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度|羊,羊,羊——盐池滩羊的风物故事

  人 文 / 自 然 / 生 活

  银 川 晚 报 官 方 文 化 微 信 平 台 |第 1228期

  

  不久前,农业农村部网站公布了全国100个丰收节庆特色活动名单,盐池县“滩羊选美及滩羊交易比武”活动成功入选;“盐池滩羊”品牌入选农业农村部公布的50个农业品牌创新发展典型案例之一。这两项新荣誉的获得,有效提升了盐池滩羊的品牌影响力。

  一个品牌不仅仅是产品,更是一种文化。盐池人世世代代离不开羊,如今当地农民收入的一半以上还是来自滩羊产业,“盐池滩羊”品牌正是当地人的故事。盐池当地建筑上的“羊”元素。滩羊之乡——盐池。 一 

  声名远播的品牌每年10月至次年2月期间,是盐池滩羊销售“黄金季”。眼下,宁夏盐池滩羊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下属公司的生产车间内,羊排、羊腿、羊肉串等切分好的滩羊肉被封好包装,以待发往全国各地。近年来,“盐池滩羊”从地方特色,逐渐成为我国高端羊肉的代表品牌,先后四次登上“国宴餐桌”,成为“2016年G20烽会”“2017年金砖五国峰会”“2018年青岛上合组织峰会”“2019大连达沃斯论坛”等国际、国内重大会议供应食材。在盐池县脱贫攻坚过程中,以滩羊为主导的特色产业更是作出突出贡献。目前,全县滩羊饲养量稳定在320万只,规模化养殖率超过70%,品牌价值达98.25亿元,全产业链产值达64.5亿元。 二 

  独一无二的水土2017年,大羊为美盐池滩羊产业发展有限公司邀请了曾在盐池进行过地质勘探考察的专家,途经哈巴湖、铁柱泉,探寻盐池滩羊肉独特品质的奥秘。已经退休的宁夏矿产地质调查院高级工程师侯培林,曾在宁夏多地进行地质勘探工作,对盐池核心盐带区域进行过实地测量、认定。他说,盐池滩羊的肉质之所以鲜美无比,不仅仅是吃甘草,喝盐碱水那么简单,最重要的是滩羊生长在国内罕见的独特的盐渍化土壤地带,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由于盐渍地带的原因,盐池处处都有盐湖,随着地质运动,这些湖降又形成了盐湖、硝湖等各类小湖。地层里的盐,通过风化,加上地下水和地表水结合,让土层里含有盐和碱。盐池是干旱地带,雨少,蒸发量大,盐和碱无法稀释,让土壤碱化了。碱化土壤上又生长着沙蒿、甘草、苦豆子等耐碱性植被,草吸收了土壤中带有矿物质的水分,羊再吃了这个草,草中的碱性物质中和了羊肉中的酸性物质,膻味就降低了,并且肉质也变得细嫩。此外,盐池的气候条件有利于牧草生长,境内草场资源丰富,盐池的牧草优质,有干草原草场、荒漠草场、沙生植被草场以及盐生植被草场,草场上生长着甘草、苦豆子等不同的牧草,也为滩羊提供了丰富且营养的食物。

  20世纪50年代盐池草原牧场。据《中国盐池滩羊文化大观》 三 

  悠久的滩羊历史滩羊是蒙古羊的一个分支,是蒙古羊在宁夏的气候条件与自然资源下,经过风土驯化、精心选育的绵羊品种,又与蒙古羊有着本质的区别。蒙古羊的羔羊不具备二毛裘皮性状,但是滩羊由于体躯是白色,所以在古代又被称之为“白羊”。《银川小志》就有记载:“夏各地俱产羊皮羊肉,盐州最佳。”当时的盐州,就是如今的盐池。滩羊在盐池县有着悠久的养殖历史。在盐池县的中国滩羊文化馆中,收藏的“陶羊”是在盐池县汉墓中出土的,也就是说,养羊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年以前的西汉。唐朝时期,盐池仍然是重要的牧区,白居易在《城盐州》提到“昼牧牛羊夜捉生”,可见那时牛羊养殖是当地的主业。盐池牧羊历史悠久,但现在普遍认为,“滩羊”品种的形成距今约有二百多年的历史,《甘肃新通志》中记载:“裘,宁夏特佳”。滩羊裘皮在清末闻名于世,当时滩羊俗称“白羊”,所产裘皮称“滩皮”,因“滩皮”驰名中外,后逐渐将“白羊”称为滩羊。

  

  1980年7月盐池县皮毛加工车间一角。据《中国盐池滩羊文化大观》

  深入人心的盐池羊文化

  在盐池县,“羊”这一元素几乎随处可见,在这个依羊而生、因羊而兴的地方,盐池滩羊文化,早已深入民心。

  

  冒万学的羊皮画。李振文 摄

   一 

  羊美食里的风情

  羊是先民日常六畜之一,中国人吃羊肉的历史大约有4000多年。无论南方北方,吃羊的方法各式各样,而盐池滩羊因其独一无二的品质,以及风土,也形成了独特的美食文化。

  都知道宁夏盐池滩羊名声远扬,那么盐池哪里的滩羊肉最好吃?宁夏美食作家王西平写过很多关于盐池滩羊的文章,其中惠安堡这个地方被反复提及。

  “惠安堡曾为唐代温池县城旧址,有大片盐湖和暖泉,一直到明清时期,这里的盐业依旧发达。特殊的地理风貌和土壤特征,造就了惠安堡独特的盐碱水质和饲草料,既有利于滩羊生长,又使得这里的羊肉鲜美无比。”他说,惠安堡最有名的就是爆炒羊羔肉,很多人慕名前来品尝。此外,惠安堡还是碗蒸羊羔肉的发源地,这道美食肉质细软,葱香浓郁,既有滩羊特有的香味,又有西部风味的调料芳香。而面包羊羔肉也是惠安堡的特色,据传源自当地脚户。

  当然,盐池滩羊肉烹就的美食从来不拘一格,清炖羊肉、羊肉搓面、羊肉臊子面、羊肉调和、胡辣羊蹄、烤全羊、羊肝凉皮、羊奶皮……无一不展现着别样风情。

  “随着城市化发展,很多传统做法经过不断创新,使得滩羊肉食品类更加丰富,久而久之,围绕一种食材烹饪全宴全席的风尚掀起。”王西平说,在宁夏,盐池宾馆较早提倡全羊宴概念,其水晶羊羔冻、蒜香羊排上过国宴,也是深受百姓喜爱的菜品。

  

  手抓羊肉。 二 

  羊习俗中的智慧作家石杰林的老家就在盐池县,在他印象中,生活里关于羊的习俗比比皆是。他记得,小时候,父亲在农贸市场卖粮,旁边就是家畜交易中心,那里总有群人有说有笑的。“有时,两人突然一侧肩膀靠近,一人伸出一只手,先握手,然后在衣服里变化手法,配合脸上表情,不断比划、周旋。”石杰林说,这叫“捏码子”,也叫“揣袖筒”,是羊只交易时议价的方式。“这样避免对话交易用语不慎造成的误解,防止卖主坐地起价,是一种沉默的智慧。盐池在古代就是中原大地与古丝绸之路的中转站,‘捏码子’也搭建了羊倌之间心灵沟通的桥梁。”石杰林写过老家很多关于羊的习俗,有些不时兴了,有些得以保留,还有些融合了现代理念继续传承。“像‘滩羊选美’‘羊牙子’‘领牲’等,都代表着滩羊中的优良民俗文化。”石杰林说,盐池县每年都有滩羊选美比赛,通过全面考量滩羊体高、胸围、毛色等,选出最美滩羊,彰显了当地人“美善同义”的美学追求和伦理思想;“羊牙子”是最早的中介,是源于羊只交易双方的不信任,以“捏码子”的方式从中调解。“羊牙子”都是些人品端正,德高望重的人,这一角色在现代生意中同样适用,有时候第三方出面,给生意双方以调解、带话、台阶,从中周旋,顺利达到交易目的;“领牲”最早是当地人遇到困难时向神灵请愿,祈福禳灾的一种民间祭拜仪式,除了求雨、旱灾、虫灾领牲外,人们日常遇到其他难题也要领牲。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和认知提高,“领牲”现在只发生在当地人的葬礼上,寄托着人们对亲人的思念与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三 

  羊皮画里的真爱在盐池县古长城南侧,“中国滩羊之乡雕塑”近旁,有一个春雪文化产业园,院内几个展馆都颇有特色,有枕头文化馆、草编工艺品馆,最特别的还数滩羊皮美术馆。滩羊皮美术馆里陈列的都是羊皮画,有趣的是,这羊皮画还不是一幅平整的画卷,而是如同布贴画一样,有层次,有立体感的画卷。这是春雪文化产业园的创建者冒万学,从2017年开始潜心创作出来的,不但经过多方学习,还加上了自己的思考。冒万学是土生土长的盐池人,家里的长辈是皮货匠人,因此他对二毛裘皮也很了解。他说,盐池滩羊不光肉好,二毛裘皮更是久负盛名,它光泽细腻、洁白如玉,毛穗如波浪一般,有“九道弯”之称。其实,在清代的《银川小志》、乾隆《宁夏府志》中都有关于二毛裘皮的赞誉。清末民初,山西、河北一带的皮革制作工匠来到盐池县的乡村,靠制作贩卖皮货为生,从此二毛裘皮制皮工艺也在盐池扎根。冒万学回忆,小时候家里住的院子就是皮货加工作坊。“以前我们家院里常年放着几口大缸,那是用来熟皮的,味道可大了。”他说,二毛裘皮固然好,但制作工序繁琐,而羊皮的味道也总是萦绕在家里人身上,最后变成印在心里的记忆。冒万学不记得抚摸过多少次羊皮,比谁都了解那柔软细腻的质地。他喜欢画画,无师自通,自然而然想到把生活中两个重要的事物联系在一起,于是就有了羊皮作画的想法。“羊皮画有上千年的历史,可惜我去外地学艺,但成果不理想,只能自己摸索。”冒万学说,即便过程困难,但这羊皮画也是盐池滩羊文化的延伸,很有价值。更重要的是,作为因滩羊而生,因滩羊而兴的盐池人之一,他是真喜欢羊皮画。

  

  近期壹度新贴汇总壹度·沈克尼讲武堂笔记|铁打的洪广营 水淹的宁夏城壹度·银川史话|斯特朗眼中的老银川壹度·少有人知的老地名|沟沿巷里的时光与记忆文字|李尚图片除署名外均为李尚摄编辑|蔡廷 值班主任|李振文银川市新闻传媒中心【壹度文化】出品

  用最易读的方式解读银川文化

  文化深1°  视角多1°  情怀浓1°

  深度剖析银川城市文化现象

  独家记录银川文化情怀与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