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从电影《红高粱》看,导演张艺谋的乡土情怀

  原标题:从电影《红高粱》看,导演张艺谋的乡土情怀

  一、电影题材选择上的乡土性

  人物塑造

  ①九儿

  ②“我爷爷”

  故事情节

  电影的故事情节充满戏剧性,首先是19岁的“我奶奶”九儿,被父母用一头驴的价钱,卖给了十八里坡酒坊主50岁的李大头。

  这是一场没有尊严和自由的封建婚姻,从九儿在家中待迎娶的呆滞表情可以看出她的不情愿,这种表情也体现了九儿的反抗意识。特别是送亲的途中,坐在轿中的九儿生气地掀开盖头,委屈地痛哭,并且还拿出了一把剪刀,说明她是不受封建婚姻的束缚的,这既为后来高粱地的那些事做了铺垫,又体现九儿女性意识的觉醒,但是这种觉醒并不坚定,而是表现出了犹豫,因为她最后在呜咽中将剪刀放进衣服里,体现了封建婚姻思想在乡村底层根深蒂固的影响。

  其次就是土匪秃三炮劫走了九儿,被罗汉大叔和伙计们赎回来之后,“我爷爷”感觉九儿被土匪欺负了,就去找秃三炮理论,他把刀架到秃三炮脖子上,直到秃三炮用脑袋保证自己没动过九儿,“我爷爷”才肯罢休。其实,“我爷爷”要的这个保证是不靠谱也没有意义的,因为先不说土匪的话不可信,就是九儿被秃三炮碰了又能怎样呢?不过是杀掉他自己再离开酒坊,这就成了封建婚姻的悲剧。

  九儿去给打鬼子的伙计们送饭时,被鬼子打死,“我爷爷”和大伙抱着土雷冲向鬼子军车。一片火光之后,“我爷爷”拉着儿子的手,步履蹒跚挣扎地走到九儿身旁,此时响起儿子的喊声:“娘娘,上西南,宽宽的大路,长长的宝船.....”

  结局的这段极具乡土气息,一方面是虽然娘死了,但是一家三口聚在了一起,符合家庭团圆的伦理思想;另一方面是按照乡村的习俗,老人去世,需要长子“指路”,这样的设计既表现了孝的传统,又表明九儿后继有人,充满了无限的生机和希望。

  二、电影中民俗元素的乡土性

  “颠轿”

  “酿酒仪式”

  “九月九酿新酒,好酒出在咱的手,.....”在电影《红高粱》的酿酒仪式里,罗汉大叔带头将酒碗高举过头,先敬酒神,后高唱《酒神曲》,唱完后,将酒一饮而尽,然后将空碗摔在酒神像下,哈哈大笑,奔放和自由精神酣畅淋漓地表现出来。

  三、电影镜头语言的乡土性

  空间语言

  责任编辑: