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姑出上联“俏尼姑思春”,和尚巧对下联成千古绝对,化解尴尬
"莫言闲话是闲话,往往是从闲话来。何必剃头为弟子,无家便是出家人。"——唐卫准佚题诗出自《全唐诗》
僧、道、尼姑被统称为"出家人",而出家人多为看破红尘,不为红尘俗世所牵绊。理所应当他们对尘世中的酒色财气、男女之情,也都早已不再牵挂。
但自古以来,常有六根不能净者,有的贪酒、有的爱财、有的放不下尘世中的恩怨,而更多的,则是留恋世俗的男女之情和男欢女爱。
《水浒传》中的花和尚鲁智深,没酒日子是没法过的;唐朝大才女李冶,身处道门却是蓝颜无数。而在民间故事、传说中,安耐不住长伴青灯古佛寂寞的僧、尼则是更多。
话说苏州就有这么一位尼姑,生于豪绅之家,自幼饱读诗书,又长得花容月貌。家中遭遇变故被抄了,而她为了躲避仇人十几岁便到山上当了尼姑。
本就六根不净,未断尘缘,加上又过不惯出家人的生活,她一直想着要还俗。但出家之人还俗谈何容易,她便想着找个如意郎君在还俗。一次偶然的机会,在一位大财主家做法事时,她遇到了一个和尚,那和尚长得一表人才,她感觉自己找到了真命天子。
于是她也顾不上自己的身份,主动找那和尚攀谈,并向那和尚表达了爱意。和尚还是一心向佛的,所以当然不会从她,并对她好言相劝,要她守住佛心,不要被那花花世界诱惑。
这尼姑是"真爱"加上铁了心要还俗,便一直缠着那和尚,和尚又不好发作,只能苦口婆心地劝诫。这尼姑也是一有个性之人,于是说道:"我出一联你要对上再不扰你清静。"这和尚也是一爱读书之人,对诗词对联有些心得,便说了个"请"字。
尼姑出上联:"俏尼姑思春",和尚思考了一会,便对道:"俊和尚悟空"。尼姑本想说,我就是爱上你了,而和尚便用下联告诉她,我已大彻大悟看破一切。
尼姑不服又道"春";和尚说:"空"。尼姑曰:"思春";和尚说:"悟空"。尼姑曰:"俏尼姑杏眼含春欲思春";和尚说:"俊和尚虎目生嗔要悟空"。尼姑曰:"俏尼姑杏眼含春脉脉含情欲思春";和尚说:"俊和尚虎目生嗔恨恨生叹要悟空"。
这尼姑看这和尚对得如此之好,又气又爱,气的是这和尚不解风情,爱的是这和尚之才。于是又道:"俏尼姑杏眼含春脉脉含情春心荡漾婉转莹啼欲思春";
和尚说:"俊和尚虎目生嗔恨恨生叹佛意坚挺慷慨悲歌要悟空"。
尼姑曰:"俏尼姑杏眼含春,脉脉含情,春心荡漾,婉转莹啼,千娇百媚,情不自禁,喜不自胜决意欲思春";
和尚说:"俊和尚虎目生嗔,恨恨生叹,佛意坚挺,慷慨悲歌,万念俱灰,心如茅石,悲从中来断然要悟空。"
见这和尚如此坚定,尼姑也只好作罢了,后她在和尚的感化之下,竟然潜心向佛,最终成为一代大师。
先说这和尚心如磐石,确实是一合格的佛门中人,而这尼姑不能了断红尘本是不该,但好在她迷途知返。
抛开这些不说,这一尼一僧之对确实称得上千古绝对。他们竟从一字对对到几十个字的长联。可见他们确实是饱读诗书,于对联上有不俗的功夫。
当然,要非常认真仔细地去细究他们所对之联,却有些不工之处。但贵在合景、写实,又是即兴之作,所以也显得难能可贵了。
对联除了讲究工整、意境,当然也还要一些趣味性,这一僧一尼的对联就极具趣味性。你认为呢?你认为他们对得好不好。如果你是那和尚,你能对出尼姑之联吗?欢迎评论区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