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的世界是否没有对错只有利弊?
只有成年人才有对错,小孩子的对错都是假的,无意识的,被强加,被灌输的。成年人的价值观是有意识的,自主的,活的,这也是人成年的标志。
不是没有对错,是没有绝对的对错。
的确,世上事,直奔利益而去,太多太多了,对谋利者来说,有利可图,就是对的。
但是,当你即将跨进成人世界,首要问题是人格建立,你要成为什么人,这里有基本的是非观念。而不是要追随别人的行为。
任何人都有一个操守问题,操守,就是你得有最起码的品德。谁想做一个没品的人呢?
对于智者来说,在因果关系中,他是畏因,就是不做非份之事,杜绝飞来横祸。
对我们来说,就是要给自己划一个无形的圆圈,站在圈里,就是有一个道德底线,为了谋利益你若去伤害他人,一定会有东西返还给你,要么是心理内疚的折磨,或许是引来牢狱之灾。
你若种下去恶因,一定会尝到恶果,它追你到海角天崖。
如果你看到成人世界里存在唯利是图的现象,不必感叹,也不必有样学样,你就看谁笑到最后。
宝贝儿,谁说对错和利弊是冲突的呢?每个人都想做着对的事儿获利,谁都想站着把钱挣了。这时候就要看三个维度——价值,法律,道德。我们可以看到守法是对自己的基本约束,道德是对自己的更高约束也是对别人负责,而通常我们认为守法讲道德的做法是对的。这时候不求价值回报的是公益事业,追求价值的是我们正常向往的事业。但总归有追求价值不讲道德的企业家,也有追求价值违法乱纪的黑心企业。可当我们认知不协调,比如道德与法律冲突时,哪边是对呢?价值法律道德,哪个更重要呢?
另外,科尔伯格道德发现论将成年(16岁以后)的后世俗水平(Post-conventional level)的主要特点描述为,覆行自己选择的道德标准。这个水平的两个阶段是:
社会契约的定向阶段
在这个阶段,认识到法律、习俗的道德准则仅是一种社会契约。契约是由大家商定的,是可以改变的,而不是固定不变的。一般说来,这个阶段是不违反大多数人的意愿和幸福的,但并不同意用单一的规则来衡量一个人的行为。道德判断灵活了。在这个阶段的人从法律上、道义上比较辩证地看到各种行为的是非善恶。
普遍的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
在这个阶段,人们在判断道德行为时,不仅考虑到适合法律的道德准则,同时也考虑到不成文的带有普遍意义的道德准则。他们认为个人为了坚持崇高的原则可以忍受屈辱甚至可以殉难。这种道德判断已超越某些规章制度,而考虑更多的是道德本质,而不是具体的道德准则。在越南战争时美莱大屠杀中唯一拒绝命令的一个士兵就是在这个水平上。
你可以只有对错,但是你的人生会很困难。
为了活的轻松一些,大家就选择了利益。俗话讲,谁会跟钱过不去,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有钱能使鬼推磨。能懂这些话的意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