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小明:当老师说不管你的孩子了,该怎么办?

  作者:赵小明 编辑排版: 杨丽芸 崔贯利

  [小明语录]

  父母要坚信社会阶层地位和经济条件才是能够对孩子造成持续一生的影响的因素。

  案例:有家长咨询,说孩子的老师告诉他,老师不想再管自己的孩子了。

  老师说: “再不管你的孩子了,该咋地咋地!”

  家长很担心,怕自己的孩子被孤立,也担心老师不管孩子之后孩子的成绩会下降,同时害怕老师背地里给孩子使绊子。

  如果“再不管我的孩子了,该咋地咋地”这是老师的原话,从语言上判断,这位老师是非常直爽的人。不管是作为老师还是作为父母说这样的话都是直爽的。

  我想谈论的问题是:关于我们成年人的情商问题,其实处理这样的事情,有好几个层次。

  一、处理好与老师的关系

  老师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一方面是因为生孩子气的时候,另一方面再加上他自己的问题等等多方面因素,就会说出这种话。

  这位父母可以想一想,如果暂时把老师当做是你的铁哥们或者是你的闺蜜,听到老师发了这么一句牢骚,你会说些什么呢?

  试试在大脑中构建这么一个场景,哥们闺蜜说了这么一句话,我们会拍拍他的肩膀说:

  “熊孩子就是这样的,咱们别管他了!走,今天晚上哥们带你去喝喝酒撸撸串,哥俩好久没有好好聊聊天了,别为了孩子把咱们的情绪搞坏了,身体好情绪好最重要,孩子的事过段时间再说。”

  其实如果老师真是你的好朋友,会有更多类似的对白浮现在你的大脑里,这样极具有生活场景的对白其实对我们的情绪具有很强的安慰作用。

  如果父母能够和老师用具有情商的方式去沟通,会减少因私人情绪而产生的误判,进而引发行为上的不恰当表现。

  所以我给这位家长的第一点建议就是:

  遇到老师说这样的话,先试试举重若轻,孩子的培养不是一天的事,放一段时间也不会耽误什么,先拿出这些年混江湖的情商,去处理好和老师的关系。

  二、和孩子保持沟通

  有些父母一听到老师说这样的话,回来之后就转述给自己的孩子,然后对孩子进行一顿的打骂,这种方式是极其错误的。

  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处理,也要做到举重若轻,不管在任何情况下,父母和孩子最重要的是要保持沟通渠道。

  如果父母对孩子过度批评,那孩子以后就不敢和父母说什么了。所以首先要能够和孩子说话,心平气和地问孩子发生了什么,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同时降低孩子的心理负担。

  三、 教会孩子与成年人打交道

  教孩子通过这件事学习如何和父母之外的成年人打交道,这是孩子进入到社会前最重要的一堂课。

  让孩子从这里慢慢认识到,和学校的老师、同学,打交道的方式都会有所不同。

  不仅如此,还要让他认识到,父母以外的成年人,他们有不同的感受,他们和自己的父母不一样,要注意和他们打交道的方式,甚至可以引导孩子学习查阅各种各样的生活中发生的事情,以及对应的多种应对策略。

  借这件事让孩子举轻若重地认识到人际关系是怎么回事,让孩子把这件事当成是一次学习如何和大人打交道的机会。

  而父母可以通过辅导协助孩子一起讨论遇到这种情况,可以做些什么?

  比如,老师情绪不良的时候,可以准备应对的语言有哪些?可以准备应对的行为有什么?然后让孩子学习并且去选择他想要采取的方式。

  不管孩子最终选择了哪种应对的方式,都要尊重孩子的选择,但是一定要让孩子认识到,遇到这样的事情有多种方案可以去应对。

  这样的话,我们就借由这件事,提高了孩子的社会水平,这才是教育的魅力所在。

  [小明语录]

  这个世界上最不缺的就是理由与借口,这个世界上最值得珍惜的就是,理由与借口轰炸下的自我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