琳娜的父母要举家迁往外地,斩断两人的情缘,托托却在此时应召入伍,二人就此断了联系。

  退伍后,托托在艾费多的敦促下,背井离乡去罗马实现自己的电影梦想。

  因为艾费多的告诫,也害怕睹物思人,30年来,托托从未回过家乡。

  如今他收到艾费多的讣告,再是近乡情怯,也必须回去。他怀揣着复杂情绪回到家乡,一切已物是人非,小镇的天堂电影院迎来归宿,被推倒改造成停车场。

  托托环视着熟悉又陌生的家乡景象,拾起往事一幕幕,回忆的画面和埃琳娜的旧日影像重叠交织。

  影片的最后,托托播放着艾费多的遗赠,一卷他亲手剪辑的亲吻镜头胶片。

  走马观花的混剪一闪而过,却激荡起思绪万千。

  《天堂电影院》舒缓的节奏,极长的渐进铺垫,是传统的草蛇灰线,伏脉千里之外,与当今社会格格不入。没有快节奏的高刺激爆点,情绪不再廉价浅薄,深沉而余韵悠长。

  专业影评人对于《天堂电影院》有一个高度概括的评价——“后现代主义式乡愁”。所谓后现代是既意大利国宝级导演费里尼之后的时代,乡愁则意指更抽象意义的怀旧情绪。

  不仅是空间地理上和故乡的联系,而是心理意义上的牵连。

  这一高度评价将托纳多雷拔高到费里尼接班人的位置,以现实主义风格着手刻画,从时代的一粒灰循着脉络,以小见大,谱出一首献给旧时代的颂歌。

  托纳多雷企图借一个普通人的一生来展现多个主题。

  青年的无能为力,被面包困住的爱情让人形销骨立,痴若木偶,心尖流血结痂后,往后几十年里依然时时瘙痒。

  电影时代的变革落幕,在激荡变化中无所适从的时代遗民。

  在平淡不惊的节奏中,将多个主题抽丝剥茧,从细枝末节处发轫,开枝散叶,纠葛共生。

  托纳多雷最初的意图是将本片作为传统电影院和整个电影行业的讣告。

  影片推出的80年代末正是电视媒体如日中天的时代,人们的娱乐方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革,传统影院首当其冲,正日渐式微。

  另一方面,电影行业正青黄不接,意大利的“新现实主义运动”已经过去了快半个世纪,而50年代末以“法国新浪潮”为典型代表,催生的一代电影大师也已垂垂老矣。

  多元题材,叙事风格,镜头语言,美学意象的探索似乎已经被大师们演绎到了极致。

  这接力棒悬在空中无人接手,艺术电影似乎走到了终章。在以电视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冲击下,电影的内核正在悄无声息地改变着。

  从影片中可以看出影院的社会属性转变,最开始影院俨然是小镇的娱乐社交中心,人们随意进出,大声交谈。

  后来人们开始为电影而来,全情投入,甚至放下手头的要紧事务,反复观摩,熟悉得能跟着角色背出台词,电影俨然从无关紧要的娱乐背景音变成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随着时间推移,人们观影不再局限于喜剧电影,对爱情、战争、恐怖等各种类型电影来者不拒。

  神父不再有权力审片,自第一个亲吻镜头出现后,某些枷锁正在松动。电影更加多元自由,而影迷们更热爱投入。

  整部电影里,用海报和电影片段,致敬了卓别林、巴斯特·基顿、让·雷诺阿、维克多·弗莱明、德西卡、费里尼、安东尼奥尼等等一系列光辉璀璨的20世纪大师们。

  直到电视媒体初露端倪,人们端坐在影院,观看电视娱乐节目。

  最终影院无人问津,以影院老板为首的时代遗民们目送天堂电影院爆破崩塌。

  导演剪辑版中,托托回到家乡时重逢埃琳娜,此时她已嫁做他人妇,一儿一女已经长大成人。

  埃琳娜告诉托托一个残酷的真相,两人失联跟艾费多有莫大的干系。

  当年,埃琳娜搬家前夕,她约托托在天堂电影院碰面,打算和他私奔。

  埃琳娜因为父母的阻拦迟到了,托托却已经心急如焚赶去她家,此时影院只有艾费多,他欺骗埃琳娜,托托希望她离开自己。

  而当托托再赶回来时,艾费多又告诉托托,埃琳娜没有来过,虽然当时埃琳娜偷偷写下通讯地址,可是失魂落魄的托托并没有发现,二人至此咫尺天涯。

  这一段多出来的剧情备受争议,主要在于两点。

  埃琳娜已经嫁人这一既定事实抹杀了大家对两人或是重逢再续前缘,或是分隔天涯但彼此挂念一生的幻想。

  这段爱情如果没有导演剪辑版给出来的这一段剧情,会是一个未完成的状态,容许了两人更多的可能性。

  据影片,托托三十多年来,无法爱上他人,那一次别离彷佛耗尽了他的气力。

  就如他自己所言,士兵之所以在第99夜离开,是无法承受当100天的等待结束,公主可能会拒绝他。

  之前长久的等待和一次次的无望而归让托托肝肠寸断,再无法承受多一次的失望。

  他自远离故土后,将旧事掩埋,虽只是饮鸩止渴,但好歹空间上的远离,形式上的分割能将哀思冲淡。

  另一边,埃琳娜无法忘怀托托,跟父母置气,选择了一个她父亲强烈反对的人结婚生子。

  导演剪辑版的剧情只给这段爱情留下了凄凉收尾的余地,哪怕心有不甘也无可奈何。

  第二点在于大家无法接受睿智又疼爱托托的艾费多会做出如此残酷的事,将一对佳偶活生生拆散,让二人抱憾终身。

  这从侧面解释了托托退伍回到小镇后,艾费多劝导托托去往罗马,去更广阔的天地闯荡。

  他心狠地要求托托不要回头,不要写信,甚至不要想念他们,将小镇往事和旧人抛诸脑后,将乡土和旧情埋葬。

  虽然我们从影片中可以看出艾费多做出这一决定充满纠结和痛苦,也得知他在故乡阴暗孤独的房间里,没有一日不牵挂着托托。但这一做法依旧让观众们如鲠在喉。

  两个版本的关键区别在于,公映版更为浪漫,虽有遗憾但有补足的可能。

  导演剪辑版却将浪漫的幕布撕去,让我们能更深刻地理解艾费多那句:

  所谓的现实主义并不是仅仅只拍摄写实,主题贴近生活。

  托纳多雷深受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影响,追求反戏剧的真实性,而生活的真相就是残酷。

  二人的分离不能完全怪罪于艾费多,他在两人相恋的初期便有不好的预感,托托和埃琳娜的家庭背景相差太大,这是一段注定多舛难得善终的爱情。

  尝试劝阻托托不成后,他默不作声,看着两人坠入爱河,也曾帮助过托托向埃琳娜吐露心迹。

  如同他所预料,两人的交往遭到埃琳娜父母强烈反对。两人的深情和现实的阻碍,艾费多都了然于心,却不知如何是好。

  艾费多深知现实的残酷,他一生不得志,甚至可以说是悲惨的,他热爱电影,但未能有机会走出小镇。

  小镇里唯一和他的热爱挂钩的职业只有电影放映员,他在那个逼仄闷热的放映室辗转消磨了一生。

  他深刻地清楚什么是贫贱夫妻百事哀。前妻过世的那一天,他一如往常孤零零地在放映室工作,下班后才得知噩耗,是全镇最后一个知道消息的人。

  艾费多不是那个残忍决定托托和埃琳娜人生的人,现实才是。

  分离那天,门内埃琳娜的母亲可以打开门,托托可以看到那个纸条,哪怕那天只是巴士没有晚到,甚至,如果埃琳娜的父母不反对两人相爱。

  艾费多只是推波助澜,他撕扯着自己的内心,顺着命运之手,将托托推了出去。

  没人知道是对是错,无法预料哪一种选择能更幸福,这正是现实的残酷。毕竟世间安得万全法,不由己事,十之八九。

  我们往往太早来到人生的关隘,凭借我们有限的视野,浅薄的认知,妄图做出周全的选择,纵幸得良人相助,却依然不尽如人意。

  然而,正如托纳多雷接过了大师们的接力棒,90年代往后,依然有无数青年导演尝试拓宽电影的边界。

  传统影院没有消失,新技术的发展中让人们拥有更好的观影体验。

  感谢您的耐心阅读,期待三连

  本文为原创文章,请勿抄袭转载

  专注人类精神与文化发展

  更多内容请关注Acid Ants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